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套裝3冊)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套裝3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陶菊隱 著
圖書標籤:
  • 北洋軍閥
  • 近代史
  • 中國近現代史
  • 曆史
  • 套裝
  • 史話
  • 民國史
  • 政治史
  • 軍閥混戰
  • 曆史讀物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山西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03080138
版次:1
商品編碼:11185531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630
套裝數量:3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2006年中華讀書報百佳圖書
  戰爭、政變、暗殺、政爭、工潮,什麼事情都曾發生
  共和製、總統製、聯邦製、君主立憲製、責任內閣製,樣樣都試過
  


  

更多漢唐陽光精品好書,請點擊:

內容簡介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以一百三十餘萬字的篇幅,生動地勾勒瞭一段上自袁世凱朝鮮發跡、下至張學良東北易幟,前後三十三年波瀾壯闊、風雲變幻的曆史,刻畫瞭一大批軍閥與政客的群體雕像,揭露瞭大量鮮為人知的隱聞秘事,軍頭武夫裏穿插著舞文弄墨的冷幽默,陰謀算計裏隱藏著顛撲不破的人性,處處都是活生生的曆史,處處都有饒有趣味、發人深思的話題。
  這或許正是民國史的魅力所在,它不是教科書上已經定義好瞭的曆史,而是就發生在民族生活的昨天的故事,動蕩而令人充滿驚奇。被稱為是中國版的《光榮與夢想》。

作者簡介

  陶菊隱(1898~1989),湖南長沙人。民國年間著名記者。20年代受聘於上海《新聞報》,與天津《大公報》記者張季鸞並稱為“南陶北張”。1949年後,擔任上海文史館副館長。
  著有《菊隱叢談》、《孤島見聞》、《袁世凱演義》、《蔣百裏先生傳》、《籌安會六君子傳》、《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記者生活三十年》等。

精彩書評

  陶先生是民國時代的著名報人,是做政治新聞的,所以書中運用瞭許多第一手史料,筆鋒酣暢流利,敘事很注重事件的前因後果。又因為他是親身經曆北洋統治的同時代人,很多事得自於親見親聞,加之作者對當時的人物事件具有較為深刻的理解力,所以這部書寫得很有曆史現場感,也很生動、好讀。
  ——王焱 《讀書》執行主編
  
  在曆史教育上我們應該重視史料,而這本書的確給我們提供瞭很豐富的史料。另外作者經曆過那個時代,寫齣來的曆史有現場感,有現場感的曆史學傢跟沒有現場感的曆史學傢是大不一樣的,作者對那個時代有特殊的感受,而且作者是報人,其感受有廣泛的代錶性。
  ——王學泰 中國社科院文學所研究員
  
  陶菊隱先生的著作,帶我走進軍閥史的研究。先生是民國時期屈指可數的名記者,筆下的人物,他采訪過;記錄的事件,他看著發生;他的史話,有濃烈的現場感。這種現現場感,藉先生生動的文筆,對每個讀它的人,産生瞭巨大的衝擊力。
  ——張鳴 人民大學博士生導師
  
  專製帝國如何垮颱?憲政如何建立?又如何瓦解?各種寫入憲法的權力博弈規則如何演變為暴力爭鬥?這本書裏都有活生生的演示。本書確實在描述曆史,但它對我們的啓示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
  ——吳思  學者
  
  陶先生這部130餘萬字的《史話》,不假任何虛構便把上至袁世凱朝鮮發跡,下至張學良東北易幟這段長達33年經緯萬端,雲譎波詭的曆史說得清楚明白。毫不“戲說”卻通俗生動,確當得起“目光如炬的史學傢”(曹聚仁語)之稱。可以說,陶先生是以報道“北洋軍閥”起傢的,他不僅對“颱前”發生的事情瞭如指掌,對許多鮮為人知的秘聞軼事也知之甚詳。
  ——雷頤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員

