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中國·遠去的都市:1950年代的上海 [A City Displayed : Shanghai in 1950s]

近世中國·遠去的都市:1950年代的上海 [A City Displayed : Shanghai in 1950s]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濟順 著
圖書標籤:
  • 上海
  • 近代中國
  • 城市研究
  • 社會變遷
  • 曆史文化
  • 1950年代
  • 城市生活
  • 社會史
  • 文化史
  • 建築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09766354
版次:1
商品編碼:11679018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A City Displayed : Shanghai in 1950s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24
字數:409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老上海是否曾消失得無蹤影?上海的地方性是否延續?國傢“入場”與都市“在場”怎樣互動?……如同問題的發掘難以窮盡,幾乎每一個問題都大有文章可做,且大有引發新問題的餘地。《近世中國·遠去的都市:1950年代的上海》僅從“勞動人民”“知識人與文化人”以及“小市民”三個研究主體齣發,對1950年代的上海社會文化作一次重訪,以期將曆史巨變中那個遠去的都市拉迴到曆史的真實中來。

作者簡介

  張濟順,1949年生,上海人。“文革”期間下鄉插隊,後進廠當工人。1978~1985年就讀於北京師範大學,先後獲曆史學學士、法學碩士學位。1998年於復旦大學獲法學博士學位。現任華東師範大學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研究員、曆史學教授,復旦大學曆史係兼職教授。

目錄

緻 謝/1
自 序/1
第一章 掀動底層:政治統閤與裏弄換顔(1949—1955)/19
引言/21
一 單位之外:新政權遭遇舊裏弄/25
二 承續與突進:有效運作的早期居民委員會/42
三 國傢滲透日常:政治整頓與社會生活計劃化/63
結語 國傢與裏弄:未完成的社會重構/78
第二章 國傢主人翁:第一次普選運動中的底層社會(1953—1954)/83
引言/85
一 生死攸關:“鎮反”思路下的選民資格審查/86
二 塑造“主人翁”:樹立典型與宣傳引領/93
三 當選“主人翁”:翻身通道上的小人物/107
結語 依然在場的都市與革命/126
第三章 從民辦到黨管:上海私營報業的改製與改人(1949—1953)/133
引言/135
一 扶助與控製:新政權與舊報業/137
二 放慢腳步:思想改造運動的時機與目標/148
三 由睏惑到亢進:運動群眾與群眾運動/155
四 精英急轉彎:運動中的徐鑄成與嚴寶禮/163
五 體製內外:從民間報人到國傢乾部/180
結語 共産黨與上海民間報人/187
第四章 約園內外:大變局中的黃氏兄弟(1930—1960)/189
引言/191
一 《西風》:自校園的乍起與沉寂/195
二 在疏離與異化之間:大學蛻變中的黃嘉德/202
三 華彩寫就的悲劇:都市文化盡頭的黃嘉音/228
結語 聖約翰與上海知識人的日常史/257
第五章 時尚再現:隔絕中的大眾記憶與想象(1949—1960年代早期)/263
引言/265
一 國傢意誌:文化體製的急劇轉型與功能轉換/267
二 時尚不再:彆瞭,好萊塢/275
三 影迷重聚:香港影片激起狂熱/282
四 旁門左道:上海化的西方影像/290
五 軟性抗衡:黨與小市民各自錶述/300
結語 轉型中的延續/313
徵引文獻/317
索 引/328
附 錄/339
近代上海社會研究界說/341
海派文化研究中的方法論問題/353
近代上海與近代中國幾個問題的思考/355
論上海裏弄/366
上海租界研究的思路更新——城市史研究的方法論檢討/391
淪陷時期上海的保甲製度/397
從小溪到大海:上海城市曆史和現代教育/411

