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日本知名学者关于钓鱼岛问题著作
作者因此书多次遭到日本极右翼势力打压
讲清了钓鱼岛始末的通俗读物
《钓鱼岛的历史与主权》中观点多次被外交部发言人引用
一部关于钓鱼岛问题的百科全书
一部为捍卫钓鱼岛主权提供论据的读本
一部填补中国人钓鱼岛常识空白的随身经典
内容简介
《钓鱼岛的历史与主权》一书分为15章,约10万字。该书从钓鱼岛历史入手,科学严谨讲述从明清开始,钓鱼岛即为我国领土;接下来,作者论述了日本企图强占钓鱼岛的目的,揭露了自明治维新以后,日方一步步强占钓鱼岛、琉球群岛经过,驳斥了日本方面“钓鱼岛属于日本”、“钓鱼岛为无人占领岛屿”等论点;最后,作者结合近几年钓鱼岛问题的新动向,指出了在新时期明确“钓鱼岛主权属于中国”这一事实的必要性。
作者简介
井上清,1936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国史科,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日本近代史和现代史研究家、著名社会活动家、京都大学名誉教授。二战期间,他参与了文部省的维新史料和帝国学士院的帝室制度史的编纂工作,战后成为由日本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等组成的历史学研究会的重要领导成员。1950年,他加入刚刚成立不久的日本学术会议。1954年,井上清就任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的副教授,1961至1977年期间担任教授。井上清著述颇丰,他撰写的《日本军国主义》、《日本帝国主义的形成》、《昭和天皇的战争责任》、《关于钓鱼岛等岛屿的历史和归属问题》等为中国学者所熟悉。
1971年,“钓鱼岛事件”发生后,我国台港澳和海外华人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保钓运动”。井上清教授亲赴冲绳地方,进行了详细周密的调查研究,找到许多琉球时期的档案资料和地图。
他是唯一站出来发表论文论证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日本学者。以后,许多学者再研究钓鱼岛问题,都离不开井上清先生最原始的调查材料。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曾多次直接或间接引用井上清在此书中的观点。
1960年井上清到苏联访问,回国途中顺访我国,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亲切接见。他还与近代史所的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刘大年等进行了学术交流。井上清三十多次到中国访问,王震、邓颖超等国家领导人都分别会见过他。中国社会科学院郭沫若院长、胡绳院长都与他建立了密切关系。1997年,井上清应邀出席近代史研究所主办的国际学术讨论会。社科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王忍之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授予他“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博士”,以表彰他在日本史研究领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以及他对中国学术界的贡献。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主任李岚清在中南海会见了他。
精彩书评
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邓小平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此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在事关国家核心利益问题上,中国连半步都不会后退,也没有后退的空间。中国人讲友好,也讲原则。
——《人民日报》
无论“购买”还是“租借”,都丝毫不能改变钓鱼岛的主权归属。
——新华社
作为中国公民,我们不仅应该知道“钓鱼岛是中国的”,更应该明白“钓鱼岛为什么属于中国”。中国人历来是讲道理的,我们应该心平气和地把这个问题讲给身边的每个人。