目錄

齣版前言
緒言
第一部 前傳1895~1911
袁世凱的發傢史和風雨飄搖的清政府
第一章 袁世凱在朝鮮的十二年
袁世凱的身世。袁世凱與吳長慶。袁世凱與李鴻章。
第二章 清政府命袁世凱訓練“新建陸軍”
北洋三傑。戊戌變法與義和團事件中的袁世凱。
第三章 袁世凱高升直隸總督
袁世凱高升直隸總督。滿族親貴的眼中釘。東三省、兩廣的軍事勢力。日本士官係。
第四章 清政府的最後掙紮
南方革命黨的武裝暴動。清政府的立憲風波。保路運動:一個王朝將在此倒塌。
第五章 辛亥革命爆發
文學社與共進會的秘密活動。武昌升起十八星旗,曆史選擇瞭黎元洪。湖南獨立內幕。各省紛紛宣布獨立。
第二部 袁世凱時代1912~1916
民國來瞭,總統來瞭,內閣來瞭……然後來的是皇帝
第六章 袁世凱重登政治舞颱
袁世凱待價而沽,清政府靠邊站。武漢戰事。灤州兵諫與吳祿貞之死。光復南京。
第七章 袁世凱通過帝國主義進行南北和談
袁世凱的和平方案。中華民國成立。日美英三國的態度。
第八章 南北和議成立和清帝退位
南北和會開幕。北方暴動事件:袁世凱被刺,良弼被炸死。清帝宣布退位。袁的陰謀手腕及北京兵變。袁世凱就職臨時總統,唐紹儀組織第一屆內閣。
第九章 假統一與假和平的短暫時期
從“混閤內閣”到“超然內閣”再到“政黨內閣”。袁世凱武力威脅參議院。張振武血案,黎元洪輸誠袁世凱。國民黨、共和黨、進步黨的改組。孫黃北京之行。
第十章 袁世凱“武力統一”的準備期
宋教仁血案。“血光團”事件。袁世凱的武力統一政策。五國銀行團大藉款。章太炎投靠袁世凱。
第十一章 國民黨“二次革命”的徹底失敗
罷免國民黨三都督。袁遣兵南下,國民黨不堪一擊。張勛辮子軍在南京的暴行。
第十二章 孫黃分傢真相
孫派組織中華革命黨。黃派組織歐事研究會。
第十三章 戰勝國民黨後袁世凱排除異己的種種措施
撤換江蘇都督張勛。罷免福建安徽湖南三省都督。籠絡雲南都督蔡鍔、浙江都督硃瑞。“霸王請客”調動黎元洪。囚禁章太炎。
第十四章 袁世凱利用進步黨鋪平瞭帝製的道路
熊希齡的“名流內閣”。總統選舉會上的“公民團”。解散國民黨。解散國會。
第十五章 在復古浪潮和恐怖氣氛中齣現瞭終身總統製
任命徐世昌為國務卿。天壇祀天。袁的特務統治。廣東“龍王”與湖南“湯屠戶”。終身大總統齣爐。
第十六章 內憂外患推遲瞭帝製運動的進程
平地崛起的白狼軍。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提齣“二十一條”。“五九”國恥日。
第十七章 袁世凱與北洋軍舊將之間的矛盾
段祺瑞被打入冷宮。虎頭蛇尾的廢督裁兵計劃。袁成立“禁衛軍”模範團。陳宧齣京記。
第十八章 兩種不同的帝製派
還政清室或是稱帝袁傢。“袁太子”試探梁啓超。馮國璋講“書童獻茶”的故事。
第十九章 帝製問題逐步明朗化
楊度組織“籌安會”。十四省將軍電請“速正大位”。湖北、奉天兩省的權力之爭。梁士詒組織各省請願聯閤會。
第二十章 袁世凱接受帝位與五國提齣聯閤警告
“洪憲王朝”登場。袁世凱大封“諸侯”。日本的對華外交陰謀。
第二十一章 雲南組織護國軍討袁
蔡鍔逃齣北京。雲南組織護國軍。蔡鍔、陳宧、曹錕、劉存厚:四川戰事。湖北、奉天權力之爭續篇。
第二十二章 袁在四麵楚歌中取消帝製
護國軍的軍事勝利。陸榮廷迎接梁啓超入桂,廣西獨立。馮國璋領銜五將軍密電,內部倒戈。帝位案撤銷。
第二十三章 停戰時期各省假獨立和半獨立的怪現象
各省紛紛宣布獨立。龍濟光製造海珠凶殺案。浙江、山東、陝西的獨立經過。
第二十四章 馮國璋召集南京會議與袁世凱的暴斃
當年老袁,今日小段。馮國璋的“不左不右”。南京會議。陳宧宣布四川獨立。湯薌銘宣布湖南獨立。袁世凱的彌留遺囑。確定總統繼任人選的凶險一幕。
第三部 群魔亂舞 1916~1920
段祺瑞當政、張勛復闢和吳秀纔造反
第二十五章 南北“二次統一”的完成
南北和平談判。張勛召集第一次徐州會議,成立七省軍事攻守同盟。陝西四川廣東取消獨立。陳宧兵敗下颱。
第二十六章 中央集權和地方割據的矛盾
西南軍閥的擴張政策。馮國璋、張勛的防區之爭。湯薌銘被逐,譚延闓二次督湘。蔡鍔短暫督川。粵桂滇係的廣東之爭。浙江的權力之爭。奉天二虎鬥:張作霖和馮德麟。
第二十七章 府院爭權和督軍同盟乾政
黎元洪、段祺瑞爭權。督軍團第二次徐州會議,張勛做十三省同盟盟主。馮國璋當選副總統。黃興、蔡鍔相繼逝世。徐樹錚一手遮天。
第二十八章 北京政府宣布對德絕交
日美德等在中國的外交戰。馮國璋晉京。黎段再起衝突,段祺瑞齣走天津。陸榮廷晉京。
第二十九章 段祺瑞嗾使督軍團脅迫總統和國會
黎元洪痛斥督軍團。“公民團”惡性事件再現。國務院裏的獨角戲。研究係投靠段祺瑞。黎段之爭趨於高潮。
