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琴文獻研究叢書:劉少椿琴譜書法選(附光盤1張)

中國古琴文獻研究叢書:劉少椿琴譜書法選(附光盤1張)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鵬,陳逸墨 編
圖書標籤:
  • 古琴
  • 琴譜
  • 書法
  • 中國古典音樂
  • 傳統文化
  • 劉少椿
  • 文獻研究
  • 樂譜
  • 藝術
  • 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書店
ISBN:9787514906813
版次:1
商品編碼:11195079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國古琴文獻研究叢書
開本:8開
齣版時間:2013-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67
正文語種:中文
附件:光盤
附件數量:1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劉少椿先生為廣陵琴派第十代傳人,也是現代廣陵琴派的集大成者。劉少椿先生愛琴、習琴,生前不僅收藏瞭大量明清時期刻印的著名琴譜,還抄錄瞭不少稀珍琴譜、昆麯譜以及道傢養生秘籍等。這些長期積纍的琴譜及手稿墨跡,不僅具有極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其精美的琴譜書法藝術亦是光彩照人。這次以琴譜書法為主旨結集齣版,在書法界與古琴界都是首次。為方便愛好者學習與欣賞,我們盡量選擇較完整的琴麯以便演奏學習,還對部分琴譜墨跡的形式稍做調整,以便臨摹其書法。另外,還隨書附贈劉少椿先生演奏的古琴音樂光盤一張,從而使欣賞者從視覺與聽覺同時得到美的享受。希望《中國古琴文獻研究叢書:劉少椿琴譜書法選》的齣版能使更多的古琴與書法愛好者從中有所受益。

作者簡介

  劉少椿(1901~1971),名紹,號德一。陝西富平人。我國著名的古琴演奏傢,揚州廣陵琴派第十代傳人。曾任江蘇文史館館員,南京藝術學院古琴教師。劉少椿曾聘請孫紹陶先生到傢中為子女做傢庭教師,隨其習琴三年,由於他勤奮好學,並將占琴作為修身養性之器,數十年的研習與探求,琴藝漸精,深得廣陵琴派的真傳。每當劉少椿演奏時,必將整個心神投入其中,達到忘我的境界,他的琴聲情真意切、真摯感人,指法細膩、吟猱分明,音色跌宕多變、剛柔相濟,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
  1958年劉少椿受聘到南京藝術學院任教,與甘濤教授磋研編寫古琴教材,曾培養瞭張正吟、梅曰強、鄧文權、林友仁、龔一等眾多古琴人纔。1956年全國音協、文化部、廣播局聯閤舉辦瞭一次全國範圍的調查和搜集工作。劉少椿被邀至南京參加全國琴人錄音,錄下瞭廣陵派代錶琴麯八首,成為第一部最完整的廣陵派占琴音樂資料。齣版有《劉少椿琴譜墨跡選》及古琴音樂光碟多種。

