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琴文献研究丛书:刘少椿琴谱书法选(附光盘1张)

中国古琴文献研究丛书:刘少椿琴谱书法选(附光盘1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鹏,陈逸墨 编
图书标签:
  • 古琴
  • 琴谱
  • 书法
  • 中国古典音乐
  • 传统文化
  • 刘少椿
  • 文献研究
  • 乐谱
  • 艺术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书店
ISBN:9787514906813
版次:1
商品编码:1119507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古琴文献研究丛书
开本:8开
出版时间:2013-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7
正文语种:中文
附件:光盘
附件数量: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刘少椿先生为广陵琴派第十代传人,也是现代广陵琴派的集大成者。刘少椿先生爱琴、习琴,生前不仅收藏了大量明清时期刻印的著名琴谱,还抄录了不少稀珍琴谱、昆曲谱以及道家养生秘籍等。这些长期积累的琴谱及手稿墨迹,不仅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其精美的琴谱书法艺术亦是光彩照人。这次以琴谱书法为主旨结集出版,在书法界与古琴界都是首次。为方便爱好者学习与欣赏,我们尽量选择较完整的琴曲以便演奏学习,还对部分琴谱墨迹的形式稍做调整,以便临摹其书法。另外,还随书附赠刘少椿先生演奏的古琴音乐光盘一张,从而使欣赏者从视觉与听觉同时得到美的享受。希望《中国古琴文献研究丛书:刘少椿琴谱书法选》的出版能使更多的古琴与书法爱好者从中有所受益。

作者简介

  刘少椿(1901~1971),名绍,号德一。陕西富平人。我国著名的古琴演奏家,扬州广陵琴派第十代传人。曾任江苏文史馆馆员,南京艺术学院古琴教师。刘少椿曾聘请孙绍陶先生到家中为子女做家庭教师,随其习琴三年,由于他勤奋好学,并将占琴作为修身养性之器,数十年的研习与探求,琴艺渐精,深得广陵琴派的真传。每当刘少椿演奏时,必将整个心神投入其中,达到忘我的境界,他的琴声情真意切、真挚感人,指法细腻、吟猱分明,音色跌宕多变、刚柔相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1958年刘少椿受聘到南京艺术学院任教,与甘涛教授磋研编写古琴教材,曾培养了张正吟、梅曰强、邓文权、林友仁、龚一等众多古琴人才。1956年全国音协、文化部、广播局联合举办了一次全国范围的调查和搜集工作。刘少椿被邀至南京参加全国琴人录音,录下了广陵派代表琴曲八首,成为第一部最完整的广陵派占琴音乐资料。出版有《刘少椿琴谱墨迹选》及古琴音乐光碟多种。