第三十章 黎元洪電召張勛晉京調停時局
張勛周圍的政治騙子。第四次徐州會議擬定復闢計劃。督軍團宣布獨立,張勛僞裝調人。黎元洪引狼入室,召張勛進京。
第三十一章 黎元洪在張勛的劫持下宣布解散國會
辮子軍進京。張勛威逼解散國會,黎元洪病急亂投醫。清宮“朝謁”的一幕。康有為進京:北京車站來瞭位老農民。
第三十二章 南北軍閥爭搶地盤的明爭暗鬥
廣東滇桂粵軍的三角鬥爭。四川的川滇軍、川黔軍衝突。張敬堯製造晉南事變。張作霖入主黑龍江。
第三十三章 十二天的復闢政變
北京城的不眠夜。復闢後的浩大“皇恩”。黎元洪避居日使館。段祺瑞組織討逆軍,馬廠誓師。馬君武痛罵梁啓超。復闢曇花一現,辮子軍齣逃。
第三十四章 馮國璋到北京代行總統職權
南北討逆各軍的名份之爭。段祺瑞“官復原職”,馮國璋晉升代總統。黎宅暗殺事件。上海發生奪印案。
第三十五章 段祺瑞再起後的對內對外政策
唐繼堯通電反對段內閣。南北國會之爭。北京城裏的新“二虎鬥”:馮國璋與段祺瑞。對德宣戰案。
第三十六章 第二次南北戰爭的開端和西南各省形勢
湖南督軍問題引發南北衝突。四川問題引發研究係與段的衝突。孫中山率海軍南下,廣州成立軍政府。
第三十七章 段內閣因湖南戰局突變而倒颱
第二次府院之爭。江蘇鳳凰山鐵礦案。吉林督軍之爭:孟恩遠對決張作霖。長江三督的彆樹一幟。四川戰事變幻。湖南前綫通電停戰,北軍退齣長沙。段內閣辭職下颱。
第三十八章 南北不戰不和的混沌局勢
督軍團天津會議。北方主戰派與主和派的針鋒相對。南方桂係與國民黨的鬥爭:孫中山炮轟觀音山。
第三十九章 北方主戰主和兩派鬥爭的白熱化
北軍進攻湖北。南軍收復嶽州。馮國璋假“南巡”逃跑失敗。李純和主戰派的電報戰。譚延闓藉“聯省自治”齣山。曹錕、張敬堯漢口督戰。馮玉祥通電主和。張作霖、徐樹錚組織關內奉軍總司令部。廣東、四川內爭。
第四十章 段內閣復活和軍政府改組
湖南戰事再起,平江、長沙的軍事暴行。段內閣復活。徐樹錚處處樹敵。段祺瑞“南巡”漢口。湘東戰事。孫中山氣走上海。
第四十一章 武力統一政策徹底破産
中日軍事協定案。前方戰事的停頓時期。徐樹錚誘殺陸建章。段祺瑞小站練軍。張作霖、徐樹錚的衝突。安福國會登場。
第四十二章 徐世昌當選北京政府總統
徐世昌當選北京政府總統。馮國璋、段祺瑞同時下颱。津浦南段新風雲。吳佩孚的電報戰。中日山東問題。交通係議員拒選副總統的鬧劇。湖南、廣東的新形勢。
第四十三章 南北和議實現
北京政府頒布和平令。南北和會問題的爭執。徐段矛盾激化。督軍團要挾恢復段內閣。五國公使聯閤勸告和平。
第四十四章 上海和會的召開與破裂
召開上海和會的國內外因素。唐紹儀與硃啓鈐分任南北和談總代錶。陝西戰事引起爭端。從公開和談到秘密談判。
第四十五章 巴黎和會對山東問題作齣可恥決定
一戰後的分贓會議:巴黎和會。中日兩國代錶展開對山東問題的論辯。國際三巨頭承認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權利。圍繞中國路權的內外鬥爭。
第四十六章 五四運動的興起
“五四”運動。留日學生的東京愛國行動。安福係利用學潮倒閣。各省罷工罷市。日本軍警在山東、福州的行凶事件。濟南血案。天津學警大衝突。長沙的教育大危機。前門外的大戰鬥和大逮捕。
第四十七章 北洋派內部矛盾進一步擴大
南北和談重續。吳佩孚痛罵王揖唐。孫中山解決時局的三個“辦法”。段祺瑞“後院起火”。張作霖統一東三省。山東籍軍人對山東問題的聯名錶態。
第四十八章 南方內部的鬥爭和軍政府的破裂
湖南政爭內幕。張敬堯禍湘事跡。莫榮新稱霸廣東。滇桂之爭,李烈鈞負氣齣走。軍政府破裂,伍廷芳攜印齣走。國民黨議員紛赴上海。
第四十九章 北方八省成立反皖聯盟和湖南驅張戰爭爆發
軍政府秘密接濟吳佩孚軍費。河南督軍問題引起風波。反皖八省同盟形成。風雨飄搖的靳內閣。吳佩孚撤兵北歸,湖南爆發驅張戰爭。
第五十章 安福政權因邊防軍潰退而傾覆
直皖戰爭爆發前夜。張作霖仿當年張勛僞作“調人”進京。徐世昌下令罷免徐樹錚。段祺瑞組織定國軍討伐曹吳。東南成立七省聯防自保同盟。張作霖通告奉軍入關。直皖開戰,吳佩孚活捉麯同豐,段祺瑞兵敗下颱。
第四部 直係當傢 1920~1924
曹錕買來的總統、吳佩孚的太上政府
第五十一章 北方兩個戰勝集團發生裂痕
北京政府通緝安福禍首。王占元槍決張敬湯。直奉兩係在安徽、江蘇的地盤之爭。吳佩孚政治受挫。江蘇督軍李純自殺之謎。
第五十二章 軍政府倒颱和南方形勢的新變化
廣東的粵桂係之爭,桂係退齣廣東。孫中山重組軍政府。四川的川滇軍之爭,滇軍退齣四川。貴州劉顯世被逐下颱。湘軍譚趙程三派內爭,趙恒惕勝齣。
第五十三章 廣州非常國會選舉孫中山為總統
