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中國大地構造圖
主編:潘佳棠 肖慶輝 主編
版次:2015年12月北京第1版
定價:500元
齣版社:地質齣版社
《中國大地構造圖》及說明書是運用大地構造相分析方法,鑒彆、厘定和劃分中國大陸形成演化過程中地殼塊體離散、匯聚、碰撞、造山等過程的大地構造環境及其與成礦的時空關係,是一項依據中國大陸區、造山係演化過程及其基本待徵,重新認識理解中國大地構造基本格架的開創性工作,是一項多學科聚焦服務於成礦地質背景及成礦預測的整體性工作。通過全麵收集梳理分析前人資料,係統匯總全國各省級和大區級成礦背景調査研究和編圖的相關成果基礎上編製瞭《中國大地構造圖(1 : 2 500 000)》及說明書。“圖”含有30多個構造相單元編圖要素,劃分不同級彆的大地構造分區;“書”分五章,重點是從洋陸轉換論視角闡述瞭穩定陸塊區、大洋盆消亡的對接帶和多島弧盆係轉化形成的造山係時空結構組成演化的基本特徵。為中國大地構造和成礦地質背景提供瞭重要新信息和新依據。
本書可供地球科學領域科研、教學、地質調査、礦産資源勘査等相關工作者參考。
當我第一次翻開這本《中國大地構造圖(1:2500000)及說明書》時,我仿佛站在瞭巨人的肩膀上,俯瞰著這片古老而充滿活力的土地。比例尺為1:2500000的地圖,將中國遼闊的疆域濃縮其中,每一條等高綫、每一塊地層界綫,都訴說著億萬年的地質變遷。初看之下,那精細到令人驚嘆的紋理,密布的符號,像一幅宏大的抽象畫,既有科學的嚴謹,又不失藝術的美感。我尤其被那些不同顔色和紋理代錶的不同地質單元所吸引,它們仿佛是地球的皮膚,記錄著闆塊的碰撞、擠壓、拉伸,以及岩漿的噴湧與冷卻。說明書的齣現,則像一位耐心的嚮導,為我一一解讀地圖上的密碼。那些專業術語,起初有些陌生,但通過文字的解釋,我逐漸理解瞭岩石的形成年代、構造的類型,以及它們在中國大地上的分布規律。我開始意識到,這張圖不僅僅是一張地圖,更是一部活的地質史書,它讓我對中國這片土地的過去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對它的未來充滿瞭無限遐想。
評分我必須說,這套《中國大地構造圖(1:2500000)及說明書》是我近期閱讀過的最具震撼力的科學普及讀物之一。它不僅僅是一份地理資料,更是一次關於時間與空間的深刻對話。地圖上那些蜿蜒麯摺的斷層綫,仿佛是地球的傷痕,又像是力量的印記,它們記錄著大陸闆塊韆百萬年來的相互作用。說明書則為這些“傷痕”賦予瞭生命和故事,解釋瞭它們是如何形成、如何影響地錶形態的。我特彆喜歡說明書中關於不同構造單元的詳細描述,例如那些被古老地殼抬升形成的雄偉山脈,以及被年輕地殼覆蓋的廣闊盆地,它們在中國地理格局中的重要地位被清晰地勾勒齣來。每一次翻閱,都能發現新的細節,每一次理解,都能獲得新的啓發。它讓我意識到,我們所處的地球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不斷地演化和塑造之中,而這張圖,正是這場宏偉史詩的忠實見證。
評分從一個完全非專業人士的角度來說,這套書給我帶來的體驗是“化繁為簡,化抽象為具體”。在拿到這本書之前,“大地構造”對我來說就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充其量知道是關於山脈、河流的形成原因。但《中國大地構造圖(1:2500000)及說明書》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地圖的精美程度超乎我的想象,色彩的運用恰到好處,將復雜的地質信息呈現得既清晰又不失美感。說明書更是點睛之筆,它用一種循序漸進的方式,將地圖上的符號、綫條、顔色與實際的地理現象聯係起來。我尤其欣賞它在解釋一些關鍵構造時,會配以簡明的圖示和通俗的比喻,讓我這個地質“小白”也能快速理解。例如,當解釋闆塊的碰撞時,它會類比兩個物體相撞的情景,讓我瞬間明白地殼變形的原理。這本書讓我覺得,科學知識並不總是高高在上,通過恰當的呈現方式,每個人都能領略到它的魅力。
評分這是一部真正讓我“看得見”中國地質脈絡的書。作為一名對地理和地質稍有興趣的普通讀者,我一直覺得大地構造聽起來很抽象,遠離生活。但當我拿到這本圖冊時,所有的疑慮都煙消雲散。地圖本身就極具視覺衝擊力,那種色彩的搭配、綫條的勾勒,將復雜的地理信息以一種直觀的方式呈現齣來。我反復對比地圖上的不同區域,比如青藏高原的隆升、華北平原的沉降,甚至是那些我曾經去過的地方,現在通過地圖,我能更清晰地看到它們在地質上的成因和演化。說明書的編寫也是我非常欣賞的地方,它沒有一味地堆砌學術理論,而是用相對通俗易懂的語言,結閤地圖上的具體實例,來解釋那些復雜的構造現象。例如,它會解釋為什麼某些地區地震頻發,為什麼某些地區富含礦産資源,這些都與地圖上標注的大地構造息息相關。這本書讓我對“腳下的土地”有瞭全新的認識,從一個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一個主動的探索者,去發掘這片土地深層的秘密。
評分這是一部可以“觸摸”中國地質史的書。當我在地圖上追蹤那一道道宛如血脈般蜿蜒的斷層時,我仿佛能感受到地殼深處湧動的能量。說明書的每一個字,每一張配圖,都在試圖將一個億萬年的故事講給我聽。我被那些關於古大陸的漂移、造山運動的波瀾壯闊所深深吸引。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與遙遠的過去進行一場無聲的對話。特彆是關於不同地質時期的岩石分布,我能清晰地看到,在遙遠的那個年代,這裏是海洋、那裏是陸地,這種宏大的視角,讓我對地球的認識達到瞭一個新的高度。這本書不僅提供瞭知識,更重要的是,它培養瞭我對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我開始主動去關注新聞裏關於地質災害的報道,去理解它們的成因,這些都離不開這本書給予我的基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