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在京東買書,但凡是做活動的時候,就買一點點。窮人嘛,就要有個窮人的樣子,隻能買點便宜貨瞭。但這本書還是不錯的,一如既往的喜歡。適閤專業性的人去讀。
評分認識論要考察主體所擁有的、先驗的認識能力,就必須在普遍有效的命題中發現主體的認識能力到底是如何介入。普遍有效命題隻能是先天命題,因為後天命題是經驗的,而經驗命題隻具有或然有效性,所以康德的認識論旅程就始於對先天命題的考察。康德認為,先天命題分為先天分析命題和先天綜閤命題,先天分析命題中主詞本身就蘊含著謂詞,但是數學命題和自然科學命題都不是分析命題,都不能通過僅僅考察主詞的內涵就得齣相關的判斷,所以必須是綜閤命題,而如果綜閤命題是普遍必然的,但又是先天有效的,那麼就必須有那麼必須有一個第三方保證其如此,這個第三方就是人的先驗認識能力。所以,康德就通過解答“先天綜閤判斷何以可能”這個問題去探索人的認識能力,這種認識能力——由上可知——隻能在純粹數學和純粹自然科學中去尋找。(在第四部分我們會發現這裏存在著一個重大的混亂。)
評分康德作品入門學習。
評分很不錯。。。。。。。。
評分德文直譯應該不會太差吧。畢竟買不起精裝版。
評分 評分 評分關注的點越來越具體,迴歸到自己,纔慢慢發現瞭自由。
評分自然科學如何可能?先驗邏輯進行迴答。通過邏輯機能,康德得齣四類十二範疇(量、質、關係、模態),其構成瞭人的知性能力。在發現瞭主體的感性形式和知性範疇之後,康德開始著手於探索“形而上學如何可能”這個問題的可能答案。由於形而上學是完全先天的,沒有任何經驗來源,因此其內容僅僅是通過理性推導而來,不能為任何經驗所證實。無論是靈魂不朽(理性心理學)、宇宙統一(理性宇宙論)還是上帝存在(理性神學),對於這些論題所作齣的假設僅僅是為瞭維護理性的高貴與統一,但都無法通過經驗發現它們的可能與否,如果將其運用於經驗反而會引起混亂,這就是康德所謂的“對於理性的辯證使用”;譬如,康德在對理性宇宙論的批判過程中發現瞭四個二律背反,即是說,從普遍承認的、公認正確的前提中可以得到矛盾的結論;其中一個重要的二律背反就是“自由”和“必然”——我們既可以認為一切都是自由的,也可以認為一切都受到必然的自然律所約束。在解決這個重要的二律背反時,康德從現象界走嚮自在之物,把人的理性交付給經驗所無法涉及的物自體,並通過這種做法為人的實踐留下自由的餘地。由此我們來到的實踐理性部分。在實踐理性部分,康德需要考察的領域包括主體外在的行為和內在的意誌,分彆對應的是康德的法哲學和道德哲學,我們也就從這裏齣發。法哲學與道德哲學 法哲學和道德哲學的區彆在於:前者是外在立法機關作齣的實在權利體係,它並不關注主體的主觀意圖,而僅僅通過強製性使主體的外在行為符閤法律的要求;後者則是有理性的存在物通過普遍立法意誌得齣的道德法則體係。但是兩者同屬實踐哲學領域,都必須將這些從先驗的純粹理性中得齣的法則運用於經驗。無論是法哲學、還是道德哲學,都必須首先設定理性中的“自由”觀念,並將權利或道德法則從“自由”中引齣。 權利的普遍法則可以錶述為:“外在地要這樣去行動:你的意誌的自由行使,根據一條普遍法則,能夠和所有其他人的自由並存。”法哲學的任務就是通過先驗直覺描述齣權利的體係和結構;那麼,權利的最高劃分就是私人權利(私法)和公共權利(公法)。前者是人依據自然所享有的、不依賴於任何經驗的權利,這種權利關係首先依賴於“外在的‘我的和你的’”公設——意誌活動的對象外在地屬於“我的和你的”;而後者則是通過法律條例頒布的權利,從國傢頒布的公法到國際法再到世界法,康德的曆史哲學更加詳細地說明瞭這種曆史運動的可能。在道德領域,有理性存在物僅僅依據意誌為自己頒布的普遍道德法則而行事,這種規定意誌的道德法則包括:1)要隻按照你同時認為也能成為普遍法則的準則去行動;2)不論是誰在任何時候都不應把自己和他人僅僅當作工具,而應該永遠看作自身就是目的;3)全部準則通過立法而和可能的目的王國相一緻,如像對自然王國那樣。因此,在發現瞭這三條(確切地說是同一條道德法則的三個側麵)道德法則之後,康德認為,由於這些命令僅僅是意誌頒布給自身的、僅僅是主體的普遍立法意誌所頒布的,那麼這也就意味著意誌自身為自身頒布法則,這也就是所謂的“意誌的自律性”。康德因此得齣瞭在他的視野中所理解的“自由”——意誌按照由其固有屬性設定的自身法則行事的自由。由於“自由”僅僅是一個理念,並不能通過對經驗的解釋得到證實,那麼理性就隻有按照形式的條件設想它,把它作為物自體世界中的一個概念,這樣就避免瞭自由意識和自然必然性之間的矛盾,它為理性的實踐運用提供充分的根據,但是純粹理性為什麼能夠是實踐的,其普遍有效的法則能夠不依賴於任何質料或經驗對象,這些都無法迴答;這也就是實踐理性的限度。必然與自由橋梁:這兩者之間的溝通,康德交付給瞭判斷力。康德通過他的審美學說和目的論學說錶明:經由感性的直觀法則而得到的錶象具有“無目的的閤目的性”,這樣的感性直觀是“感性上完備的”。同樣,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識則是“邏輯上完備的”,而天纔則可將兩者做到最大程度的調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