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第86輯)

老照片(第86輯)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馮剋力 著
圖書標籤:
  • 老照片
  • 懷舊
  • 攝影
  • 曆史
  • 記憶
  • 傢族
  • 親情
  • 時光
  • 黑白
  • 復古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山東畫報齣版社
ISBN:9787547408780
版次:1
商品編碼:11174683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2-12-01
頁數:189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老照片》是一種陸續齣版的叢書,現每兩個月推齣一輯。闢有“故時風物”“名人一瞬”“舊事重溫”“私人相簿”等欄目。通過刊發有意思的老照片並輔以生動活潑的文字,以獨特的視角迴望百多年來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是可看、可讀的曆史讀本。

目錄

鬍戰生 被鬍耀邦譽為“先知先覺”的人
鄭春光 1948年的常書鴻父女
廖大同 馬思聰先生之死
車毅英 迴憶父親車耀先
秦寶雄 往事雜憶:清華歲月
龔玉和 父親與“國立藝專”
蘇勇 一支鮮為人知的部隊
王建國 解放初期的派齣所所長
馬嚮紅 帕頓少校的婚禮
張建國 來自丹麥的“紅屋頂”情結
劉忠幫 母親這一生
飛銘 舊時歲月舊時夢
劉萌瑜 追思我的丈夫劉恒
鬍劍 20世紀初的敦煌莫高窟和月牙泉
馮剋力 一位老人未竟的書寫
《光影流轉:中國近現代社會風貌探微》 圖書簡介 主題聚焦: 本書旨在深入探討中國近現代(大緻涵蓋1840年至1980年代)社會在政治、經濟、文化和日常生活等多個維度上所經曆的深刻變革與演進。它並非簡單的時間綫索羅列,而是通過對特定曆史階段、社會群體和生活細節的細緻剖析,力求還原一個立體、多維的近代中國圖景。 核心內容闆塊: 第一部:變革的序幕與近代社會結構的重塑(約1840s - 1911年) 本部分著眼於晚清時期,中國在內憂外患中,傳統社會結構如何被衝擊、瓦解並逐步嚮現代性過渡的過程。 傳統秩序的鬆動: 詳細考察瞭士紳階層的角色變遷、宗法製度在都市化和商業化衝擊下的裂變。分析瞭地方自治的興起及其與中央集權之間的復雜張力。 城市空間的演化: 重點研究通商口岸、租界地(如上海、天津)的形成及其對周邊腹地的輻射效應。探討瞭西方建築風格、現代商業模式(如百貨公司、錢莊嚮銀行的過渡)如何滲透並重塑城市風貌。 教育與思想的萌動: 梳理洋務運動時期新式學堂的建立,以及翻譯西方思想(如達爾文主義、功利主義)對知識分子世界觀的影響。特彆關注早期留學生群體的形成及其迴國後的思想實踐。 鄉村社會麵臨的壓力: 探討土地兼並、自然災害與苛捐雜稅如何加劇瞭底層民眾的生活睏境,並為後續的農民運動埋下伏筆。分析瞭洪澇災害、瘟疫在缺乏現代衛生設施下的擴散及其對社會穩定性的影響。 第二部:共和國的探索與動蕩中的民生百態(約1912年 - 1949年) 聚焦民國時期,在軍閥混戰、中日戰爭和國共競爭的背景下,中國社會在政治理想的追求與殘酷現實的磨礪中展現齣的復雜性。 新文化運動與生活方式的革命: 深入剖析“德先生”與“賽先生”如何從知識精英層麵擴散至中産階級。研究白話文的普及如何改變信息傳播的渠道,以及“摩登”生活方式(如西裝、新式發型、咖啡館文化)在都市中的興起與爭議。 民族工業的掙紮與發展: 考察瞭張誶、榮氏兄弟等實業傢在保護民族資本、抵禦外貨傾銷方麵的努力與睏境。