精彩書摘

  《近世中國·遠去的都市:1950年代的上海》:
  保甲組織與政治生態 中共接管上海之時,除瞭麵對流轉過頻、聚集過密與階層雜錯的上海社會特質外,還麵臨著保甲組織覆蓋的裏弄政治——全市30個行政區,1193個保,28552個甲。保辦公處“掌握瞭甲長,掌握瞭全保戶籍與人口動態,掌握瞭人民的基本情況”。到1949年,經曆瞭國民黨和日僞統治時期,傳統中國的保甲製度,已實現瞭時空移位,從國傢控製鄉村基層社會的有效方式,變為現代都市社會的控製機製。然而,這個傳統製度之所以被移植到上海裏弄,是特定的時空條件使然。
   迴溯曆史,上海開埠前實行過保甲製度,不過到清末已經名存實亡。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上海處在華界、公共租界、法租界“三傢兩方”的行政格局下,保甲製度難以在割裂的空間裏建立和運行。
   在1940年代淪陷時期的上海,保甲製度在這座充滿現代氣息的都市社會復活,形成集行政、警政、特務於一體的基層控製係統,遍及全市裏弄,發揮非常時期的政治控製功效。戰後,國民黨上海市政府在抨擊日僞保甲“荼毒市民,為虎作倀”的同時,復亮“地方自治”招牌,繼續在裏弄中實行保甲製度。市政府一度恢復地方自治訓練所,計劃動支2億元,在一年內將全市各區公所人員及保甲長訓練完畢,並將改組後的保甲機構從原來的警務係統移至民政係統,以區彆日僞,增加民治色彩。但到1948年底,國民政府重蹈日僞政權覆轍,將保甲組織重新納入戰時軌道,又一次將裏弄基層社會拖入帶有恐怖色彩的政治控製之中。
   保甲製度在上海裏弄的重建,很大程度上藉助瞭戰時的特定條件。無論在日僞治下的淪陷時期,還是在戰後國民黨統治的最後年代,隻是維持基本生計的以“計口授糧”為要旨的戰時供應體製以及極度混亂與恐怖所帶來的全城居民心理上的崩潰,纔促使上海社會接受瞭保甲,使之活躍一時。但是,作為常規的現代社會基層控製,保甲製度並未被上海市民整體接受,未在大都市社會生根。
   日僞和國民黨同樣需要麵對一個開放的而非封閉的、流動的而非穩定的上海,建築於村落傢族基礎上的保甲製度當然不能適應於此。然而,日僞和國民黨的上海地方政權必須將基層社會完全置於政府的監控之下,非此便不能有效地控製這座大都市。傳統保甲製度最適閤日僞和國民黨政權的需要之處,主要就是依靠最接近的社會空間——鄰裏間的監督和製約,實現政府對基層社會的控製和滲透。因此,1940年代上海保甲戶籍管理中最受重視的一項就是聯保連坐,即鄰裏互相擔保不發生“越軌行為”,一旦發現,立即舉報,如有隱匿,株連聯保各戶。但是,上海裏弄流動不居的鄰裏並不能遵循某種約定來保證政府需要的秩序,傳統保甲最為有效的這項製度規定,在現代都市社會則不能通行無阻。加之戰時社會經濟恐慌和政治紛亂及民眾的反日反戰情緒,保甲組織控製社會的有效性大打摺扣。
   保甲企圖脫離政府控製軌道的情形屢有發生。一些地區的保甲長往往自行其是,區保甲辦事處和警察分局發現自己無法行使行政領導和督查權,對下指揮常常失靈。更有甚者,保甲長將保甲變成瞭個人的獨立小王國,專與警察分局或上級辦事處指派的保甲人員作對。閘北、南市等區發生多起上級圈定的新保長受到原保長的抵製、對抗事件,而原保長幾乎都是“地頭蛇”。原本為政府掌控社會所用的保甲組織卻為某種社會勢力所占有,成為某些特定人群的代言人。
   保甲組織自身的腐敗也加劇瞭製度與民眾的矛盾。從1938年9月督辦上海市政公署著手編組保甲開始,就不斷有保甲長利用職權虛報戶籍以自肥,以不予申報戶口勒索、刁難居民,還與二房東勾結敲詐房客以分贓。扣發居民購貨證、購糧證以及挪用保甲經費人私囊者不在少數,亂攤派、亂收費的現象比比皆是。日僞時期,還發生過市警察局保甲處濫用職權營私舞弊案,以緻日軍特高處情報科不得不對此進行調查。一般市民對保甲的腐敗深惡痛絕,對各級保甲人員的投訴、指控連續不斷,直接衝突也時有發生。從1943年5月底到次年底,由僞市警察局保甲處直接受理並處理的居民訴訟保甲人員要案87起,其中南市區居民吳以揚等人聯名控告區保甲辦事處副主任蕭剛一案直接由僞市長周佛海批示查處。
   然而,保甲組織並非一律遭到上海社會的排斥。
  一些保甲在查禁毒品和防治社會治安險情等方麵發揮瞭一定的功效,得到居民的肯定。有些保甲長因負治安之責而受傷甚至被殺。許多居民在控告保甲人員貪腐的同時,都希望有一些清廉者來掌握保甲,有的還例舉某保甲人員如何之廉潔為民,籲請以他們來取代那些貪贓枉法之徒。上海基層社會需要能夠保護其利益的社會控製與秩序,寄希望於政府權力來解決這些問題,同時又反對政府利用保甲對基層社會生活的過分乾預。
  ……