各省自治風潮。顧品珍成功驅唐,主政雲南。劉存厚退齣四川。非常國會選舉孫中山為總統。湖南政局新變化。粵桂戰爭爆發,陸榮廷兵敗逃亡。
第五十四章 北方“四巨頭”召開天津會議
天津會議上的“探親相罵”一幕。直係對河南問題的一發一收。皖係樹起“聯省自治”旗幟以自保。陝督閻相文自殺之謎,馮玉祥繼任陝西督軍。
第五十五章 湘軍“援鄂”戰爭的失敗
湘軍的“大湖南主義”野心。吳佩孚藉刀殺人,王占元慘遭算計。湘直戰爭,最激烈的一次內戰。川軍“援鄂”失敗。
第五十六章 華盛頓會議在中國的反映
華盛頓會議討論山東問題。窮政府,富個人。美國煙酒藉款案的無恥一幕。直奉兩係在內閣問題上的激烈鬥爭。
第五十七章 孫中山北伐受阻和西南各省內訌
廣東大政之爭:孫中山對決陳炯明。湖南公布民國第一部省憲法。唐繼堯起兵再迴雲南。袁祖銘組織“定黔軍”攻入貴陽。
第五十八章 奉直戰爭爆發和奉軍敗退齣關
“親戚親不如部下親”。奉軍入關,曹錕下令不得抵抗,吳佩孚積極備戰。直奉開戰,奉軍潰敗。張作霖改稱東三省保安總司令,繼續把持東北。趙倜兵敗下颱,馮玉祥繼任河南督軍。
第五十九章 南北兩總統被逐下颱
南北兩總統被逐下颱。江西政局更動。直係保洛兩派初步分傢。陳炯明圍攻總統府,北伐受阻。川湘桂三省新形勢。
第六十章 保、洛“分傢”和北京的無政府狀態
直係全盛時期的內爭:保洛兩派的內閣之爭;兩大戰將的矛盾:吳佩孚排斥馮玉祥;一波三摺的財政總長逮捕案;“大帥”不敵“老帥”,吳佩孚低頭認輸。
第六十一章 孫中山再迴廣州改稱大元帥
徐樹錚在福建組織短命政府。廣東局勢的風雲變幻:滇桂軍驅陳成功,陳炯明下颱;滇桂粵三軍備戰廣州;孫中山再迴廣州。
第六十二章 “和平統一”與武力統一同告破産
齊燮元統一方案的“美麗設想”。兩姑之間難為婦的張紹曾內閣。北京學潮。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孫傳芳接掌福建軍政大權。廣東、四川、貴州內戰再起。孫美瑤臨城劫車案。
第六十三章 直係軍閥驅逐黎元洪的惡劇
閣員內部的狗咬狗醜劇。軍警索餉、“公民團”示威、劫車索印案:民國最鬱悶總統黎元洪。
第六十四章 曹錕公開賄選總統
全國反對直係的浪潮。黎元洪投奔盧永祥的鬧劇。江浙和平公約。曹錕當選總統。新政府的外交睏境。
第六十五章 國民黨改組和西南各省內戰
湖南內戰新浪潮。國民黨改組和廣東內戰。重慶的三次攻守戰。
第六十六章 直係內部露骨分化
吳佩孚拉攏盧永祥失敗。曹錕:總統難當。吳佩孚的威風。直係內部的反吳三角聯盟。“遊方總理”的惡劇。吳佩孚用計閩湘川貴。
第六十七章 江浙戰爭和第二次奉直戰爭接連爆發
江浙戰事:最文雅的一次戰爭。張作霖六軍入關。吳佩孚點將四照堂,馮玉祥倒戈北京城。馮軍驅逐溥儀齣宮。奉馮兩派的新鬥爭。直係組織十省同盟以自保。
第五部 北伐軍來瞭 1924~1928
北洋軍閥的統治末日
第六十八章 直係失敗後的臨時政府和善後會議
段祺瑞被推為臨時執政。金法郎案。孫中山在北京逝世。西南聯治派的活動。馮玉祥張作霖的辭職鬧劇。
第六十九章 北方軍閥爭城奪地的大混戰
吳佩孚的“逃亡”生涯。江浙戰爭再起,段孫張鬥法鬥力。馮奉兩派的河南之爭。陝西、安徽、山東的政局動蕩。奉軍大舉入關,馮玉祥孫傳芳暗結同盟。
第七十章 南方革命根據地的統一與鞏固
四川內戰。川滇軍“染指”湖南失敗。廣東的兩次東徵,打垮陳傢軍。國民政府成立。廖仲愷血案。
第七十一章 五卅慘案和洶湧全國的反帝怒潮
上海的血腥風暴。五卅慘案。收迴租界活動。省港大罷工。奉軍開入上海。北京的外交情況。
第七十二章 奉浙戰事和奉係內部的變化
段祺瑞“割肉飼虎”,安徽陝西江蘇三省新變局。孫傳芳齣兵討奉。吳佩孚、馮玉祥的不解深仇。馮奉的緊張對峙。奉軍郭鬆齡灤州倒戈。奉軍李景林、張宗昌宣布擁吳討馮。山東戰事,天津戰事。
第七十三章 奉吳兩係聯閤成功和國民軍退齣北京
關稅會議案。徐樹錚廊房被刺。山東、河南的戰局變化。信陽守城戰。“民國最黑暗的一天”:“三一八”慘案。馮玉祥退齣天津。張作霖召集秦皇島會議。鹿鍾麟北京政變,段祺瑞倒颱。
第七十四章 奉吳兩係的軍事聯閤和政治鬥爭
奉吳兩係的閤作與鬥爭。吳佩孚、張作霖的北京會麵。楊虎城守西安。山西戰事。南口攻守戰。萍水相逢百日間:邵飄萍、林白水之死。
第七十五章 北伐軍在兩湖戰場上的勝利
湖南政局突變:唐生智對決趙恒惕。北伐軍入湘入鄂。吳佩孚血戰汀泗橋,北伐軍炮打武昌城,孫傳芳坐觀虎鬥。川黔局勢。雲南內變,唐繼堯倒颱。
第七十六章 北伐軍在贛閩戰場上的勝利
南昌爭奪戰。北伐軍對決孫傳芳。孫傳芳後方起火:浙江事變。福建戰局。
















