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美的曆史》是全纔大師艾柯曆時45年的經典巨獻,已被譯成28種語言,風靡全球。《美的曆史》不從任何先入為主的美學齣發,而是綜觀數韆年來西方社會視為美的事物,做多層次布局,呈現美的脈絡,引領審美之旅。全書以主敘述帶齣源源不絕的繪畫、雕刻作品,並長篇徵引各時代的作傢與哲學傢,書前附上多頁依時代順序安排的圖片對照錶,使自古以來的對於“美”的觀點之演變史一目瞭然。作者以獨到見解,將美於時代洪流中抽絲剝繭,對美的發展曆程做廣博精闢的說明,廣及文學、藝術等各方麵,呈現方式具獨特的質感、美感,隨處展現著美學大師的真知灼見,儼然一部不可多得的收藏寶典。
這部極度精美、份量十足的作品,提供讀者多層次的路徑,包括流動的文字記敘、繪畫與雕刻等豐富的例證,另也將每個時代的作傢、哲學傢所摘選以及比較的說明內容收錄其中。對讀者而言,此書猶如一部美的概念的指引地圖,引人驚奇地走入一趟趟精采的旅行。
美是什麼?什麼是藝術?品味與時尚是什麼?美是要冷靜、理性觀察的東西,還是會牽動靈魂的媒介?在艾柯的引領下,我們走上這麼一趟引人入勝的審美之旅,探索多變的“美”觀,從古希臘以降,直到今天,並研析曆世與美相伴相隨的價值理念。除瞭密切檢視視覺藝術,並援引各個時代的文學作品,提供印證,他還擴大探討範圍,考慮愛情、女性的角色,以及醜、殘忍,甚至魔性等課題。
《美的曆史》將美的曆史脈絡呈現,它不僅是一部藝術的曆史或美學史,而且是作者融閤兩者為美的概念所下的定義,涵括的範圍自古典到現代。書中論及的美包含繪畫、雕刻、建築、電影、攝影、裝置藝術以及文學等,領域廣泛,包羅萬象,以使廣大的讀者都能信服。
《醜的曆史》講述醜是什麼?醜隻是美的反麵嗎?醜的範疇有哪些?繼全球驚艷的《美的曆史》之後,博學大師艾柯再推《醜的曆史》,以豐富的圖文資料與獨特的見解深度剖析世人對“醜”的成見,顛覆傳統審美觀,形成一部異彩紛呈的審醜觀念史。他親自保證:“《醜》比《美》更精彩。”
作者簡介
翁貝托·艾柯(Umberto Eco),意大利人,生於1932年,現居米蘭,執教於博洛尼亞大學。他是享譽國際的小說傢、符號語言學權威、哲學傢、曆史學傢、文學評論傢和美學傢,齣版過140多部著作,橫跨多個領域,都有經典性的建樹,是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作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公共知識分子,他在歐洲已成為知識和教養的象徵,知識分子都以書架上放一本艾柯的書為榮。中央編譯齣版社齣版的艾柯作品有《美的曆史》、《時間的故事》、《舊歐洲·新歐洲·核心歐洲》、,其他被翻譯成中文的作品還包括《玫瑰的名字》《誤讀》《帶著鮭魚去旅行》《開放的作品》《波多裏諾》《密涅瓦火柴盒》《悠遊小說林》等近20本。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貢布裏希的《美的曆史》,單純由藝術史角度著眼;艾柯的學問取嚮廣闊,討論不隻限於藝術史,更旁徵博引,從文學史、文學批評史、哲學思想史尋找他山之石藉鑒,在美學之外藉助相關知識做討論的切入點。
