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随着节能环保、低碳社会意识的普及和深入,LED照明技术的应用已活跃于商业和家居照明领域。《LED照明工程设计与施工》围绕LED照明工程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主题,深入浅出地介绍了LED照明原理和LED照明器材,照明工程设计基础,照明配电、照明控制及智能化技术,室内、外照明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验收方法,并列举了典型照明工程设计案例,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LED照明工程设计与施工》可供从事建筑、道路、景观等照明工程设计、施工、验收的工程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供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作者简介
杨绍胤,Yang Shao yin,男,汉族,1939年9月生,浙江湖州人。1957年到1962年在浙江大学电机系学习,本科毕业。1962年到1965年在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浙江省丝绸工业局任技术员1966年到1982年在国营9364厂任技术员、工程师1982年到2001年在浙江省建筑建设计研究院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1年到1993年在新加坡共和国中国银行新加坡分行任机电技术顾问。2001年到2002年任杭州市国家税务局、杭州市工商管理局技术顾问。2002年到2003年任中国建筑技术开发总公司浙江分公司副总工程师2003年任浙江耀江集团副总工程师社会兼职:九三学社浙江省建筑建设计研究院支社副主委.浙江省土木建筑学会智能建筑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城市*建筑智能化系统》顾问,《智能建筑技术》编委会委员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1章 照明基础知识
1.1 照明的功能
1.2 光学知识
1.2.1 光源发光度
1.2.2 光源的质量
1.2.3 受光面的光特性
1.3 传热学知识
1.3.1 传热
1.3.2 热阻
1.3.3 导热系数
1.3.4 温度系数
1.4 光源发光原理与特点
1.4.1 照明的分类
1.4.2 各类照明光源原理与特点
1.5 绿色照明
1.5.1 照明节能
1.5.2 环境保护
1.5.3 安全性
1.5.4 舒适性
1.5.5 LED在绿色照明中的应用
1.5.6 合同能源管理
1.6 标准化知识
1.6.1 中国标准
1.6.2 国际标准
1.6.3 认证与认证机构
1.6.4 防护等级
第2章 LED照明光源
2.1 LED照明发光原理与特点
2.1.1 LED的发光原理
2.1.2 LED白光产生方法
2.1.3 LED光源的特点
2.2 LED光源的结构
2.2.1 LED封装结构
2.2.2 LED的组成
2.2.3 LED的制作
2.2.4 LED的种类
2.3 LED电气特性
2.3.1 LED的I-U特性曲线
2.3.2 LED的C-U特性曲线
2.3.3 LED的响应时间
2.3.4 LED的点亮时间与熄灭时间
2.3.5 最大允许功耗
2.3.6 电流对白光LED光学、热学参数的影
2.4 LED热特性
2.4.1 LED的热阻
2.4.2 LED的电阻温度系数
2.4 3芯片的结温
2.4 4温升
2.4.5 芯片的结温对其他参数的影响
2.4.6 LED结温的测量
2.4.7 芯片的散热处理
2.4.8 大功率LED的散热结构
2.5 LED的可靠性、光衰与寿命
2.5.1 LED可靠性
2.5.2 LED气密性试验
2.5.3 LED的失效分析
2.5.4 LED的防静电保护
2.5.5 LED可靠性的理论分析
2.5.6 LED的光衰
2.5.7 LED的寿命
第3章 LED照明器的结构
3.1 LED照明器的概念
3.1.1 照明器基本定义
3.1.2 LED照明器的参数
3.1.3 LED照明器的分类
3.1.4 照明器设计原则与要求
3.1.5 照明器设计要求
3.1.6 照明器成本控制
3.1.7 照明器设计方法
3.2 LED照明器的组成
3.2.1 照明器壳体的材料
第4章 LED照明产品
第5章 照明工程设计基础
第6章 照明配电、照明控制与合同能源管理
第7章 室内照明工程设计
第8章 室外照明工程设计
第9章 照明工程施工
第10章 照明工程验收
第11章 照明工程实例
附录A 标准和规范
附录B 常用词汇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LED照明技术是绿色照明技术,由于其节能、环境保护等良好效果,目前在我国发展迅速。为了让从事建筑电气设计、施工的技术人员,以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及时了解和学习有关LED照明技术知识,编写了本书。
