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緒論
1.1 工業自動控製係統曆史
1.1.1 模擬儀錶控製係統
1.1.2 直接數字控製係統
1.1.3 集散控製係統
1.1.4 現場總綫控製係統
1.2 工業控製網絡特點
1.3 傳統控製網絡——現場總綫
1.3.1 現場總綫的定義
1.3.2 現場總綫的發展曆程
1.3.3 工業控製網絡國際標準
1.4 現代控製網絡——工業以太網
1.4.1 工業以太網定義
1.4.2 工業以太網的發展曆程
1.4.3 工業以太網的特點
1.4.4 工業以太網的標準
1.4.5 工業以太網的發展前景
1.5 常用工業控製網絡介紹
1.5.1 基金會現場總綫(FF)
1.5.2 PROFIBUS
1.5.3 CIP
1.5.4 Modbus
1.5.5 CAN總綫
1.5.6 LonWorks
1.6 工業控製網絡發展趨勢
第2章 數據通信與計算機網絡基礎
2.1 數據通信係統概述
2.1.1 數據通信係統組成
2.1.2 數據通信係統的性能指標
2.2 數據編碼技術
2.2.1 數字數據的模擬信號編碼
2.2.2 數字數據的數字信號編碼
2.2.3 數據同步方式
2.3 傳輸差錯及其檢測
2.3.1 奇偶校驗碼
2.3.2 校驗和
2.3.3 循環冗餘校驗碼
2.4 工業控製網絡的節點
2.4.1 可編程控製器
2.4.2 傳感器與變送器
2.4.3 執行器與驅動器
2.4.4 人機界麵
2.4.5 網絡互連設備
2.5 通信傳輸介質
2.5.1 雙絞綫
2.5.2 同軸電纜
2.5.3 光縴
2.5.4 無綫傳輸介質
2.6 網絡拓撲結構
2.6.1 星型拓撲
2.6.2 總綫型拓撲
2.6.3 環型拓撲
2.6.4 樹型拓撲
2.7 網絡傳輸介質的訪問控製方式
2.7.1 載波監聽多路訪問/衝突檢測
2.7.2 令牌訪問控製方式
2.7.3 時分復用
2.7.4 輪詢
2.7.5 集總幀方式
2.8 OSI參考模型
2.8.1 OSI參考模型簡介
2.8.2 OSI參考模型的功能劃分
2.8.3 幾種典型控製網絡的通信模型
第3章 Modbus現場總綫
3.1 概述
3.1.1 Modbus的特點
3.1.2 Modbus的通信模型
3.1.3 通用Modbus幀
3.1.4 Modbus通信原理
3.2 Modbus物理層
3.2.1 RS-232接口標準
3.2.2 RS-485接口標準
3.3 Modbus串行鏈路層標準
3.3.1 Modbus的傳輸模式
3.3.2 Modbus差錯檢驗
3.3.3 Modbus的功能碼
3.3.4 Modbus協議編程實現
3.4 颱達工業自動化設備
3.4.1 颱達PLC簡介
3.4.2 颱達觸摸屏
3.4.3 颱達變頻器
3.5 Modbus係統組態
3.5.1 WPLSoft軟件介紹
3.5.2 ScreenEditor軟件介紹
3.5.3 PLC與變頻器Modbus通信
實驗1Modbus網絡係統設計
第4章 PROFIBUS現場總綫
4.1 PROFIBUS概述
4.1.1 PROFIBUS簡介
4.1.2 PROFIBUS的通信參考模型
4.1.3 PROFIBUS的傢族成員
4.2 PROFIBUS-DP的通信協議
4.2.1 PROFIBUS-DP的物理層
4.2.2 PROFIBUS-DP的數據鏈路層
4.2.3 PROFIBUS-DP的用戶層
4.3 PROFIBUS-DP設備簡介
4.3.1 西門子S7-300PLC
4.3.2 遠程I/O
4.3.3 西門子觸摸屏TP177B
4.4 PROFIBUS-DP係統
4.4.1 STEP7軟件介紹
4.4.2 WinCCflexible軟件介紹
4.4.3 PROFIBUS-DP係統組態
實驗2PROFIBUS係統設計
第5章 CAN總綫
5.1 CAN總綫特點
5.2 CAN總綫通信模型
5.2.1 CAN總綫的物理層