——新浪
201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本来两国人民可以好好庆祝一番,但近几个月来,日本少数右翼政客出于某种政治目的,大肆炒作所谓钓鱼岛问题,把原本友好的气氛搞得乌烟瘴气。对于日本右翼政客违背历史事实的肆意妄为,也不是每一个日本人都盲目“跟风”。日本前外务省国际情报局长孙崎享就公开表示“钓鱼岛非日本固有领土”,对野田的作法不表赞同。孙崎享的这一表态,使我联想到,日本著名历史学家井上清教授(1913年-2001年)对钓鱼列岛问题的研究和他得出的结论,即钓鱼列岛属于中国。井上清教授还指出:“不论日本政府如何伪造歪曲历史,隐瞒事实,玩弄帝国主义的所谓国际法,中国的领土毕竟是中国的领土,日本偷盗的本质未变。”
——《文汇报》
井上清的这部作品堪称有关钓鱼岛问题的著作。作者从历史、国际法和现状多方面入手,科学地阐述了钓鱼岛各个方面的问题,令人读过之后不得不信服书中的论述,进而敬佩作者的一丝不苟。
——日本网络评论
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日本对其的占有在国际法上是无效的。
——井上清
目录
第一章 为什么要再谈钓鱼群岛问题
第二章 日本政府等故意无视历史事实
第三章 众所周知,钓鱼群岛自明朝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第四章 清代的记录也证实钓鱼岛是中国领土
第五章 日本的先知者也明确记载了钓鱼群岛是中国领土
第六章 驳斥“无主地先占为主的法则”
第七章 琉球人和钓鱼群岛的关系淡漠
第八章 所谓的“尖阁列岛”岛名与区域都不固定
第九章 天皇制军国主义的“琉球处置”与钓鱼群岛
第十章 甲午战争中日本确立对琉球列岛的独占
第十一章 天皇政府觊觎钓鱼群岛长达九年
第十二章 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明夺台湾暗取钓鱼群岛
第十三章 日本“领有”“尖阁列岛”在国际法上亦为无效
第十四章 反对掠夺钓鱼群岛是当前反军国主义斗争的焦点
第十五章 几点补充
精彩书摘
这些群岛的经济价值和军事价值越大,日本统治阶级要将其攫为己有的野心和欲望也越强烈,利用岛屿主权问题把日本人民诱入虚假爱国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危险性也就越大。1970年9月,这些岛屿尚在美军管辖之下时,日本政府就曾派出海上自卫队,恫吓正在这一海域作业的中国台湾省的渔船队,干扰其捕鱼作业。今年(1972年)5月12日政府又做出决定,5月15日以后,若台湾省或其他地方的中国人进入这一海域,则以违反出入境管理令论处,强制其离境;再者,若他们登陆修造建筑物,则适用于刑法中的侵犯不动产罪,由海上保安部队和警察予以取缔(《每日新闻》1972年5月13日)。这样一来就制造了一个中国人“非法入境”的骗局,为把人民逼上反中国和虚假爱国主义的舞台做好了铺垫。
正因为如此,充分表明有关这个岛的历史事实和国际法原理,对争取亚洲和平,反对军国主义的斗争来说,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重要事情。我从冲绳旅行归来,便立即投入到对这一群岛的历史调查之中。在年底,根据16世纪以来的中国文献,弄清了这里并非原本就是无主地,而是中国领土,并基本上可以确认,日本的占有是在日本打赢甲午战争时掠夺来的。
尚不清楚的问题还较多,特别是在日本占有的过程上有些重要问题还未搞清。然而,我那时已经决定于1972年1月初去西德旅行,这个决定已无法改变了,所以,我暂且将了解到的东西归纳了一下,写出一篇《钓鱼群岛(尖阁列岛等)的历史与归属问题》的论文,请人刊登在历史学研究会机关刊物《历史学研究》1972年2月号(1月下旬发行)上。为了面向普通读者,又将《历史学研究》上的论文改写了一下,形成了题为《钓鱼群岛(尖阁群岛等)是中国的领土》的文章,刊登在日中文化交流协会的机关刊物《日中文化交流》2月号上。
那时,我是这么想的:
我原本对中国的历史就不很精通,况且又从未对中国的历史和地理进行过研究,在冲绳友人和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的各位朋友的帮助下,我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写成的这篇论文,一定会有许多缺陷。在我未查阅到的历史资料中,历史学家们熟知的文献一定还有很多。然而,现在迫在眉睫的问题是为了正确解决钓鱼群岛的归属,阻止日本帝国主义利用这个问题在国民中煽动虚假爱国主义,完成实际侵略外国领土的第一阶段(第一阶段一旦完成,第二阶段以后就容易了),作为历史学者,要做他力所能及的事。论文虽然不很精辟,但只要认为事实如此就马上写出来,这一点很重要。目前对于这个问题还没有一位历史学家站出来公开发表意见,这篇拙作也许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一场从历史学的角度对钓鱼群岛问题的讨论。