——颱灣聯經齣版公司發行人 林載爵
這不是一本藝術史、文學史或音樂史,談的純粹是放諸古今中外皆準的有關“美”的曆史。內容大部份皆由藝術世界取材的原因,艾柯解釋是因為較諸販夫走卒創造齣來的美麗事物,藝術傢創造的作品較多能夠留存於後世,而且他們也留下瞭較多的隻字片語,解釋自己認為哪些東西是美的。艾柯認為,美的觀念嚮來並非絕對、顛撲不破的,因此花瞭不少篇幅將不同的美學觀念並陳,探討相異的美的模型如何並存於同一時期,以及其他模型如何穿越不同的時期彼此呼應。艾柯坦承自己對於美的觀點,可能會招緻相對主義之譏,仿佛認為美會隨著不同的曆史時期與文化更迭而有所改變,而這正是他的本意。至於在韆姿百態的變化之下,美的差異是否有萬流歸宗的統一模式,艾柯則很酷地下瞭一個結論:“隻讀者自便。”
——颱灣誠品書店推薦
目錄
《美的曆史》:導論
比較錶
裸體的維納斯
裸體的阿多尼斯
穿上衣服的維納斯
穿上衣服的阿多尼斯
維納斯臉與發
阿多尼斯有臉與發
聖母
耶酥
君主
女王
比例
第一章 古希臘人的審美理想
1.繆斯的閤唱
2.藝術傢的“美”觀
3.哲學有談美
第二章 阿波羅式與戴奧尼索斯式
1.德爾斐神
2.從希臘人到尼采
第三章 美:比例與和諧
1.數字與音樂
2.建築比例
3.人體
4.宇宙與自然
5.其他藝術
6.閤目的性
7.比例的曆史演變
第四章 中世紀的光與顔色
1.光與顔色
2.神是光
3.光、財富、貧窮
4.裝飾
5.詩與神秘主義裏的色彩
6.色彩與日常生活
7.顔色的象徵意義
8.神學傢與哲學傢
第五章 怪物之美
1.以美麗刻畫怪物
2.傳說中的畸怪生物
3.普遍象徵係統如何處理“醜”
4.將“醜視”為美的一個條件
5.醜:天然的好奇心
第六章 從田園到天使般的女性
1.神聖與世俗之愛
2.淑女與遊吟濤人
3.淑女與騎士
4.詩人與難圓的愛
第七章 15至16世紀間的美
1.發明與模仿自然之間
2.擬像
3.超感官之美
4.維納斯
第八章 淑女與英雄
1.淑女
2.英雄
3.實用之美
4.官能之美
第九章 從優雅到不安的美
l.朝嚮一種主觀、多重的美
2.風格主義
3.知識危機
4.憂鬱
5.尖銳、機鋒、巧喻……
6.追求絕對
第十章 理性與美
1.美的辯證法
2.嚴格與解放
3.王宮與花園
4.古典主義與新古典主義
5.英雄、肉體與廢墟
6.新觀念、新題材
7.女性與激情
8.美的自由發揮
9.殘酷與鬱黯的美
第十一章 崇高
1.新的審美觀
2.崇高是偉大靈魂的迴響
3.自然裏的崇高
4.廢墟詩學
5.文學上的“哥特”風格
6.柏剋
7.康德的崇高論
第十二章 浪漫主義之美
第十三章 美成為宗教
第十四章 新的對象
第十五章 機器之美
第十六章 從抽象形式到物質的深度
第十七章 媒體之美
參考書目索引
作者索引
藝術傢及其作品索引
《醜的曆史》導論
第一章 古典世界裏的醜
1. 一個由美主宰的世界?
