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客运:(滚装渡船渡口)码头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指南

港口客运:(滚装渡船渡口)码头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指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家研究院 编
图书标签:
  • 港口
  • 客运
  • 滚装渡船
  • 渡口
  • 码头
  • 安全生产
  • 标准化
  • 建设
  • 指南
  • 船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交通出版社
ISBN:9787114102585
版次:1
商品编码:1120347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港口客运:(滚装渡船渡口)码头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指南》通过全面介绍考评指标的考核要点,对考核要点的详细解析,进一步提出了相关港口企业在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中应关注的重点。
  《港口客运:(滚装渡船渡口)码头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指南》可为港口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建设提供引导,也可作为相关院校、研究人员的参考资料。

目录

1 概论
1.1 安全生产标准化
1.2 客运(滚装、渡船渡口)码头的安全生产工作特点
1.3 港口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工作步骤
1.4 港口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的工作程序
1.5 客运(滚装、渡船渡口)码头安全生产达标考评指标简介

2 安全目标
2.1 安全工作方针与目标
2.2 中长期规划
2.3 年度计划
2.4 目标考核
2.5 术语和定义

3 管理机构和人员
3.1 安全管理机构
3.2 管理人员配备
3.3 术语和定义

4 安全责任体系
4.1 健全责任制
4.2 责任制考评
4.3 术语与定义

5 法规和安全管理制度
5.1 资质
5.2 法规
5.3 安全管理制度
5.4 岗位安全生产操作规程
5.5 制度执行及档案管理
5.6 术语与定义

6 安全投入
6.1 资金投入
6.2 费用管理

7 装备设施
7.1 设施
7.2 设备
7.3 电气安全管理

8 科技创新和信息化
8.1 科技创新及应用
8.2 科技信息化

9 队伍建设
9.1 培训计划
9.2 宣传教育
9.3 管理人员
9.4 从业人员培训
9.5 规范档案

10 作业管理
10.1 现场作业管理
10.2 安全值班
10.3 相关方管理
10.4 三品查堵
10.5 进出港管理
10.6 站务管理
10.7 警示标志