前言/序言

  自  序
  一
  我與上海史研究“觸電”,始於1980 年代末。當時我是復旦大學曆史係的一名講師,經黃美真教授推薦,參加瞭1988 年9 月由上海社會科學院主辦的“近代上海城市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那次會議雲集瞭國內外上海史研究的學術大師,也有不少堪稱“少壯派”的中青年學者,如今,他們的名字已蜚聲國際學界,他們的著作也已成為大學專業課的必讀書目。會議論文和討論讓我大開眼界,上海史研究的勃勃生機令我興奮不已。那些長期未敢涉足的領域有瞭開拓性的進展,最具代錶性的當屬租界問題的再認識;一度受到冷落的海派文化研究,不僅頗受關注,而且呈現齣與社會史研究交匯前行的勢頭;某些“傳統”課題,如工人運動、學生運動、黨派之爭等,不再滿足於政治事件的鋪陳,而是從人口學、社會學、政治學以及文化人類學等學科中去汲取新鮮養料;還有那些過去不受關注的小市民、蘇北人等所謂“下隻角”裏的蕓蕓大眾,也因其獨特的學術價值而步入史學殿堂。這些成果不但激發瞭我對上海史研究的強烈興趣,更給予我一個具有導引意義的啓示:上海史研究正在擺脫近代史研究規範的束縛,突破“事件-人物”單綫敘述的操作模式,不再是意識形態主導下定於一尊的革命史和政治史的附庸。透過這些嶄新的學術成果,重建問題意識和更新研究方法的學術旨趣清晰可見。我有幸趕上瞭上海史研究的黃金時期。
  隨後三四年內,我開始涉獵上海社會史研究,將研究目光下移,試圖從社會基層大眾日常生活中的行為方式、價值取嚮、文化範式以及心理反應等要素構成的曆史畫捲中,去探究社會變遷中國傢與社會的復雜關係,去估測上海現代化的深度,並揭示上海現代性之特質。發錶於1990 年代初的《近代上海社會研究界說》和《論上海裏弄》兩文,即源自上述想法的淺嘗之作。《界說》重在上海社會研究的知識與方法更新的一些思索,其中,從曆史變遷長時段的一般意義齣發,質疑瞭1949 年在上海社會的結構性變動中是否具有斷然界分的意義;《裏弄》則粗綫條地勾畫瞭近代上海基層生態布局和日常生活空間的演變,論及地方政治和政權更替對裏弄組織及其功能轉換的影響,將裏弄置於一個連續的係統內去考察,上溯近代上海“兩方(租界、華界)三傢(國民政府上海市政府、公共租界工部局、法租界公董局)”的行政格局,下限至1949 年以後的上海人民政府時期。雖然我筆下的1949 年以後的上海裏弄進入瞭一個與此前似乎斷裂的全新時期,這兩篇論文所探究的曆史延續性問題遠還不是自覺的,但跨越1949 年的學術旨趣由此而萌發。
  在上海史研究迅速升溫並成“顯學”的1990 年代中期,我獲得瞭又一次提升學術的良機。1994—1995 年,我到美國上海史研究重鎮加州大學伯剋利校區東亞研究所做訪問學者,參與亨利·魯斯基金會(The Henry Luce Foundation)資助的研究項目“社會與文化:20世紀的上海”,以《時空移位:戰時上海的保甲製度》一文參加瞭該項目的最後一次討論會。這篇文章本身的學術成績現已微不足道,最難得的收獲得之於魏斐德(Frederic E. Wakeman Jr.)教授在會上的評論和其後兩次單獨與他的討論。他贊賞《保甲》一文在一個非常具體的時空中探討社會控製手段與機製的承續和變化問題,但又告誡說,文中所使用的“傳統-現代”“國傢-社會”二元對立的框架是值得商榷的,任何現成的西方概念都難以容納現代上海曆史的豐富與多樣性。他認為,保甲固然是中國傳統的國傢控製鄉村社會的製度,但是它不僅藉助瞭上海淪陷時期的非常狀態在現代都市社會中復活,而且也是國共兩黨都尋求的控製都市基層社會的方式。因此,重要的並不是追究這個製度或組織形態是“傳統”的,還是“現代”的,是“國傢”的,還是“社會”的,而在於探討不同的政治與社會環境中,保甲以及居民委員會為何最終都為社會所接納,不管這種接納是消極的、無奈的,還是積極的、能動的;為何各個不同的政權對於社會的實際掌控又大不一樣。魏斐德教授的意見促使我帶著明確的“轉型與延續”相統一的問題意識跨入1949 年以後的上海史研究,不再為“規律”“必然”與政治褒貶所構成的“目的論”或“決定論”史學所左右,也不再讓豐富的曆史材料成為傳統與現代、國傢與社會等二元對立概念的填充物,而著力去發現1949 年以後天翻地覆的政治改造錶象背後延續著的曆史本身的邏輯發展。
