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難懂?那就聽故事吧!
  以《史記》為本,聽公孫策講述
  秦末真假英雄的權謀與爭霸
  秦末漢初,大亂大治,各路英雄逐鹿悲歡,共同造就瞭中國曆史上第1次平民問鼎皇權高峰的偉大時代;
  本套書五大特點:1、通俗講史,2、原典精華,3、原典注釋,4、插畫,5、地圖;
  知名製作人王偉忠、中國廣播公司董事長趙少康,聯閤推薦。
秦末亂世爭雄,波譎雲詭,鬥智鬥勇。颱灣曆史評論傢公孫策以淺顯易懂的文字,輔以經史典籍和地圖,描述秦末群雄爭霸、楚漢對決的輝煌畫捲,講述我們可能耳熟能詳卻未能深入解析的曆史橋段,深入分析瞭各路英雄人物的性格、際遇怎樣影響個人命運和傢國興衰,從而以史為鏡,以人為鏡,警醒現世。
公孫策,本名陳哲明,颱灣知名專欄作傢,曆史評論傢,曾任中時報係副總編輯,喜歡以曆史為鑒。著有《去梯言──曆史之眼看颱灣》、《公孫策說名句故事》、《公孫策說唐詩故事》、《水滸傳教你職場生存術》、《西遊記教你職場不敗術》、《跟康熙學策略》、《曆史經典100句》等書。公孫策此次發願,以4年時間在網絡上連載1000個曆史故事,已經發錶超過200個,本書是第二本集結成書的。
楔子
秦失其鹿
1. 秦始皇
2. 海上仙山
3. 熒惑守心
4. 博浪椎
5. 秘不發喪
6. 鴻鵠之誌
7. 篝火狐鳴
8. 將相本無種
9. 張耳·陳餘
10. 武信君
11. 伴君如伴虎
12. 趙王自立
13. 赤帝子殺白帝子
14. 貴不可言
15. 沛公
16. 項傢軍
17. 齊王·魏王·燕王
18. 陳勝敗亡
19. 武臣敗亡
20. 黃石公
21. 英布·陳嬰
22.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等....................
後記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曆史敘述範本”,它成功地在保持曆史的嚴肅性和學術性的同時,注入瞭極強的文學感染力。我常常在閱讀過程中被某些段落的措辭深深吸引,作者似乎對詞匯的駕馭有著超乎尋常的敏感度。比如,描述一個人物的性格轉摺時,他會使用一係列富有畫麵感的動詞和形容詞,使得人物的內心掙紮躍然紙上,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對事件的客觀描述上。而且,全書的節奏控製得非常到位,有些關鍵曆史轉摺點,敘事節奏會驟然加快,筆鋒淩厲,給人一種曆史洪流不可阻擋的壓迫感;而在描寫人物的沉思或某個時代背景的醞釀期時,筆觸又會放緩,用細膩的文字去描繪那種曆史醞釀下的微妙氣氛,讀起來酣暢淋灕,過癮十足。
評分這本書的學術注釋和參考文獻部分做得相當紮實,這對於追求深度閱讀體驗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我注意到,很多關鍵論點的後麵都附帶著頁碼清晰的注釋,標注瞭引用的原始史料齣處,甚至是不同學派對此觀點的爭論焦點。這不僅保證瞭行文的可信度,更重要的是,它為我提供瞭一個進一步深入研究的路徑。當我對某個曆史事件的細節産生疑問時,可以輕易地迴溯到注釋中指引的源頭,進行交叉驗證。與市麵上很多隻提供簡單結論而缺乏支撐的書籍不同,這本書對待讀者的求知欲錶現齣瞭極大的尊重。它不僅僅是告訴你“是什麼”,更是潛移默化地教你“如何去驗證和思考”,這種治學態度,非常值得稱贊。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封麵色彩搭配大膽卻不失典雅,選用瞭一種復古的墨綠色作為主色調,配上燙金的書名字體,顯得質感十足。紙張的選擇也非常考究,摸上去有種略帶粗糙的棉麻質感,這很符閤曆史題材書籍所應有的厚重感。內頁的排版布局也十分用心,字體大小適中,行間距和頁邊距都處理得恰到好處,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書中配有一些精心繪製的復古風格插畫,綫條簡練而富有張力,為文字內容增添瞭許多視覺趣味,讓人在閱讀曆史事件時,仿佛能透過插畫感受到當時的氛圍。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足以看齣齣版方在製作這本書上的誠意。可以說,光是作為一件藝術品擺在書架上,它就足以成為一個亮眼的焦點。
評分說實話,我一開始對這類偏嚮通史類的書籍抱持著一絲懷疑態度,總覺得內容會過於龐雜而缺乏重點。然而,這本書成功地打破瞭我的固有印象。它並非簡單的時間綫羅列,而是在宏大的曆史背景下,巧妙地穿插瞭許多“微觀曆史”的切片。作者似乎有一種將曆史人物“拉下神壇”的功力,他會著重描寫那些著名人物在特定曆史節點下所做的、看似微不足道卻可能影響全局的個人選擇,比如某個皇帝一時的猶豫、某個謀士一次私下的交談。這種敘事角度的切換,極大地增強瞭曆史的“人味兒”,讓我不再覺得曆史是冷冰冰的年代記載,而是由無數鮮活的個體在特定情境下共同塑造的結果。這種“以小見大”的敘事手法,著實令人耳目一新,讓我對曆史的理解多瞭一層貼近人性的維度。
評分我最近在讀一本關於古代軍事策略的書,內容真是層層遞進,結構安排得非常巧妙。作者似乎非常擅長將復雜晦澀的戰略思想,用一種極為清晰易懂的方式娓娓道來。開篇部分並沒有直接切入宏大的戰爭場麵,而是先從最基礎的兵力部署和後勤保障講起,這種“由小及大”的敘事方式,極大地降低瞭普通讀者的閱讀門檻。隨著章節的推進,作者開始深入剖析那些經典戰役中的關鍵決策點,他不僅僅是羅列瞭勝負的結果,更著重分析瞭決策背後的心理博弈和環境製約因素。讀到中間部分時,我發現作者引入瞭大量當時將領的書信和史料殘片進行佐證,使得論述的可靠性和現場感大大增強,仿佛身臨其境地參與瞭當時的軍事會議。這種嚴謹的考據和流暢的敘事風格完美結閤,讓原本枯燥的理論變得生動起來,極大地拓寬瞭我對古代戰爭藝術的理解深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