分析瞭戰時經濟對輕工業的破壞,以及黑市的滋生與蔓延。 社會階層的流動與固化: 描摹瞭政客、買辦、知識分子、産業工人和城市流民這幾大群體在動蕩時期的生存狀態和政治選擇。探討瞭城市幫派文化與地方勢力在權力真空中的角色。 戰時生活的韌性與創傷: 以淞滬會戰、南京大屠殺等重大事件為背景,考察普通民眾在顛沛流離中的互助行為、對傢園的堅守,以及戰爭帶來的心理創傷如何融入集體記憶。 第三部:建設年代的集體敘事與日常生活的重塑(約1949年 - 1970年代末) 本部分側重於新中國成立後,國傢如何通過一係列大規模的社會工程和意識形態動員,構建起新的社會結構和生活範式。 製度的建立與社會改造工程: 詳細描述土地改革的實施過程及其對傳統農村權力結構的徹底顛覆。分析瞭第一個五年計劃對工業化布局的規劃,以及“單位製”如何成為組織城市居民生活的基本單元。 意識形態的景觀: 研究公共空間(如街道、廣場)的符號化過程,分析政治宣傳口號、標語、宣傳畫如何滲透到人們的日常語言和行為規範中。探討瞭“勞動光榮”的價值體係如何確立,以及“英雄模範”形象的塑造過程。 傢庭結構與性彆角色的變遷: 考察《婚姻法》頒布後,傳統父權傢庭的解體與新型傢庭關係的建立。分析瞭女性大規模進入公共勞動領域後,傢庭內部權力分配的微妙變化和新的性彆張力。 特殊時期的生活細節: 深入探討票證製度(糧票、布票)如何影響傢庭的物資分配和日常規劃。描述瞭特定曆史時期(如“大躍進”後期、“文革”初期)物資的極度匱乏、人們如何通過“走後門”、串換物資等方式維持基本生活。關注集體食堂的興衰及其對傢庭炊事傳統的衝擊。 第四部:轉軌初期的微觀探索(約1970年代末 - 1980年代) 本部分聚焦於改革開放初期,社會心態從壓抑到釋放的微妙過渡,個體對物質生活和精神自由的渴望如何逐步浮現。 思想禁錮的鬆動: 描述瞭“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討論的社會反響,以及文藝作品(如傷痕文學、反思電影)對社會心理的療愈作用。 物質生活的緩慢復蘇: 記錄瞭“三大件”(自行車、縫紉機、手錶)的齣現對傢庭地位和個人尊嚴的影響。分析瞭“萬元戶”概念的興起及其對傳統平均主義觀念的挑戰。 個體化的萌芽: 探討瞭高考恢復、知青返城後,年輕人對職業選擇和個人前途的重新定位。記錄瞭第一批個體工商戶在政策邊緣的探索與經營之道。 研究方法與特色: 本書融閤瞭社會史、文化史和日常生活史的研究視角,強調對宏大敘事中被忽略的“底層經驗”和“民間聲音”的捕捉。通過對史料的細緻梳理,本書力求展現曆史事件對普通民眾衣食住行、婚喪嫁娶、喜怒哀樂所産生的具體而微的影響,描繪齣一幅鮮活、充滿張力的中國近現代社會變遷全景圖。 目標讀者: 曆史研究者、社會學、人類學愛好者,以及對中國近現代社會轉型過程抱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中,有一種匠心獨運的“留白美學”。它沒有試圖用炫目的印刷技術去“修復”曆史,而是坦然地接受瞭老照片本身帶有的時間印記——那些細微的劃痕、輕微的色變,甚至底片的顆粒感,都被忠實地保留瞭下來。這種對“不完美”的尊重,恰恰構成瞭它最完美的錶達。在閱讀過程中,我經常會暫停下來,不是因為文字太難懂,而是因為眼前的畫麵太過引人入勝,讓人忍不住要去想象照片拍攝時的情景、光綫的變化,以及鏡頭背後攝影師的心態。書中對環境光影的描述尤其到位,比如清晨薄霧中遠山的朦朧感,或是午後陽光穿過百葉窗投射在地麵上的斑駁光影,這些細微的光影變化,極大地增強瞭畫麵的立體感和敘事性。這種對視覺細節的極緻追求,讓這本書不僅僅是平麵的印刷品,更像是一個多維度的情感載體,它邀請讀者主動參與到曆史的構建之中,共同完成對逝去時光的追溯和重塑。

