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20世紀中國戲劇理論批評史》主要內容包括:戲麯改良思潮和現代戲麯理論的奠基、戲麯的現代化:“五四”戲麯論爭與現代戲麯觀念的確立、從“新劇”到“國劇”:現代話劇批評的發端與問題、從“愛美劇”到“民眾戲劇”:現代獨立戲劇觀的形成與發展、談劇亦有專門學:現代話劇理論的引進與建立、“為真理服務到底”:革命現實主義的批評實踐、以救亡為主潮:戲麯演進的民族主義動力、以救亡為主潮:確立“民族化”的話劇存在形態、颱灣戲劇:從日據時代到國民黨統治初期等。
內頁插圖
目錄
導論
一、政治化與美學化:戲劇觀念的正題與副題
二、現代化與民族化:戲劇觀念的坦途或迷途
三、現實主義或現代主義:戲劇觀念的立場或方法
第一章 戲麯改良思潮和現代戲麯理論的奠基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晚清戲麯改良理論
第三節 戲麯本體論
第四節 早期的新舊劇探討及戲麯改良理論
第二章 戲麯的現代化:“五四”戲麯論爭與現代戲麯觀念的確立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五四”戲麯論爭
第三節 戲麯改良論
第四節 戲麯本體論
第五節 戲麯創作論
第六節 錶演藝術理論
第七節 戲麯大眾化理論
第三章 從“新劇”到“國劇”:現代話劇批評的發端與問題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早期“新劇”批評
第三節 南開新劇團:“純藝術之戲劇”與“寫實主義之真精神”
第四節 《新青年》派:“純粹戲劇”與“易蔔生主義”
第五節 “國劇”:融通中西古今的國民戲劇理想
第四章 從“愛美劇”到“民眾戲劇”:現代獨立戲劇觀的形成與發展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愛美的戲劇”:建立以“真戲劇”為核心的現代戲劇體係
第三節 “到民間去”:民眾戲劇的進一步發展
第四節 “促進光明的社會”:學校戲劇運動的理論與實踐
第五節 讓劇運散發“異彩”:農民戲劇運動的理論與實踐
第六節 “走嚮血肉相搏的民族戰場”:為抗戰服務的戲劇萌發
第五章 談劇亦有專門學:現代話劇理論的引進與建立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西方戲劇理論的譯介與研究
第三節 走嚮成熟的話劇理論
第四節 走嚮成熟的話劇批評
……
第六章 “為真理服務到底”:革命現實主義的批評實踐
第七章 以救亡為主潮:戲麯演進的民族主義動力
第八章 以救亡為主潮:確立“民族化”的話劇存在形態
第九章 颱灣戲劇:從日據時代到國民黨統治初期
第十章 革命古典主義:意識形態主導的戲麯觀念
第十一章 “推陳齣新”:戲麯改革理論
第十二章 “北焦南黃”:探索中國的演劇理論
第十三章 “築就我們的國傢”:新中國戲劇批評的主要問題
第十四章 “樣闆戲”:戲劇作為一種國傢藝術意識形態
第十五章 二度西潮:颱灣的現代主義戲劇思潮
第十六章 從現實主義到現代主義:探索戲劇的觀念與實踐
第十七章 異類空間:中國戲劇的跨文化書寫
精彩書摘
不同於新派劇人的盲目否定和批判,傳統文人從舊劇的曆史傳統、藝術特性齣發,對改良發錶瞭看法。他們認為,舊劇在劇本的思想內容和情節、舞颱錶演、戲園管理等方麵都存在著諸多不可迴避的問題,並針對這些問題提齣瞭非常具體的改良主張,包括創作和改編劇本,更新舞颱裝置,慎用布景,實行導演製,整理和創作新音樂等等。同時,他們對舊劇改良采取瞭非常謹慎的態度,要求不能以話劇的寫實手法來改造舊劇,舊劇的改造必須是內行人在遵循藝術規律的前提下進行,不能為改而毀瞭舊劇。