精彩書摘

  第一章 袁世凱在朝鮮的十二年
  一 袁世凱的身世。吳長慶與袁傢的世誼
  清朝統治中國之初,即將其全部軍隊——滿洲八旗、濛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分駐首都北京及全國各大城市,以防止中國多數民族的漢人造反。這區區幾十萬軍隊,對地大人多的中國說來,不啻滄海之一粟,於是清朝統治者又增設瞭以綠旗為標誌的綠營兵。太平天國及撚軍起義時,這些安坐而食未經戰陣的旗兵、綠營兵,幾乎一觸即潰,清政府纔又急如星火地在各地招募兵勇,用以撲滅起義軍,其中號稱精銳之師的有湘軍、淮軍、毅軍等。等到革命風暴被鎮壓下去瞭,全國秩序恢復瞭,這些軍隊也都蹈瞭旗兵、綠營的覆轍,不訓練,無紀律,吃空額,抽鴉片,擾民有餘,守土不足,甲午戰爭時全綫瓦解,原形畢露。清政府這纔覺得再不訓練齣幾支新式軍隊,將無法維持其統治地位,乃於1894年11月成立瞭“督辦軍務處”,以恭親王奕為督辦,慶親王奕為幫辦,翁同、李鴻藻、榮祿、長麟會同商辦,開始瞭淘汰舊軍、編練新軍的工作。
  清政府的建軍工作,為35歲的袁世凱開闢瞭一條飛黃騰達的捷徑。
  袁世凱,字慰亭,1859年生於河南項城縣的一個大官僚地主的傢庭。他的叔祖父袁甲三,早年在安徽辦團練,以鎮壓撚軍起傢,官至漕運總督。袁甲三的子侄輩袁保恒、袁保慶、袁保齡等也都以“從軍有功”,一個個爬上瞭高枝兒。袁世凱的生父袁保中是“長房長子”,雖未從軍掙得功名,卻也在項城辦團練以防撚軍,平時魚肉鄉民,作威作福,不失為地方上一霸。
  袁世凱排行第四,他的叔父袁保慶沒有生過兒子,就把他過繼為嗣子,自8歲起,跟著他到過濟南、揚州、南京等處。袁世凱從小嬌生慣養,加以嗣父母又溺愛非常,因此他不肯發憤讀書。1873年,袁保慶病死在江南鹽巡道任所。次年袁世凱又到北京去,在任刑部侍郎的堂叔父袁保恒傢讀書。1876年,袁迴傢鄉參加鄉試,落第後又迴北京,一麵讀書,一麵幫助袁保恒辦理公事。是年鼕天,袁保恒奉派到開封幫辦河南賑務,帶袁世凱同行。1878年,袁保恒死於時疫,袁世凱迴到故鄉,以項城地瘠民貧,就在較繁華的陳州定居下來。袁在陳州整日價酗酒、騎馬,集閤一班酒肉朋友,由他齣資組織瞭兩個文社,以附庸風雅。
  一天,袁世凱在彆墅仰山堂讀書時,有一位在淮寜縣署淮寜為陳州轄縣。授館的窮秀纔徐世昌,到彆墅遊玩,與袁一見如故,不久即結拜為兄弟。徐世昌,號菊人,直隸東海(天津)縣人。他很想進京趕考,袁贈以川資使之得以成行。
  1879年,袁又參加瞭一次鄉試,仍然名落孫山。他想效法先人以從軍求功名,於是放火把所作詩文全部燒個精光,決定“投筆從戎”。
  1881年5月,袁世凱帶領瞭一批闖江湖的小夥子到山東登州,投奔父執吳長慶。吳長慶與袁傢具有悠久的曆史關係。吳的父親吳廷香(字奉璋)是安徽廬江縣的著名紳士,有“國士”之稱。1853年太平軍初攻廬江時,吳廷香組織團練負隅頑抗。1854年太平軍再攻廬江時,吳廷香派其子吳長慶到袁甲三處求援,袁甲三徵求子侄們的意見。袁保恒反對赴援廬江,袁保慶則主張急速派兵救援。由於遷延時日,廬江被太平軍攻剋,吳廷香也被擊斃瞭。袁甲三覺得過意不去,就叫吳長慶留下來隨營讀書。吳不願依人籬下,迴到傢鄉襲瞭雲騎尉的世職,收拾其父的舊部,繼續與太平軍為敵。淮軍初建時,吳又率領500人成立瞭慶字營,從此跟著李鴻章轉戰各地,步步高升。到袁世凱投奔他時,已官至提督,會辦山東軍務,並督辦山東海防。
  吳長慶自父親斃命後,就與袁保恒絕交,而與袁保慶結拜為兄弟。袁保慶病死南京時,吳還專程前往代為治喪。此時見袁保慶的嗣子袁世凱韆裏來投,就遣散瞭袁的同行夥伴,留袁在營中跟著幕僚張謇讀書,以報袁保慶當年照顧之情見《張季子九錄·專錄·年譜》,《清史稿·吳廷香傳、吳長慶傳》。。
  袁世凱根本不是讀書的材料,張謇叫他練習作文,他做齣來的文章東拉西扯,漫無條理;但他辦起事來卻又頭頭是道,加上善於逢迎拍馬,居然得到不少人的贊揚。不久吳長慶委他“幫辦營務處”。袁世凱投奔慶軍時,野心是很大的:既非為瞭讀書,也不是區區營務處幫辦所能滿足的。他想等待時機一展身手,而這種機會終於到來瞭。
  1882年8月,朝鮮發生瞭“壬午政變”在朝鮮統治集團的內部鬥爭中,被裁兵士聚眾起義,清政府派吳長慶部開抵漢城鎮壓,恢復瞭國王李熙的職權。。與朝鮮具有“宗藩關係”的清政府,應朝鮮政府之請,派吳長慶率部前往鎮壓。吳命張謇“規劃前敵軍事”,張以事忙難於兼顧,推薦袁世凱主持“前敵營務處”,吳同意瞭。
  袁世凱在朝鮮前後待瞭12年。在這期間,他參與瞭鎮壓“壬午政變”,幫助朝鮮政府編練瞭新軍,支持朝鮮政府中的保守派,並齣兵鎮壓瞭親日的“開化黨”。在這些活動中,袁世凱玩弄權術,壓低彆人,抬高自己,因而頭角嶄露,贏得瞭“勇敢”、“果斷”、“知兵”、“足智多謀”等等稱譽,得到瞭淮軍首腦李鴻章的賞識。盡管他犯有貪汙軍餉、販賣鴉片等劣跡,特彆是1884年在鎮壓“開化黨”的過程中,獨斷獨行,擅自發兵,有人參劾他“擅開邊釁”,受到清政府的查辦,但因有瞭李鴻章這座靠山,非但不見罷斥,反而不斷超升;12年內由一個慶字營中未入流的官佐,先後升為“補用同知”、“盡先即補知府”、“簡放海關道”、“浙江溫處道”等頭銜。同時,他手中的實權也越來越大,由“慶字營營務處幫辦”而“總理親、慶等營營務處”、“會辦朝鮮防務”、“欽命駐紮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等等。
  二 袁世凱齣賣吳長慶步步上升
  袁世凱到朝鮮後,漸漸不把一手提拔他的恩人吳長慶放在眼裏,反而認為吳是他脫穎而齣、飛黃騰達的障礙。通過在北京當內閣中書的堂叔父袁保齡的關係,袁世凱直接與李鴻章掛上瞭鈎。李袁兩傢本有淵源,袁甲三早年與李一起在安徽辦過團練,袁保恒在李的手下帶過兵,袁保齡又是李的直接屬員。李認為袁世凱是“後起之秀”,希望培養他在朝鮮做個忠實的代理人。
  此後袁世凱經常越級言事,乘機嚮李鴻章錶現自己,貶低吳長慶,吳卻被濛在鼓裏。
  1884年,法國侵略軍又在越南挑釁,中法戰爭爆發。為瞭防止法國侵略者派艦隊侵略中國沿海一帶,李鴻章調吳長慶率所部慶軍三個營迴國,駐防金州,以加強東北海防,另三營留在朝鮮,並派吳長慶部將提督吳兆有辦理朝鮮軍務,而以袁世凱為會辦。
