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汉学丛书·美的焦虑:北宋士大夫的审美思想与追求》讲述了北宋时期的士大夫对美的追求空前地热烈,在许多领域的活动都跨出以往的范围,冲破以前认为不可逾越的界线,突出表现在可堪代表北宋文化特征的艺术品鉴赏与收藏、诗话、花谱、宋词等领域。这一时期的士大夫在追求美的过程中伴随着焦虑,他们必须面对传统儒家对其追求美的活动的诸种成见,必须开辟新的视野,敢于摆脱教条的束缚,挣扎出一个自辩说法。事实上,他们努力的成果是辉煌夺目而影响深远的。
艾朗诺(Ronald Egan),现任斯坦福大学汉学讲座教授,曾获得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Humanities和American Council of Learned Societies研究员资格,参与撰写《剑桥中国文学史》。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尤精于宋代诗学、宋代士大夫文化与宋代艺术史。曾将钱钟书《管锥编》选译为英文。即Limited Wews:Essayson Ideas and Letters by Qian Zhongshu(哈佛大学出版社,1998)。出版专著包括:《欧阳修的文学作品》(The LiteraryWorks ofOu-yangHsiu,剑桥大学出版社,1984);《苏轼的言、象、行》(Word, Image, and Deedin the Life of Su Shi, 哈佛大学出版社,1994);《美的焦虑:北宋士大夫的审美思想与追求》(The Problem of Beauty:Aesthetic Thought and Pursuits in Northem Song Dynasty China,哈佛大学出版社,2006)
鸣谢
引论
第一章 对古“迹”的再思考:欧阳修论石刻
第二章 新的诗歌批评:诗话的创造
第三章 牡丹的诱惑:有关植物的写作以及花卉的美
第四章 苏轼、王诜、米芾的艺术品收藏及其困扰
第五章 宋词:多情之恼
第六章 宋词:新的词评观念,新的男性声音
结论:社会阶层、市场与性别中的审美
征引书目
索引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静中透着古典韵味的质感,仿佛能让人一下子从喧嚣的现代世界抽离出来,专注于文字本身。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就知道这不是一本轻易付梓的作品。我特别喜欢封面那种留白的处理,虽然内容厚重,但视觉上却不给人压迫感,反而有一种空灵的意境。这种对“形”的考究,我想也许也侧面反映了作者对“神”的追求吧,毕竟美学的东西,从来都不是只有文字上的探讨。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非常讲究,墨迹清晰,排版疏朗有致,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每次翻阅时,那种轻微的、纸张特有的气味都会浮现出来,带来一种踏实的阅读体验,这在如今许多追求快速消费的出版物中是很难得的。可以说,从捧读的那一刻起,这本书就已经在用它的“体态”向读者发出邀请,进入一个需要静心体会的精神空间。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展现了一种螺旋上升的阅读体验,而非简单的线性推进。它似乎有意地在不同的章节之间设置了微妙的回响和呼应。你在前半部分读到的一个关于器物偏好的侧写,到了后半部分,可能会以一种全新的、更深层次的价值判断形式再次出现,让你不禁要回翻前文,重新审视自己最初的理解。这种精妙的布局,让读者的大脑始终保持在一种积极的构建状态中,而非被动地接收信息。更重要的是,作者在关键转折处设置的对比分析尤其精彩,他毫不避讳地将不同士大夫群体在面对相似的社会压力时所采取的审美策略差异进行比较,这种并置的张力,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那个时代精神景观的认知,让人感受到思想交锋的火花。
评分初读一些涉及哲学或美学的著作时,最大的障碍往往在于术语的生僻和逻辑链条的跳跃,常常需要反复查阅工具书才能跟上作者的思路。然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展现出了令人称赞的克制与精准。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与读者进行一场平等的对话,他将那些晦涩难懂的概念,巧妙地融入到对具体艺术实践或日常行为的描述之中。比如,他谈及某一文人的园林营建理念时,那些抽象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便自然而然地显影出来,不需要冗长拖沓的解释,读者便能心领神会。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法,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那些原本可能只对专业人士开放的学术领地,变得对广大爱好者也充满了吸引力。它成功地架设了一座桥梁,连接了学院派的严谨与大众阅读的通畅。
评分我一直在思考,当我们谈论历史上的某个特定群体时,究竟应该用怎样的视角去切入,才能触及他们内心最柔软也最坚韧的部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给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范本。它没有采用那种宏大叙事,试图去囊括一切的笔法,而是像一位技艺高超的织工,用极其细腻的针脚,将那些曾经鲜活的个体情感和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密密麻麻地缝合在一起。那些关于生活的琐碎记录,那些在诗词歌赋中若隐若现的喟叹,都被细致入微地描摹出来。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篇学术论文,而更像是在一位智者的引导下,悄悄潜入了那个遥远的北宋士大夫的私人会客厅,听他们谈论那些关于品味和得失的私房话。这种“在场感”的营造,使得原本枯燥的理论分析变得鲜活而富有温度,让人对历史人物的理解,不再是僵硬的标签,而是多维立体的。