內頁插圖

目錄

廣陵散
流水
楚歌
鸞鳳吟
鞦江夜泊
蕭韶九成
鞦鴻(殘捲)
塞上鴻
【附錄】 劉少樁手稿墨跡
君子比德 金相玉質

前言/序言

  據統計,在現存的古琴麯中,有三韆多首是古代流傳至今的麯目,這筆豐厚的文化遺産使古琴成為中國最具文化底蘊的一件樂器。而這一切,都要歸功於古琴獨特的記譜方式——“減字”記譜法。
  唐代以前,古琴的麯譜都是用文字記載的,稱為文字譜。所謂“減字譜”,即在文字譜的基礎上,將一句話中的關鍵字摘齣,再根據漢字的結構特點進行簡化與取捨,每字各取最具特點且簡潔的一部分,然後將這幾個部分拼為一個“字”,巧妙的將左右手指法、弦位、徽位組閤在一起,古琴獨特的記譜方式終於誕生瞭。
  這種由文字譜減化而來的記譜方式比較便捷閤理,其特點為:“字簡而義盡,文約而音賅”。是對文字記譜法的一次重大改革,隨著逐步完善和成熟,“減字譜”成為一種沿用韆年而未被取代的古老記譜法。
  古琴“減字譜”,使古琴麯譜得到進一步完善。記譜法方麵也有瞭突齣的改進,即文字譜躍進減字譜,從此整理琴麯的方式開始便捷,使越來越多的優秀琴麯作品得以完整的記錄並流傳於後世。這種減字譜雖在實踐運用中不斷發展變化,但其基本情況未變,被曆代琴人一直沿用至今,已經有一韆多年的曆史瞭。
中國古琴文獻研究叢書:楊魯源琴譜書法選 一、 本書的緣起與定位 《中國古琴文獻研究叢書》旨在匯集、整理和研究中國古琴曆史上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和藝術價值的文獻資料,為古琴藝術的傳承與發展提供堅實的文獻基礎。本輯《楊魯源琴譜書法選》正是秉承這一宗旨,聚焦於清代著名古琴傢、琴譜編纂傢楊魯源先生的琴譜與書法墨跡,力求通過精選的文本與高清晰度的影像資料,展現楊氏琴學思想的精髓及其獨特的藝術風貌。 楊魯源(約1770—1840),字子敬,號魯源,晚號石齋,籍貫不詳,主要活動於清中晚期。他不僅是一位技藝精湛的琴人,更是一位重要的琴譜整理者和傳播者。他與當代其他重要琴傢如廣陵派的王友蘭、武林派的張徵六等人均有交流,其整理和演奏的風格,對後世古琴音樂的流派發展産生瞭微妙而深遠的影響。 本書並非簡單地匯編楊魯源的全部遺存,而是經過嚴格的文獻學考證和音樂學分析,精選其最具代錶性、藝術價值最高的琴譜文本和書法作品。全書分為“文獻考述”、“琴譜精選”、“書法藝術”三大部分,旨在提供一個立體、深入的楊魯源研究視角。 二、 文獻考述:楊魯源的時代背景與學術地位 本部分通過對現有零星史料的梳理,力圖還原楊魯源的生平片段與學術脈絡。考述內容包括: 1. 清代中晚期琴學復興的社會背景: 分析乾隆、嘉慶年間文人雅士對琴學的推崇,以及地域性琴社的興起,為楊魯源的活動提供宏觀背景。 2. 楊魯源的師承與交遊: 探討其可能師承的琴傢群體,及其與當時其他重要琴傢的學術往來,特彆是其在廣陵、浙派之間的知識交流情況。 3. 琴譜的輯錄與傳播路徑: 重點分析楊魯源所參與或主導的琴譜刊刻、抄錄活動,考察其在古琴文獻流傳中的中介作用。 三、 琴譜精選:解析楊氏的音樂語言與指法規範 本部分是全書的核心,收錄瞭楊魯源親手整理或明確注明由其定稿的數部重要琴譜中的精選麯目。所選麯目不僅要求音樂性強,更要求其抄本或刻本在指法、徽位標注上具有獨特的指示性,以便於研究者深入理解清代中晚期琴譜的規範特點。 (一) 選譜標準與體例: 所有入選麯目均參照原始版本進行精確的文字轉寫,並以現代工尺譜和減字譜對照的方式呈現。 (二) 代錶性麯目解析(節選): 1. 《流水》: 選取楊氏抄本中對“活指”與“撞注”處理尤為細緻的版本。重點分析其在錶現水流湍急、波濤洶湧時,如何通過特定的徽位處理和指法變化來營造動態效果,這與同時期廣陵派的處理方式有何異同。 2. 《梅花三弄》: 呈現楊魯源對傳統名麯的獨特詮釋。此處側重於對散音的運用以及高音區的處理,探討其如何通過指力的輕重變化來體現梅花傲雪的主題意境。 3. 自度麯目(如有發現): 若有明確署名或可考證為楊魯源改編、創作的麯目,將單獨列齣進行深入的麯式結構分析,推測其音樂審美取嚮。 (三) 指法與譜注特點: 係統梳理楊魯源琴譜在減字譜符號使用上的個性化特徵,例如對某些特定指法(如“進吟”、“過注”)的獨特標記方式,以及其在泛音處理上的傾嚮性,為古琴文獻比較研究提供重要參照點。 四、 書法藝術:琴譜中的翰墨風骨 楊魯源的琴譜多以手抄形式流傳,其書法本身即是重要的文化遺産。本部分專注於展示其書寫藝術,並探究書寫風格與琴學思想的內在聯係。 (一) 墨跡選粹: 高精度影印收錄楊魯源親筆書寫的琴譜殘頁、題跋以及尺牘中的文字部分。涵蓋行書、楷書及少量草書風格。 (二) 書法風格分析: 從點畫、結體、章法布局等方麵分析楊氏的書法風格。整體上,其書風沉穩內斂,筆法圓潤,體現瞭清代文人書法的典型麵貌,但又不失個體的靈動與灑脫。 (三) 書法與音樂的互文性: 探討書法中的“氣韻生動”與琴麯中的“意在言外”之間的共通之處。例如,書譜中墨跡的濃淡變化是否可以映射到演奏中的力度變化?其整齊劃一的楷書抄譜方式,是否反映瞭其對古琴規範性的極度重視? 五、 附錄:研究資料匯編 本部分收錄瞭與楊魯源相關的其他一手資料,以供後續研究者參考: 1. 題跋摘錄: 匯集其他琴傢在楊魯源的琴譜上留下的題跋記錄,以側麵印證其學術地位。 2. 參考文獻與齣處說明: 詳細列齣本書所引用的所有古籍、抄本、檔案的流傳信息,保證學術嚴謹性。 總結: 《中國古琴文獻研究叢書:楊魯源琴譜書法選》旨在為學術界提供一個可靠、精良的楊魯源研究平颱。通過對文獻、音樂和藝術的綜閤考察,本書不僅梳理瞭一位清代重要琴傢的學術貢獻,也為理解中國古琴文獻在特定曆史時期的記錄方式與藝術錶達提供瞭鮮活的樣本。本書適閤古琴演奏傢、音樂史研究者、文獻學者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深厚興趣的讀者研習。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名對古琴曆史和理論感興趣的學生,我非常關注《中國古琴文獻研究叢書:劉少椿琴譜書法選》的齣版。劉少椿先生在中國古琴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琴學思想和實踐對於理解近現代古琴的傳承與變革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我希望這套叢書能夠為我提供深入研究劉少椿先生琴學體係的第一手資料。具體而言,我希望能夠看到對他所傳琴譜的細緻解讀,包括琴麯的風格特點、演奏技巧的要領、以及可能存在的不同版本之間的差異和演變。同時,作為“琴譜書法選”,我對書中呈現的劉少椿先生的書法作品充滿瞭好奇。我希望能夠瞭解這些書法作品本身具有怎樣的藝術價值,以及它們在傳遞琴譜信息的同時,是否也蘊含瞭先生個人在書法和音樂審美上的獨特追求。此外,附贈的光盤,我期待能夠看到與琴譜內容相關的演奏示範,這對於我理解抽象的琴譜文字,將有巨大的幫助,能夠幫助我更加生動地把握琴麯的韻味和情感。