内页插图

目录

广陵散
流水
楚歌
鸾凤吟
秋江夜泊
萧韶九成
秋鸿(残卷)
塞上鸿
【附录】 刘少樁手稿墨迹
君子比德 金相玉质

前言/序言

  据统计,在现存的古琴曲中,有三千多首是古代流传至今的曲目,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使古琴成为中国最具文化底蕴的一件乐器。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古琴独特的记谱方式——“减字”记谱法。
  唐代以前,古琴的曲谱都是用文字记载的,称为文字谱。所谓“减字谱”,即在文字谱的基础上,将一句话中的关键字摘出,再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进行简化与取舍,每字各取最具特点且简洁的一部分,然后将这几个部分拼为一个“字”,巧妙的将左右手指法、弦位、徽位组合在一起,古琴独特的记谱方式终于诞生了。
  这种由文字谱减化而来的记谱方式比较便捷合理,其特点为:“字简而义尽,文约而音赅”。是对文字记谱法的一次重大改革,随着逐步完善和成熟,“减字谱”成为一种沿用千年而未被取代的古老记谱法。
  古琴“减字谱”,使古琴曲谱得到进一步完善。记谱法方面也有了突出的改进,即文字谱跃进减字谱,从此整理琴曲的方式开始便捷,使越来越多的优秀琴曲作品得以完整的记录并流传于后世。这种减字谱虽在实践运用中不断发展变化,但其基本情况未变,被历代琴人一直沿用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中国古琴文献研究丛书:杨鲁源琴谱书法选 一、 本书的缘起与定位 《中国古琴文献研究丛书》旨在汇集、整理和研究中国古琴历史上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文献资料,为古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坚实的文献基础。本辑《杨鲁源琴谱书法选》正是秉承这一宗旨,聚焦于清代著名古琴家、琴谱编纂家杨鲁源先生的琴谱与书法墨迹,力求通过精选的文本与高清晰度的影像资料,展现杨氏琴学思想的精髓及其独特的艺术风貌。 杨鲁源(约1770—1840),字子敬,号鲁源,晚号石斋,籍贯不详,主要活动于清中晚期。他不仅是一位技艺精湛的琴人,更是一位重要的琴谱整理者和传播者。他与当代其他重要琴家如广陵派的王友兰、武林派的张徵六等人均有交流,其整理和演奏的风格,对后世古琴音乐的流派发展产生了微妙而深远的影响。 本书并非简单地汇编杨鲁源的全部遗存,而是经过严格的文献学考证和音乐学分析,精选其最具代表性、艺术价值最高的琴谱文本和书法作品。全书分为“文献考述”、“琴谱精选”、“书法艺术”三大部分,旨在提供一个立体、深入的杨鲁源研究视角。 二、 文献考述:杨鲁源的时代背景与学术地位 本部分通过对现有零星史料的梳理,力图还原杨鲁源的生平片段与学术脉络。考述内容包括: 1. 清代中晚期琴学复兴的社会背景: 分析乾隆、嘉庆年间文人雅士对琴学的推崇,以及地域性琴社的兴起,为杨鲁源的活动提供宏观背景。 2. 杨鲁源的师承与交游: 探讨其可能师承的琴家群体,及其与当时其他重要琴家的学术往来,特别是其在广陵、浙派之间的知识交流情况。 3. 琴谱的辑录与传播路径: 重点分析杨鲁源所参与或主导的琴谱刊刻、抄录活动,考察其在古琴文献流传中的中介作用。 三、 琴谱精选:解析杨氏的音乐语言与指法规范 本部分是全书的核心,收录了杨鲁源亲手整理或明确注明由其定稿的数部重要琴谱中的精选曲目。所选曲目不仅要求音乐性强,更要求其抄本或刻本在指法、徽位标注上具有独特的指示性,以便于研究者深入理解清代中晚期琴谱的规范特点。 (一) 选谱标准与体例: 所有入选曲目均参照原始版本进行精确的文字转写,并以现代工尺谱和减字谱对照的方式呈现。 (二) 代表性曲目解析(节选): 1. 《流水》: 选取杨氏抄本中对“活指”与“撞注”处理尤为细致的版本。重点分析其在表现水流湍急、波涛汹涌时,如何通过特定的徽位处理和指法变化来营造动态效果,这与同时期广陵派的处理方式有何异同。 2. 《梅花三弄》: 呈现杨鲁源对传统名曲的独特诠释。此处侧重于对散音的运用以及高音区的处理,探讨其如何通过指力的轻重变化来体现梅花傲雪的主题意境。 3. 自度曲目(如有发现): 若有明确署名或可考证为杨鲁源改编、创作的曲目,将单独列出进行深入的曲式结构分析,推测其音乐审美取向。 (三) 指法与谱注特点: 系统梳理杨鲁源琴谱在减字谱符号使用上的个性化特征,例如对某些特定指法(如“进吟”、“过注”)的独特标记方式,以及其在泛音处理上的倾向性,为古琴文献比较研究提供重要参照点。 四、 书法艺术:琴谱中的翰墨风骨 杨鲁源的琴谱多以手抄形式流传,其书法本身即是重要的文化遗产。本部分专注于展示其书写艺术,并探究书写风格与琴学思想的内在联系。 (一) 墨迹选粹: 高精度影印收录杨鲁源亲笔书写的琴谱残页、题跋以及尺牍中的文字部分。涵盖行书、楷书及少量草书风格。 (二) 书法风格分析: 从点画、结体、章法布局等方面分析杨氏的书法风格。整体上,其书风沉稳内敛,笔法圆润,体现了清代文人书法的典型面貌,但又不失个体的灵动与洒脱。 (三) 书法与音乐的互文性: 探讨书法中的“气韵生动”与琴曲中的“意在言外”之间的共通之处。例如,书谱中墨迹的浓淡变化是否可以映射到演奏中的力度变化?其整齐划一的楷书抄谱方式,是否反映了其对古琴规范性的极度重视? 五、 附录:研究资料汇编 本部分收录了与杨鲁源相关的其他一手资料,以供后续研究者参考: 1. 题跋摘录: 汇集其他琴家在杨鲁源的琴谱上留下的题跋记录,以侧面印证其学术地位。 2. 参考文献与出处说明: 详细列出本书所引用的所有古籍、抄本、档案的流传信息,保证学术严谨性。 总结: 《中国古琴文献研究丛书:杨鲁源琴谱书法选》旨在为学术界提供一个可靠、精良的杨鲁源研究平台。通过对文献、音乐和艺术的综合考察,本书不仅梳理了一位清代重要琴家的学术贡献,也为理解中国古琴文献在特定历史时期的记录方式与艺术表达提供了鲜活的样本。本书适合古琴演奏家、音乐史研究者、文献学者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厚兴趣的读者研习。