……
前言/序言
在线试读
《钓鱼岛的历史与主权》第一部分
去年(1971年)11月初,我首次去冲绳旅行。此行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冲绳近代史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军“冲绳决战”的真实史料,特别是为了了解美军长达二十多年的占领统治和冲绳人民伟大的反抗斗争的历史。亲临冲绳这片热土,接触这里的人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冲绳人的各种想法和气质。当然,我也想得到有关这方面的一些文献资料。
《蓝色疆域:一座岛屿的千年回响》 序言:潮汐与记忆 在那片被太平洋的碧波环绕的海域,孤悬着一方土地,它的名字在历史长河中低语,在风云变幻中回响。它是一座岛屿,却承载了太多的故事,太多的目光,太多的情感。它见证了潮起潮落,也铭刻着人类的足迹和争议。本书并非要为您铺陈一份枯燥的史料堆叠,也不是要进行一场宏大的政治宣言。相反,我们希望您能跟随我们的笔触,一同潜入这片蓝色疆域的深处,去感受那涌动的历史暗流,去倾听那些被时间冲刷却从未消逝的记忆。 《蓝色疆域》是一次关于一隅之地的深度探索,一次关于自然、历史与人文交织的沉思。它以一种温和而细腻的方式,试图勾勒出这片土地的独特风貌,还原它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与周围世界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相信,理解一座岛屿,不仅仅是理解它的大小、它的地理位置,更是理解它如何被自然塑造,如何被人类赋予意义,以及它如何成为不同文化、不同国家叙事中的一部分。 第一章:无声的哨站——自然的馈赠与挑战 在人类文明尚未抵达之前,这片海域中的岛屿,如同一颗颗遗落的珍珠,静静地存在于广阔的蓝色画布之上。它们是造物的奇迹,是地质活动的产物,是海洋生物的乐园。本章将带领读者走进这片土地的自然肌理,从它的地质构造、气候特征出发,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生态画卷。 我们将探索这里的独特地貌,那些被海浪雕琢出的海岸线,那些或许隐藏着火山活动痕迹的岩石。我们将观察这里的气候如何受到季风和洋流的影响,是如何孕育出独特的植被和多样的海洋生物。在这里,海鸟是天空的信使,海鱼是深邃的王国居民。我们也会提及,这种孤立而又富饶的自然环境,本身就蕴含着独特的价值,也吸引着远古人类的目光。 然而,自然的恩赐也伴随着挑战。这里可能面临着台风的侵袭,海啸的威胁,以及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下,生存的智慧。本章旨在让读者认识到,在任何人类活动的介入之前,这座岛屿已然拥有了自己的生命轨迹,它是一位沉默的观察者,见证着地球的脉动。我们将用生动的笔触,描绘出这种原始的、未被人类欲望染指的纯粹之美,以及它所展现出的顽强生命力。 第二章:漂泊的足迹——早期人类的探索与边缘 人类的足迹,如同潮水一样,时而涌入,时而退却,在历史的沙滩上留下了浅浅的印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片海域中的岛屿,对于古代的渔民、航海者而言,可能意味着补给的港湾,也可能意味着未知的远方。本章将追溯那些可能存在于历史记载之外的早期人类活动,推测他们是如何在艰苦的海上环境中,发现并利用这些岛屿的。 我们会考察一些考古学的发现,虽然可能零散,但足以勾勒出早期人类与这片海域的互动痕迹。也许是一些古老的渔具,也许是一些被遗弃的工具,这些微小的物件,都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我们将尝试复原当时人们的生活图景:他们在岛上生火,捕鱼,躲避风暴,他们的生存技能,他们的航海智慧,他们的对大海的敬畏。 同时,本章也会探讨这些岛屿在古代航线中的地理位置。它们可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边缘站点,也可能是太平洋民族迁徙的跳板。