  與此同時,醞釀中的1950 年代上海史研究又獲得瞭新的動力。1990年柯偉林(William C. Kirby)教授發錶的關於1943—1958 年經濟計劃與技術官僚在中國大陸與颱灣連續與變化的開拓性研究成果,打開瞭重新解釋1950 年代中國的研究之路。此後,許多學者轉嚮從國傢建設與現代化漸進過程的角度來思考20 世紀的中國,開始探究國民黨與共産黨統治之間的延續性,主張重新討論中國革命的意義。中華人民共和國史開始打破政治學研究的一統天下,在美國史學界漸成熱門。正如周傑榮(Jeremy Brown)和畢剋偉(Paul G. Pickowicz)在迴顧這一時期的研究時所指齣:“許多新的著作開始探討傢庭組織與工作場所在1949 年之前和之後這兩個時期的相似性。研究者發現當共産黨人開始治理大陸時,齣於必要性和策略的考慮,會允許1949 年前的組織製度、個人關係與社會模式繼續在新社會中發揮重要作用”。
  與此同時,國內的上海史研究持續進展。最為令人矚目的是熊月之先生統領的《上海通史》起動並於1999 年齣版。這部15 捲的通史性著作,敘述上起史前時期下至1997 年的曆史,其中當代部分有4 捲,觀照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各個方麵。雖然其中有關1949—1979 年的曆史敘述還有一些重要的缺憾,但作為一部通史性的著作,沒有如以往許多同類著作那樣,至1949年就此打住,且當代與民國、晚清也有相當程度的呼應。此著領當代上海史研究之先,確有篳路藍縷之功。
  然遺憾的是,這個極好的學術發展契機幾乎與我擦肩而過。由於工作的變動,1996年之後的十幾年,繁重的校務壓得我喘不過氣來,使我成瞭學術圈的“邊緣人”。隻有在長長的暑假裏,纔擠齣時間到檔案館、圖書館蹲一蹲,找迴逐漸遠去的做學問的感覺,收獲點滴學術心得。我的1950 年代上海史研究,也就在這樣一種情境中,零打碎敲地起步瞭。
  十餘年間時斷時續寫就的論文,構成瞭今天寫這本小書的基礎。《上海裏弄:基層政治動員與國傢社會一體化走嚮(1950—1955)》《轉型與延續:文化消費與上海基層社會對西方的反應(1950—1960 年代早期)》《從民辦到黨管:上海私營報業轉製中的思想改造運動——以文匯報為中心的考察》以及《1949年前後的執政黨與上海報界》是其中的主乾。這些文章以“社會與文化”為研究視角,從基層政治動員與文化體製轉型兩個方麵繼續討論國傢對都市社會日常生活的控製與基層社會的反應。比之當初我在“1950年代的上海”入口處窺探之時,這些研究雖然未改初衷,但有瞭若乾進展,其關切點也有所變化。一是從對國傢權力的單嚮度關注,進於國傢到達社會基層之間的“中介工具”或中層組織(如居民委員會、新聞協會黨組)以及社會的“灰色空間”(如裏弄、影院)作用的探究。二是從1949 年以後中國曆史延續和轉型(或斷裂)的一般意義上的描述,開始注意到國傢強力統閤下“地方性”和“地方文化”的延續,將目光聚焦於新政權的強力控製下近代上海城市特質和都市社會與大眾文化的力量。
  2011 年7 月,當我卸去學校領導職務迴到熟悉又陌生的學術領域時,第一個衝動就是實現我的宿願,寫成“1950年代的上海”。接踵而至的一大難題,便是上海史研究已今非昔比。從條件看,檔案的繼續開放和民間史料的海量發掘以及口述、圖像等多種資料的湧現,既使人按捺不住地去探求新的發現,又常常讓人感嘆無法窮盡而難以下筆。從成果論,盡管有關當代上海史的研究還遠不及晚清、民國,但其關注度與日俱增,不僅有相當學術分量的論著麵世,還有一大批可畏的“後生”已嶄露頭角或躍躍欲試。這對一個剛剛迴歸學術圈的人來說,不能不是難得的機遇和巨大的挑戰。
  時隔十多年再續“1950年代的上海”研究,我既沒有資本將原來零星發錶的論文簡單修改即可匯集成書,更沒有理由僅用一些新收集的檔案和其他史料做填鴨式的擴充湊夠一本書的篇幅,而須在盡力收集新材料並做重新係統解讀的基礎上,力求對1950 年代的上海在史學上命題的意義有新發現,以盡綿薄。
  ……

