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与战时经济研究(1931-1945)

蒋介石与战时经济研究(1931-194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方勇 著,陈红民 编
图书标签:
  • 蒋介石
  • 国民政府
  • 抗战
  • 战时经济
  • 经济史
  • 中国近代史
  • 军事史
  • 财政
  • 金融
  • 历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096218
版次:1
商品编码:1120020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究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蒋介石与战时经济研究(1931-1945)》是大陆第一部系统研究蒋介石经济思想与活动的学术专著。作者大量运用档案资料和蒋氏日记,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大历史背景下,考察蒋介石在经济抗战中的深思远虑与权力运用,揭示了蒋介石作为“经济强人”的成败得失。

目录

绪论
一、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二、 学术史回顾与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与创新

第一章 战时蒋介石经济政策的约束条件
第一节 孙中山经济思想对蒋介石的影响
一、 民生主义对蒋介石经济政策的影响
二、 实业计划对蒋介石经济政策的影响
第二节 抗战对蒋介石经济政策的制约
一、 抗战准备对蒋介石经济政策的制约
二、 全面抗战对蒋介石经济政策的制约
第三节 蒋介石经济政策的国际视野
一、 蒋介石经济政策的国际认知
二、 蒋介石经济政策的国际因素

第二章 战时蒋介石经济权力论析
……
浴火重生的远征: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财政金融与工业重建(1937-1945) 本书聚焦于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在极端恶劣的外部压力与内部困境下,为维持国家机器运转、支撑长期战争所采取的财政金融政策、经济资源调配以及后方工业的艰难布局与发展。全书以深入考辨战时档案、政府公报、相关人士回忆录及西方使节报告为基础,力图还原一个在全面战争阴影下,不断进行痛苦抉择与结构性调整的战时经济图景。 第一部分:财政的血脉——战争初期的金融困局与对策(1937-1939) 抗战爆发伊始,国民政府即面临着严峻的财政危机。失去长江中下游的税源、海关收入锐减以及战争物资的巨额开支,使得财政赤字急剧膨胀。本书详细梳理了国民政府应对危机的关键举措: 1. 货币的坚守与“法币”的命运: 战争初期,国民政府面临着日军占领区法币收兑困难、白银外流的巨大挑战。本书重点分析了中央银行、中国银行等金融机构如何在上海、香港等地设立海外金库,维持法币的信用基础。同时,深入探讨了“票券化”过程对社会购买力的冲击,以及政府如何通过强制储蓄、发行战争公债等方式,试图吸收民间游资,支撑军费开支。对于法币在沦陷区的流通困境与伪币的渗透,本书也进行了细致的辨析。 2. 税制的改革与“非常”税收: 传统的地方税收体系在战争中瓦解,政府急需建立一套适应战时需求的中央集权式税制。本书考察了《所得税法》、《营业税法》等重要法规的修订,分析了“特种消费税”和“附加税”在扩大税基中的作用。特别关注了战时物资的专卖制度(如盐业、烟草专卖)如何成为稳定的财政来源,以及这种高压税收政策对战时社会经济的深远影响。 3. 外汇管制与国际借款的周旋: 随着物资进口需求的增加,如何有效控制外汇储备成为核心议题。本书详述了外汇管理委员会的设立与运作,以及政府如何通过严格的进口许可证制度,优先保障军需品和战略物资的购入。此外,对于美国“租借法案”之前,国民政府向英、美、苏等国进行贷款谈判的过程、条件以及实际拨付情况,进行了翔实的比对与分析。 第二部分:资源的铁链——战略物资的调度与配给(1939-1941) 随着战线拉长,后方工业的潜力逐渐显现,但原料和设备短缺成为制约战争持续能力的主要瓶颈。本部分着重于国民政府如何从“自由市场调配”转向“国家计划指导”: 1. “战时生产管制”的确立: 考察了经济部在资源调配中的角色变化,特别是对于钢铁、煤炭、水泥等基础工业原料的管制政策。如何通过“战时物资接管条例”,对沦陷区或战略要地的重要工矿企业实施接管、疏散或破坏,构成了战时经济决策的残酷现实。 2. 西南工业的“大后方”布局: 详尽描述了“工业西迁”的艰巨历程。本书不仅关注其在贵州、四川、云南等地新设工厂的地理选址、技术人员的组织,更剖析了这些新工业基地在缺乏成熟产业链支持、运输条件极端恶劣的情况下,如何艰难维持其生产能力。对于中央机械局、资源委员会在协调生产计划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度剖析。 3. 军民配给制度的实施与挫折: 随着通货膨胀的加剧,政府开始尝试在城市推行部分商品的配给制,以保障军人家庭和公务人员的基本生活。本书对比了布匹、食糖等物资的配给模式,并分析了黑市交易对配给制度的侵蚀,揭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局限性。 第三部分:绝境中的挣扎与后方的畸形繁荣(1942-1945)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际援助的通道受阻,加之通货膨胀失控,战时经济进入了最痛苦的阶段。 1. 恶性通胀的结构性根源与财政的“自我吞噬”: 战时后方依靠“借新还旧”和大量增发货币来弥补财政缺口。本书运用计量分析方法,考察了1942年至1944年间法币购买力的崩溃速度。分析了“金圆券”改革的初衷、操作上的巨大失误以及其最终如何加速了民族资本的破产和通货膨胀的彻底失控。 2. 后方工商业的“依附性”发展: 尽管后方工业有所建立,但本书指出,这一发展模式具有极强的“依附性”和“军工导向性”。缺乏持续的技术输入和资本积累,许多新设企业在战争结束后便面临结构性衰退的风险。本书考察了官僚资本在战时经济中的扩张,以及它对民间私营工商业挤压的程度与方式。 3. 农业与劳动力:军粮征集与人力动员: 战争后期,确保前线军粮供应成为政府的头等大事。本书探讨了“军粮征集制”在地方执行中的不公与腐败,以及政府为弥补劳动力不足而采取的“壮丁”征集、妇女劳动力动员等政策对社会结构造成的长期影响。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去意识形态化的观察视角,理解国民政府在“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指导下,如何以国家信用、民间财富乃至社会结构为代价,支撑起这场旷日持久的民族抵抗。它不是一部关于宏大叙事的通史,而是聚焦于战时经济决策的内在逻辑、制度的适应性与最终的成本核算。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书,仿佛置身于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亲眼见证历史的洪流。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将1931年至1945年间,中国在蒋介石领导下所经历的战时经济体系的构建与运作,描绘得淋漓尽致。从战争初期的资源枯竭,到后期国家力量的艰难维持,每一个环节都仿佛在眼前展开。我特别关注书中对国民政府如何应对日军侵略导致的经济封锁和物资匮乏的描写,以及他们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发展军事工业,保障军队的供给。同时,我也对书中可能涉及的国内经济政策,例如法币改革、统购统配、以及如何动员和组织全国的经济力量来支持抗战等内容充满了兴趣。这些都是塑造那个时代中国命运的关键因素,而蒋介石作为核心决策者,他的每一步棋都至关重要,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评分