2. 希臘世界與恐怖
第二章 受難、死亡、殉道
1. 宇宙至美論
2. 基督受難
3. 烈士、隱士、懺悔者
4. 死亡的勝利
第三章 啓示錄、地獄和魔鬼
1. 恐怖的宇宙
2. 地獄
3. 魔鬼的變形
第四章 怪物和凶兆
1. 奇觀和怪物
2. 不受節製的新美學
3. 怪物道德化
4. 奇跡異聞
5. 怪物的命運
第五章 醜、詼諧與猥褻
1. 普利阿普斯
2. 對農民的諷刺與嘉年華狂歡
3. 文藝復興與解放
4. 漫畫式諷刺
第六章 女人的醜:古代到巴洛剋時期
1. 反女性的傳統
2. 風格主義和巴洛剋
第七章 近代世界的魔鬼
1. 從造反的撒旦到可憐的墨菲斯特菲裏斯
2. 將敵人妖魔化
第八章 巫術、撒旦主義、虐待狂
1. 女巫
2. 撒旦主義、虐待狂、對殘忍的愛好
第九章 對自然的好奇心
1. 開腸破肚的屍體
2. 麵相學
第十章 浪漫主義以及對醜的拯救
1. 醜的哲學
2. 醜而墮入地獄的人
3. 醜又不幸的人
4. 不幸兼生病
第十一章 陰森
第十二章 鐵塔和象牙塔
1. 工業之醜
2. 頹廢主義和醜的放縱
第十三章 前衛運動與醜的勝利
第十四章 彆人的醜、媚俗、坎普
1. 彆人的醜
2. 媚俗
3. 坎普
第十五章 今天的醜
參考書目
關於本書引文
書目作者索引
藝術傢索引
影片索引
精彩書摘
《美的曆史》
“美麗”,連同“優雅”、“漂亮”、“崇高”、“奇妙”、“超絕”等措詞是我們錶示喜歡某件事物時經常使用的形容詞。依此意思,美麗的與善的似乎是同一迴事。事實上,在各曆史時期裏,美與善也密切相連。
不過,根據我們的日常經驗來判斷,我們往往不僅將我們喜歡的事物界定為好的善的,也把我們希望擁有的東西界定為好的善的。我們所認為好的事物,其數無限,兩情相悅之愛、誠實獲緻的財富、精美的佳肴皆是,皆為我們所希望擁有。刺激我們的欲望者,謂之善。我們以有德之行為善,而且會有“但願此事齣自我手”之心,或者,見一善事,受其激勵而決心做一同樣可嘉之事。有時候,一事符閤某種理想原則但苦難及身,我們仍視之為善,如英雄光榮就義、有人捨身救治麻風病,以及父母為救子女而犧牲生命。這些例子,我們認為其事乃善事,但我們齣於自私或恐懼,寜可不要置身其境。我們認其為善,卻是他人之善,我們旁觀,帶著某種超脫,雖然也懷著某種情感,而且不無思齊之欲。形容我們寜可敬佩而不親履的有德之行,我們往往說,那是“美事”。
超脫的態度使我們將一件善事界定為美,而不起思齊置身其地之心。細想此點,我們就明白,我們談“美”時,是為一件事物本身之故而享受之,非關我們是否擁有此一事物。我們悅賞烘焙店櫥窗裏一個結婚蛋糕,可能覺得其美麗,即使我們齣於健康理由或當時並無食欲而不以其為該買之物。美麗的事物,如果是我們的,會使我們快樂,但即使屬於他人,也仍然美麗。至於有人見一美麗之物,例如偉大藝術傢的畫,齣於藉擁有以傲人,或為瞭能夠日日觀賞之欲,或因其經濟價值巨大,而欲占為私有,當然又是另一迴事。這些嗜欲、妒羨、占有欲、貪婪,與“美”的情操瞭無關涉。
口渴之人見水泉,急趨而飲之,初非賞愛水泉之美。他或她可能靜觀其美,亦是在其解渴之後。美感之異於欲望,關鍵在此。我們見人,對之並無性欲,或者,知道其人絕不可能為我所有,仍能視之為美麗絕倫。若我們對一人生齣欲念(其人可能貌醜)但卻無法與之達成為我所欲求的關係,則痛苦隨至。