本书介绍了LED照明的基础知识;LED照明原理,包括LED的结构、特性、发光原理、光源特点、光学特性、电气特性、热特性、可靠性、节能绿色、照明器的电源、光学系统;各种LED照明器,如路灯、筒灯、灯杯、庭院灯、草坪灯、日光灯、隧道灯、吊顶灯、霓虹灯、护栏管、投光灯、地埋灯、水下灯、光纤照明、蜂窝灯;照明设计,如视觉艺术、光学设计、照明配电、照明控制及智能化技术、合同能源管理;室内照明工程设计,如工厂、学校、办公建筑、住宅、医院、商店、体育馆、会议中心、美术馆、博物馆、交通建筑的照明工程设计;室外照明工程设计,如道路、景观、休闲场所、主题公园的照明工程设计;最后介绍了照明工程施工和验收知识,并提供了照明工程的设计实例。
本书编者为多年从事建筑电气工程设计、施工和照明器材生产、设计工作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本书由杨绍胤主编,编写人员分工如下:
第1章照明基础知识杨绍胤、何永祥
第2章LED照明光源何永祥
第3章LED照明器的结构何永祥
第4章LED照明产品何永祥
第5章照明工程设计基础杨绍胤、杨庆、何永祥
第6章照明配电、照明控制与合同能源管理何永祥
第7章室内照明工程设计杨庆
第8章室外照明工程设计何永祥
第9章照明工程施工苏山
第10章照明工程验收杨庆
第11章照明工程实例何永祥、杨庆
杭州普朗克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大峡谷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深圳伟赛照明有限公司、杭州能镁电子技术有限公司为本书的编写提供了大力的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的内容和形式如存谬误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光影的艺术与科学:现代照明设计与应用全览 本书并非专注于LED照明工程的特定技术细节,而是致力于展现现代照明设计如何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光学、美学、心理学乃至社会学原理。我们将一同探索光线的力量,理解它如何塑造空间、影响情绪,并最终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与工作效率。 第一章:光语的起源与演进——超越技术的光学基础 在深入探讨现代照明的应用之前,有必要回溯光的基本原理。本章将以一种非技术化的视角,介绍光的本质,包括其波动性与粒子性,以及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基本光学现象。我们不会沉溺于复杂的物理公式,而是通过生动的比喻和经典的实验,帮助读者建立对光的基本认知。例如,我们将借助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彩虹现象,解释光的色散;通过水面倒影,理解光的反射定律。 更重要的是,本章将着重阐述“光”作为一种媒介,如何自古以来被人类所认识和利用。从远古的火光,到油灯、蜡烛,再到白炽灯、荧光灯,每一项技术的革新,都标志着人类对光控能力的飞跃。我们将描绘这些里程碑式的发明,不仅关注其技术进步,更探讨它们对人类社会结构、生活方式、甚至艺术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例如,火光的出现如何聚集人类,形成最初的社群;电灯的发明如何打破黑夜的束缚,开启了工业革命的新篇章,让城市24小时运转成为可能。 第二章:空间的情绪设计师——照明的美学与心理学 光不仅仅是照亮黑暗的工具,它更是空间的灵魂塑造者。本章将深入探讨照明设计的美学原则,以及光线如何直接影响人的心理感受和情绪状态。我们将解析“光影”在视觉艺术中的重要性,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摄影,光影的运用都直接决定了作品的氛围和表现力。 我们将从“光色”入手,解读不同色温的光线所带来的情感差异。暖色光(如烛光、白炽灯)营造出的温馨、放松的氛围,适合居家环境和休息区域;而冷色光(如部分荧光灯、LED灯)则能带来清晰、明亮、精神振奋的感觉,适用于办公场所和学习空间。我们将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如何在不同的空间场景中,通过精确控制光线的色温,来引导和激发人们的情绪。 除了色温,我们还将探讨“亮度”与“对比度”的心理效应。适度的亮度能够提升空间的舒适度和活力,而过强或过弱的光线则可能导致视觉疲劳或压抑感。巧妙运用对比度,可以突出焦点,引导视线,增加空间的层次感和戏剧性。例如,在餐厅,柔和的局部照明可以营造浪漫的用餐氛围;在博物馆,重点照明则能精准地吸引观众对展品的注意力。 此外,本章还将涉及“显色性”的概念。高显色性的光源能够真实地还原物体的色彩,对于需要精确色彩辨别的环境,如服装店、画廊、医疗诊断室等,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将解释为什么好的照明能够让空间“活”起来,让物体“美”起来。 第三章:场景的叙事者——不同功能空间的照明哲学 不同的空间承载着不同的功能和需求,因此,照明的设计也应因地制宜,服务于特定场景。