評分

聽聞《中國古琴文獻研究叢書:劉少椿琴譜書法選》齣版,我作為一個長年沉迷於古琴的愛好者,心中是既期待又略帶一絲忐忑。期待的是,劉少椿先生的琴學造詣,無論是在演奏技藝還是在理論探索上,都堪稱一代宗師,他的琴譜流傳至今,無疑是珍貴的文化遺産,能夠深入研究其琴譜和書法,對於理解古琴藝術的傳承與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然而,我也會思考,這套叢書是否能真正觸及劉老琴學精髓的深層之處?尤其是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纔能在浩如煙海的文獻中,提煉齣最有價值、最能啓迪後學的內容,這本身就是一項巨大的挑戰。我更關注的是,編纂者是否能夠以一種既嚴謹又不失人文關懷的方式,呈現劉少椿先生的琴譜與書法?是否能夠通過這些文獻,讓讀者感受到劉老先生在撫琴時的心境,體會他筆下的韻律與情感?而書法作為琴譜的載體,其藝術性與實用性如何得到完美的結閤,也是我頗為好奇的一點。我希望這套書不僅僅是簡單的文獻匯編,更能夠引領我們走進劉少椿先生的內心世界,感受古琴藝術的無窮魅力。

評分

一直以來,我對中國古典音樂,特彆是古琴情有獨鍾。《中國古琴文獻研究叢書:劉少椿琴譜書法選》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是為我這樣的愛好者提供瞭一扇瞭解大師琴學世界的重要窗口。劉少椿先生的琴藝,在古琴界享有盛譽,他所留下的琴譜,不僅是音樂的載體,更是其學識和情感的結晶。我尤其關注的是,這本書能否提供一些關於劉老先生的生平軼事,或者他對琴麯的獨特見解,這些人文的細節,往往比單純的文字更能打動人心。同時,作為一本文獻研究的叢書,其學術的嚴謹性是必不可少的。我希望編者能夠對劉少椿先生的琴譜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挖掘其背後蘊含的理論和實踐意義,為後人提供寶貴的參考。書中的書法部分,我同樣充滿期待。書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其與古琴藝術相結閤,能夠帶來獨特的審美體驗。我希望通過欣賞劉少椿先生的筆墨,能夠進一步感受古琴藝術的博大精深。

評分

對於《中國古琴文獻研究叢書:劉少椿琴譜書法選》這套書,我抱著極高的期望。中國古琴作為一項古老而又充滿魅力的藝術,其傳承曆來離不開文獻的支持。而劉少椿先生,作為近現代古琴界的重要人物,其琴學思想和演奏技藝的獨到之處,至今仍為後人所稱道。我特彆關注的是,這套叢書在文獻的收集和整理方麵,是否能夠做到全麵而嚴謹?是否有對不同版本琴譜的比較和考證?這對研究者來說至關重要。同時,書法作為琴譜的呈現方式,其藝術價值不容忽視。劉少椿先生的書法,是否也具有獨特的風格,能夠與他的琴學理念相互輝映?我希望這套書能夠提供詳實的考證和深入的解讀,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劉老先生的琴學體係,並從中學習到他精湛的演奏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附贈的光盤,則為我們提供瞭一個更直觀的學習途徑,我期待能夠通過光盤中的內容,進一步領略劉少椿先生的琴藝魅力,並將其融入到自己的學習實踐中。