5.2.2 CAN總綫的數據鏈路層
5.3 CAN總綫幀結構
5.3.1 數據幀
5.3.2 遠程幀
5.3.3 齣錯幀
5.3.4 超載幀
5.3.5 幀間空間
5.4 CAN總綫的錯誤處理機製
5.4.1 錯誤類型
5.4.2 錯誤界定規則
5.5 SJA1000CAN控製器
5.5.1 SJA1000引腳功能
5.5.2 SJA1000內部功能結構
5.5.3 SJA1000內部存儲區分配
5.5.4 SJA1000寄存器功能
5.6 CAN總綫收發器PCA82C
5.6.1 PCA82C250引腳功能
5.6.2 PCA82C250內部功能結構
5.6.3 PCA82C250的工作模式
5.7 CAN總綫節點設計
5.7.1 CAN總綫節點的硬件設計
5.7.2 CAN總綫節點的軟件設計
實驗3CAN總綫節點一對一通信實驗
第6章 DeviceNet現場總綫
6.1 DeviceNet概述
6.1.1 設備級的網絡
6.1.2 DeviceNet的特性
6.1.3 DeviceNet的通信模式
6.2 DeviceNet通信模型
6.2.1 DeviceNet的物理層
6.2.2 DeviceNet的數據鏈路層
6.2.3 DeviceNet的應用層
6.3 DeviceNet設備描述
6.3.1 DeviceNet設備的對象模型
6.3.2 DeviceNet設備的對象描述
6.3.3 DeviceNet設備組態的數據源
6.4 DeviceNet連接
6.4.1 重復MACID檢測
6.4.2 建立連接
6.4.3 DeviceNet預定義主從連接組
6.4.4 預定義主從連接的工作過程
6.5 預定義主從連接實例
6.5.1 顯示信息連接
6.5.2 輪詢連接
6.5.3 位選通連接
6.5.4 狀態變化連接/循環連接
6.5.5 多點輪詢連接
6.6 颱達DeviceNet設備簡介
6.6.1 颱達DNET掃描模塊
6.6.2 颱達DeviceNet遠程IO適配模塊
6.6.3 DeviceNet通訊轉換模塊
6.7 颱達DeviceNet係統組態
6.7.1 DeviceNetBuilder軟件介紹
6.7.2 DeviceNet應用案例
實驗4DeviceNet係統設計實驗
第7章 CANopen現場總綫
7.1 CANopen概述
7.1.1 CANopen的發展
7.1.2 CANopen的特性
7.2 CANopen通信模型
7.2.1 CANopen的物理層
7.2.2 CANopen的數據鏈路層
7.2.3 CANopen的應用層
7.3 颱達CANopen設備簡介
7.3.1 颱達CANopen掃描模塊
7.3.2 颱達CANopen從站通信轉換模塊
7.4 颱達CANopen係統組態
7.4.1 CANopen模塊設置介紹
7.4.2 CANopen應用案例
實驗5CANopen係統設計實驗
第8章 工業以太網
8.1 工業以太網簡介
8.1.1 以太網與工業以太網
8.1.2 工業以太網的環境適應問題
8.1.3 以太網通信的非確定性問題
8.1.4 實時以太網
8.2 EPA
8.2.1 EPA的主要特點
8.2.2 EPA的通信協議模型
8.2.3 EPA的網絡結構
8.3 PROFINET
8.3.1 PROFINET技術的起源
8.3.2 PROFINET的主要技術特點
8.3.3 PROFINET通信
8.3.4 PROFINET與其他現場總綫係統的集成
8.4 HSE
8.4.1 HSE的係統結構
8.4.2 HSE與現場設備間的通信
8.4.3 HSE的柔性功能塊
8.4.4 HSE的鏈接設備
8.5 Ethernet/IP
8.5.1 Ethernet/IP概述
8.5.2 Ethernet/IP的報文種類
8.5.3 基於Ethernet/IP的工業以太網組網
8.6 ModbusTCP
8.6.1 ModbusTCP概述
8.6.2 ModbusTCP應用數據單元
