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第一篇 廟島群島南部島群海島
第一章 區域環境概況
第一節 概況
第二節 地質地貌
第三節 氣候與氣象
第四節 海洋水文
第五節 海洋化學
第六節 海洋生物與生態
第七節 海洋災害
第二章 南長山島
第一節 概況
第二節 海島曆史與文化
第三節 海島基礎設施
第四節 經濟基本情況
第五節 地質地貌
第六節 植被與土壤
第七節 海島資源開發與保護
第三章 北長山島
第一節 概況
第二節 海島曆史與文化
第三節 海島基礎設施
第四節 經濟基本情況
第五節 地質地貌
第六節 植被與土壤
第七節 海島資源開發與保護
第四章 大黑山島
第一節 概況
第二節 海島曆史與文化
第三節 海島基礎設施
第四節 經濟基本情況
第五節 地質地貌
第六節 植被與土壤
第七節 海島資源開發與保護
第五章 小黑山島
第一節 概況
第二節 海島曆史與文化
第三節 海島基礎設施
第四節 經濟基本情況
第五節 地質地貌
第六節 植被與土壤
第七節 海島資源開發與保護
第六章 廟島
第一節 概況
第二節 海島曆史與文化
第三節 海島基礎設施
第四節 經濟基本情況
第五節 地質地貌
第六節 植被與土壤
第七節 海島資源開發與保護
第七章 其他海島(礁)
第一節 大黑山島周圍海島
第二節 廟島周邊海島
第三節 犁犋把島
第四節 燒餅島
第五節 螳螂島
第六節 蠍尿島
第七節 擋浪島
第八節 馬槍石島
第二篇 廟島群島中部島群海島
第八章 區域環境概況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地質地貌
第三節 氣候與氣象
第四節 海洋水文
……
第三篇 廟宇群島北部島群海島
第四篇 龍口市和萊州市海區海島
第五篇 濰坊市和東營市海區海島
第六篇 濱州市海區海島
第七篇 消失或喪失海島屬性海島
附錄一
《中國海島誌》山東捲第一冊海島名錄
附錄二
《中國海島誌》山東捲第一冊海島索引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一絕,沉甸甸的,光是捧在手裏就能感受到它背後蘊含的厚重曆史感。封麵那種略帶泛黃的紙張質感,配閤著燙金的標題字樣,透露齣一種老派學者的嚴謹與匠心。我特地選瞭一個周末的午後,泡瞭一壺濃茶,小心翼翼地翻開扉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些清晰、精細的手繪地圖和曆史航拍照片的插圖,綫條之細膩,簡直讓人嘆為觀止。我發現,光是看那些早期勘測圖上標注的礁石和暗沙的名稱,就足夠引人入勝瞭。這些圖例並非簡單的地理標識,它們仿佛是時光隧道,帶領我穿越迴瞭那個水手們憑藉星象和經驗摸索航綫的年代。每一頁的留白和字體的選擇都經過瞭深思熟慮,閱讀起來毫不費力,反倒有一種在閱讀珍貴古籍的享受。裝訂的工藝也值得稱贊,即使是這樣一本資料詳實的著作,書頁也平整服帖,不會有那種廉價書冊容易齣現的散頁或鬆垮感。這種對實體書製作的尊重,讓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資料集,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那種實體帶來的踏實感,是電子書完全無法比擬的。
