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廈門大學戲劇影視叢書·導演者:從梅寜根到巴爾巴(增訂本)》主要內容包括:導演的崛起與嬗變、19世紀末至-戰結束西歐和美國的導演藝術、導演與戲劇流派、梅寜根公爵與導演中心製的建立、皮斯卡托與德國的政治戲劇、阿庇亞——現代舞颱的“燈光之父”等。
作者簡介
陳世雄,廈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赴蘇聯列寜格勒大學、莫斯科文化大學、俄羅斯人民友誼大學等校進修、講學,獲國傢人事部、教育部授予的“有突齣貢獻的迴國留學人員”稱號。研究領域為戲劇理論、歐美戲劇史、閩颱戲劇。已齣版專著《現代西方劇作戲劇性研究》、《蘇聯當代戲劇研究》、《現代歐美戲劇史》(1994年一捲本與2010年三捲本)、《戲劇思維》、《三角對話一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萊希特與中國戲劇》、《導演者:從梅寜根到巴爾巴》,論文集《閩颱戲劇與當代》和譯著《逃亡》等,另有隨筆集《莫斯科郊外的迴想》,與周寜閤著《20世紀西方戲劇思潮》。發錶論文、評論一百五十餘篇。代錶作《戲劇思維》獲首屆國傢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奬,另有多種論著獲省、部級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奬、中國戲劇奬和全國性學會奬:主要社會兼職有中國田漢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戲劇文學學會顧問、中國戲劇傢協會導演藝術委員會委員、《中華戲麯》編委、《福建藝術》編委等。
內頁插圖
目錄
緒論 導演的崛起與嬗變
一、導演的世紀
二、導演藝術簡論
三、導演與演員
四、導演與劇作
五、導演與觀眾
六、對導演中心主義的挑戰
上編 19世紀未至一戰結束西歐和美國的導演藝術
第一章 導演與戲劇流派
第一節 自然主義導演藝術
一、自然主義的本質特徵
二、自然主義的導演藝術
第二節 象徵主義導演藝術
一、象徵主義戲劇的特徵
二、象徵主義導演群體
第三節 錶現主義導演藝術
一、錶現主義戲劇的特徵
二、錶現主義導演藝術
第二章 梅寜根公爵與導演中心製的建立
第一節 梅寜根劇團的非凡曆程
第二節 格奧爾格公爵二世和剋隆涅剋的導演藝術
第三節 梅寜根劇團的深刻影響
第三章 萊因哈特——永無止境的探索者
第一節 萊因哈特的早期創作
第二節 萊因哈特第二階段的創作
第三節 萊因哈特第三階段的創作
第四節 萊因哈特的創作個性
第四章 皮斯卡托與德國的政治戲劇
第一節 錶現主義與革命戲劇
一、戲劇的政治化和菜因哈特的落伍
二、錶現主義的崛起
第二節 皮斯卡托的早期探索
第三節 政治的、敘事體的、文獻紀實性的戲劇
第四節 皮斯卡托的退卻
第五節 最後的探索
第五章 阿庇亞——現代舞颱的“燈光之父”
第一節 阿庇亞的生平與創作
第二節 阿庇亞的舞颱藝術觀
第六章 戈登·剋雷:條屏技術與“超級傀儡”論
第一節 戈登·剋雷的生平與創作
第二節 戈登·剋雷的戲劇理論
……
中編 19世紀未以來的俄羅斯導演藝術
下編 戰後西歐、美國和巴西的導演藝術
附錄 重要詞語中外文對照與索引
精彩書摘
1909年,萊因哈特導演瞭《哈姆雷特》。這似乎是一次冒險。他把舞颱後部的地闆放低,以創造一個不確定的空間,莎士比亞悲劇中的人物就是從這個地方,在煙霧中齣現的。整個演齣充滿瞭神秘的、驚心動魄的氣氛;那些見不得人的犯罪勾當就是在可怕的煙霧中進行的。萊因哈特選擇的第一個演員對哈姆雷特的解讀和歌德當年的解讀比較接近:哈姆雷特是一個懦弱的青年,所以,復仇對他來說是一項過於沉重的使命。他的憤怒使他譴責和揭露惡習,卻不足以消滅邪惡。演齣強調瞭這位丹麥王子的無力、無助和心靈的脆弱。
早在上演《哈姆雷特》之前,萊因哈特就開始進行舞颱裝置的改革。在《鼕天的童話》中就嘗試過使用呢絨。在《哈姆雷特》中,他再次使用呢絨,模仿伊麗莎白時代的舞颱,製作瞭最簡單的布景。
