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卷的书,给我的感觉是,南怀瑾先生仿佛一位睿智的长者,在向我们娓娓道来人生最根本的道理。他对于“因果”的阐释,让我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以为“因果”是一种宿命论,但读了这本书,才明白它是一种深刻的宇宙规律,也是一种行为的指导。南师并非宣扬消极的等待,而是强调“种善因,得善果”。他用很多贴近生活的例子,说明了我们的每一个念头、每一个行为,都在悄悄地播种着未来的“果”。这让我对自己的言行举止有了更深的警惕。同时,他也告诉我们,因果并非铁板一块,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改变。这种积极的观念,给予了我很大的鼓舞。在书中,他还谈到“业力”的形成和转化,以及如何通过智慧和慈悲来化解负面的业力,积累正面的功德。这让我明白,我们并非被动的命运的玩偶,而是有能力去塑造自己人生的。南师的文字,带着一种慈悲的力量,让人在理解因果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一种被关怀的温暖。
评分这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南怀瑾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洞察和创造性阐释。尤其是在谈论“道”与“器”的关系时,那种辩证的思维方式,让人耳目一新。他并非简单地将“道”视为某种抽象概念,而是将其与具体实践、器物、制度紧密结合。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提到中国文化的“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统一,也就是说,我们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去谈论哲学,也不能只关注物质层面的发展而忽略精神层面的追求。南师通过对诸子百家思想的梳理,特别是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融会贯通,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他让我们看到,这些古老的智慧并非过时,而是可以为现代人提供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案。例如,在处理人际关系、企业管理,甚至个人情绪调适上,书中都蕴含着深刻的启示。南师的文字,有一种古朴的韵味,同时又饱含着现代人的思考,他能够用最通俗的语言,讲清楚最深奥的道理,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由衷的敬意和热爱。他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化复述者,而是一个真正的文化传承者和创新者。
评分读完《南怀瑾选集》的第十二卷,最大的感受便是南师那股“入世又出世”的智慧,让人在纷繁的世界里找到安顿身心的方法。这一卷的书,给我触动最深的,是关于“内圣外王”的论述。南师并非空谈玄理,而是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以及个人品德修养的根基。他讲到,一个真正有能力治理国家、影响社会的人,首先必须具备内在的德行。这让我联想到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热衷于追求外在的成就,却忽略了内在的修为。南师提醒我们,修身才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他用了很多历史上的例子,或是圣贤的言行来佐证,比如孔子、孟子,乃至更早的先贤,他们的智慧并非仅仅是书本上的教条,而是浸润在生活实践中的。读到此处,我常常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在日常生活中也遵循着“慎独”的原则,是否在独处时也如面对众人一样严谨自律。南师的文字有一种穿透力,他能直击人心深处,让你看到自己未曾察觉的盲点。他讲“内圣”并非要求我们隐居山林,而是强调在纷扰的尘世中,如何保持一颗清净无染的心,如何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不迷失自我,不随波逐流。这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
