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庚,东北人,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图书相关行业。
李琳,云南人,大学后从事教育相关工作,目前在北京某大学做教工。
两个漂在北京的平凡80后,干着普通的工作,过着普通的生活,却都酷爱做白日梦。一日相遇相知,于是,开始一起做梦,经常天马行空的想象着能穿越古今。而立之年将近,决定向着梦想挪近一小步,并相许携手创造专属于俩人的别样幸福。
哇,我真的太喜欢《骑着单车度蜜年》这本书了!拿到手的那一刻,我就被封面那幅充满复古气息的手绘深深吸引了。那辆有些年头的单车,被绿叶和阳光点缀,仿佛承载着一段悠久的故事。迫不及待地翻开,里面的文字就像一股清泉,缓缓流淌进我的心里。作者的文笔非常细腻,她对细节的描绘简直是出神入化。无论是清晨露珠滚落叶片的晶莹,还是午后阳光穿过树林的斑驳,亦或是黄昏时分天空的渐变色彩,都被她用文字描绘得淋漓尽致,仿佛我就是那个骑着单车的人,亲身经历着这一切。 故事的节奏也把握得恰到好处,不像某些书那样一开始就直奔主题,而是慢慢铺陈,让你一点点沉浸其中。我能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起伏,那种对未知旅途的期待、偶尔的迷茫,以及最终找到内心平静的释然。读着读着,我仿佛也跟着她的车轮,在蜿蜒的山路上前进,在宁静的乡间小道穿梭。每一章都像是一次小小的冒险,每一次翻页都充满了惊喜。有时候,我会因为某个场景而会心一笑,有时候,又会因为某段描写而眼眶湿润。这种与作者心灵相通的感觉,真的是太难得了。
评分我真的很少会写这么长的评价,但《骑着单车度蜜年》这本书实在太触动我了。它让我找回了那种对生活的热情,那种对未知的好奇。我常常会在读到某个情节时,停下来,想象自己如果处在主人公的位置,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的一些想法和愿望。它让我明白,有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宏大的计划,而是一点点勇敢的尝试。 作者在书中穿插了一些关于历史和文化的描写,让整个故事更加饱满和有深度。我能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的追求,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即使是在平凡的生活中,也可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它不是那种让你读完就忘的书,而是一本能够陪伴你,在你迷茫时给你力量的书。我非常推荐这本书给所有渴望寻找生活意义,渴望体验生命美好的人。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文字上的享受,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启发。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琐事和目标推着往前走,很少有机会停下来,真正地感受生活本身的美好。《骑着单车度蜜年》就像一剂温柔的良药,提醒我放慢脚步,去发现那些被我们忽略的日常之美。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人际关系的描绘,那种不经意的点滴关怀,那些淡淡的温暖,都让我觉得非常真实。它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而是一种细水长流的陪伴,一种互相扶持的力量。 每次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合上书本,静静地回味。那些画面会在脑海中不断重现,那些感受也会在心中久久萦绕。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是不是也应该找个时间,像主人公一样,给自己一个“度蜜年”的机会,去重新审视自己,去寻找内心深处渴望的东西。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有时候,真正的幸福并不在于远方的风景,而在于我们如何去欣赏脚下的路,如何去珍惜身边的人。它是一本能够让你在浮躁的世界里找到片刻宁静的书。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是被书名吸引的。《骑着单车度蜜年》,光是听着就觉得充满诗意和浪漫。想象一下,在美好的年纪,背上行囊,跨上单车,和最爱的人一起,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去创造属于你们的独家记忆,这本身就是一件多么令人心动的事情啊!而这本书,恰恰是将这种浪漫情怀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并没有刻意去渲染跌宕起伏的情节,而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在旅途中的点点滴滴,那些看似平凡的瞬间,却因为爱和分享而变得格外珍贵。 我最喜欢的是书中那些关于“错过”的描绘。主人公在旅途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发生一些小插曲,有些是惊喜,有些是挑战。但正是这些“错过”与“遇见”,才构成了这段难忘的旅程。它让我意识到,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遇见和告别的过程,而每一次的经历,无论好坏,都会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书中的每一个角色,无论戏份多少,都仿佛是主人公生命中的一盏灯,照亮了她前行的路。这种人与人之间的联结,让我觉得特别温暖。
评分《骑着单车度蜜年》是一本我愿意反复阅读的书。每一次翻开,都能从中获得新的感悟。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旅行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成长、关于爱、关于人生选择的深刻探讨。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她能够将看似普通的生活场景,赋予一种独特的韵味。比如,她对食物的描写,就让我垂涎欲滴,恨不得立刻就去品尝一番;她对风景的描绘,更是让我身临其境,仿佛能够闻到泥土的芬芳,听到风吹过树叶的声音。 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完美结局”。主人公的旅程仍在继续,她的生活也在不断地变化。这反而让我觉得更加真实,因为人生本就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没有所谓的终点,只有新的开始。这本书让我明白,重要的不是到达目的地,而是享受沿途的风景,享受与所爱之人共同经历的时光。它鼓励我去勇敢地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蜜年”。
评分翻开这本印制精美的书,对于其中华美的图片、作者离奇的遭遇等等,我都一扫而过,我所追踪的,是作者的心跳与呼吸。出发前面对家人的反对和身体的伤痛,作者义无反顾;抵达后怀着对未知的好奇与忐忑,作者一往无前;住下后观察此地的点点滴滴、风情人物,作者悉心体会;与陌生人交友、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寻找生活的变奏,作者满怀雀跃……
评分李琳:话说古镇之闲静乌镇
评分一起辞职,然后挑选了一个黄尘吉日就上路了。
评分李琳:相守在夜晚的舞阳河畔
评分罗庚:那一块钱也随了吧?