城市肌理的重塑:戰後重建時期的倫敦(1945-1960) 導言:廢墟與新生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硝煙剛剛散去,倫敦,這座曾經的帝國心髒,滿目瘡痍。德軍的“V字彈”和“飛彈”在城市上留下瞭難以磨滅的傷痕,數以十萬計的房屋被毀,基礎設施麵臨崩潰。然而,在瓦礫與塵土之下,一股強大的、對未來重塑的渴望正在醞釀。《城市肌理的重塑:戰後重建時期的倫敦(1945-1960)》深入剖析瞭這一關鍵曆史時期,探討瞭倫敦如何在極端物資匱乏、政治激蕩與社會劇變中,自上而下地進行規劃與建設,試圖打造一個更現代、更宜居的“理想城市”。本書不僅關注宏大的城市規劃藍圖,更聚焦於普通市民在重建進程中的生活體驗與觀念變遷。 第一章:規劃的優先序:從緊急救援到長期願景 二戰結束後,倫敦麵臨的首要任務是解決住房短缺和基礎設施的恢復。本章首先梳理瞭戰後初期(1945-1950年)的緊急住房政策,如“臨時住房計劃”(Prefabs)的迅速推廣,以及隨之而來的對於永久性規劃的爭論。我們詳細考察瞭以約翰·貝森比(John H. D. Bazeley)和阿伯剋隆比爵士(Sir Patrick Abercrombie)的《大倫敦規劃》(County of London Plan, 1943,並在戰後得到實施)為核心的規劃思想。 核心議題在於:如何平衡重建的緊迫性與對未來城市形態的宏大構想?阿伯剋隆比的規劃強調“藍綠空間”的保護、控製城市蔓延(De-centralisation)以及在城郊設立新市鎮(New Towns)。本書批判性地分析瞭這一規劃的內在矛盾——一方麵是保護曆史文脈的願望,另一方麵卻是對功能主義(Functionalism)和現代主義建築思潮的接受。章節還探討瞭市政權力在物資調配和土地徵用中的角色,以及地方政府如何在新成立的住房部(Ministry of Housing and Local Government)的指導下,艱難地推行涉及大量拆遷和新建的復雜項目。 第二章:高聳的塔樓與“居住環境”的辯證 1950年代,倫敦的住房建設進入瞭快速發展期。麵對數以百萬計的傢庭等待入住,高層公寓樓(Tower Blocks)成為解決人口密集的標誌性方案。本章重點研究瞭社會住宅(Council Housing)的爆發式增長及其建築學意義。我們審視瞭斯托剋威爾(Stockwell)和羅漢普頓(Roehampton)等大型公共住房項目的案例,分析瞭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思想對英國建築師的影響,以及如何將“居住機器”的概念應用於倫敦的特定氣候和社會需求。 然而,本書並未止步於對現代主義建築的贊頌。我們深入探究瞭高層生活帶來的社會後果。通過對當時的地方報刊、居民信件和早期社會學調查的分析,揭示瞭“空中花園”的承諾與現實的落差——鄰裏關係的疏遠、維護成本的增加、以及社區身份的瓦解。五十年代中期後,對塔樓的疑慮開始浮現,這為下一階段的城市批判埋下瞭伏筆。 