  慶軍是吳長慶所建立的一支軍隊,其中大多數官佐隨吳轉戰30年,有些人已取得記名提督或總兵之類的軍銜。吳啓程迴國時,頗有依依惜彆之情。但他認為:“袁世凱跟我有三代交情,又是我一手提拔起來的,不會改變常規,做對不起我的事情。”哪知吳長慶剛走,袁即安置私人,排斥異己,搞得該軍麵目全非。他還嚮人錶示:“區區三營人算得什麼!就是把慶軍六營人全部交給我,我還愧對先人呢。”
  吳長慶因兵權削去一半而鬱鬱不樂,加以舊屬紛紛來信投訴袁世凱以怨報德的許多情況,更如火上加油,不久就在金州病死瞭。
  三 袁世凱誑報戰功受李鴻章的重視
  1884年歲尾和1885年年頭之際,朝鮮“開化黨”首領金玉均等擺下瞭鴻門宴,擬將妃黨一網打盡。禁衛軍大將閔泳翊(閔妃之侄)帶傷衝齣,逃往稅務司穆麟德的傢中朝鮮關稅由清政府代辦,稅務司多為客卿,兼為朝鮮政府辦理外交。穆麟德係德國人。。袁世凱聞訊來援,見一健者持槍把門,威風凜凜,阻其入內。後來查明此人係中國早期的留學生唐紹儀(15歲留學美國),迴國後派來朝鮮充當穆麟德的屬員。袁盛贊此人忠於職守,對其留下瞭深刻的印象。
  政變發生後,日本少數駐朝軍隊乘機侵占王宮,國王李熙齣走。清朝軍隊迅速打退瞭這支日軍,護送李熙迴宮。事後袁世凱誑報軍情誇大自己的戰功,從此他進一步受到李鴻章的重視瞭。
  袁本來是個官氣十足的人物,自代朝鮮政府“平亂”以來,他就更加講排場:“乘輿張蓋,嗬殿齣入,製五色馬旗,建兵船,竪黃龍大旗”見《張季子九錄》。。在他的劄封上自稱“欽差北洋大臣會辦朝鮮防務、總理營務處”,這是個不倫不類的官銜,似乎是以清朝的北洋大臣兼辦朝鮮防務。在會見朝鮮國王或與朝鮮政府打交道的時候,他妄自尊大,根本不把頂頭上司吳兆有放在眼裏。
  袁的狂妄自大也錶現在對張謇的態度上。隨著自己地位的升高,他對張謇的稱謂就由“老師”改稱“季直先生”,隨後又改稱“季翁”、“季兄”,由師生關係降為平輩之交。張謇寫信質問他說:“謇今昔猶是一人耳,而‘老師’、‘某翁’、‘某兄’之稱,愈變愈奇,不解何故!”他越想越氣,後來乾脆列舉大量事實,責其忘恩負義,狂妄自大,虛僞奸詐,無恥不文。袁也惱羞成怒,兩人從此斷絕瞭往來。
  袁世凱在朝鮮時期,又經常賣弄權術,投機取巧。他與朝鮮保守派首領尹泰綬等結拜為把兄弟,以廣聲援。利用朝鮮王妃(閔妃)與大院君(國王李熙的生身父)互相爭權,暗中加以操縱。由於國王在公文中左一個“袁會辦”,右一個“袁會辦”,他持以嚮李鴻章匯報,以賣弄其在朝鮮頗有威信。另一方麵,他又在對朝鮮政府的迴文中橫一個“稟北洋”,竪一個“稟北洋”,藉李鴻章的虛聲,以見重於朝鮮。1885年,袁世凱以迴國述職為由,先後到天津、北京拉攏當朝權貴。從此輦轂之下,無人不知李中堂手下有這麼一位“後起之秀”瞭。
  四 中日戰爭爆發,請政府被迫簽定《馬關條約》
  可是,當袁世凱昂首天外之際,正是日本侵略者埋頭苦乾之時:它勤修戰備,廣結外援,摩拳擦掌,躍躍欲試。1885年,中日兩軍又在漢城互相戒備,戰機一觸即發。清政府力求避免戰爭,特派李鴻章為欽差全權大臣,與日本政府特使伊藤博文舉行天津會議,討論兩國軍隊同時在朝鮮撤退的問題。會議決定,兩國撤兵後,朝鮮局勢如再有波動,兩國齣兵來朝,事前必須互告。
  天津會議後,清政府撤銷瞭“辦理朝鮮軍務處”,並將留駐朝鮮的慶軍三營掃數撤退迴國。李鴻章保升袁世凱為三品道員,改任“駐紮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袁就新職後,調唐紹儀為自己的西文文案,並派他兼任龍山商務委員。
  但是,朝鮮問題並未從此解決。就在這一年,英國侵略者藉口防俄侵占瞭朝鮮的巨文島,朝鮮政府在帝俄的壓力下,同意由帝俄艦隊代辦朝鮮沿海防務,日本侵略者又在虎視眈眈,準備趁火打劫,朝鮮問題又惡化瞭。
  1894年,朝鮮“東學黨”又在全羅道起義,朝鮮政府又一次嚮清政府乞援。這一事件使清政府勢處兩難:如果齣兵援朝,日本不會置之不理,豈不又將造成中日兩軍在漢城對峙的嚴重局勢;如果拒絕援朝,豈不大失“天朝上國”的體麵?當時袁世凱一再慫恿李鴻章迅速齣兵,日本也透齣口風,錶示中國盡可放心齣兵,日本決無他意。於是李鴻章調直隸提督葉誌超為主帥,率領太原鎮總兵聶士成部2000人開往漢城,同時將中國齣兵朝鮮一事通告日本。
  哪裏曉得,當清軍開抵漢城之日,日本立即齣兵源源開入朝鮮。隨後日軍開抵漢城者陸續增至12000餘人,另有大批海軍艦隊整裝待發。李鴻章聞訊,纔知道中瞭日本人的“誘敵深入”之計,但已勢成騎虎,眼巴巴指望帝俄齣麵來調停,此外彆無長策。
  這時候,袁世凱看見勢頭不對,一麵將商務委員的職權交給唐紹儀代辦,一麵嚮李鴻章要求迴國養病。他在中日戰事發動的前夕,迴到天津跟李鴻章打瞭個照麵,便又馬不停蹄地去北京打聽政治行情。他明知中日戰爭必不可免,中國必將失敗,李老中堂年過七旬,必將碰得頭破血流。此時西太後調西安將軍榮祿來京參預“督辦軍務處”——這是清政府新設立的一個中央軍事機構,完全由皇族掌握,錶麵由恭親王奕、慶親王奕為督會辦大臣,而實權則操於榮祿之手。袁世凱立即使齣全身解數,嚮榮祿大獻殷勤,而榮祿也正需要有這麼一個軍事人纔,因此一拍即閤。
  袁到北京後,將自己在朝鮮辦理軍事和外交的情況及與李鴻章的往返電報,恭楷繕成若乾小冊子,分送朝中親貴。他在小冊子上影射李鴻章因循失策,好大喜功,對日外交軟弱無力,並乘機開脫自己的責任。他拼命巴結“督辦軍務處”大臣李鴻藻、翁同、榮祿等,經常寫信給李鴻藻報告軍情,議論戰局。李鴻藻認為他“熟悉軍情”,“嫻熟兵略”,“如令特練一軍,必能矯中國綠防各營之弊”。袁又嚮榮祿遞瞭門生帖子,將彆人編譯的兵書,用自己名字刊行,恭請榮祿指教。袁還嚮帝師翁同、督辦關外軍事的兩江總督劉坤一等,奉承拍馬,齣謀獻策,也贏得瞭他們的好感。
  1894年7月23日,日本侵略軍突然進攻朝鮮王宮,劫走國王李熙,並扶植大院君李應組織傀儡政權。同時不宣而戰進攻已退往牙山的清軍,於是甲午戰爭開始瞭。
  中日開戰不久,李鴻章訓練多年的淮軍及新建北洋海軍,先後被日軍擊潰,日軍又在東北及山東沿海地區登陸,連陷旅順、大連、威海衛、劉公島、營口。清政府被迫派張蔭桓、邵友濂赴日求和,日政府拒不接待,指名要李鴻章親自齣馬纔肯接受談判。1895年3月20日,清政府改派李鴻章到馬關,與日本政府所派全權代錶伊藤博文講和。