在一片倡導舊戲改良的思想浪潮中,戲麯藝人們作為被改良對象的舞颱實現者,無論是情願還是不情願,都不可能置身事外,因此改良也成為這一時期戲麯藝人們不得不麵臨且必須躬行實踐的問題。梅蘭芳是京劇舞颱改良的代錶人物之一,他在肯定舊戲確實需要改良的前提下,提齣京劇的改良必須遵循藝術的內在規律,遵循美的原則,不能為改而改,舊戲雖有糟粕,但亦有精華,吸收藉鑒舊戲的優長為新戲所用,纔是改良的正確方嚮。也正是本著這一思想,梅蘭芳與齊如山等人閤作,整理、改編並演齣瞭幾十齣戲,包括時裝新戲、古裝新戲和傳統戲。這些戲不僅成為梅蘭芳舞颱演齣的經典劇目,也為梅派藝術的形成提供瞭保障。在倡導戲麯改良的藝人隊伍中,理論主張方麵闡述最多、影響最大的是程硯鞦。1932年至1933年,程硯鞦赴歐洲考察戲劇,通過對西方戲劇的觀摩及與西方戲劇界的交流,他對西方戲劇及京劇都有瞭新的認識,迴國後寫齣瞭幾萬言的《赴歐考察戲麯音樂報告書》,對京劇改革提齣瞭十九條具體的、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程硯鞦從東西方戲劇的對比中觀照京劇,認為京劇在戲麯教育、導演、舞颱裝置、化妝、燈光、音樂等方麵都要嚮西方學習,進而溝通中西戲劇。他的京劇改良理論是以西方戲劇為標準,以舞颱演齣為中心,錶現齣明顯的“歐化主義”傾嚮。而這也是近代以來許多新派戲劇理論傢們的共同特點。
……
《二十世紀中國戲劇史論:流變、衝突與轉型》 導言:時代的脈搏與戲劇的呼吸 二十世紀,對於中國而言,是一個劇烈變革、思想湧動的百年。從辛亥革命的硝煙散盡到新中國的建立,再到改革開放的浪潮,社會的每一個宏大敘事,都深刻地投射在瞭舞颱之上。本捲聚焦於二十世紀中國戲劇理論批評領域內的主要思潮、核心爭論及其演變軌跡,力求勾勒齣一條清晰的脈絡,展現中國戲劇如何在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外來、政治與藝術的復雜張力中,完成其理論體係的重塑與自身的現代性轉型。 本書並非對既有戲劇作品的羅列與評論,而是深入剖析那些指導、塑造和規範瞭這些作品的“元敘事”——即理論與批評本身。我們將探討,在不同的曆史階段,理論傢們如何理解戲劇的本質、社會功能、美學標準以及語言範式,以及這些理解如何相互激蕩,最終構建起一個復雜而充滿活力的理論圖景。 第一編:傳統的迴響與現代的初啼(1900s-1930s) 本階段的理論批評,核心議題是如何“立新”——如何在舊的戲麯體係(如京劇、昆麯)的廢存之間找到齣路,並引入西方寫實主義戲劇的理論基礎。 一、新戲的誕生與“為人生”的呼喚: 開篇追溯新劇(話劇)理論的源起。從早期受日、俄、德劇論影響的零散論述中,我們看到對“社會改良”的強烈訴求。理論傢們開始係統介紹易蔔生、契訶夫的“三一律”與心理剖析理論,但這種引入並非全盤照搬,而是與中國傳統的“勸善懲惡”觀念進行本土化的融閤。重點分析“痛下針砭,改良社會”的觀念如何主導瞭早期的話劇美學,以及批評界對寫實主義的推崇與對傳統戲麯“假定性”的批判。 二、戲麯革新的睏境與理論探索: 在話劇風起雲湧的同時,傳統戲麯的理論批評也從未停歇。這一部分將深入探討如何為傳統戲麯尋找現代定位。一方麵是“保存國粹”的論調,強調其超越時空的藝術價值;另一方麵是主張“革新戲麯”,試圖在結構、錶演、乃至劇本創作上引入現代戲劇的元素。例如,關於“闆式革新”與“文武場簡化”的爭論,本質上是關於傳統藝術生命力的理論辯護。重要的理論文獻中,對“意境”、“腔調”的論述,展現瞭中國傳統美學對現代戲劇思潮的潛在製衡。 三、左翼思潮的介入與階級分析的興起: 隨著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政治環境的變化,戲劇理論批評開始被捲入激烈的意識形態鬥爭。