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
这是一本逻辑学普及读物,目的是轻松、愉快地向普通人介绍逻辑知识和理论,带领大众进入逻辑思维的神奇世界。
这也是一本“逻辑学习完全手册”,完整解析52个逻辑问题,将抽象的逻辑问题和概念具体化,你会发现,原来“你认为正确”的说法,其实不一定就是真正正确的。
本书以一个个小故事的形式,解释说明生活中各种常见的不符合逻辑的说法与概念,全面、系统地对逻辑学中的概念、判断、推理和论证进行阐述与讲解。本书的主旨不只在于讲解逻辑学知识本身,而更重要的是说明如何在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
本书介绍的逻辑知识点全面、讲解由浅入深,使用大量实例、辩论对话,充满思辨与趣味,可读性强,是一本适合广大读者的逻辑类读物。
孙勇,泰斗级逻辑专家,复旦大学逻辑学硕士,经济学博士,中国注册会计师非执业会员,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长年从事逻辑学教学工作并从2000年起从事MBA、GCT、MPA、公务员等考试中的逻辑科目的辅导教学,精通逻辑学知识及其应用,其编著的图书深受考生信任与欢迎。
??????
用小故事讲逻辑,通俗易懂,有趣,涉及的逻辑知识点也很全面,绝对赞!
逻辑学的一本著作,值得希望提高自己逻辑思维的人和对逻辑希望进一步研究的人去研读,好评!
话说罗胖应该推荐这本书啊,内容棒,封面棒,关键知识点总结得很清楚,好书好书。
陪朋友去参加孙老师的讲座活动,也买了一本,读完之后立马成了孙老师的粉丝,为孙老师点赞!
自从看了奇葩说,就爱上了辩论,这书真是棒呆啊,各种实用辩论技巧,好评!
建议所有精英都熟读此书,一个伟大的天才终要借助语言来表达自己。
逻辑学是一门非常智慧的学科,这本书深入浅出,值得一读。
上过孙老师的逻辑课,孙老师讲课讲得很好,这本书内容一定没得说!
等孙老师的这本书等很久啦,太激动了,推荐给了身边的好多朋友,值得一读。
很不错的一本书,比市场上鱼目混珠的同类书强多了。
给女儿买来看,她表示很有用,还做了很多笔记。
参加上海书展看到了这本书,非常喜欢,现场一口气读了十几页,买回家再仔细品读。
??????
差不多读了一半,受益匪浅,感觉物超所值,希望能有更多这样有营养的好书!
01 布罗基学习的基础:概念
各种“不逻辑”的根源在于“概念模糊”,而诡辩的基本方法就是“偷换概念”。理解概念之中的逻辑,不仅可以识别诡辩,而且还能知道“为什么一个人掉了一根头发,他就可能变成秃子”,同时还理解“非机动车不包括乌龟”的原因。
公鸡真的会下蛋吗?
模范丈夫就是好色之徒?
头上长多少根头发就不是秃子?
哪里有红色?我只看到红色的枫叶
孙悟空墓存在吗?
达尔文是猴子变的?
大蚂蚁是大动物,而小象是小动物吗?
……
02 布罗基学习的深化:判断和推理
概念之间的关系构成判断,而判断与判断之间的联系形成推理。推理要合乎规则,但是推理合乎规则并不意味着推理的结论为真。掌握判断和推理,我们不仅知道什么是悖论,而且知道“门当户对”还有逻辑上的依据。
大多数斯巴达人是勇士,是否意味着少数斯巴达人是懦夫?
答案错了,解题方法就一定错吗?
为什么喜欢吃植物的兔子却不喜欢吃胡萝卜?
从“有些樱花不是粉色的”为什么推不出“有些粉色的花不是樱花”?
“不傻就是不爱我!”“那么,爱你就是傻了?”
“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我知道你很温柔,可是你太丑了!”
为什么无赖不会说自己是无赖?
……
03 布罗基学习的应用:论证
论证与推理最大的不同在于其结论是或然的,所以就存在对论证的加强与削弱。我们不仅要掌握有效论证的结构,还要学会对论证给予恰当的削弱与加强,这样我们不仅可以理解“安装电子警察的目的”,而且还能知道“蝴蝶抖动翅膀不是龙卷风的原因”。
到底要吃几条河豚才能证明它没有毒?
火鸡为什么没有在主人摇完铃后被喂食?
蟾蜍搬家真的能预测地震?
母老虎更像公老虎还是更像女人?
年龄越大越成熟,所以老约翰比他儿子更成熟?
为什么民意调查往往不能预测普选结果?
负债越高的人越感到快乐?
……
头上长多少根头发就不是秃子?