第三章:交通的重塑:從地上到地下 戰後,倫敦的交通係統承受瞭巨大壓力,私傢車保有量開始緩慢迴升,而曆史悠久的街道網絡顯得愈發擁堵。本章聚焦於交通規劃的重大決策。我們詳細考察瞭倫敦交通執行局(London Transport Executive)在艾捨·菲利普斯(Sir Alexander Fluck, 1953年後)領導下的戰略轉變,特彆是對地鐵網絡的現代化改造以及對道路拓寬的持續努力。 至關重要的是,本章詳盡分析瞭“大倫敦環綫”(The London Ringways)計劃的早期構想和技術可行性研究。盡管環綫的高速公路係統在很大程度上並未實現,但其背後的哲學——優先考慮機動性,而非步行體驗——深刻地影響瞭市中心周邊的發展方嚮。本書通過對比汽車使用者與依賴公共交通的市民的利益衝突,展現瞭現代交通規劃如何無意中加劇瞭城市空間的碎片化。 第四章:商業中心的迴歸與西區(The West End)的變遷 戰爭對倫敦的商業活動造成瞭巨大衝擊,特彆是倫敦金融城(The City of London)的許多傳統建築被夷為平地。本章探討瞭金融城在五十年代的重建過程,這是一個在保守的金融精英與現代化的規劃師之間進行拉鋸的曆史。與許多歐洲城市不同,金融城的重建呈現齣一種對傳統街區模式的謹慎迴歸,盡管新建築在高度和材料上明顯更具時代特徵。 同時,本書也關注瞭西區(West End)的商業復興。隨著戰後經濟的好轉,劇院、百貨公司和餐飲業迅速恢復。我們考察瞭廣告牌文化和新的零售模式如何重塑瞭牛津街和攝政街的視覺景觀。這一時期的商業活動,伴隨著戰後移民的湧入,使得倫敦的商業麵貌開始展現齣更豐富的文化層次,盡管這種融閤也伴隨著社會緊張。 第五章:懷舊、批判與身份認同的探索 《城市肌理的重塑》的最後一部分轉嚮瞭文化與社會層麵。隨著重建工作的推進,公眾對於倫敦“身份”的討論日益激烈。一方麵,齣現瞭對“新倫敦”的樂觀期待,認為一個更高效、更衛生的現代都市正在誕生。另一方麵,對曆史記憶的懷舊情緒也十分強烈。 本章分析瞭戰後倫敦文學和電影中對城市景觀的描繪。例如,通過分析一些早期涉及戰後生活的電影鏡頭,我們可以看到被拆除的棚戶區、臨時營地以及閃爍著新光芒的公共住宅是如何被影像化的。我們還探討瞭地方曆史保護組織在麵對規劃拆遷時的早期抗爭,這些抗爭雖然在五十年代的力量相對有限,卻為後來的“遺産保護運動”奠定瞭思想基礎。城市不再僅僅是鋼筋水泥,它成為承載集體記憶和身份認同的載體,而重建的實踐,正是在不斷定義和再定義這個過程。 結論:未完成的藍圖 1960年,倫敦已然不再是1939年的那座城市。本書總結道,戰後重建時期(1945-1960)是倫敦曆史上一個關鍵的“過渡階段”——它既是舊帝國體係崩潰後的痛苦療傷,也是現代都市主義全麵介入的試驗場。規劃者們試圖用理性和功能來治愈戰爭的創傷,但這種自上而下的乾預,在無形中也割裂瞭城市原有的有機肌理。這座城市在經曆瞭物理上的創傷後,開始瞭漫長而充滿爭議的自我重塑之旅,留下瞭至今仍有待解決的規劃遺産。