  1895年4月17日,李鴻章、伊藤博文分彆代錶中、日兩國簽訂瞭《馬關條約》。在這個條約上,清政府承認瞭日本對朝鮮的殖民統治,割讓瞭自己的神聖領土颱灣、澎湖和遼東半島,加闢瞭重慶、沙市、蘇州、杭州四個通商口岸,同意瞭日本在中國內地開設工廠,日本船隻在中國內河自由通航,中國賠償日本戰費二萬萬兩銀子等等。《馬關條約》是中國同帝國主義簽訂的又一個亡國條約。
  《馬關條約》簽定後,李鴻章成瞭韆夫所指、萬人唾罵的賣國賊,言官上奏彈劾,清流寫文抨擊。袁世凱是個善於趨吉避凶的老手,少不得也打瞭幾下冷拳,為自己增添身價。他在北京會見瞭十年不通音訊的張謇。張謇自吳長慶逝世後,拋棄瞭從軍生活,重入科舉之場,1894年4月中瞭狀元,成瞭名滿全國的纔子。袁世凱生就瞭一雙勢利眼,就主動去拜訪他,藉以釋嫌修好,而張謇正在聚精會神寫彈劾李鴻章的文章,也需要有人提供材料,於是兩人又言歸於好瞭。
  ……
曆史的褶皺與風雲變幻:近代中國風雲錄(套裝四冊) 聚焦晚清至民國初期的社會、文化與製度轉型 本套《曆史的褶皺與風雲變幻:近代中國風雲錄》精選瞭四部重量級的曆史著作,它們共同構建瞭一幅波瀾壯闊的近代中國畫捲。不同於專注於特定政治派係興衰的敘事,本套書著眼於更宏大、更精微的社會肌理、思想變遷以及製度的艱難重塑。它旨在揭示在劇烈的內憂外患中,中國社會是如何從傳統走嚮現代的復雜過程,是理解當代中國的關鍵鑰匙。 --- 第一捲:晚清的“慢動作”:士紳、地方權力與國傢重構 (約400字) 本書深入考察瞭晚清自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前夕,國傢權力與地方社會之間的微妙互動。它摒棄瞭將清政府視為鐵闆一塊的傳統認知,轉而關注“士紳”——傳統精英階層——在地方治理、稅收徵集乃至維持社會秩序中扮演的核心角色。 核心議題聚焦: “華紳政治”的運作機製: 探討在中央權力衰弱的背景下,以士紳為代錶的地方精英如何通過宗族、錢局、義莊等非官方組織,有效地填補瞭國傢治理的真空,並以何種方式與地方官僚體係形成閤謀或張力。 稅收與財政的“地方化”: 分析太平天國運動和洋務運動後,地方督撫權力上升與財政自主性的增強,如何為晚清的“半主權”狀態埋下伏筆。厘金製度的興起及其對傳統田賦體係的衝擊,被視為理解晚清財政睏境的關鍵切口。 新式教育與思想的裂變: 考察新式學堂的建立及其對傳統儒傢教育體係的侵蝕。書中通過對湘紳、蘇紳等不同地域士紳對“西學”態度的個案分析,揭示瞭他們“中體西用”思想的內在矛盾,以及這種矛盾如何最終導嚮對舊體製的心理背離。 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將曆史的觀察點下沉到鄉村與縣一級,揭示瞭近代國傢形態的建構,並非一個自上而下的過程,而是國傢權力、民間精英與商業力量多方博弈的復雜産物。 --- 第二捲:商業革命與市民社會的萌芽:民國初年的城市生活 (約400字) 本捲將目光投嚮20世紀初的各大通商口岸與新興都會,重點剖析商業的擴張如何催生瞭前所未有的市民階層,以及這一新階層在政治上的模糊性與文化上的激進性。 研究視角側重: 洋貨、市場與消費文化: 詳細描繪瞭進口商品,如洋布、香煙、煤油等,如何在城市中普及,並構建齣一種以“新潮”為標簽的消費符號。這不僅是經濟現象,更是社會身份重塑的載體。 法律、契約與産權觀念的重塑: 隨著商業活動的復雜化,傳統基於人身依附的社會關係逐漸被基於契約精神的法律關係所取代。本書梳理瞭民國初期法律機構的建立、商會的權力演變,以及知識分子對“法治”概念的早期探索。 “摩登”的誕生與性彆重構: 深入探討瞭“摩登女郎”、“新青年”等形象的文化意義。它分析瞭在城市空間中,女性如何開始以職員、教師等身份參與公共生活,以及圍繞婚姻、傢庭倫理的激烈辯論,如何構成瞭民國初期社會心理最活躍的領域。 此捲力求超越單純的政治史敘事,展示在政治真空的縫隙中,一個具有現代特徵的、以城市為中心的市民社會是如何艱難孕育的。 --- 第三捲:思想的熔爐:啓濛話語與知識分子的焦慮 (約400字) 本冊專注於近代中國知識階層在麵對西方衝擊時,其思想範式的激烈轉變與痛苦掙紮。它考察瞭從康梁的改良主義到激進的革命思想,再到“德先生”、“賽先生”的傳入與本土化過程。 重點關注的思想脈絡: “救亡圖存”的語境與知識的篩選: 闡釋瞭在亡國滅種的危機感下,知識分子如何進行“他者化”的研究,哪些西方理論被迅速接納(如進化論、民族主義),而哪些則被邊緣化。 從群體話語到個體解放: 探討瞭新文化運動後期,知識分子對傳統集體主義的批判,以及“個性解放”、“娜拉齣走”等個體主義思潮的興起。此處的“個體”並非純粹的自由主義概念,而是與國傢現代化目標緊密捆綁的復雜産物。 革命的意識形態構建: 分析瞭孫中山三民主義的理論演變過程,以及馬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路徑,特彆是其如何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中,被改造以適應中國的革命實踐需求。 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將思想史視為一場持續的對話與衝突,而非簡單的知識移植,深刻揭示瞭文化上的“斷裂”與“承續”。 --- 第四捲:權力結構下的製度實驗:袁世凱與中央集權的重塑 (約300字) 第四捲將目光聚焦於辛亥革命後的權力過渡期,尤其是袁世凱統治時期,對中央集權體製的強力重塑與失敗。 製度實驗的解析: 內閣製的尷尬: 考察瞭臨時約法框架下,責任內閣製度在實踐中如何因軍閥割據、黨派傾軋而名存實亡。 軍事化與國傢財政的統一: 分析袁世凱如何利用“北洋係”軍力,嘗試打破地方士紳和新軍閥對稅收和軍權的把持,推進國傢財政的中央化,盡管最終功敗垂成。 “帝製”的嘗試與政治文化的慣性: 評估瞭洪憲帝製的爆發,不僅是袁個人的野心,更是對傳統“君主”政治模式的路徑依賴在共和時代的迴光返照。 這套書共同構建瞭一個多維度的近代史圖景:它既有自上而下的製度變遷,也有自下而上的社會流動;既有宏大的政治軍事衝突,也有日常生活的文化轉型。它為讀者提供瞭一套審視近代中國轉型期復雜性的成熟分析框架。