評分

拿到《中國古琴文獻研究叢書:劉少椿琴譜書法選》這本書,第一感覺就是厚重與精美。封麵設計古樸典雅,散發著濃鬱的傳統文化氣息。翻開書頁,撲麵而來的是令人贊嘆的劉少椿先生的書法作品,那些飄逸而又沉穩的墨跡,仿佛帶著歲月的溫度,訴說著古老的故事。我尤其喜歡其中幾幅樂譜,不僅是文字本身,更是先生在譜寫時所傾注的心血,每一筆都充滿瞭對音樂的理解和對藝術的追求。作為一名業餘的古琴愛好者,我時常為自己技藝的不足而感到苦惱,希望通過研究大師的琴譜,能夠窺見一絲精妙之處,從中汲取靈感,提升自己的演奏水平。而書法作為一種藝術形式,與音樂有著天然的聯係,劉少椿先生的書法,是否能夠與他的琴風相互印證,甚至在某些方麵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我對此深感好奇。書中附帶的光盤,更增添瞭其價值,我期待能夠通過視頻的形式,更直觀地感受先生的演奏風采,將視覺與聽覺的體驗相結閤,從而更深刻地理解他的琴學思想。

評分

古琴是我的最愛,此書值得珍藏!

評分

1928年,劉少椿拜廣陵琴派第九代傳人孫紹陶為師學習古琴,開始瞭他的古琴藝術生涯。後來,他又邀請孫紹陶到自己傢中擔任傢庭教師,為自己的兒女補習古文,自己則繼續從師學琴,為時約三年之久。除認真鑽研古琴藝術外,劉少椿還愛好昆麯,其他如書法﹑繪畫﹑竹雕﹑武術等等,他無不潛心鑽研。拳友劉襄榖,畫友吳笠仙﹑金建吾,麯(昆麯)友潘嘯岩﹑徐仲山﹑江石溪﹑吳白陶,琴友張子謙﹑高治平﹑史蔭美﹑翟筱坡﹑鬍鬥東等都與他交往甚密。

評分

1955年6月,劉少椿應同門張子謙先生邀請,由揚州赴上海參加今虞琴社活動並與今虞琴社的琴友在南京會晤。由査阜西等三人組成的采訪小組在南京采錄瞭劉少椿彈奏的琴麯,劉少椿亦因此留在南京。

評分

1958年,經南京藝術學院民樂教授甘濤先生介紹,在南京藝術學院音樂係任教。時有梅曰強﹑林友仁﹑張正吟﹑鄧文權﹑龔一﹑李長白﹑施世珍﹑王剛強﹑周靜梅和劉少椿最喜愛的小女兒劉薇等人得其傳授。

評分

1958年,經南京藝術學院民樂教授甘濤先生介紹,在南京藝術學院音樂係任教。時有梅曰強﹑林友仁﹑張正吟﹑鄧文權﹑龔一﹑李長白﹑施世珍﹑王剛強﹑周靜梅和劉少椿最喜愛的小女兒劉薇等人得其傳授。

評分

很滿意,會繼續購買 印刷精緻得很 工作之餘,人們或楚河漢界運籌帷幄,或輕歌曼舞享受生活,而我則喜歡翻翻書、讀讀報,一個人沉浸在筆墨飄香的世界裏,跟智者神遊,與慧者交流,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醉在其中。我是一介窮書生,盡管在學校工作瞭二十五年,但是工資卻不好意思示人。當我教訓調皮搗蛋的女兒外孫子們時,時常被他們反問:“你老深更半夜瞭,還在寫作看書,可工資卻不到兩韆!”常常被他們噎得無話可說。當教師的我這一生注定與清貧相伴,惟一好處是有雙休息日,在屬於我的假期裏悠哉遊哉於書香之中,這也許是許多書外之人難以領略的愜意。

評分

1958年,經南京藝術學院民樂教授甘濤先生介紹,在南京藝術學院音樂係任教。時有梅曰強﹑林友仁﹑張正吟﹑鄧文權﹑龔一﹑李長白﹑施世珍﹑王剛強﹑周靜梅和劉少椿最喜愛的小女兒劉薇等人得其傳授。

評分

1942年之後,曆任南通裕華鹽業公司職員、國民政府南京民航局主任、江西26臨教院軍需官等職。

評分

1955年6月,劉少椿應同門張子謙先生邀請,由揚州赴上海參加今虞琴社活動並與今虞琴社的琴友在南京會晤。由査阜西等三人組成的采訪小組在南京采錄瞭劉少椿彈奏的琴麯,劉少椿亦因此留在南京。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