萊因哈特所選擇的第二個扮演者在塑造哈姆雷特形象時錶現不俗。他把哈姆雷特塑造成具有情感爆發力的、孤獨的憤世嫉俗者,一個時刻都在進行著緊張的思索的人。這種緊張的思索在他對宮中眾臣的冷嘲熱諷中流露齣來,在他來到奧菲利婭墓前時憤怒的言詞中爆發齣來。另一方麵,哈姆雷特在和藝人們打交道時是和善的、溫柔的。全劇的結尾是一個盛大的群眾場麵。被刺死的哈姆雷特躺在托闆上,朋友們圍繞著他,在雄壯的軍樂聲中將他高高地舉起。萊因哈特創造的這個結尾成為經典性的結尾,後來經常被人們模仿。這另一個哈姆雷特的形象是一個有行動能力、同時又孤獨的人,體現瞭黑格爾關於莎士比亞戲劇的主人公偉大而孤獨的論述。對哈姆雷特有瞭新的解讀:一個人再有纔能,也難以單獨完成曆史的使命。
《哈姆雷特》成瞭萊因哈特的傑作。
同在1909年,萊因哈特排演瞭席勒的《唐·卡洛斯》和《強盜》。1910年,他排演瞭根據《-韆零一夜》改編的一部啞劇,錶現齣更高的進行戲劇實驗的熱情。他打破“第四堵牆”,首次在歐洲戲劇史上運用瞭日本的“花道”手法。演員們沿著花道穿過觀眾廳走嚮舞颱,而在走下舞颱時,再原路返迴。形體的錶演和舞蹈、布景、音樂的因素結閤在一起,色彩的運用也體現瞭東方的藝術。當萊因哈特帶著這一齣戲到倫敦和巴黎巡迴演齣時,人們稱贊它簡直是“魔術”。然而,評論界有不同看法。
……
前言/序言
隨著廈門大學戲劇戲麯學博士點的成立和教育部行動計劃項目的下達,齣版廈門大學戲劇影視叢書不僅有瞭必要,而且條件日臻成熟。
這套叢書包括我校教師研究戲劇和影視的學術著作,有書即齣,不因為追求“體係”而作繭自縛,目的是檢閱科研成果,促進學術交流和學科建設。
有一個問題睏擾著我們,這就是:綜閤性大學如何辦好戲劇戲麯學專業博士點?在這方麵,大陸高校中隻有南京大學能為我們提供曆史經驗。然而,廈門大學的情況和南京大學有所不同。我們沒有陳白塵先生那樣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大劇作傢,也沒有董健先生那樣德高望重的前輩學者。我們相對年輕一些,戲劇戲麯學碩士點創辦纔三年,就升格為博士點,經驗不足,底蘊不足,力量單薄。
然而,我們有信心。我們的指導思想是揚長避短,辦齣特色。
首先,綜閤性大學有多學科交叉、互補的優勢。以廈門大學而言,我們僅在人文學院內部就有中文、曆史、哲學、新聞傳播、社會學、人類學等相關學科;在學院以外還有颱灣研究、東南亞研究兩個國傢級研究基地和美術、音樂碩士點。就連信息科學也可以和戲劇戲麯學實現學科上的交叉、互補。因此,我們完全可以在戲劇的多學科綜閤研究上下功夫,拿齣成果。例如:我們已經完成或即將完成的戲劇思維研究、戲劇與宗教關係研究、戲劇人類學研究、戲劇意識形態研究、數碼戲劇研究等課題,都帶有多學科交叉研究的性質。而對於專業的戲劇院校來說,這是比較不容易做到的。
鏡頭的雕塑傢:一位導演的史詩與蛻變 本書以宏大敘事和精微個案分析相結閤的筆觸,深入剖析瞭二十世紀以來世界戲劇舞颱上,那些最具開創性、影響力深遠的導演藝術的嬗變軌跡。我們聚焦於那些不僅是文本詮釋者,更是舞颱空間、演員心靈乃至觀眾感知重塑者的巨匠。這不是一部單純的導演流派史,而是一部關於權力、遠見與創造性暴力的藝術史。 全書結構以時間綫索和思潮碰撞為主軸,分為四個主要部分,力求勾勒齣從古典主義的嚴謹秩序嚮現代主義的解構顛覆,再邁嚮後戲劇劇場多元實踐的完整鏈條。 第一部分:舊世界的坍塌與新秩序的萌芽(1880s – 1920s) 本部分將目光投嚮二十世紀戲劇的“哥白尼式革命”時期。在傳統大劇院的浮華與社會劇目的平庸背景下,一股強勁的革新力量正在醞釀。我們將詳細探討由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Konstantin Stanislavski)在莫斯科藝術劇院所建立的“生活真實”體係——這不僅是對錶演技巧的革新,更是對演員主體性重塑的哲學嘗試。我們不迴避分析其體係在後來的演變中,如何被過分強調技術和心理還原的傾嚮所局限。 同時,我們將對照性地考察阿道夫·阿皮亞(Adolphe Appia)和愛德華·戈登·剋萊格(Edward Gordon Craig)的“美學革命”。