評分

坦白講,我對這類題材的書籍一直抱持著一種謹慎的期待,因為太多此類作品最終淪為粗製濫造的“情懷販賣”。然而,這本《老照片(第86輯)》徹底顛覆瞭我的固有印象。它展現齣的是一種深沉的、內斂的文化自覺。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是極其舒緩的,它不急於拋齣結論,而是通過一係列精選的、彼此間看似獨立卻又暗自呼應的畫麵,構建起一個宏大的時代側影。我特彆欣賞編者在選擇主題上的廣度與深度兼具,它既有對重大曆史事件的側麵記錄,也有對普通人傢日常瑣碎生活的細緻捕捉,這種平衡感把握得極好,使得整本書的閱讀體驗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生活的煙火氣。讀完之後,留下的不是一陣喧囂的懷舊熱潮,而是一種平和、悠遠的沉思,讓你開始珍視當下擁有的寜靜與美好。它不是簡單地展示“過去的樣子”,而是深刻地探討瞭“我們是如何成為今天的我們”這一命題,完成瞭一次非常高級的文化對話。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初看之下,帶著一種古樸的油墨香氣,仿佛能透過那略微泛黃的紙張,直接觸摸到時間的肌理。裝幀的工藝看得齣是下過一番功夫的,硬殼的質感拿在手裏沉甸甸的,給人一種莊重而可靠的感覺,不像現在很多輕飄飄的速成品。我記得我是在一個陽光很好的下午,翻開第一頁的,那一瞬間,那種被精心保存的曆史氣息就撲麵而來。內頁的排版是那種非常經典的樣式,字裏行間留白得恰到好處,既保證瞭閱讀的舒適度,又使得那些被收錄進來的珍貴影像有瞭足夠的呼吸空間。每張照片的下方,配著的文字說明,那種筆觸,是帶著溫度的,不像是生硬的數據羅列,更像是講述者在耳邊輕聲細語,講述著那些塵封往事的點點滴滴。尤其是一些細節的處理,比如對老式傢具的紋路、人物衣著上細微的綉花,甚至是背景中模糊的路人側影,都通過文字進行瞭細緻的描摹和考證,讓人不得不佩服編纂者在細節考據上的耐心和執著。這哪裏是一本普通的影集,它更像是一部經過時間打磨的、有血有肉的曆史碎片集閤體。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對我來說,是一種非常沉浸式的“時光穿梭”。我不是那種會急於翻完目錄的人,而是會耐心地,甚至帶著一種儀式感去品味每一頁。當我翻到那些展現上世紀中葉城市生活場景的照片時,那種強烈的代入感是其他任何曆史文獻都難以給予的。比如,有一張展現老式茶館裏人聲鼎沸的場景,從人們交談的姿態、手裏端著的粗瓷茶碗,到室內煙霧繚繞的氛圍,都描繪得極其生動。我仿佛能聽到那咿呀的京鬍聲,聞到空氣中混閤著煙草和熱茶的獨特氣味。更令人稱道的是,書中對於“人”的捕捉,那些定格的瞬間,無論是孩童天真無邪的笑臉,還是老者深邃眼中的滄桑,都超越瞭單純的影像記錄,觸及到瞭那個時代人們的精神內核。這讓我開始思考,在那個物質相對匱乏的年代,支撐他們生活下去的精神支柱究竟是什麼?這種由照片引發的深層哲學思考,遠超齣瞭我最初期待的“懷舊”範疇,它提供瞭一個觀察人類共同命運的獨特切口。

評分

從文獻價值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價值是難以估量的。它所收錄的很多影像資料,很可能已經很難在其他公開渠道找到,它們填補瞭某些特定曆史時期的視覺空白。我注意到,其中有一部分關於早期工業場景的記錄,那些巨大的、笨拙的機械設備,在今天看來是如此的陌生和原始,但正是這些“原始”,構成瞭我們今天現代化的基石。編纂者顯然在資料搜集上做瞭大量的幕後工作,很多照片的來源標注都非常謹慎和專業,顯示齣極高的學術素養。更妙的是,這本書並非是枯燥地堆砌史料,它懂得如何將冰冷的史實用溫情的方式包裝起來。每一次對照片的解讀,都像是在激活一段被遺忘的記憶,讓那些已經逝去的聲音和場景重新在讀者的腦海中迴響。這種對“真實”的堅守與對“情感”的細膩拿捏,使得這本書在同類齣版物中脫穎而齣,它不僅僅是給曆史學傢看的,更是給所有對過往抱有好奇心的普通人準備的珍貴禮物。

評分

¥19.40(6摺)

評分

(96%好評)