8.6.3 Modbus-RTPS
8.7 颱達工業以太網設備簡介
8.7.1 颱達工業以太網通信模塊
8.7.2 颱達工業以太網遠程I/O模塊
8.7.3 颱達工業以太網交換機
8.8 颱達工業以太網係統組態
8.8.1 DCISoft軟件介紹
8.8.2 工業以太網應用案例
實驗6工業以太網係統設計實驗
附錄A ASCII碼錶
附錄B CAN總綫節點一對一通信參考程序
參考文獻
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能讓我立刻感受到“科技賦能”的讀物,能夠看到各種智能設備如何協同工作,實現生産效率的飛躍。然而,我翻瞭翻,內容似乎更偏嚮於對“連接”本身的研究。它不是在描繪一個高度自動化的未來場景,而是在深入剖析“連接”的“物理基礎”和“邏輯規則”。書中花瞭相當大的篇幅來介紹不同種類的綫纜、連接器以及它們的物理特性,比如抗乾擾能力、傳輸損耗等,這些都是我之前從未細想過的。我注意到書中有一部分內容詳細講解瞭信號的編碼和解碼過程,如何將高層指令轉化為低層的二進製比特流,又如何將這些比特流重新解析成有意義的信息。這部分內容讓我理解到,即使是最簡單的指令,背後也隱藏著一套精密的數學模型和算法。接著,我看到瞭關於數據幀的結構分析,每個字節的含義,校驗位的計算方式,以及如何通過這些手段來檢測和糾正傳輸錯誤。這本書沒有直接給齣“最優解決方案”,而是強調瞭“原理”的重要性。它讓我意識到,所謂的“智能”和“自動化”,很大程度上都建立在對這些基礎連接和通信原理的深刻理解之上。它不是一本“站在雲端”的書,而是“腳踏實地”地去探究“如何讓機器說話,如何讓信息流動”的根本問題。
評分一本封麵設計樸實無華的書,厚度適中,拿在手裏沉甸甸的,似乎預示著其內容的紮實。我帶著一種探索未知的期待翻開瞭第一頁,然而,書中並沒有像我預期的那樣,直接鋪展開一段關於未來工業發展宏大敘事的開篇,也沒有直接拋齣一些令人驚嘆的科技名詞來吸引眼球。相反,它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工匠,循序漸進地講解著最基礎的原理。它不是那種試圖用華麗辭藻或前沿概念來包裝的讀物,而是沉浸在具體實踐和細節之中。我讀到關於各種傳感器的工作原理,它們如何捕捉環境中的物理量,又如何將這些模擬信號轉化為數字信息,這個過程的嚴謹和精密讓我印象深刻。接著,書裏詳細描述瞭不同類型的數據傳輸協議,從最基礎的串行通信到更復雜的網絡協議,每一個細節都力求清晰。它沒有迴避那些看似枯燥的技術術語,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輔以大量的圖示和錶格,將復雜的概念一一拆解。我尤其對其中關於信號處理和濾波的部分感到好奇,理解瞭這些看似微小的技術是如何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的,對於整個工業係統的穩定運行至關重要。這本書並沒有直接告訴我“工業控製網絡”究竟是什麼,而是通過對組成它的每一個“細胞”進行細緻入微的描繪,讓我逐漸勾勒齣它的輪廓。它更像是一本詳盡的“工具書”,而不是一本“說明書”,需要讀者主動去思考,去聯想,去構建屬於自己的理解框架。
評分當我拿到這本書時,我的腦海中浮現的是各種傳感器、執行器和中央控製器的畫麵,以及它們之間錯綜復雜的連接。然而,翻開書頁,我發現它並沒有直接描繪齣這樣一幅全景圖。相反,它更像是在解剖“通信的原子”。書中深入探討瞭“電信號”的本質,它如何被調製、解調,以及在傳輸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乾擾。我讀到關於不同調製方式的詳細介紹,例如幅度調製、頻率調製和相位調製,以及它們各自的優缺點。接著,書中轉嚮瞭“數字信號”的處理,如何將連續的模擬信號離散化,並為每一個離散點分配一個數值。我看到關於采樣率、量化位數等關鍵參數的討論,以及它們對數據精度的影響。我還對書中關於“糾錯碼”的講解印象深刻,理解瞭如何在信號中加入冗餘信息,以便在接收端檢測並修復傳輸錯誤。這本書並沒有直接告訴我“工業控製網絡”的架構,而是通過對“信息傳遞的微觀層麵”進行細緻的剖析,讓我認識到,即使是再復雜的網絡,其最終也都是由這些最基礎的信號和數據處理環節構成的。它讓我對“信息”這個抽象的概念有瞭更具體的理解,也對“如何讓信息在不同載體間忠實傳遞”有瞭更深的敬意。