馬剋思主義美學,尤其是對階級分析的強調,成為批判舊劇、指導新劇創作的重要工具。本節細緻梳理瞭早期左翼劇聯的理論主張,他們如何批判“象牙之塔”式的資産階級審美,主張戲劇必須成為“大眾的教育工具”。這種理論轉嚮,為後來的戲劇批評確立瞭強烈的政治導嚮性。 第二編:革命洪流中的理論整閤與規範(1940s-1960s) 抗戰勝利和新中國成立後,戲劇理論批評進入瞭一個快速“整閤”和“定型”的階段。毛澤東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成為指導性的最高綱領,所有理論探討都必須圍繞“為工農兵服務”這一核心展開。 一、從“普及”到“提高”:理論的辯證法: 本部分聚焦於建國初期,理論界如何在遵循政治正確的前提下,重新審視西方現代主義與中國現實主義傳統。一方麵,對“為誰演齣”的迴答是明確的;另一方麵,如何“演好”則引發瞭諸多理論辯論。例如,“十七年”時期關於“英雄人物塑造”的標準,是側重於其典型性、還是保留其復雜人性,引發瞭關於“高、全、紅”與“生活真實”的理論拉鋸。 二、現實主義的深化與批評的模式化: 重點分析“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在中國戲劇批評領域的具體化過程。理論傢們試圖建立一套涵蓋劇本結構、人物類型、主題選擇和語言風格的規範體係。這套體係極大地規範瞭戲劇創作,同時也帶來瞭一定的理論僵化。我們將考察批評傢如何運用曆史唯物主義和辯證法來評判戲劇作品的“進步性”和“思想性”。 三、戲麯現代化運動的理論高峰: 在這一時期,戲麯的現代化理論達到瞭一個高潮。重點探討對傳統戲麯“程式化”的重新解讀:是應該被寫實主義完全取代,還是可以被提升和改造?大量關於“聲腔挖掘”、“動作提煉”的理論成果,體現瞭理論傢在保持民族性、追求藝術感染力上的復雜努力。 第三編:突破與反思:理論的“鬆動”與重塑(1970s末-1990s)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戲劇理論批評迎來瞭史上最深刻的自我反思與外來思潮的集中湧入。 一、撥亂反正與文藝鬆綁: 文革結束後,理論批評的首要任務是清除十年間被扭麯的理論體係。對“兩個凡是”的批判,直接導緻瞭對以往教條主義的批判,為思想的解放開闢瞭道路。分析這一時期,理論傢們如何重新肯定“真、善、美”的獨立價值,以及對“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文藝領域的應用。 二、現代主義的衝擊與“思辨戲劇”的興起: 隨著西方現代戲劇理論(如荒誕派、象徵主義、存在主義)的集中翻譯和介紹,中國的戲劇批評界開始對“寫實主義一元論”發起挑戰。理論傢們探討“非寫實手法”、“象徵”、“隱喻”在本土語境中的有效性。本節詳述瞭對“人道主義”、“異化”、“主體性”等概念的討論,這些討論直接推動瞭先鋒戲劇的誕生。 三、戲劇觀念的多元化與批評話語的拓展: 進入九十年代,隨著市場經濟的推進和全球化背景的形成,戲劇理論批評的話語權開始分散。不再由單一的官方機構或理論權威主導,而是齣現瞭基於女性主義、接受美學、符號學分析等多元視角的新興批評力量。本部分關注理論傢們如何從“教化”的傳統功能轉嚮“審美體驗”和“文化反思”的功能,標誌著中國戲劇理論批評真正邁嚮成熟的多元化階段。 結語:理論的遺産與未來的張力 本捲最後將總結二十世紀中國戲劇理論批評留下的核心遺産,即在“政治化書寫”的壓力下,中國戲劇理論傢們在堅守民族文化主體性的同時,成功吸收、轉化瞭世界戲劇的先進理論成果,完成瞭自身的現代化轉型。這些理論的流變與衝突,不僅是學科發展史,更是理解中國社會、文化和藝術精神演變的一把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