的確是新書,好好學習
評分記得文章中,曾經提到過錢鍾書先生對於迴憶的評價,認為多是一些補充材料,而非具體的曆史真相。據說,人到老年就非常喜歡迴憶往昔,曾經的憂傷和不快早已消失,留下的都是美好的記憶。而李懷宇先生恰恰就充當瞭一迴保留老人迴憶留聲機的工作。當然,這麼說當然是不公平的,畢竟梁文道和周保鬆不僅有迴憶,還有對於香港明天的展望,這就為明天留下瞭空間,使整部書不至於淪為保留昨天的迴憶錄。因此,私下說這部書不該叫《思想人》,而是應該叫做《留聲機》可能更恰如其分一些。
評分通過本書,能一覽諸位名傢的思想脈絡,值得一閱。隻是一本書介紹如此多人,自然難免走馬觀花、浮光掠影。將其當做作者李懷宇為你打開的一扇窗也許更好。至於窗後的風景具體如何,有興趣的讀者自然會去探究瞭。
評分不過,這也很正常,畢竟嶺南自從清季以來,就是思想文化的前沿,不用說康有為梁任公,就是後來的孫大炮也是廣東人。所以,這本書開始就以餘英時和金耀基談辛亥革命開始,以梁文道周保鬆暢談香港文化的前景為終,這樣的布局,雖然是以訪談錄為形式的書裏,還是有章法可尋的。餘英時先生談的是晚清的改革,認為滿清政府由於利益關係,所以不肯改革,所以革命纔最終取得瞭主流。這是在談論晚清,還是在討論世事?想來,餘英時先生是從陳寅恪先生那裏學到瞭很多古典今典的寫作方法,連訪談錄中也會流露一二。
評分一如既往得好?
評分對於餘先生的政治關懷,我讀書的時候是知道一些的,這樣的開篇預示著這本書的一些基本的基調。金耀基先生談論的中
評分李懷宇對多位著名學者的采訪記錄,內容大多涉及學術文化、曆史人,其中不乏真知灼見。
評分書不錯,有點意思,慢慢讀。
評分麵對這眾多的受訪者,李懷宇與他們談些什麼呢?從辛亥革命的近代風雲,到魯迅文學研究;從《時代》周刊上的封麵人物,到豐子愷的漫畫;從傳統的山水國畫,到香港的武俠電影……話題隨著對象的身份與所在領域而時時變化,可謂豐富多彩。不過,這可不意味這本書是毫無主題的“雜燴”。在各種不同的話題中,在受訪者俯仰高低各不相同的觀察角度下,其實我們還是能夠看到其所圍繞的同一場景:中國社會的百年變遷及其對中華文化的種種塑造。這文化,可以是建築之類的外在錶現形式,也可以是國人集體意識中的文化傳統;可以是繪畫與詩歌,也可以是文學與寫作;可以是“純文學”,也可以是武俠之類的“通俗文學”;可以是被學者研究的古典或近代文學,也可以是依舊生機勃勃,被不斷創作齣來的新作品。但是有一點,它們都打著深深的“中華文化”的烙印,因此也就成為反映中國社會百年變遷的一麵麵鏡子。曆史並不僅僅是過去的往事,而是與現在相連接,文化也一樣,即使曾被人試圖割裂。從清末傳統文化的崩塌,到民國的西學東漸,群星璀璨,再到山河破碎的非常時期,又至萬馬齊喑的悲哀時代……文化始終見證著曆史的演進。如果不瞭解這些,自然很難從今日文化的紛繁現狀中理齣頭緒,更可能對我們為何走上這條文化道路而莫名不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