评分阅读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所揭示出的那种跨越时空的人类共通的焦虑。表面上,我们是在讨论千年前的文人对风雅的追求,对俗气的排斥,但深究下去,这不正是我们当代人面对信息爆炸、审美趋同化时,内心深处对独特性与真实性的渴望的另一种投射吗?作者通过对历史细节的深挖,巧妙地撕开了那层薄薄的历史外衣,让我们窥见了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些永恒的挣扎——如何在一个既定的框架内,去实现个体的超越性表达。这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史学或美学范畴,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当下精神困境的古老根源,给予人一种既历史化又极其贴近个体生命的深刻体悟。
评分一本一直想收的书,终于到手了,希望翻译不是问题
评分有意思的书!旅行中经历痛苦、喜悦、激情、孤独,甚至死亡。当有一天停下来反思,自己的旅行的意义是什么?旅行,也许并不能从躁动、焦虑、疲惫、浮华的世俗中回归生活的本质,但它的确净化了内心的世界,让我更理性地看待生活。静下心来,细细回味曾经走过十五年的旅行生涯,然后决定写一本可以给喜欢旅行的朋友分享的书。作者用了一年时间,结合色彩心理学,整理出国内第一本旅行经历结合色彩心理分析的书。 在网络上很早就知道了“大鹏背包走天下”这个网名,但直到二○一二年九月份才真正与他从虚拟的网络世界走到实际的现实生活,通过多次的电话后感觉比较好,于是我们终于在某天策划了一次“萍水相逢”。 两个陌生人可以很快成为兄弟和密友还是有很多方面的原因,其中离不开相互对事业对生活的共同理念和理解,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都带着生存愿望,从零开始,从贫穷开始,从怀揣奋斗创业的梦想开始。因为我们都是带着生活渴望,从家门口开始,从城市开始,从一直都在不断寻找生活的飞翔开始。 今天是我第一次那么认真地阅读大鹏的文字,与他交往后才发觉他的平实祥和的仪态之下竟然还藏着一份如此狂野之心和如此浪漫之情,那些细腻的文字在我的阅读中已经跳跃出来在屋内飞翔,文字所表达的思想也正是与我的旅行体验有着很多相同之处。“金色的阳光一点点飘移在古格遗址的上空,在这个千年土林之上,仰望天空,深蓝没有一丝云,广阔,如同大海的深邃。” 人在旅途,万物复苏,越是走在户外之途,越是容易被触动和感悟。 大鹏十几年户外的经历,八次进藏,八次进疆,十次进川,十二次进滇,包括他徒步进入西藏南部边境线的墨脱之旅,让他有足够的心灵释放来寻回他真实的体验和思想,传递他对于西藏人文旅行的理解。 一次次的冲动,一次次的欣喜,一次次的回忆,一次次的流连忘返。 他决定把他经历过的那些令人难忘的旅途,用他自己特有的观点去诠释这些积压在心中很久的热情,从色彩分析和色彩心理的角度上去解释自己对于旅途的理解,有故事、有幻想、有狂野、有浪漫,于是他写了这本书。书中就向你展示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旅行思想画卷,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幻想。“蓝色,是灵性、知性兼具的色彩。明亮的天空蓝,象征希望、理想与独立;暗沉的蓝,象征着诚实、信赖与权威”。 书中那么多的目的地都被作者分别注解和剖析,在解答作者自己对于色彩与旅行的关系之时,也为读者奉上了自己的全部色彩思想。从白色的阿里、蓝色的梅里雪山、黑色的澳门、紫色的泸沽湖、黄色的江南水乡,以及粉色的丽江。每一章节都用自己对于不同色彩的分析理解把各个色彩分成了不同的符号,再把每个符号冠在每一段旅途的目的地之中延伸出更有深度的意义。 白色的阿里,大路朝天。 紫色的泸沽湖,一段爱恋永远不变。 “经历了商海潮水,也经历了失败的痛苦,内心有一种渴望宁静的追寻,蓝色成了我最佳的选择”,作者在书中也这样描述他自己。 旅行已经成为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以后的一种生活、精神上的升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追求,也都有自己对于旅行不同的付出和收获,就像作者在书中把各个不同的目标融化在不同的色彩中,融化在千变万化的想象之中,融化在你我追求生活、追求梦想的幸福之中。 勉励大鹏新书的同时,我也给自己送上一个勉励:无论命运是否多舛,大路朝天。无论生活是否多变,热爱工作,热爱旅行,热爱家庭,永远不变。好看,有意思!
评分《美的焦虑:北宋士大夫的审美思想与追求》讲述了北宋时期的士大夫对美的追求空前地热烈,突出表现在可堪代表北宋文化特征的艺术品鉴赏与收藏、诗话、花谱、宋词等领域。这一时期的士大夫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必须面对传统儒家对其追求美的活动的诸种成见,必须开辟新的视野,敢于摆脱教条的束缚。
评分作者描述自己学习汉语的经历:
评分作者简介
评分《美的焦虑:北宋士大夫的审美思想与追求》讲述了北宋时期的士大夫对美的追求空前地热烈,在许多领域的活动都跨出以往的范围,冲破以前认为不可逾越的界线,突出表现在可堪代表北宋文化特征的艺术品鉴赏与收藏、诗话、花谱、宋词等领域。这一时期的士大夫在追求美的过程中伴随着焦虑,他们必须面对传统儒家对其追求美的活动的诸种成见,必须开辟新的视野,敢于摆脱教条的束缚,挣扎出一个自辩说法。事实上,他们努力的成果是辉煌夺目而影响深远的。
评分其实我在开始学中国文学时,就已经起步晚了,学得很困难,钱钟书先生15岁就开始读《古文辞类纂》等大型选本,为一生治学之始,而我快20岁时才认得第一个汉字,那就是“一”……其实学汉字应该从孩提时就开始,所以我到今天读书、写字都非常慢,但是我一直没有放弃过学习中文。
评分不错的书,有思想,有深度,推荐
评分作者是欧美汉学名家。本书也是海外汉学名著。其视角独特,观点新颖。从诗词书画、艺术品收藏角度,探寻北宋士大夫的审美思想和追求。匠心独运,发人深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