11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控制
11.1 危险源辨识
11.2 风险控制

12 隐患排查与治理
12.1 隐患排查
12.2 隐患治理

13 职业健康
13.1 健康管理
13.2 工伤保险
13.3 危害告知
13.4 环境与条件
13.5 术语和定义

14 安全文化
14.1 安全环境
14.2 安全行为
14.3 术语与定义

15 应急救援
15.1 制定预案
15.2 预案实施
15.3 应急队伍
15.4 应急装备
15.5 应急演练
15.6 术语与定义

16 事故报告调查处理
16.1 事故报告
16.2 事故处理

17 绩效考核与持续改进
17.1 绩效评定
17.2 持续改进
17.3 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17.4 术语与定义
附录 港口客运(滚装、渡船渡口)码头企业安全生产达标考评指标
好的,根据您的要求,以下是一份详细的图书简介,该书内容与您提供的《港口客运:(滚装渡船渡口)码头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指南》无关,旨在介绍一本关于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可持续性实践与材料创新的专业书籍。 --- 书籍名称:《绿色脉络:当代建筑可持续设计与前沿材料应用手册》 内容概述 本书是一部深度聚焦于当代建筑领域可持续性发展和创新材料应用的专业技术手册。它旨在为建筑师、工程师、项目管理者以及政策制定者提供一套系统化、前瞻性的指导框架,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并推动建筑行业向更环保、更具韧性的未来转型。全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了从宏观的城市规划尺度到微观的构件设计层面,深入探讨了如何将生态智慧与现代工程技术有效融合。 第一部分:可持续建筑的理论基石与设计哲学 本部分首先确立了现代可持续建筑设计的核心理念和评价标准。它不仅仅关注能源效率,更强调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LCA)。 第一章:可持续性的多维定义与评估体系 详细阐述了“净零能耗”、“近零碳排放”以及“生物亲和性设计”(Biophilic Design)的最新定义与国际标准(如LEED V4.1、BREEAM、Living Building Challenge)。本章重点分析了如何建立一套适用于不同气候带和文化背景的综合绩效评估模型,超越单纯的能耗指标,纳入水资源管理、废弃物循环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第二章:韧性设计与气候适应性策略 本章深入探讨了在极端天气事件日益频繁的背景下,建筑如何实现“韧性”(Resilience)。内容包括:如何通过优化场地设计来应对洪水和热浪;结构系统在承受超预期的自然载荷时的冗余设计原则;以及构建适应性立面和可逆性结构以延长建筑使用寿命和适应未来功能变化。 第三章:从摇篮到摇篮:循环经济在建筑中的实践 系统梳理了“摇篮到摇篮”(Cradle to Cradle, C2C)的设计原则在建筑拆解、材料再利用和废物最小化方面的具体应用。探讨了建筑“产品护照”的概念,即通过数字化手段追踪材料的化学成分和再利用潜力,从而实现建筑材料的闭环循环。 第二部分:前沿材料技术与创新应用 这是本书的核心技术部分,详细介绍了近年来在低碳、高性能和生物基材料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并提供了实际项目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第四章:低碳混凝土与新型胶凝材料 本章详述了替代波特兰水泥的多种低碳方案。包括:地聚合物混凝土(Geopolymer Concrete)的化学反应机制、碱激发剂的选择、以及矿渣、粉煤灰、硅灰等工业副产品的优化利用。同时,分析了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在混凝土固化过程中的应用潜力及其工程挑战。 第五章:高性能与智能调控外围护系统 重点介绍了提升建筑围护结构性能的创新技术。包括:真空绝热板(VIP)、气凝胶材料在超薄保温层中的应用效果;动态遮阳系统(如电致变色玻璃、相变材料集成遮阳百叶)如何根据日照强度自动调节热工性能;以及自修复材料(Self-Healing Materials)在减少维护需求和延长结构寿命方面的研究进展。 第六章:生物基与可再生结构材料的复兴 本书对生物基材料的复兴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尤其关注其在承重结构中的可能性。详细分析了工程木材(如正交胶合木CLT、胶合木Glulam)的力学性能、防火等级(基于炭化层的分析)、以及大规模应用中的供应链管理和成本控制策略。此外,也探讨了稻草捆、竹材等地域性可再生材料的结构化处理和规范化应用。 第七章:模块化、装配式与数字化制造的融合 本章探讨了可持续设计理念如何通过先进的制造技术得以实现。详细介绍了参数化设计在优化材料切割、减少现场浪费中的作用;高精度预制构件(Prefabrication)如何提高现场施工效率并确保质量;以及3D打印技术(增材制造)在定制化低影响材料构件生产中的应用前景。 第三部分:集成策略、能源系统与运行优化 本部分将设计、材料与建筑的运行系统相结合,探讨如何实现全系统的协同优化。 第八章:集成式可再生能源系统设计 超越传统的屋顶光伏,本章深入研究了建筑一体化光伏(BIPV)的设计美学与发电效率的平衡;地源热泵(GSHP)与建筑热容量的耦合优化;以及小型风能、微藻反应器等前沿能源捕集技术在复杂城市环境中的可行性布局。 第九章:水资源循环利用与生态净化系统 系统介绍了灰水回收、雨水收集与中水回用系统的设计标准、膜生物反应器(MBR)等深度处理技术,以及如何结合人工湿地和绿色屋顶实现场地的自然水文循环管理,减轻城市排水压力。 第十章:建筑的健康、舒适度与后评估 强调了可持续性设计最终目标是服务于使用者。本章详细分析了室内空气质量(IAQ)管理,包括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材料的选择、自然通风策略的流体力学模拟,以及居住者行为数据在建筑能耗优化中的反馈回路建立。