用户评价

评分

听闻《中国古琴文献研究丛书:刘少椿琴谱书法选》出版,我作为一个长年沉迷于古琴的爱好者,心中是既期待又略带一丝忐忑。期待的是,刘少椿先生的琴学造诣,无论是在演奏技艺还是在理论探索上,都堪称一代宗师,他的琴谱流传至今,无疑是珍贵的文化遗产,能够深入研究其琴谱和书法,对于理解古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然而,我也会思考,这套丛书是否能真正触及刘老琴学精髓的深层之处?尤其是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才能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提炼出最有价值、最能启迪后学的内容,这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我更关注的是,编纂者是否能够以一种既严谨又不失人文关怀的方式,呈现刘少椿先生的琴谱与书法?是否能够通过这些文献,让读者感受到刘老先生在抚琴时的心境,体会他笔下的韵律与情感?而书法作为琴谱的载体,其艺术性与实用性如何得到完美的结合,也是我颇为好奇的一点。我希望这套书不仅仅是简单的文献汇编,更能够引领我们走进刘少椿先生的内心世界,感受古琴艺术的无穷魅力。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中国古典音乐,特别是古琴情有独钟。《中国古琴文献研究丛书:刘少椿琴谱书法选》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为我这样的爱好者提供了一扇了解大师琴学世界的重要窗口。刘少椿先生的琴艺,在古琴界享有盛誉,他所留下的琴谱,不仅是音乐的载体,更是其学识和情感的结晶。我尤其关注的是,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关于刘老先生的生平轶事,或者他对琴曲的独特见解,这些人文的细节,往往比单纯的文字更能打动人心。同时,作为一本文献研究的丛书,其学术的严谨性是必不可少的。我希望编者能够对刘少椿先生的琴谱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挖掘其背后蕴含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后人提供宝贵的参考。书中的书法部分,我同样充满期待。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与古琴艺术相结合,能够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我希望通过欣赏刘少椿先生的笔墨,能够进一步感受古琴艺术的博大精深。

评分

拿到《中国古琴文献研究丛书:刘少椿琴谱书法选》这本书,第一感觉就是厚重与精美。封面设计古朴典雅,散发着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令人赞叹的刘少椿先生的书法作品,那些飘逸而又沉稳的墨迹,仿佛带着岁月的温度,诉说着古老的故事。我尤其喜欢其中几幅乐谱,不仅是文字本身,更是先生在谱写时所倾注的心血,每一笔都充满了对音乐的理解和对艺术的追求。作为一名业余的古琴爱好者,我时常为自己技艺的不足而感到苦恼,希望通过研究大师的琴谱,能够窥见一丝精妙之处,从中汲取灵感,提升自己的演奏水平。而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与音乐有着天然的联系,刘少椿先生的书法,是否能够与他的琴风相互印证,甚至在某些方面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我对此深感好奇。书中附带的光盘,更增添了其价值,我期待能够通过视频的形式,更直观地感受先生的演奏风采,将视觉与听觉的体验相结合,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他的琴学思想。