評分帶著對“工業”的理解,我本以為這本書會充斥著關於機械臂、PLC、SCADA係統等專業術語,以及它們如何通過某種“網絡”相互協作。但實際閱讀體驗卻讓我頗為意外。書的內容更像是在探索“如何讓兩個獨立的實體‘達成共識’,並‘協同工作’”。它並沒有直接提及“工業”場景,而是從更普適的“通信原理”入手。我讀到關於“握手協議”的詳細描述,兩個設備如何首先建立聯係,並確認彼此的身份和通信能力。接著,書中深入講解瞭“狀態機”的概念,一個設備如何根據接收到的不同信息,改變自身的狀態,並執行相應的動作。我看到瞭關於“輪詢”和“中斷”兩種通信機製的比較,以及它們在不同場景下的適用性。我還對書中關於“並發控製”的討論感到新奇,理解瞭當多個設備同時嘗試訪問同一資源時,如何通過一定的規則來避免衝突。這本書並沒有直接告訴我“工業控製網絡”具體是怎樣的,而是通過闡述“個體間的協調與閤作”的通用邏輯,讓我得以窺見“網絡”的本質。它更像是一本關於“分布式係統協作理論”的科普讀物,讓我對“如何讓一群獨立的個體形成一個有組織的整體”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我抱著對“網絡”這個詞的直觀理解,期待看到關於各種網絡拓撲結構、通信協議以及安全性的討論。然而,這本書的切入點似乎有些不同。它並沒有直接展開介紹“網絡”的宏觀概念,而是從“如何讓一個設備‘知道’另一個設備是誰,以及如何‘發送’信息給它”這樣非常基礎的問題開始。我讀到關於尋址機製的詳細闡述,不同類型的地址是如何分配和使用的,以及它們在網絡中的作用。書中還花瞭很多時間去解釋“數據包”的概念,它的組成部分,以及它是如何在網絡中“旅行”的。我看到瞭關於“路由”的初步概念,信息是如何根據目標地址找到“最佳路徑”的。盡管書中並沒有使用“工業控製網絡”這個詞匯,但它所描述的“設備間通信”的種種細節,無疑是構成任何網絡的基礎。我尤其對書中關於“通信時序”的描述感到著迷,理解瞭不同設備之間如何通過精確的時間同步來協調動作,避免信息衝突。這本書並沒有直接告訴我“工業控製網絡”能做什麼,而是讓我理解瞭“網絡”之所以能夠存在的“基本運作方式”。它更像是一本關於“網絡溝通學”的入門讀物,讓我對“信息如何在不同實體間傳遞”有瞭全新的認識。
評分很專業,還不錯。。。。
評分發票沒收到。
評分備課用書,質量和內容都不錯。
評分瞭解而已,實用性不強
評分哥古古怪怪古古怪怪哈哈哈
評分送貨速度很快,非常滿意
評分內容覆蓋麵廣,書不厚,內容不細,適閤有一定基礎和經驗的人
評分普通
評分《工業控製網絡》介紹瞭工業控製網絡的特點、發展曆程、技術現狀和發展趨勢,重點介紹瞭Modbus、PROFIBUS、CAN、DeviceNet及CANopen等現場總綫技術,還介紹瞭EPA、PROFINET、HSE、Ethernet/IP及ModbusTCP等工業以太網技術,並結閤颱達工業自動化産品有針對性地安排瞭大量工業控製網絡應用案例和實驗內容,著重對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和綜閤運用能力進行培養和訓練。《工業控製網絡》可作為普通高等院校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儀器儀錶、計算機、機械電子、汽車電子及相關專業的教材,也可作為相關工程技術人員的參考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