最后,阐述了如何通过后评估(Post-Occupancy Evaluation, POE)来验证设计假设的有效性,为未来的项目提供宝贵经验。 适用读者 本书面向从事高标准绿色建筑设计、研究、施工与管理的专业人士。特别适合正在进行大型公共建筑、高密度住宅区或工业园区可持续化改造的设计院高级人员、高校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教师,以及寻求升级企业绿色技术标准的工程技术决策者。本书以严谨的学术基础和丰富的工程案例为支撑,是理解和实践未来建筑标准的必备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整本书散发出一种“实战派”的务实精神。它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对“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构建描述。很多企业安全检查流于形式,仅仅是填写表格,这本书则提供了一个多层级的隐患上报与闭环机制:从一线操作员的随手记录,到班组长的初步分析,再到专业工程师的复核与整改方案制定,每一个层级都有明确的权责和时间节点要求。这套机制的设计,有效杜绝了“踢皮球”现象的发生。此外,书中对于合同商和外包队伍的安全管理规范也提出了非常细致的要求,考虑到港口作业中大量依赖外部力量,这部分内容极具操作价值。它提醒管理者,安全边界不应在公司大门处停止,而应延伸到所有参与作业的第三方人员。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指南,不如说是一套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关于如何将复杂的安全管理工作精简、透明化、高效化的操作手册,对于任何希望从“合规”走向“卓越安全运营”的管理者来说,都是案头必备的参考书。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深入的行业调研和经验复盘。作者显然是长期在一线摸爬滚打出来的专家,他对滚装渡轮码头特有的作业环境——如船舶靠泊的动态变化、车辆排队进出的复杂交通流——有着极为细致的洞察。书中对能见度不佳天气下的作业标准、系泊设备的周期性检查要求等细节的描述,达到了近乎“教科书式”的精准度。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标准化”的定义非常辩证,它既强调严格执行既定SOP(标准作业程序),又留有余地指出在特殊工况下如何基于风险评估进行临时性、有记录的偏差管理。这种既要刚性约束又要柔性应对的平衡艺术,是实践中解决难题的精髓所在。这本书提供的案例分析,虽然是虚构的,但其背后的逻辑推演和教训总结,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让我避免了在自己的工作中可能犯下的某些假设性错误。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那黑白分明的线条勾勒出的滚装码头的远景图,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它不是那种花里胡哨的商业书籍,而是透着一股子严谨和专业气。我最近刚好在负责一个沿海港口的安全体系升级项目,所以这本书简直是雪中送炭。书里对“标准化建设”的理解非常深刻,不是那种空泛的口号,而是真正落到了实处的操作细则。我特别欣赏它对流程再造的论述,比如如何将复杂的货物装卸流程拆解成一个个可控的风险点,然后针对性地植入安全规范。这种体系化的思维方式,对我来说是极大的启发。特别是关于人员培训模块的设计,它不像很多安全手册那样堆砌图文,而是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可量化的评估体系,让你能清楚地知道哪些环节的员工需要加固训练,哪些标准已经达到预期效果。读完前几章,我就感觉手里的资料库瞬间充实了不少,不再是零散的规章集合,而是一套完整的、可执行的“工具箱”。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关于应急预案与实战演练结合的部分,那描述的场景模拟细节,逼真到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这对于提升一线操作人员的应变能力至关重要。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沉稳、厚重,用词考究,读起来有一种信服力。它没有使用太多华丽的辞藻去渲染“安全的重要性”,而是通过对每一个操作环节风险系数的量化分析,让人从理智上认识到标准化的不可或缺。我特别关注了关于消防和泄漏应急处理的部分,它不仅列出了常规的器材配置,还深入探讨了在密闭或半密闭的车辆甲板上,如何快速有效地疏导有毒气体和控制火源蔓延的特定策略。这显然是针对滚装渡轮这种特殊业态进行深度定制的内容。另一个亮点是书中对数字化工具在安全管理中应用的探讨,比如如何利用物联网技术对关键安全部件进行实时监控和预警,这为我们未来引入智慧港口系统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参考和切入点。总而言之,这本书提供的是一套可复制、可落地的管理框架,而不是停留在“应该做什么”的层面,而是详细说明了“怎样才能做好”。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组织逻辑性极强,仿佛是按照一个项目从筹备到落成的完整周期来编排的。我注意到,作者在讨论技术标准时,并没有忽略人文因素的重要性。例如,在阐述设备维护规范时,穿插了关于操作人员心理状态对安全决策影响的分析,这显示出作者具备跨学科的视野,而非仅仅局限于工程技术层面。对我这个管理者来说,最宝贵的莫过于其中关于绩效考核与安全文化建设的章节。它清晰地指出了,安全生产标准化绝不只是贴上标签、挂上牌子了事,而是一个持续优化的螺旋上升过程。书中提出了一种“自驱式安全管理”的概念,强调将安全责任内化为员工的职业操守,而不是外在的强制要求。这种理念的转变,是任何码头企业想要实现本质安全提升的关键。我特别喜欢它用大量的图表和流程图来解释复杂的管理模型,使得原本枯燥的制度建设变得直观易懂,即便是初次接触安全管理体系的新人也能迅速抓住核心脉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