本書齣古入今,第一要義是看看哪些文化、哪些曆史時期認識到,有些事物給人靜觀欣賞之樂,此樂獨立於我們對這些事物可能懷有的欲望。在這層意義上,此書不從任何先入為主的美學齣發,而是綜觀數韆年來人類視為美的事物。
我們的另外一項指南是,現代為美與藝術之間打造的關係,並不如我們所想的這般一望可知。有些現代美學理論隻承認藝術之美,因而低估自然之美,有些曆史時期則與此相反,認為美是自然界的特質(月光、精美的水果、美麗的顔色),“藝”之要務,是把東西做好,以所做之物善盡其用──畫傢、雕刻傢、造船傢、木匠、理發師之作,皆可以“藝”稱之。到後來,為瞭將繪畫、雕刻及建築區彆於工藝,纔有現代意義的“藝術”一詞。
不過,美與藝術之間的關係,往往曖昧多層,原因是,自然之美雖獲偏愛,藝術能為自然做美麗的刻畫,亦屬公認之事,即使所刻畫的自然本身危險叵測或令人厭惡。
我們這本書講美的曆史,不是藝術史(或文學史、音樂史),因此,我們一路看美的曆史,將會隨時提到處理美與藝術之間關係的觀念。
大傢一定會問:這本美的曆史為什麼隻徵引藝術作品為其史料?理由是:古往今來,是藝術傢、詩人、小說傢嚮我們述說他們認為美的事物,而為我們留下美的例子的,也是他們。農夫、石匠、烘焙師、裁縫師也製作他們認為美麗之物,但其中隻有非常少數能留存於世(瓶罐、牲口棲身的建築、一些衣服)。最重要的是,他們沒有片言隻字告訴我們,他們何以認為那些東西美麗,或者,嚮我們解釋自然之美對他們是何意義。藝術傢刻畫榖倉、工具或身穿衣飾的人,我們纔能藉以猜測他們那個時代,匠人對美可能抱有的理想。然而我還是無法十分確定,有時藝術傢畫他們當時的人,其靈感來自聖經時代或荷馬時代,而刻畫聖經或荷馬筆下的人物之時,又從當下處身時代的時尚汲取靈感。我們的見解雖有作品可徵,但對這些作品絕難完全確定。不過,我們細心觀察之餘,還是可以冒昧推論。思考古代藝術傢或匠人之作,當時的文學或哲學文字往往可以藉助。例如,雕刻羅馬式(Romanesque)教堂柱子或柱頭那些怪物的雕刻傢是否認為那些怪物美麗,我們說不上來,但我們有聖伯納(St. Bernardo)的文字(他本人並不認為那些雕刻好或有用),可從中得知信徒頗得觀賞之趣(而且,聖伯納雖譴責那些雕刻,言下卻透露齣他對其吸引力並非毫無感覺)。於是,感謝天意留此不容質疑的證言,我們可以說──根據12 世紀這位聖徒之見──那些怪物雕刻是美的(雖然道德上可以疵議)。
由於上述原因,本書隻關注在西方文化中的美的觀念。我們擁有所謂原始民族的藝術品,比如麵具、粗糙雕刻、雕刻,但我們沒有技術文本,以便告訴我們它們是用作靜觀、葬禮或單純日常應用。至於其他文化,雖說詩歌與哲學的典籍浩如煙海(比如印度文化或中國文化),即使傳統引導我們把某些概念譯成西方文字,比如“美”或“善”,但幾乎很難確定在哪點上它們同我們的一緻。
我們說過,本書大部分將從藝術世界取材。不過,我們接近現代之際,也會用到除瞭純粹娛樂、廣告或滿足情色行為,彆無藝術目的的材料,諸如商業電影、電視及廣告傳輸的影像。原則上,偉大的藝術作品與美學價值稀少的作品,對本書價值相同,亦即協助我們瞭解特定時代的美的理想。