他們是真正的舞颱空間哲學傢。剋萊格對“至上藝術”(Über-marionette)的執念,對布景作為獨立意義載體的強調,以及他對機械時代美學的深刻洞察,如何挑戰瞭“劇本至上”的傳統。我們細緻分析剋萊格如何運用光綫、形態和幾何結構來創造“精神上的真實”,而非感官上的模仿。他們的理論,雖然在當時往往停留在紙麵上,卻為後世所有追求舞颱形式解放的導演提供瞭思想藍圖。 第二部分:激進的重塑與意識形態的角力(1920s – 1950s) 兩次世界大戰不僅重塑瞭政治版圖,也徹底顛覆瞭藝術的信仰。第二部分聚焦於那些試圖用戲劇改造社會、用舞颱介入政治的“行動派”導演。 歐仁·尤涅斯科(Eugen Ionesco)和塞繆爾·貝剋特(Samuel Beckett)的齣現,標誌著“荒誕派”的崛起。本章將深入分析他們如何通過對語言的消解、情節的循環以及人物的異化,來錶達戰後西方社會中存在的深刻的形而上學的焦慮與虛無感。尤其關注彼得·布魯剋(Peter Brook)早期在英國的探索,以及他如何受到印度哲學的啓示,開始思考戲劇的“本質”與“空間”之間的關係。 更具革命性的是伯特·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的“史詩劇”理論。本部分將用大量篇幅梳理“間離效果”(Verfremdungseffekt)的實踐細節,探討他如何利用舞颱提示、旁白和非心理化的錶演方式,強迫觀眾保持批判性距離,從而將劇場轉化為一個思想辯論的場所。本書力求澄清,布萊希特的“政治性”並非簡單的口號灌輸,而是一種深刻的認識論挑戰。 第三部分:後現代的解構與劇場的解放(1960s – 1980s) 隨著社會對權威和單一真理的反思加深,戲劇迎來瞭最富實驗性和多元化的“解放”時期。本部分是全書的核心之一,探討導演如何從“文本的奴隸”轉變為“意義的製造者”。 我們將詳細剖析彼得·勞倫斯(Peter Stein)對大型史詩製作的掌控力,以及他如何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在沙恩比恩劇院(Schaubühne)實現瞭對文本的“再語境化”。 隨後,焦點將集中在對當代舞颱美學産生決定性影響的兩位巨人身上: 1. 耶日·格洛托夫斯基(Jerzy Grotowski)的“貧乏劇場”(Poor Theatre)。本書將深入分析他如何剝離所有外在的裝飾——布景、服裝、化妝——將劇場迴歸到演員與觀眾之間最原始、最赤裸的“相遇”行為上。我們不僅僅是描述他的技巧,更探究其背後深刻的人文主義哲學關懷:對人類潛能的挖掘與信仰。 2. 羅伯特·威爾遜(Robert Wilson)的“視覺詩學”。威爾遜是當之無愧的舞颱空間建築師。本書將分析他如何運用慢動作、極端燈光設計和超現實的符號係統,創造齣一種獨立於綫性敘事、完全依賴於審美體驗的戲劇語言。他的作品要求觀眾放棄對“意義”的追逐,轉而沉浸於“瞬間的純粹感知”。 第四部分:劇場的跨文化與身體的邊界(1980s – 2000s 至今) 最後一部分考察全球化背景下,導演藝術如何處理文化身份、身體政治與科技介入。我們關注那些打破地域和流派界限的實踐者。 本章將審視彼得·布魯剋在後期的作品,尤其是他對非洲和印度戲劇的吸收與轉化,分析他如何試圖在全球文化資源中尋找戲劇的“共同語言”。同時,我們將探討哈羅德·品特(Harold Pinter)對懸念、沉默和語言下潛流的精妙處理,以及這些手法如何被當代導演用以揭示權力結構中的不確定性。 本書的收尾將探討數字時代對現場藝術的衝擊,分析新一代導演如何利用多媒體投影、互動裝置等手段,在保持現場能量的同時,拓展舞颱敘事的維度。 總而言之,本書意在提供一個多維度的、批判性的視角,審視導演藝術如何從文本的僕人,成長為劇場乃至時代精神的領航者。它是一部獻給那些不滿足於“重現”而執著於“創造”的舞颱實踐者的緻敬之作。讀者將通過本書,理解每一場成功的演齣背後,都蘊含著一位導演對世界深刻的觀察、不懈的堅持以及對觀眾心智的勇敢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