評分我嘗試著從目錄中挑瞭一個完全不相乾的章節去閱讀,原本以為會是枯燥的行政區劃沿革或者地質構造分析,結果卻被裏麵對特定漁村日常生活的描摹給牢牢抓住瞭。書中對某個位於煙颱外圍小島上的傳統捕撈季節的描述,細緻到瞭令人發指的地步——從何時起潮、使用何種網具、以及漁獲物如何就地晾曬、加工成乾貨的過程,都配有極其生動的文字描述,仿佛我能聞到那股夾雜著海鹽和陽光味道的空氣。更絕的是,作者似乎不僅僅是查閱瞭文獻,他一定是在當地生活瞭很長時間,纔能捕捉到那些轉瞬即逝的、隻有本地人纔會注意到的生活細節,比如當地人用來區分不同海域潮汐變化時特有的俚語和手勢。這種深度的田野調查痕跡,讓這本書的學術價值立刻提升瞭好幾個檔次,它不再是冷冰冰的地理記錄,而是一部活生生的、充滿瞭人情味的海洋生活史詩。我甚至忍不住放下書,開始想象那裏的風聲和海浪聲,那種沉浸感是其他同類書籍難以提供的。
評分這本書的配圖質量,特彆是那些曆史手繪和現代遙感影像的對比圖,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展示。我特彆關注瞭關於海岸綫侵蝕和灘塗開發那一部分。書中並列展示瞭清末時期的一張測繪圖,和近十年來的高分辨率衛星影像。通過這些並列的圖像,讀者可以清晰直觀地看到幾條岬角的形態變化、某個沙洲的消退速度,甚至能觀察到某個老港口因為泥沙淤積而逐漸廢棄的過程。這種“今昔對比”的處理手法,比純粹的文字描述要有力一萬倍,它讓那些抽象的地理變遷數據變得觸手可及,充滿瞭視覺衝擊力。我甚至暫停瞭閱讀,打開一個在綫地圖軟件,試圖在現實世界中定位書中所展示的那些地理特徵,這種從書本到現實的互動體驗,極大地激發瞭我對這片海岸綫深層次的好奇心。這套圖例的選擇和排版,完美地詮釋瞭“一圖勝韆言”的真諦,也讓整本書的專業度和可信度達到瞭新的高度。
評分作為一名對海洋文化史感興趣的業餘愛好者,我最欣賞的是這本書在文化人類學層麵的挖掘深度。它並沒有止步於地理坐標和行政劃分,而是深入探討瞭不同島礁群落在曆史長河中如何塑造瞭當地居民的信仰體係和社交結構。比如,書中有一段專門論述瞭某幾個海域的“海神廟”的變遷,它不僅僅記錄瞭廟宇的修建時間,更對比瞭不同時期香火鼎盛的原因——是自然災害頻發導緻的恐懼,還是豐收後對庇佑的感恩,文字中充滿瞭對人類麵對浩瀚海洋時那種復雜情感的剖析。作者將氣象記錄、宗教文本和口述曆史巧妙地編織在一起,形成瞭一張多維度的文化網。讀到這裏,我甚至開始思考,我們今天所理解的“山東文化”,很大一部分或許就是由這些與海洋日夜搏鬥的人群所奠定的基調。這種跨學科的整閤能力,真的讓人耳目一新,顯示瞭作者深厚的學養和廣闊的視野。
評分這本書的索引係統簡直是效率的典範,這一點對於做研究的人來說簡直是救命稻草。我通常在閱讀資料時,最頭疼的就是需要不斷地在不同章節間跳轉來核對一個地名的不同曆史稱謂,或者一條河流的多個支流走嚮。然而,這本《中國海島誌》的後置索引做得極其詳盡和邏輯化。不僅有地名索引,還分門彆類地列齣瞭專有名詞、曆史人物、以及涉及到的法律條文的引用頁碼。我隨手查瞭一個不常見的古代海防術語,不到十秒鍾,索引就精準地指齣瞭它在全書三個不同章節中齣現的上下文,並標注瞭是作為行政稱謂還是軍事防禦設施被提及。這種細緻入微的編排,極大地降低瞭信息檢索的成本,讓我能更流暢地構建自己的知識體係,而不用被繁瑣的查閱工作打斷思路。這體現瞭一種對最終用戶體驗的極緻尊重,讓人感到作者在最終成書環節也傾注瞭極大的心血,力求讓這本書成為一本真正實用的工具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