它们并非是历史舞台的中心,但却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边缘角色”,是连接不同文明、促进信息交流的潜在节点。我们将审视那些古老的航海图,那些口耳相传的传说,试图从中发掘出关于早期人类探索的蛛丝马迹。 第三章:文明的潮汐——东亚文明的远眺与接触 随着东亚地区文明的兴起,这片海域及其中的岛屿,开始进入更广阔的历史视野。中国的古代文献,特别是关于海洋地理和对外交流的部分,为我们提供了观察这些岛屿视角的重要线索。本章将深入探讨中国古代文献中关于周边海域的记载,分析其中可能提及的岛屿,以及这些记载所反映出的当时中国对海洋的认知和态度。 我们将仔细研读相关的历史典籍,例如《山海经》、《博物志》等,寻找那些可能指向这些岛屿的描述。我们会分析古人对“海外”、“东海”等概念的理解,以及他们如何通过这些模糊的描述来认识远方的土地。同时,我们也会考察中国古代渔民和航海者的活动范围,他们是否曾经到达过这些岛屿,是否有在此地留下活动痕迹? 此外,本章还将引入周边其他东亚文明的视角,例如日本和朝鲜半岛。这些文明在与中国的交流互动中,也可能对这些岛屿有所认知。我们将对比不同文明的记载,分析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和差异,以及这些岛屿在不同文明的地理认知图景中所处的位置。这不仅仅是对历史文献的解读,更是对当时人类知识边界的一次探索。 第四章:近代的回响——海权时代的角逐与印记 近代以来,随着全球海权时代的到来,以及地理大发现的深入,许多此前鲜为人知的海域和岛屿,开始进入列强的视野。本章将聚焦于近代海权国家对这片海域的探索、测量和宣示主权的活动。我们将梳理不同国家在该区域的航海历史,以及他们如何将这些岛屿纳入自己的地理和政治版图。 我们会详细考察近代西方探险家和测量船队在该区域的航行记录,他们如何进行测绘,如何命名岛屿,以及这些活动如何构成了近代世界地图的一部分。我们将分析当时主要海权国家,如英国、法国、荷兰等,在远东海域的战略布局,以及这些岛屿在其中可能扮演的角色。 同时,本章也会探讨近代以来,周边东亚国家,特别是中国和日本,如何在这种新的国际格局下,对这些岛屿的认知和态度发生变化。历史的进程,常常是复杂的,它交织着探索、发现、贸易、冲突和宣示。我们将力求客观地呈现这一时期的历史事实,分析不同国家在该区域的活动及其影响。 第五章:无尽的争议——现代地缘政治下的多棱镜 进入现代,一座岛屿的价值,往往不再仅仅取决于它的自然资源,而更多地与地缘政治、国家战略和国际法紧密相连。本章将以一种冷静而分析的态度,探讨现代地缘政治背景下,这座岛屿所面临的复杂局面。我们将聚焦于不同国家围绕其主权归属所展开的叙事和论述,以及这些论述背后所依据的历史、法律和现实考量。 我们会审视各个相关国家在其历史文献、地图资料、国际法条约以及官方声明中所持的立场。我们将分析这些立场是如何在历史的演变中形成并固化的,以及它们是如何在当下的国际关系中产生影响。这包括对历史事件的解读差异,对地理边界的界定标准,以及对国际法原则的应用方式。 此外,本章还将探讨这些岛屿在现代海洋权益、资源开发以及战略通道等问题上的潜在意义。我们明白,争议的背后,往往是复杂的利益纠葛和深层的国家诉求。本章的目的,是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这些复杂性的框架,通过梳理和呈现不同的观点和事实,帮助读者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 结语:海的深邃与人的思量 《蓝色疆域:一座岛屿的千年回响》是一次关于时间、空间与人类认知的旅程。它试图从多维度的视角,去审视一座岛屿的生命史,去感受它在自然与文明的交织中所折射出的历史光辉。我们相信,对任何一块土地的理解,都应该超越简单的占有与否定的二元论,而是走向一种更深沉的尊重与反思。 正如潮水会涨也会落,历史的浪潮也在不断地塑造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这座岛屿,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它更是一个承载了无数故事、无数目光、无数思量的载体。希望通过本书的阅读,您能对这片蓝色疆域,对它所蕴含的千年回响,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而这份理解,也必将引发我们对海洋、对历史、对人类未来更深远的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