9 月的魔都,气温已经比较低了。早晨,布罗基缩在热被窝里,眼看着上课要迟到了,他才匆匆起床,洗漱后奔向教室。同桌郝辛斯基愁眉苦脸地坐在桌边,他看起来有什么心事。
“发生什么事了?怎么愁眉苦脸的?”尽管已经上课,布罗基还是小声地询问郝辛斯基。
“没什么,只是早上起床发现又掉了至少 5 根头发,这样下去,我就快变成秃子了。”郝辛斯基的头发原本不多,再加上到了魔都大学后,可能因为水土不服或者学习压力大,每天早上都掉头发。
“不会的,你目前头发还是很多,就算再掉几根,也不会变成秃子。”布罗基安慰道。
“那要是再掉呢?”
“不会。”布罗基再次否定。 “那要是再掉呢?”
“这个,应该不会一直掉吧……就算再掉几根,也不会秃。当然,不能一直掉……”想到“一直掉是否就秃了”这个问题,布罗基的安慰也显得犹豫了。
两个人的小声对话引起了斯考尔教授的注意,他把脸转向布罗基,“有什么有趣的事情与大家分享?”
“不是什么有趣的事情,”布罗基回答道,“只是有件事情想不通。”
“什么事情想不通,说来听听?”教授有些好奇地问。
“教授,请问,掉一根头发会让一个人变成秃子吗?”布罗基问道。
“当然不能!”教授立即否定。
“那么,再掉一根头发呢?您肯定说不能。那么,再掉一根头发呢?还是不能……如此循环,直到这个人的头上只剩下一根头发时,您依然认为掉一根头发不会让一个人变成秃子吗?如果秃子就是一根头发都没有的状态,那么最后这一根掉下来,他就是秃子了?是不是只要有一根头发就不是秃子呢?或者到底头上有
多少根头发才不是秃子呢?比如说是 1 000 根?那么,再掉一根,变成 999 根,是不是就变成秃子了?但这又与您刚才说的‘掉一根头发不会让一个人变成秃子’相矛盾了呀?”布罗基自问自答地向教授提出疑问。
教授听完了布罗基的问题,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今天温度是多少?”
“7 度。”
“热吗?”
“热?应该是冷吧!我们国家要到 12 月以后才会出现这个温度。”布罗基尽管不知道教授为什么突然谈起温度,但是还是忍不住抱怨气温太低。
“哦,那么,升高 1 度会不会变热?”教授不理会布罗基的抱怨,而是继续提问。
“升高 1 度也只有 8 度,怎么会变热,还是冷。”
教授接着追问:“那么再升高 1 度呢?你可能回答还是冷,不会变热。那么再升高 1 度呢?……如此循环,直到多少度才热呢?比如 35 度,是不是热了?显然是热了!那么是不是从 34 度上升 1 度,达到 35 度就是从冷变成热呢?而你刚才却说升高 1 度是不会从冷变成热的呀?”
“啊?我没有说 35 度不热呀!”布罗基有点被搞糊涂了,他显然没有搞明白教授的意图。
教授笑了笑,说:“你当然没有说,你肯定认为 35 度的天气是炎热的,我也是这样认为。那么 34 度呢?自然还是热,那么我们认为多少度算天气不热呢?这其实是一种感觉,没有精确的内涵。同样,头上有多少根头发才不秃呢?这也是一种感觉,比如你们可能感觉我看起来是秃子,但是感觉郝辛斯基看起来不是。” 教授把自己有限的几根头发向后撸了撸,继续说道,“那么‘秃子’这个概念的内涵是什么呢?逻辑学不研究这个概念的具体内涵,但我们可以使用这个概念,当然我们的使用是模糊的、不精确的,因为我们无法精确地说明‘秃’与‘不秃’的界限,全凭感觉,也许未来会产生对‘秃’的内涵的量化说明,比如秃子就是指一个人平均每平方厘米头皮上的头发根数少于 3 根,但是这个与逻辑学无关。假设现在有了‘秃’这个概念内涵的量化定义,这时候,你要是问我‘掉一根头发是否使人变成秃子’就比较容易回答了。”
“但是,这太搞笑了!”布罗基反驳道,“您看,一个人多一根头发,少一根头发,实在感觉不出有什么差别,为什么却存在 ‘秃’与‘不秃’的实质区别呢?”
“量化既是逻辑上对概念内涵的一种规定,也反映人们对于某一概念认识的深入。”教授语速明显放慢,他说,“人们对事情的认识最初只是一种感觉:这个很漂亮、你开车太快、这个食品很好吃、今天很热等。但是什么是漂亮?什么是开车快?好吃是什么意思?到底多热算热?这些语言不仅模糊,可能交流双方的理解就完全不一样。”教授停顿了片刻,好像等待全班同学能完全理解后,继续说道,“事实上,从逻辑的角度,如果对一个概念的内涵不能从量化的角度说明,说明对这个概念的认识是模糊而不科学的。只有量化以后,对概念的理解才是精确的、科学的。而正是因为量化,才会出现‘掉一根头发变成秃子’的可能性。就像‘超速’,我国规定行车速度每小时超过 80 千米就是超速,所以你从 60 千米加速到 61 千米,这时候快 1 千米不会超速;但是当你从 80 千米哪怕再稍微加速 0.1 千米时,抱歉,你超速了,警察就会拦下你。尽管看起来,每小时 80 千米与每小时 80.1 千米真的感觉不出什么区别。”
“那么,是否概念不能量化,模糊而且不精确,这个概念就没有意义?”布罗基问道。
“当然不是了!”教授语速明显快了些,“就像我无法精确量化告诉你头上要有几根头发才不是秃子,但是……”教授笑了笑,指着郝辛斯基说:“我觉得他肯定就不是秃子。”
学 习 总 结
?