评分读《南怀瑾选集》第十二卷,最大的收获便是南师对“心”的精辟论述。他并非仅仅在谈论哲学上的“心”,而是将“心”视为一切的源头,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核心。书中,他用极其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了“心”的种种状态,从散乱无章到清净安宁,以及如何通过修行来净化我们的“心”。他强调,外在的成就固然重要,但如果“心”不清净,即便拥有再多的财富和名利,也无法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安宁。我特别喜欢他提到“观自在”的境界,如何在纷扰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觉知。这让我开始反思,我是否常常被外界的喧嚣所干扰,而忽略了内心的声音。南师的教导,给了我一种修行的方法,一种回归自我的指引。他并非要求我们进行多么刻苦的修行,而是强调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对“心”的关注,觉察自己的念头和情绪,从而达到一种“心安则一切安”的境界。这种智慧,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探索内心世界的道路。
评分读《南怀瑾选集》第十二卷,就像进行一场精神的远足,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养分。这次,最让我震撼的是南师对于“变化”的透彻分析。他并非悲观地看待世事的无常,而是将其视为生命力循环往复的自然规律。他反复强调,“易经”的智慧在于其“变”。这种“变”并非简单的动荡,而是蕴含着秩序和规律的演进。他用非常生动的语言,将宇宙万物、人生百态都纳入这个“变”的范畴中。我尤其喜欢他谈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如何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达成个人的和谐与社会的稳定。这种哲学观,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极具借鉴意义。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事物的变化而焦虑不安,忽略了事物本身固有的发展趋势。南师的教导,让我们学会以一种更加从容、豁达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变化,甚至是从变化中发现机遇。他不仅仅是教我们认识变化,更是教我们如何与变化共处,如何在变化中找到生命的本真。这种智慧,如同一股清泉,滋润着躁动不安的心灵。
评分[SZ]
评分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千门万户,郁郁璨璨,而儒道释实为其纲要。南先生会通三教,群机都摄,尤擅讲论佛法,拈花一脉,绍流如绪,浩浩乎卮言日出,妙义宛然,等身著作,千言万语,一一从智慧海中称性流出,而皆为众人讲说,读其书,想其人,山高水长,人所唱叹。
评分南老的书综罗了儒释道三家,他在儒学方面最著名的著作是《论语别裁》,这本书深入浅出,尤其是对于孔子之所以为圣人的原因论证的比较令人信服,对于儒学之流变与异化也有较清晰的梳理,对于初学论语者而言,这本书不失为一本极佳的入门书。另外,他对于儒家五经之首的《易经》讲解的也极为精彩,多数人都认为《易经》就是算卦的书,但是南老很少讲占卜,也不主张占卜,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对于系传微言大义的讲解上。在道家方面,南老最著名的是《老子他说》,这本书只讲解了半部《道德经》,据说南老认为《道德经》里面的智慧太过高深,而世人多奸诈,如果全部注解,恐怕被奸人运用以胡作非为,这就有点搞笑与夸张了,似乎是为卖书而做的一个高秒的广告。不过从探讨《道德经》微言大义方面看,这本书堪称佳作。由于我的佛学知识浅薄,只读了南老佛学著作方面的《禅海蠡测》《药师经的济世观》《中国佛教发展史略》三本,但读的不太懂,就不妄作评价了。概而言之,南老的著作,仍然是在“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的理路内加以发挥。
评分发布: 岑青峰 2010年11月1日4:04 来源: 速途网 我要评论(0) 访问次数 851
评分搞活动的时候买的,多学习
评分《净名经》就是《维摩经》。维摩居士的方丈空,四方只有一丈大小,也就是见方一丈,故称方丈。但是,为什么是一丈,而不是九尺或一丈一呢?这里面也是有秘密的。在维摩居士的方丈室里什么都没有,只有一张禅床。虽然这个处所这么简单,但是当文殊菩萨带领了那么多的大菩萨、小菩萨、大罗汉、小罗汉、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那么一大堆人来,同时,天上也来了一大堆的天人,他这个方丈室却都能容纳得下。
评分最爱南怀瑾了,好书 非常好。
评分正版图书,购书方便,这书值得阅读
评分这两句注意:“体用相成,性相互显”,你们真正学佛修道用功的特别注意,有时候工夫用不上路、或中途变去了,因为你不明白这八个字的原理。有时候你用功时,经过生理、心理的变化,你觉得还是坏的境界,正是好的时候。“性相互显”,等于写毛笔字,写到快进步时,自己真不想写,愈看愈讨厌自己,愈来愈灰心。那么用功,指头都起茧了,愈写愈不成样;但绝不能放弃,这正是在进步的时候。打拳也是这样,真练功夫到要进步时,愈打愈不象样,本来很有力,但好象得了风湿病,使不出力,这都是进步的阶段。似天亮前必定有一段黑暗的道理一样。所以我们用功,要体会这八个字的道理包含很多、深得很。千万记住:“体用相成”。有许多人说:“我学佛修道用了几十年工夫,智慧发不起。神通也得不到!”你若只知“用”而不明“体”也不行,但明“体”不在“用”上下工夫也不行,必须“体用相成,性相互显”。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