如此說來,本書可能招來相對主義之譏,仿佛我們認為美隨不同的曆史時期與文化而轉移。我們正是此意。前蘇格拉底學派哲學傢色諾芬尼(Xenophanes of Colophon,公元前560—前478 年)有一段著名的話:“假使牛或馬或獅子有手,能如人一般作畫,假使禽獸畫神,則馬畫之神將似馬,牛畫之神將似牛,神之狀貌各如它們自己。”(Clement of Alexandria, Stromata , V, 110)
美的觀念韆匯萬狀,在這些變化之上,可能有某種施諸百世萬族而皆準的規則。本書並不期望不計代價地搜尋這些規則。我們不作此意圖,而隻期凸顯差異。至於是否在差異底下尋找萬流歸宗的統一,隻讀者自便。
本書謀篇命意的原則是,美嚮來並非絕對、顛撲不破的,而是隨曆史時期與國傢之異而異,非僅物理美如此(包括男、女、風景),神、聖徒、觀念之美亦然。
本書如此命意,對讀者最為尊重。我們將會看到,同一時期,畫傢與雕刻傢歌頌一種美的典型(人、自然、觀念),文學傢卻歌頌另一種典型。某些希臘詩人吟詠的女性美,在後世某個時代纔由畫傢與雕刻傢實現。另一方麵,我們隻要想想,下一個韆年,火星人驀然碰見一幅畢加索的作品,以及畢加索同時代的愛情故事裏描寫的美女,這位火星人將會何其詫異。他不會明白這兩種美的觀念有何關係。所以,我們必須花些工夫,看看不同的美的模式如何並存於同一時期,以及其他模式如何穿越不同的時期彼此呼應。
本書一開始就將全書的編排與靈感和盤托齣,讓讀者嘗一臠而知鼎味。全書起始,排列齣一係列對照圖錶可見,不同時代裏,有時彼此相距遙遠的哲學傢、作傢、藝術傢如何重拾並發展(或許加以變化)紛繁多樣的美的觀念,在此圖錶可一目瞭然。
……
《美醜的曆史》(京東套裝共2冊)內容簡介 第一捲:流變的審美尺度——從古至今的視覺與價值 《美醜的曆史》是一部宏大而細緻的文化史力作,它以獨特的視角,深入探討瞭人類社會中“美”與“醜”這兩個概念在漫長曆史進程中的演變、流變及其背後深層的社會、文化、哲學根源。本套裝共計兩冊,第一捲著重梳理瞭從史前時期到文藝復興時期,美醜觀念如何受到地理環境、宗教信仰、哲學思潮、社會結構等多元因素的影響,並在不同文明中呈現齣異彩紛呈的麵貌。 翻開本書,我們將跟隨作者的筆觸,穿越時空的隧道,抵達遙遠的史前社會。在這裏,藝術的萌芽與生存的本能緊密相連。那些原始洞穴中的壁畫,粗獷而充滿生命力的雕刻,所展現的並非我們今天所理解的純粹審美,而是對自然力量的敬畏,對生命繁衍的祈求,以及對生存環境的觀察與模擬。粗壯的身體、飽滿的乳房,被視為女性生殖力的象徵,因而成為“美”的代錶,這是一種根植於生存繁衍本能的直觀認知。 進入古希臘,人類理性與哲學的曙光初現,美醜的定義開始變得更加精細化和抽象化。古希臘人將“美”與“和諧”、“比例”、“秩序”緊密聯係起來。他們發現瞭黃金分割的數學比例,並在雕塑、建築中加以運用,追求身體的勻稱與和諧,認為數學上的完美即是視覺上的美。柏拉圖認為美是一種理念,是可感世界中不完美的投影,真正的美存在於理型世界。亞裏士多德則更注重事物的形式和功能,認為美在於事物的完整性、對稱性和秩序感。這種古典的審美範式,對後世西方美學産生瞭深遠的影響。 古羅馬時期,在繼承希臘美學的同時,也融入瞭現實主義和功利主義的色彩。羅馬人更注重宏偉、壯麗的建築,以及能夠彰顯帝國權力和榮耀的藝術品。盡管他們也欣賞和諧與比例,但在“美”的定義中,實用性和紀念性被賦予瞭更高的權重。 中世紀的歐洲,基督教的宗教力量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美醜的評判標準也隨之發生瞭劇烈的轉變。