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宓與陳寅恪(增補本)》
吳宓與陳寅恪兩位先生的學術活動及友誼,為二十世紀學術史上zui重要的篇章之一。
作者吳學昭是吳宓先生的女兒,以父親的日記、書信、遺稿為據,忠實的記錄瞭吳陳兩位先生從哈佛同窗、清華同事、聯大流亡、燕京授業,直到抗戰勝利後勞燕分飛、遠山相隔、粵蜀相望、魚雁往還,一段長達半個世紀的曠世友誼。作者的筆觸細膩,細緻入微地敘述瞭吳宓與陳寅恪的學術思想與社會活動,真切反映瞭他們對世局及知識分子命運的種種思考,特別是對中華文化,對中國傳統價值觀念的至死堅守。
吳宓與陳寅恪的深情厚誼橫跨半個世紀,除瞭兩位先生的相交與相知,包括王國維、梁啟超在內的中外幾代知識人,也都或隱或顯地在兩位先生的交往與生平中留下過身影。同時,作為歷史共同的親歷者,兩位先生自身的境遇,以及身邊故友、同事、學生的際遇,我們恰可以看見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中國知識界真實而鮮活的一麵。
二十三年前齣版的原書早已絕版,此次的增補本,名為增補,實為重寫。根據近年來陸續尋迴的父親遺稿與相關資料,以及他人的zui新研究成果,作者對原書進行瞭大量的增補與細緻地修訂,更多的事件原委與更多的人物細節在新書中得到呈現。
作者簡介
吳學昭
吳宓先生之女,1928年生於北京,燕京大學畢業,曾任編輯與記者,久任guo傢機關工作人員。楊絳先生生前指定的遺囑執行人。主要編著作品有《聽楊絳談往事》、《吳宓先生書信集》、《吳宓詩集》、《吳宓與陳寅恪》。
序一
自序二 寫給繁體版讀者朋友
章 在哈佛(一九一九至一九二一年)
第二章 《學衡》與清華國學院時期(一九二一至一九三七年)
第三章 從北平到濛自(一九三七至一九三八年)
第四章 昆明時期(一九三八至一九四四年)
第五章 成都燕大(一九四四至一九四六年)
第六章 從復員到解放(一九四六至一九五六年)
第七章 反右派與反右傾(一九五七至一九六〇年)
第八章 zui後的會晤(一九六一至一九六三年)
第九章 從社教到「wen革」(一九六四至一九七八年)
自序一
我是吳宓(雨僧)zui小的女兒,抗日戰爭期間,跟隨母親陳心一在上海祖父母傢居住和上學。抗戰勝利後一年,我到北平上大學,父親沒有因昆明西南聯閤大學宣告結束復員北平,而去武漢大學教書瞭。武漢解放前夕,他又到瞭四川。所以,我與父親相處的時間不長。但即使在那有限的接觸和交談中,我也深深感到父親與陳寅恪伯父兩心相知,友誼深摯,始終不渝。兩位老人在「文化大革命」中受盡摧殘摺磨去世後,我捧讀劫後殘存的父親遺稿,以及他與陳寅恪伯父相互寫示的詩篇,更加感受到這種友誼的深不可及的內蘊及其悲劇色彩。
一九九○年,為紀念陳寅恪伯父誕辰一百週年,也為紀念父親吳宓誕辰九十六週年,我根據父親的日記及遺稿趕寫瞭《吳宓與陳寅恪》一書,心想或許可為關心兩位老人的朋友憑寄哀思,而對研究工作者也有些參考作用。沒想到書齣版後,竟「像齣土文物一般,令人驚喜」,受到讀者關注,特別是父親生前的許多友生,如田德望、王憲鈞、王岷源、王般、李賦寧、何炳棣等先生來信來電,給與鼓勵和指正。本書雖先後十多次重印,時隔多年,已經絕版。今應廣大讀者要求,重新排印增訂本,名為增訂,實際重寫。根據後來陸續尋迴的父親遺稿以及近年收集和積纍的有關資料,對內容做瞭必要的補充修訂。筆者水平有限,疏漏和錯誤之處,尚希讀者提齣批評,幫助改正。
自序二
寫給繁體版讀者朋友
一九九〇年,我為紀念陳寅恪伯父誕辰一百週年,父親吳宓誕辰九十六週年,曾根據父親日記及遺稿,趕寫《吳宓與陳寅恪》一書。齣版後像齣土文物一般,令人驚喜,受到關注,歐美大學圖書館亦有收藏。當時即有海外讀者反映,希望能見此書的繁體字本。今時隔二十多年,原書早已絕版;我根據後來陸續尋迴的父親遺稿及有關資料,對原書進行增補。名為修訂,實為重寫。二〇一四年九月北京三聯書店齣版後,有學者稱《吳宓與陳寅恪》增補本與一九九三版原書相比,為「不可同日而語的兩本書」。
香港三聯書店今精心齣版《吳宓與陳寅恪》增補本的繁體字版,我想這不僅便於習慣讀繁體字的讀者朋友閱讀,也可告慰寅恪伯父和父親的在天之靈。兩位老人都到過香港,我父親一九三八年和一九四八年曾兩度赴港,寅恪伯父還曾任教港大。更重要的是,兩位老人生前都深為文字改革憂心,對於中國文字將改為拼音而以簡體字過渡,堅持不同意見。寅恪伯父認為中國之得統一,因為使用方塊字,若改用拼音文字則各省語言不同文字也各異,將會如歐洲小國那樣,後患無窮。父親則一貫認為漢字形聲美,「錶意從形嚴係統,含情述事美詞章」;漢字如改拼音,後人將不識繁體漢字,不通歷史典籍,更何談繼承發揚中國傳統文化!中文拼音化的方案被完全否決後,兩位老人也反對改漢字為簡體,父親對許多新造的簡體字隻求音同,不講四聲,為減筆畫,徒滋混淆……更甚感憤苦。寅恪伯父和我父親畢生未寫簡體字,寅恪伯父且留有遺言,他的著作,必須用繁體字直排齣版,否則寧可埋入地下!正因為此,我感謝香港三聯書店齣版《吳宓與陳寅恪》增補本的繁體字版。
二〇一五年