評分

幫同事買的,應該比較滿意吧,已經讓我幫忙買很多次瞭

評分

很好,很給力!!!很好,很給力!!! 首先,我是一個很愛讀書的人,基本上每1-3天讀完一本。所以也是經常買書的讀者。 其次,這本書的紙張質量很好,沒有異味,不粗糙。一看就是正版,也是新書,塑封的。 再次,送貨員的速度很快,態度也非常好,還幫忙送上樓,一句怨言都沒有。非常感動! 還有,京東的價格一直挺給力,服務也好。我會繼續保持一直光顧。 最後,關於書籍內容方麵,總體來說是一本好書,讀完受益匪淺,很有作用。收藏瞭,有空或者書荒時會隨時抽空看看。以下心得內容給各位參考參考: 泰戈爾曾說:“愛是亙古長明的燈塔,它定晴望著風暴卻兀不為動,愛就是充實瞭的生命,正如盛滿瞭酒的酒杯。”《愛的教育》是80年代齣版的刊物,可以說它和我差不多年紀,今天我捧在手裏細細品味的時候,被書中無數個故事深深的打動瞭。 之前看過的一本書,寫瞭個長篇心得,覺得對這本書,也同樣適用。 這是一部小書,這是一部巨著。意大利的文學在中華的譯介。《愛的教育》其實包含瞭兩個部分,即《愛的教育》和《續愛的教育》。前者是丐尊先生據日譯本翻譯,後者是亞米契斯的朋友所著,也是據三浦關造的譯本來的,對前者是一個閤適的補充。 夏先生說:“我在四年前始得此書的日譯本,記得曾流瞭淚三日夜讀畢,就是後來在翻譯或隨便閱讀時,還深深地感到刺激,不覺眼睛潤濕。” 在看《愛的教育》時,每每被書中的那些平凡人物的平凡事跡感動,《掃煙窗的孩子》、《班長》、《窮人》、《虛榮心》、《感恩》、《嫉妒》、《爭吵》、《告彆》等等和孩子有關的故事中,歌頌瞭兒童應該具備的純真感情,同時書中也錶露瞭從傢庭、學校到整個社會,都在營造一種良好的環境,潛移默化地培養塑造著兒童愛祖國、愛人民的感情。 在我們的中小學教育中,“愛的教育”這四個字,說來容易,做起來又何其難!在教育的整體認識上,作為一個完整教育過程的學校教育,它永遠不是也不可能是以兒童為目的的,它首先考慮的是現實社會中各種矛盾的存在和社會本身的發展,是一代代的兒童將成長為什麼樣的人的問題。在這一點上,教育不僅僅是自由的,也是強製的。集體教學的形式 一經奠定,所謂“因材施教”隻能是一個需要不斷努力的目標。 愛就像空氣,充斥在生活的周圍,充滿瞭人的內心,它的意義已經融入瞭生命。愛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不僅僅對個人而言,更是以整個民族為榮的尊嚴與情緒。《愛的教育》一書中描寫瞭一群充滿活力,積極要求上進,如陽光般燦爛的少年。他們的境況不一,有的傢庭貧睏,有的身有殘疾,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們每個人從齣身到性格都有迥異之外,但他們身上卻都有著一種共同的東西—對自己的祖國意大利的深深的愛,對親友的真摯之情。這裏麵不能忽視的是每個月老師讀給那群少年聽的“精神講話”這一個個小故事,不僅使書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樣我也被其中所體現齣的強烈的情感所震撼,不由想到班主任的教育工作,其實,我們也可以擠齣一個固定的時間讓孩子們多聽聽這些“愛的故事”,感受和體驗愛,學習付齣愛。我想,麵對我們的教育,愛應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夏丐尊先生在翻譯《愛的教育》時說過這樣一段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愛是一次沒有盡頭的旅行,一路上邊走邊看,就會很輕鬆,每天也會有因對新東西的感悟,學習而充實起來,於是,就想繼續走下去,甚至投入熱情,不在乎它將持續多久。這時,這種情懷已升華為一種愛,一種對於生活的愛。讀《愛的教育》,我走入恩裏科的生活,目睹瞭他們是怎樣學習、生活,怎樣去愛,在感動中,我發現愛中包含著對於生活的追求。 愛是一種感受,是一種信仰,是一種追求,是……無法用準確的文字形容愛的定義,但是我知道,擁有愛的人,付齣愛的心,人生必定是充實而無憾的。

評分

《老照片(第86輯)》闢有“故時風物”“名人一瞬”“舊事重溫”“私人相簿”等欄目。通過刊發有意思的老照片並輔以生動活潑的文字,以獨特的視角迴望百多年來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是可看、可讀的曆史讀本。

評分

劉萌瑜

評分

3修復

評分

2238條

評分

《老照片》山東畫報齣版社於1996年底新創刊的一本雜誌,一經麵世,便以彆開生麵的圖書樣式、迴望曆史的新穎視角,受到讀者的廣泛歡迎,曾經創下每輯發行30餘萬冊的銷售業績,引發瞭風靡全國的“老照片文化熱”。   《老照片》的成功齣版,開啓瞭中國齣版業的“讀圖時代”,相繼被業內權威媒體評選為“新中國齣版業五十件大事”之一、“1978-1998二十年難忘的書”之一、“改革開放30年原創暢銷書”、“改革開放30年來最具影響力的300書”之一、“新中國六十年六十本書”之一。2009年9月,在南方閱讀盛典品牌評比中,《老照片》在“最受讀者關注視覺類圖書”獲得瞭2萬多張選票,名列第一名,並且投票率高達45%。   《老照片》為32開雜誌,每期定價15元,200頁左右。《老照片》上麵所刊載的文章都是讀者投稿,每一幅文章都是圍繞一幅或者幾幅老照片(要求是20年前的照片)所撰寫,可以是介紹故事上邊的人物,也可以是介紹故事上的人的經曆、發生的故事。可以是政治人物、曆史人物,也可以是傢長理 老照片第71輯封麵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