用戶評價

評分

這套書的裝幀和排版也值得稱贊。厚厚的三捲本,拿在手裏很有分量感,紙張的質感也讓人願意長時間沉浸其中。但從內容上來說,它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它揭示瞭中國近代化進程中的巨大代價。北洋軍閥的統治,是清末政治改革失敗的直接後果,也是一黨、一派力量尚未強大到足以統一全國的過渡性産物。作者通過大量的史實對比,展現瞭中央政府的軟弱無力和地方勢力的野蠻生長。特彆是對張作霖、馮玉祥等人的“倒戈”行為的分析,沒有簡單地歸結於個人的品德問題,而是深刻地剖析瞭在那個“誰拳頭硬誰說瞭算”的政治生態下,政治投機成為生存法則的無奈。這種對曆史環境的深刻洞察,讓我對那個時代産生的敬畏和一絲悲涼感,久久不能平復。

評分

坦率地說,最初我有些擔心這套書的學術嚴謹性,畢竟敘事風格如此生動流暢,難免會讓人懷疑其史實的可靠度。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的疑慮逐漸消散瞭。雖然作者采取瞭“史話”的形式,但其引用的史料和對曆史事件因果鏈的推導,都顯示齣紮實的功底。它沒有為瞭追求戲劇效果而肆意編造,而是將那些被曆史塵封的公文、迴憶錄,巧妙地融入到故事綫中。我發現自己不僅知道瞭“發生瞭什麼”,更重要的是“為什麼會發生”。例如,對於“府院之爭”的解析,它清晰地展示瞭權力製衡機製在當時體製下的脆弱性,以及袁世凱去世後留下的權力真空是如何被各方勢力迅速填補的。這種“知其所以然”的閱讀體驗,是很多同類書籍難以企及的。它不是簡單的曆史故事的復述,更像是一堂生動的、帶有批判精神的曆史分析課。

評分

這本書的妙處,在於它成功地平衡瞭宏大敘事與微觀細節。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各路“大佬”的私人交往和幕後交易的描寫。這些內容,通常在官方正史中是找不到的,但它們恰恰是理解曆史走嚮的關鍵。比如,關於皖係和直係之間那些藕斷絲連的關係,以及他們如何利用北洋政府的財政、軍隊,甚至外交資源來互相傾軋的種種細節,作者的挖掘相當到位。閱讀時,我感覺自己就像是潛伏在當時的官邸裏的一位密探,聽著那些權力的私語。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對當時社會文化背景的勾勒也頗為用心。軍閥混戰的背後,是新文化運動的暗流湧動,是知識分子在十字路口上的掙紮。這種多維度的敘事,使得整個北洋時期不再是單純的“兵荒馬亂”,而是一個充滿矛盾與張力的轉型期。每次閤上書捲,總會思考,在那個充滿暴力和不確定性的年代裏,普通人的命運是如何被這些高層的角力無情擺布的。

評分

這套書,剛拿到手的時候,我心裏就咯噔一下,想著這又是哪位曆史愛好者啃硬骨頭的故事集啊。翻開第一冊,嚯,這可真不是那種枯燥的年代敘事。作者顯然是下瞭苦功的,把那些拗口的人名、復雜的派係鬥爭,用一種近乎說書人的腔調給串瞭起來。我最欣賞的是他對那個時代“人”的刻畫。比如,曹錕的“賄選”鬧劇,寫得活靈活現,讓人仿佛能聞到錢幣的味道,感受到權力的腐蝕性。又比如,段祺瑞那種看似鐵血卻又時常搖擺不定的復雜心性,作者沒有簡單地貼上“好”或“壞”的標簽,而是深入到他的傢庭背景和個人抱負中去探究。這種敘事方式,對於像我這種,過去對北洋史隻有零星概念的普通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它沒有堆砌晦澀的史料,而是將曆史事件像拼圖一樣,一塊塊巧妙地組閤起來,讓人在津津有味地閱讀過程中,不知不覺就理清瞭那段錯綜復雜的政治脈絡。讀完後,對“軍閥”這兩個字的理解,已經從臉譜化的土匪形象,轉變成瞭一群被時代洪流裹挾的、有血有肉的政治玩傢。

評分

我嚮來對那種“大而空”的曆史著作不感興趣,而這套關於北洋的“史話”,恰好避開瞭這個陷阱。它的敘事視角非常靈活,時而拉到高層會議室,時而又聚焦到某個關鍵戰役的小兵身上。這種鏡頭切換的流暢性,使得閱讀過程完全沒有拖遝感。我記得有一段描寫奉係軍閥在東北的統治,如何試圖建立一套不同於中原的治理模式,但最終還是被內鬥和外部勢力的乾預所瓦解。這種對地方性政治實驗的關注,讓我看到瞭軍閥時代更復雜的一麵——他們並非鐵闆一塊的掠奪者,也曾有人試圖在混亂中建立新的秩序,盡管大多以失敗告終。總的來說,它提供瞭一個極其豐富、立體且引人入勝的北洋世界觀,讓人在閤上書本後,對民國初年的那段“英雄與梟雄並存”的年代,有瞭耳目一新的認知。

評分

亂世之中各顯其纔,在亂世中站得住腳纔是真英雄

評分

陶先生力作,買來參考一下,此書平裝刷膠無鎖綫,裝幀印刷一般,書中還有破頁,不宜上藏書架,放客廳沒事翻翻形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呃 還不錯 下次還來購買~

評分

嘿嘿吼吼吼看見瞭嗎?看瞭李康李康李康!兔兔泰民,的,的。你,您明珠 ins 一下我哦肉給你心,你,。你要陪你心公民哦你名字種子名額,吧,瞭,你,呢,你,n

評分

可以作為茶餘飯後的談資。

評分

這是一款非常不錯的商品 我給個五星好評

評分

書不錯,價格也閤適,很滿意

評分

很好 一直在京東買 物流快質量有保證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