我最近有幸接觸到一本《吳宓與陳寅恪(增補本)》,港版,是由三聯書店齣版的。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吳宓與陳寅恪,兩位中國現代學術史上的巨匠,他們的名字並列,就已經讓人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一直對民國時期的知識分子群體,以及他們所處的那個時代背景下的學術探索和人生選擇非常著迷。這本書的“增補本”三個字,更讓我覺得它可能包含瞭更為豐富和深入的史料,能夠提供更全麵的視角來審視這兩位學者的關係與成就。作者吳學昭的名字,也讓我對這本書的內容增加瞭信心,相信她能夠為我們呈現一段精彩的學術與人生敘事。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帶我走進那段充滿挑戰與輝煌的歲月,去感受他們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堅守學術的理想,以及他們之間那份可能不為人知的深厚情誼。
評分我最近偶然翻到一本名為《吳宓與陳寅恪(增補本)》的書,看到是“中商原版”、“港版”,感覺應該有點分量,就順手買瞭下來。書名本身就勾起瞭我的好奇心。吳宓和陳寅恪,這兩位都是民國時期學術界響當當的人物,他們的名字連在一起,似乎就預示著一段關於學術、人生、情誼的深刻敘述。我一直對那個時代的文化氛圍和知識分子的精神世界很感興趣,總覺得他們身上有一種獨特的風骨,是現在很難找到的。這本書,我猜想,或許能讓我窺見一二。尤其是“增補本”三個字,暗示著比之前的版本更加豐富和詳實,或許能瞭解到更多不為人知的細節。三聯書店齣品,也算是一個質量的保證吧。我還沒開始細讀,但光是這份期待,就已經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信心。這本書的裝幀也很雅緻,拿在手裏就有一種沉甸甸的曆史感,仿佛它本身就承載著那段歲月的重量。我希望這本書能帶我穿越時空,去感受那個時代的學術盛宴,去理解這兩位大師是如何在動蕩的時局中堅守學術的純粹,又是如何建立起他們之間那份超越一切的友誼。
評分我最近入手瞭一本《吳宓與陳寅恪(增補本)》,這本港版書給我留下瞭非常深刻的印象。首先,它的裝幀設計就相當考究,紙張的質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屬上乘,拿在手裏便能感受到一種莊重與典雅。書名本身就極具吸引力,“吳宓與陳寅恪”這兩個名字在中國現代學術史上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他們的名字連在一起,本身就構成瞭一個引人入勝的敘事。我之所以選擇“增補本”,是因為我希望能夠獲得更加全麵和深入的瞭解,相信“增補”的部分一定包含瞭一些更為珍貴的史料和更詳盡的分析。三聯書店的齣品,一嚮以其嚴謹的學術態度和高品質的齣版質量而聞名,這讓我對這本書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非常好奇,作者吳學昭女士將如何描繪這兩位大師之間的交往,他們的學術思想是如何碰撞與交流,又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留下深刻的印記。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找到對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生存狀態的深刻洞察,以及他們作為個人所經曆的喜怒哀樂。
評分我最近淘到一本《吳宓與陳寅恪(增補本)》,是來自港版的,讓我頗為驚喜。封麵的設計就有一種沉靜而厚重的曆史感,書名“吳宓與陳寅恪”一齣現,就勾起瞭我對民國學術大傢們的無限遐想。我一直對那個時代,特彆是那些在風雨飄搖中依然堅持學術理想的知識分子充滿敬意,而吳宓和陳寅恪無疑是其中的代錶。這本書的“增補本”三個字,讓我覺得它比以往的版本更加充實,或許能看到一些我之前未曾接觸到的資料。三聯書店齣品,更是讓我放心,這通常意味著內容上的紮實和品質上的保證。我特彆期待的是,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這兩位巨匠之間的學術淵源和人生際遇,瞭解他們是如何在那個復雜多變的時代,保持自己獨立的思考和精神追求。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更清晰地勾勒齣他們學術生涯的脈絡,以及他們之間那份深厚的師友情誼,去感受那種屬於那個時代的獨特文化韻味和知識分子的風骨。
評分最近我拿到一本《吳宓與陳寅恪(增補本)》,是港版的,書名就足夠吸引人瞭。吳宓與陳寅恪,這兩位大師的名字,在我的腦海中總是與中國現代學術的黃金時代聯係在一起。作為一本“增補本”,我預期它會包含比以往更多的信息,或許能讓我更深入地瞭解他們的學術思想、人生經曆,以及他們之間那份深厚的情誼。三聯書店的齣品,本身就是一種品質的保證,讓我相信這本書在學術嚴謹性和內容深度上都會有不俗的錶現。我一直對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精神世界非常好奇,他們如何在動蕩的時局中保持獨立思考,又如何維係師友之間的情誼。這本書,我希望能夠解答我心中的許多疑問,讓我更真切地感受到他們作為個體在曆史洪流中的掙紮與堅持,以及他們在各自學術領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