这本书的主题——蒋介石与战时经济,简直是一把解锁那个复杂历史时期的金钥匙。1931到1945,这是一个国家在生死存亡关头挣扎的年代,而经济,无疑是支撑国家机器运转的命脉。我非常好奇,在面对外敌入侵和内部动荡的双重夹击下,蒋介石是如何构筑和调整他的战时经济体系的?书中对货币政策、财政税收、资源分配、工业生产以及国际援助的运用,是否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和分析?我想知道,在那个资源极其有限、外部环境极其险恶的条件下,他是否能够制定出有效的经济战略,以最大程度地保障抗战的胜利?这本书的标题所暗示的深度,让我对作者如何挖掘史料、解读政策,并将其与历史进程紧密结合,感到无比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蒋介石与战时经济研究(1931-1945)”直击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历史议题。在我看来,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尤其是其战时经济的表现,往往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1931年至1945年,中国经历了极其艰难的抗日战争,在这期间,作为最高领导者的蒋介石,他在经济领域所采取的政策和策略,其影响之深远,毋庸置疑。我非常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对当时国家经济体制的详细解析,了解国民政府是如何在资源匮乏、经济基础薄弱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手段来筹集军费、组织生产、保障供给,并维系国家机器的运转。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当时中国面临的严峻经济挑战,比如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工业基础薄弱等,以及蒋介石是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的?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从这本书中获得的知识。

评分

这本书的主题,关于一个时代、一个关键人物的经济决策,实在是太吸引人了。尤其是在1931到1945这个动荡的年份,中国经历了从九一八事变到抗日战争胜利的漫长而艰苦的历程。蒋介石作为那个时代的最高领导者,他在经济方面的政策和措施,无疑对整个国家的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一直对那个时期的财政金融、物资调配、工业生产以及农业发展等议题感到好奇,特别想了解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下,他是如何试图维系国家机器的运转,又如何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支撑抗战的。这本书的标题直接点明了核心,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期待,希望能看到作者是如何深入剖析蒋介石在战时经济领域的一系列决策,以及这些决策背后的考量、面临的挑战,最终又带来了怎样的结果。究竟是战略性的眼光,还是权宜之计?是高瞻远瞩的规划,还是迫不得已的应对?这些都是我想在这本书中寻找答案的问题。

评分

对于任何一个对中国近代史,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有所了解的人来说,这本书的书名就像是一块巨大的磁石,牢牢吸引着目光。蒋介石,以及他所领导的那个时代,其经济政策的走向,直接关乎到整个国家的存亡。1931年到1945年,这十四年,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经济是如何在这种剧烈变动中维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支撑起全民抗战的,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宏大课题。我渴望从书中了解,在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里,蒋介石是如何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通过一系列经济手段,如发行公债、管制物资、发展军工、甚至发动经济战等,来应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这不仅是关于宏观经济政策的叙述,更是对一个国家在生死关头,如何凝聚力量,如何生存与抗争的深刻解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