?★ 概念内涵和量化:很多概念内涵的本质特征必须量化,量化既是对概念的理解精确,也有利于交流,很多概念是通过量化确定概念内涵的。
?
★ 即使不能通过量化来精确说明概念内涵,这也不妨碍概念本身的存在。
我必须得提一下这本书的后记部分,它给我带来的震撼甚至超过了主体内容。在接近尾声时,作者没有选择总结陈词,而是笔锋一转,开始探讨逻辑思维在信息爆炸时代的局限性与伦理责任。他没有将逻辑塑造成一个无所不能的救世主,反而坦诚地指出了,在面对人类情感的复杂性、文化的相对性以及技术伦理的快速发展时,纯粹的逻辑推导往往会遭遇“黑箱”。这种自我反思和谦逊的态度,让这本书的整体格调瞬间拔高。它不再是一本“教你如何思考”的工具书,而更像是一份“如何带着批判性去生活”的指南。这种对自身边界的清晰认知,恰恰是真正的智慧所在,也让我对这本书的喜爱程度达到了新的高度,因为它提供的远不止知识,更是一种成熟的思维姿态。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处理复杂的逻辑概念时,展现出一种令人惊叹的耐心和清晰度。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归纳法、演绎法,甚至是某些后现代的解构思想,用最日常的语言进行类比和阐释。比如,他用来解释“不充分必要条件”的比喻,我以前在大学里学了很多遍都没彻底弄懂,但在这本书里,仅仅通过一个关于“下雨”和“出门带伞”的场景描述,就瞬间击中了要害。这种化繁为简的能力,绝对是顶尖的教学艺术。而且,他似乎从不急于给出最终答案,而是不断地引导读者去质疑自己的理解边界,每当我觉得自己快要掌握某个知识点时,他总能适时地抛出一个反例,让你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思维定式。这使得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动态的张力,仿佛在进行一场持续的智力角力。
评分这本书的引言部分简直是神来之笔,作者用一种极其个人化的叙事口吻,像是在深夜里与一位老友促膝长谈,毫不设防地剖析了自己是如何一步步陷入对“真理”的困惑与追寻中的。他没有一上来就抛出复杂的理论框架,而是通过讲述几个生活中的小片段,比如一次关于早餐选择的争执,或是一次对历史事件的不同解读,巧妙地引出了本书的核心议题。这种叙事方式极其具有代入感,让人立刻感觉这不是一本枯燥的哲学著作,而是一场智慧的冒险。我记得有一段,他描述了自己如何在一个看似简单的判断中发现了逻辑的盲点,那种豁然开朗又带着一丝惶恐的复杂情绪,我完全感同身受。这种从具体经验上升到抽象思辨的过程处理得极其自然流畅,让人情不自禁地想知道,接下来他将如何解构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理所当然”。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为我提供了一种近乎冥想般的阅读体验。内文的行距把握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为思考留下了足够的“呼吸空间”。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用外部文献或重要论断时所采用的字体样式和缩进处理,它们清晰地区分了作者的声音和被引用的声音,使得文本的层次感非常分明。在一些关键的哲学论点处,作者会特意使用斜体或加粗来强调,这些细微的视觉提示,在我快速扫读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导航作用,帮助我快速定位到文本的核心要义。总而言之,这本书在物理形态上所营造的阅读氛围,与它所探讨的深刻主题是高度契合的,它鼓励慢下来,去仔细咀嚼每一个字背后的深意,而不是囫囵吞枣地追求速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绝了,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封面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简约的字体排版,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是一个对视觉体验要求比较高的人,很多时候一本书的外观就能决定我是否会翻开它。这本书的装帧显然是下了不少功夫的,拿在手上有一种莫名的仪式感,仿佛在进行某种严肃的思考。我喜欢这种低调却又不失深度的设计风格,它不像那些花里胡哨的畅销书那样喧嚣,而是更内敛、更具知识分子的气质。书本的纸张也很有质感,翻页的时候沙沙作响,阅读体验非常舒适,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每次把它放在书架上,那种独特的色彩和设计都让它成为一个亮眼的焦点,也时刻提醒我要去深入探究它所承载的内容。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在我看来,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包装,而成为了一种对阅读本身应有的尊重。
评分挺好
评分挺好的一本书,包装没破,发货速度也可以,全五星
评分老公买的书,没有看,看简介很好看的样子,有时间一定好好拜读一下!
评分很好的 我喜欢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p
评分书的质量很好,内容不错,发货速度很快
评分孩子很喜欢这本书噢
评分很好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