本章将以大量实际案例为支撑,逐一剖析不同功能空间的照明设计理念与实践。 住宅照明: 从入口的引导灯,到客厅的氛围灯、阅读灯,再到卧室的温馨灯、床头灯,以及厨房的操作灯、餐区的聚会灯,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多层次、多功能的照明组合,满足家庭成员在不同活动中的视觉需求,同时营造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我们会强调“人性化”设计,考虑老年人、儿童的特殊需求,以及如何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实现照明的智能化与个性化。 商业照明: 商业空间照明的核心目标是吸引顾客、突出商品、提升品牌形象。我们将分析零售店的橱窗照明、店内主照明、重点照明和装饰照明的协同作用,如何通过光线引导顾客的购物路径,激发购买欲望。对于餐饮业,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照明设计来营造不同的用餐体验,从高端餐厅的优雅奢华,到休闲餐吧的轻松自在。 办公照明: 办公空间的照明设计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员工的生产力、健康和工作满意度。本章将深入探讨自然光与人工光的结合,如何通过科学的照度、均匀度、眩光控制等指标,减少视觉疲劳,提高工作效率。我们还将讨论如何通过智能照明系统,根据室内外光线变化自动调节,实现节能减排。 公共空间照明: 从城市广场、公园,到交通枢纽、文化场馆,公共空间照明的设计需要兼顾功能性、安全性、艺术性与经济性。我们将分析户外照明的挑战,如恶劣天气、能源消耗等,以及如何通过创新的设计理念,打造既实用又富有吸引力的公共照明环境。例如,如何利用灯光勾勒建筑轮廓,如何通过景观照明营造夜晚的城市魅力。 第四章:技术的脉搏与创新的方向——照明的未来图景 虽然本书不专注于LED照明工程的具体施工,但我们有必要了解当前照明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创新方向。本章将以一种宏观的视角,审视照明技术的演进,并展望其在未来可能扮演的角色。 我们将讨论“智能照明”的兴起,包括物联网(IoT)、传感器技术、人工智能(AI)在照明系统中的应用。智能照明不仅仅是开关的远程控制,它更意味着根据人的行为、环境变化、甚至生理节律,动态地调整光线的强度、色温和方向,实现真正的“情境感知”照明。例如,根据人的活动区域自动开启和关闭灯光,根据天气状况自动调整室内亮度,甚至通过光线监测人的健康状况。 同时,我们也将探讨“健康照明”的理念。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光线对人体的生物钟、睡眠质量、情绪甚至健康状况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本章将介绍如何通过调整光线的参数,来优化人体的昼夜节律,改善睡眠,提升专注力,甚至辅助治疗某些疾病。 此外,我们还会触及“绿色照明”和“可持续照明”的发展。在能源日益紧张的今天,如何利用更高效的光源,结合智能控制系统,最大化的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是照明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我们将探讨光污染问题,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设计,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第五章:光的互动与体验——人与空间的对话 本书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强调照明设计是如何促进人与空间之间的互动与对话。光线并非孤立存在,它与建筑的材质、色彩、结构,与家具的摆放、陈设,与使用者的活动、心情,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空间体验。 本章将鼓励读者以一种更具感知力的方式去观察和体验光。尝试在不同的时间和场景下,留意身边的光线是如何被利用和设计的。走到一个熟悉的空间,尝试去分析它的照明系统:哪些是功能性照明?哪些是氛围性照明?它们是如何相互配合的? 我们将探讨“场景化”照明的重要性,即根据特定的活动需求,预设不同的照明场景,通过简单的操作即可切换。例如,在家中,可以设置“阅读模式”、“观影模式”、“聚会模式”等。 最后,我们将回归设计的初衷:以人为本。照明设计并非仅仅是技术与艺术的堆砌,它的核心在于提升人的生活品质。好的照明设计,能够让空间更加舒适、安全、高效,并激发人的创造力与情感。本书希望通过这些内容的探讨,激发读者对光影艺术与科学的兴趣,理解照明设计在现代社会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并能在日常生活中,用更敏锐的视角去感受和欣赏“光”带来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