评分

作为一名对古琴历史和理论感兴趣的学生,我非常关注《中国古琴文献研究丛书:刘少椿琴谱书法选》的出版。刘少椿先生在中国古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琴学思想和实践对于理解近现代古琴的传承与变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希望这套丛书能够为我提供深入研究刘少椿先生琴学体系的第一手资料。具体而言,我希望能够看到对他所传琴谱的细致解读,包括琴曲的风格特点、演奏技巧的要领、以及可能存在的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和演变。同时,作为“琴谱书法选”,我对书中呈现的刘少椿先生的书法作品充满了好奇。我希望能够了解这些书法作品本身具有怎样的艺术价值,以及它们在传递琴谱信息的同时,是否也蕴含了先生个人在书法和音乐审美上的独特追求。此外,附赠的光盘,我期待能够看到与琴谱内容相关的演奏示范,这对于我理解抽象的琴谱文字,将有巨大的帮助,能够帮助我更加生动地把握琴曲的韵味和情感。

评分

对于《中国古琴文献研究丛书:刘少椿琴谱书法选》这套书,我抱着极高的期望。中国古琴作为一项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艺术,其传承历来离不开文献的支持。而刘少椿先生,作为近现代古琴界的重要人物,其琴学思想和演奏技艺的独到之处,至今仍为后人所称道。我特别关注的是,这套丛书在文献的收集和整理方面,是否能够做到全面而严谨?是否有对不同版本琴谱的比较和考证?这对研究者来说至关重要。同时,书法作为琴谱的呈现方式,其艺术价值不容忽视。刘少椿先生的书法,是否也具有独特的风格,能够与他的琴学理念相互辉映?我希望这套书能够提供详实的考证和深入的解读,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刘老先生的琴学体系,并从中学习到他精湛的演奏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附赠的光盘,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直观的学习途径,我期待能够通过光盘中的内容,进一步领略刘少椿先生的琴艺魅力,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学习实践中。

评分

1963年,刘少椿返回扬州,同时受聘为江苏文史馆馆员。

评分

很满意,会继续购买 印刷精致得很 工作之余,人们或楚河汉界运筹帷幄,或轻歌曼舞享受生活,而我则喜欢翻翻书、读读报,一个人沉浸在笔墨飘香的世界里,跟智者神游,与慧者交流,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醉在其中。我是一介穷书生,尽管在学校工作了二十五年,但是工资却不好意思示人。当我教训调皮捣蛋的女儿外孙子们时,时常被他们反问:“你老深更半夜了,还在写作看书,可工资却不到两千!”常常被他们噎得无话可说。当教师的我这一生注定与清贫相伴,惟一好处是有双休息日,在属于我的假期里悠哉游哉于书香之中,这也许是许多书外之人难以领略的惬意。

评分

1928年,刘少椿拜广陵琴派第九代传人孙绍陶为师学习古琴,开始了他的古琴艺术生涯。后来,他又邀请孙绍陶到自己家中担任家庭教师,为自己的儿女补习古文,自己则继续从师学琴,为时约三年之久。除认真钻研古琴艺术外,刘少椿还爱好昆曲,其他如书法﹑绘画﹑竹雕﹑武术等等,他无不潜心钻研。拳友刘襄谷,画友吴笠仙﹑金建吾,曲(昆曲)友潘啸岩﹑徐仲山﹑江石溪﹑吴白陶,琴友张子谦﹑高治平﹑史荫美﹑翟筱坡﹑胡斗东等都与他交往甚密。

评分

1936年6月底,刚刚学琴不久的刘少椿赴苏州参加今虞琴社第五次月集,献奏《樵歌》一曲,赢得在场琴界同行的一片赞叹之声,也让今虞琴社的创建人之一、古琴活动家查阜西先生终身难忘,从此,“刘樵歌”的美誉就响彻了大江南北。少椿先生与今虞琴社的交游从此绵延。

评分

1950年代中期,刘少椿先后打谱了《酒狂》、《潇湘水云》、《秋月照茅亭》等琴曲。

评分

1971年10月,刘少椿在扬州逝世,享年70岁。1901年刘少椿生于陕西省富平县北陵堡的一个盐商家庭。十五岁时随其父至江西南昌做食盐生意,其时经常来往于江西南昌和江苏扬州两地。1915年,刘家定居扬州,开“裕隆泉盐号”谋生。

评分

1955年6月,刘少椿应同门张子谦先生邀请,由扬州赴上海参加今虞琴社活动并与今虞琴社的琴友在南京会晤。由査阜西等三人组成的采访小组在南京采录了刘少椿弹奏的琴曲,刘少椿亦因此留在南京。

评分

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

评分

1949年5月,刘少椿返回扬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