教會將“美”與“神聖”、“純潔”、“虔誠”等宗教品質聯係在一起,而“醜”則與“罪惡”、“世俗”、“誘惑”劃上等號。哥特式教堂高聳入雲的尖頂、絢麗的彩色玻璃,與其說是為瞭視覺上的愉悅,不如說是為瞭引導人們的目光嚮上,去感知上帝的榮耀。人體在宗教藝術中往往被描繪得瘦削、苦修,缺乏世俗的肉體之美,因為肉體的欲望被視為通往罪惡的途徑。 拜占庭藝術則以其莊嚴、神秘的聖像畫和馬賽剋聞名。閃耀的金箔、寶石,以及程式化的、帶有神聖光環的人物形象,營造齣一種超凡脫俗的視覺體驗,這種“美”是精神性的,是靈魂的升華。 文藝復興的到來,標誌著人類中心主義的迴歸。藝術傢們重新審視古典文化,並將目光投嚮瞭人本身。達·芬奇、米開朗琪羅等大師,在解剖學、透視學等科學知識的基礎上,重新探索人體的比例與和諧。他們筆下的人物,既有古典的典雅,又不失現實的生動與力量。人文主義思想的興起,使得“美”的概念重新與人的情感、個性和世俗生活發生聯係。健康、豐腴的身體再次成為美的象徵,這與中世紀的禁欲主義形成瞭鮮明的對比。同時,對自然景物的描繪也日益受到重視,風景畫開始獨立成章,自然界的“美”被視為上帝創造的奇跡,也成為藝術傢錶達情感和思想的載體。 第一捲的講述,如同一個宏大的畫捲,徐徐展開。作者通過對各個曆史時期藝術品、文學作品、哲學思想乃至日常生活習慣的細緻考察,揭示瞭美醜觀念並非一成不變的普適性標準,而是深深烙印著特定時代、特定文化的社會基因。從原始的生存本能到抽象的哲學理念,從宗教的禁錮到人文的解放,每一種審美尺度的確立,都伴隨著一場深刻的文化變革。本書不僅是藝術史的梳理,更是對人類精神史一次深刻的挖掘與反思,它讓我們看到,我們今天所認為的“美”,是如何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一點點被塑造、被定義、被傳承、被顛覆的。 第二捲:多元視角的碰撞與重塑——現代社會的審醜、反美與新美學 《美醜的曆史》第二捲,將我們從輝煌的古典與文藝復興時期,帶入到更為復雜、多元、充滿張力的現代社會。在這一捲中,我們將看到,隨著工業革命的推進、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全球化進程的加速,以及社會結構和意識形態的劇烈變遷,“美”與“醜”的界限變得愈發模糊,傳統的審美標準在一次次顛覆與重塑中,展現齣前所未有的活力與睏境。 本捲的開篇,往往會聚焦於啓濛運動之後,理性主義對藝術的影響。哲學傢們對“崇高”概念的探索,開始挑戰單純追求和諧與美的古典範式。康德對“崇高”的定義,強調瞭其引發敬畏、恐懼,但又超越感官體驗的特性,這為後來的浪漫主義美學埋下瞭伏筆。 浪漫主義的興起,是反抗工業化理性主義的一股強大思潮。藝術傢們開始推崇情感、想象力、個體經驗和對自然鬼魅、神秘一麵的描繪。海德堡的“黑暗浪漫主義”,對荒誕、死亡、病態等主題的關注,預示著“醜”開始被納入藝術的探討範圍。歌德的《浮士德》中,魔鬼的形象,以及對人性深淵的挖掘,都體現瞭對傳統善惡美醜觀念的挑戰。 19世紀的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則將目光投嚮瞭社會底層,以及那些被傳統審美所忽視的“粗鄙”現實。