评分李琳:不要批量生产的婚纱照
评分遇到自行车罢工、高烧遇险、绝望骑坡等等故事,行程数千里,在中国的地图上划下了一道优美的旅行弧度,这本《骑着单车度蜜年》,见证着他们独一无二的蜜月,以及爱情。
评分封面很设计的很好,书质量不错~
评分当我刚步入学习的大门的时候,我的老师就教育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依旧还是可以清晰地把这句话放在心底。然而,知识的增长,我对这句话的理解也越来越透彻了。 那么,怎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我个人认为,首先要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三国时期的刘备也曾经以此教导过他的儿子。我们如果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严于律己,那么我们每做一件事情,我们的道德水平就会得到一次升华。积跬步,以至千里;汇小溪,以成江海。我们要善于由大及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决不要以微小而不足道,细小而不足为。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要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观念,必须注意到知、情、意、行的统一。不能只讲动机不计效果,也不能只根据效果去判断其善恶。要注重道德认知,处理好知与行的关系,注意实际行为的锻炼,在实践中增强道德情感、意志力。 在我们的生活中完全可以去做,往往还是那些不起眼的小事中蕴含着道德的真谛。 前些天我乘公交车去外婆家。车至中途,车厢内已座无虚席。此时,又上来一位抱小孩的中年妇女。靠近车门的一位年轻小伙子忙热情地站起来让座,只见中年妇女二话没说,径直坐下,随后有说有笑地逗起孩子来。我在对小伙子投以赞许目光的同时,心中也生出一种怪怪的感觉。 小伙子主动给带小孩的女同志让座,固然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我总觉得在“理所”与“当然”之间,似乎还少点什么——中年妇女是否应该向小伙子道谢呢? 付出,不一定渴望得到回报,但人人都希望得到认可,大至社会的认可,小到一个人的认可。假如那名中年妇女对小伙子说上一句感谢的话,相信小伙子心里会感到一种付出的快乐!芸芸众生,人人都应时时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得到了别人的帮助,别吝啬你的感激;获得了别人的尊重,也要学着去尊重别人。因为,尊重别人也是一种有道德的体现。 在这段时间里,我的心很沉重,我的眼睛时常湿润。因为在历史的旅程中发生了一件让炎黄子孙铭记在心的事——四川大地震。就是在2008年5月12日这一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瞬间带走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看着一片片废墟,一个个孤儿,做为一名中学生,我的心怎能不潸然泪下呢?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献出我们的一点爱心,温暖灾区人民的心。这时,我放弃了身边一些美好的事物,拿出了自己一个月的零花钱,捐给了灾区人民。是啊,灾区需要帮助,灾区人民更需要帮助啊!伸出你的援助之手,铸造爱的桥梁。这难道不能体现我们中华人民的道德高尚吗? 其实,“道德”就是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伸出你的援助之手。在地震中还有些人幸运的活了下来,他们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一面。看着一片片废墟,有人在呼唤着自己的母亲,这个时候他的母亲或许已不在人世,但他还要对他的母亲心怀感恩。在地震的面前,我们中国人并没有气馁,面对一片片废墟,我们仍然努力去寻找生命的光芒。一天,两天,直到第七天,生命在不断的出现奇迹。温总理说的好:“只要有1%的希望,我们就要尽100%的努力。是社会给予了他们,关怀了他们。”看完这个故事我的眼睛湿润了,我有时在反省自己,是不是该在父母有生之年,多为他们做出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给工作了一天的爸爸妈妈捧上一杯茶,为学习困难的同学解答一个疑难问题,在公交车上主动为年迈的老人让座,把被风吹歪了的小树苗扶正,见到纸屑弯腰捡起等,只要我们从每一件小事做起,我们就会成为有道德的好少年。 古往今来,沧海桑田。虽然时光在流逝,时代在变迁,但是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不仅没有消减,反而与日俱增。我们党和政府对公民的道德建设十分重视。人们常说:道德是石,敲出希望之火;道德是火,点燃希望之灯;道德是灯,照亮人生之路;道德是路,引导人们走向灿烂辉煌。 不管时间历经多久,我们都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从我们自己做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