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南怀瑾选集》第十二卷,就像进行一场精神的远足,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养分。这次,最让我震撼的是南师对于“变化”的透彻分析。他并非悲观地看待世事的无常,而是将其视为生命力循环往复的自然规律。他反复强调,“易经”的智慧在于其“变”。这种“变”并非简单的动荡,而是蕴含着秩序和规律的演进。他用非常生动的语言,将宇宙万物、人生百态都纳入这个“变”的范畴中。我尤其喜欢他谈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如何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达成个人的和谐与社会的稳定。这种哲学观,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极具借鉴意义。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事物的变化而焦虑不安,忽略了事物本身固有的发展趋势。南师的教导,让我们学会以一种更加从容、豁达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变化,甚至是从变化中发现机遇。他不仅仅是教我们认识变化,更是教我们如何与变化共处,如何在变化中找到生命的本真。这种智慧,如同一股清泉,滋润着躁动不安的心灵。
评分读完《南怀瑾选集》的第十二卷,最大的感受便是南师那股“入世又出世”的智慧,让人在纷繁的世界里找到安顿身心的方法。这一卷的书,给我触动最深的,是关于“内圣外王”的论述。南师并非空谈玄理,而是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以及个人品德修养的根基。他讲到,一个真正有能力治理国家、影响社会的人,首先必须具备内在的德行。这让我联想到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热衷于追求外在的成就,却忽略了内在的修为。南师提醒我们,修身才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他用了很多历史上的例子,或是圣贤的言行来佐证,比如孔子、孟子,乃至更早的先贤,他们的智慧并非仅仅是书本上的教条,而是浸润在生活实践中的。读到此处,我常常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在日常生活中也遵循着“慎独”的原则,是否在独处时也如面对众人一样严谨自律。南师的文字有一种穿透力,他能直击人心深处,让你看到自己未曾察觉的盲点。他讲“内圣”并非要求我们隐居山林,而是强调在纷扰的尘世中,如何保持一颗清净无染的心,如何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不迷失自我,不随波逐流。这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
评分读《南怀瑾选集》第十二卷,最大的收获便是南师对“心”的精辟论述。他并非仅仅在谈论哲学上的“心”,而是将“心”视为一切的源头,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核心。书中,他用极其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了“心”的种种状态,从散乱无章到清净安宁,以及如何通过修行来净化我们的“心”。他强调,外在的成就固然重要,但如果“心”不清净,即便拥有再多的财富和名利,也无法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安宁。我特别喜欢他提到“观自在”的境界,如何在纷扰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觉知。这让我开始反思,我是否常常被外界的喧嚣所干扰,而忽略了内心的声音。南师的教导,给了我一种修行的方法,一种回归自我的指引。他并非要求我们进行多么刻苦的修行,而是强调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对“心”的关注,觉察自己的念头和情绪,从而达到一种“心安则一切安”的境界。这种智慧,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探索内心世界的道路。
评分这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南怀瑾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洞察和创造性阐释。尤其是在谈论“道”与“器”的关系时,那种辩证的思维方式,让人耳目一新。他并非简单地将“道”视为某种抽象概念,而是将其与具体实践、器物、制度紧密结合。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提到中国文化的“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统一,也就是说,我们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去谈论哲学,也不能只关注物质层面的发展而忽略精神层面的追求。南师通过对诸子百家思想的梳理,特别是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融会贯通,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他让我们看到,这些古老的智慧并非过时,而是可以为现代人提供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案。例如,在处理人际关系、企业管理,甚至个人情绪调适上,书中都蕴含着深刻的启示。南师的文字,有一种古朴的韵味,同时又饱含着现代人的思考,他能够用最通俗的语言,讲清楚最深奥的道理,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由衷的敬意和热爱。他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化复述者,而是一个真正的文化传承者和创新者。
评分这一卷的书,给我的感觉是,南怀瑾先生仿佛一位睿智的长者,在向我们娓娓道来人生最根本的道理。他对于“因果”的阐释,让我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以为“因果”是一种宿命论,但读了这本书,才明白它是一种深刻的宇宙规律,也是一种行为的指导。南师并非宣扬消极的等待,而是强调“种善因,得善果”。他用很多贴近生活的例子,说明了我们的每一个念头、每一个行为,都在悄悄地播种着未来的“果”。这让我对自己的言行举止有了更深的警惕。同时,他也告诉我们,因果并非铁板一块,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改变。这种积极的观念,给予了我很大的鼓舞。在书中,他还谈到“业力”的形成和转化,以及如何通过智慧和慈悲来化解负面的业力,积累正面的功德。这让我明白,我们并非被动的命运的玩偶,而是有能力去塑造自己人生的。南师的文字,带着一种慈悲的力量,让人在理解因果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一种被关怀的温暖。
评分2000年后,南怀瑾先生多次在大陆各地进行演讲,以其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话语风格指导青年学子的人生走向。《南怀瑾讲演录》一书,汇集了南怀瑾先生2004年以来在上海、海南等地所作的五次演讲。其内容既涵盖了对文明走向和文化教育的深刻体察,也对当下新兴媒体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均体现了南先生对祖国未来的殷切期望。
评分南师的书,不需过多评价。
评分不错,书很好,质量不错,全5分
评分他是很严格的人,无论是对子女还是对学生。他带过兵教过学生,于人性了解极深。文中一些对人的心性行为的批评,字字中的,直指人心,读罢直让我一身冷汗。
评分再则,在序文当中还有好几个大问题。人类文化、宗教、哲学、科学的问题先摆开,先看下面一句由形而上至形而下的:“成业识之由,为觉明之咎。”说到业,有人嘴巴光挂着造业、造业。什么叫业?做什么事都是作业,无分善恶;作好的称善业,作不好的称恶业,还有不好不坏的无记业。业由心来,由动念来。所以心念一动就是业识的端由。本来都是佛,个个都是佛,本来自性是清净光明的,就是念头一动把明白的、正觉的迷掉了。出了毛病,就是念动的一动。因此有许多人以为打坐学佛,只要念头不动就作佛了。根据这段文句来看,他们想法根本连道理都没有搞通。
评分[NRJJ]
评分这几年,我在提倡儿童智慧开发的教育,大概诸位还不知道。一般人都认为我在提倡儿童读经运动,其实不是读经。因为我从小到现在,感觉到中国文化是个大问题,尤其是现在,文化没有根了,所以我提倡重新读书。在我的观念里头,现在三四十岁左右的人都没有希望了,文化要靠新的一代才行。如何建立中国文化跟人类的文化,(还不是世界的文化,)两个合流,开展人类未来的前途,这是极为重要的事。在我的观念里,中国未来的前途关系人类的前途。
评分藏中畫派是介於藏西和藏東兩個畫派之間的一個畫派,畫面不以山水作為主尊的背景,常在光輪和蓮座的背後櫬以雲團,在畫面的下方繪有巖石樹木,很注意構圖。
评分发货速度快。质量也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