巴爾紮剋、狄更斯等作傢,筆下的人物和場景,充滿瞭生活氣息,但也包括瞭貧睏、疾病、壓迫等“不美”的元素。這種對現實的忠實描繪,本身就構成瞭一種新的審美視角。藝術傢們認為,真實的生活,無論其錶象如何,都蘊含著深刻的人性力量和動人的故事。 然而,真正讓“醜”在現代藝術中占據重要地位的,是20世紀的現代藝術運動。印象派、後印象派、野獸派、立體主義、超現實主義,以及後來的抽象錶現主義等等,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解構瞭傳統的視覺經驗。莫奈對光影瞬間的捕捉,梵高對情感的強烈抒發,馬蒂斯對色彩的誇張運用,畢加索對事物形態的解構重組,杜尚將日常物品升華為藝術品的“現成品”概念……這些都極大地挑戰瞭觀眾長期以來對“美”的認知。 “醜”不再僅僅是藝術傢不小心觸碰到的禁忌,而是被有意地作為一種錶達手段,用以揭示社會的病態、人性的陰暗、存在的荒誕,或是對既有秩序的批判。例如,錶現主義藝術中扭麯的形體和強烈的情感色彩,直接傳達瞭藝術傢內心的痛苦與不安。達達主義更是將“反藝術”、“反美學”作為其核心立場,通過戲謔、荒誕、挑釁的方式,質疑一切既有的價值體係。 本書對“審醜”現象的探討,將深入分析為何在現代社會,“醜”反而成為一種吸引力。這可能源於對平庸、虛假的“美”的厭倦,源於對真實、深刻體驗的追求,也可能源於對壓抑個性的社會規範的反叛。對“怪誕”、“畸形”、“病態”的關注,在文學、電影、時尚等領域也屢見不鮮,它反映瞭現代人麵對復雜世界時,內心深處的多重情緒與認知。 同時,第二捲也將關注“反美”的思潮。這包括對消費主義文化中製造齣來的空洞、淺薄的“美”的批判;對媒體過度美化和臉譜化形象的質疑;以及對社會權力結構如何定義和推廣特定“美”標準的揭露。女權主義藝術、後殖民主義藝術等,都從不同角度挑戰瞭以男性、西方為中心的傳統審美霸權。 此外,本書還將探討新美學的誕生與發展。在後現代語境下,我們看到“美”的定義變得更加開放和包容。觀念藝術、裝置藝術、行為藝術、數字藝術等新興的藝術形式,模糊瞭藝術與生活的界限,強調瞭藝術傢觀念和作品的互動性,以及觀眾的參與和解讀。對“過程”、“體驗”、“概念”的關注,使得“美”的意義更加多元化,不再局限於視覺的愉悅,而是可能包含思想的啓迪、情感的共鳴,甚至是社會問題的反思。 作者將引用大量具體的藝術作品、電影片段、文學選段、時尚潮流以及大眾文化現象,來佐證這些觀點。從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對超現實主義的影響,到福柯的權力話語分析對審美建構的揭示,再到後現代解構主義對宏大敘事的消解……這些理論的碰撞,共同編織瞭現代社會美醜觀念的復雜圖景。 《美醜的曆史》(京東套裝共2冊)的第二捲,不僅是對現代藝術史的梳理,更是對我們自身所處的時代,我們所接受的種種信息,以及我們內心深處對“美”與“醜”認知的深刻剖析。它告訴我們,在一個日益碎片化、多元化、充滿矛盾的世界裏,對美醜的理解,需要我們具備更開放的心態、更批判性的思維,以及對人類經驗更深層的體察。這套書,將引導我們重新審視自己,審視這個世界,並最終,重新定義我們心中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