用戶評價

評分

讀完此書,我心中的震撼難以言喻。它提供的視角是如此獨特,仿佛置身於一個時間膠囊之中,親眼見證著一個偉大都市的集體“變形記”。作者對敘事節奏的把握堪稱大師級,時而如涓涓細流般娓娓道來,聚焦於某個街角商鋪的興衰更迭;時而又如驚雷乍現,揭示齣宏大政策如何潛移默化地重塑瞭居民的日常生活結構。這種敘事張力的運用,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曆史梳理變得引人入勝,充滿瞭戲劇張力。更難能可貴的是,它並沒有滿足於描摹錶象,而是深入挖掘瞭城市居民在劇烈變動時期所展現齣的那種堅韌與適應性。書中對個體命運與時代洪流交織處的刻畫,尤其令人動容,讓人不禁反思,在曆史的巨輪下,我們每個人是如何被推著嚮前,又如何在既定的框架內努力尋找自我定位的。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配圖選擇,也為閱讀體驗增色不少。那些精心挑選的舊照片和地圖,不僅僅是文字的注腳,它們本身就構成瞭另一種有力的敘事。通過圖像與文字的互文關係,讀者可以構建起一個更為立體、多維度的曆史圖景。我仿佛能透過那些泛黃的影像,感受到那個時代特有的光影和氣氛。此外,作者在章節銜接上的處理也十分流暢,使得讀者在信息量巨大的情況下,仍能保持清晰的閱讀脈絡。這絕不是一本可以輕易翻閱過去的作品,它要求讀者慢下來,去品味那些字裏行間所蘊含的微妙信息和曆史重量。它成功地將學術研究的嚴謹性與文學作品的感染力融為一爐,是近年來罕見的優秀曆史地理學著作。

評分

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作者在處理宏大議題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剋製與審慎。在探討城市規劃與意識形態灌輸的章節中,沒有流於簡單的批判或贊美,而是以一種近乎人類學的冷靜視角,去分析這些乾預措施是如何被城市居民“接收”和“再詮釋”的。書中對於不同階層人群對新秩序的不同反應的對比描述,尤為精妙,展現瞭社會內部的異質性。這種避免瞭二元對立的成熟態度,使得全書的論述更具說服力和深度。我從中看到的,是一個復雜肌理下的生命力,是社會在劇烈變革中依然保持著某種內在張力和韌性的證據。這使得該書超越瞭簡單的懷舊或史料堆砌,而上升到對城市社會學與曆史動力學的深刻洞察層麵。

評分

這本書的學術功底無疑是紮實的,但真正令我著迷的,是它那股撲麵而來的“現場感”。它不是那種高高在上、俯視眾生的曆史論述,而是充滿瞭泥土氣息和煙火氣。作者顯然投入瞭大量精力去搜集那些散落的、非官方的史料,使得文字的質感非常厚重。我特彆喜歡那些關於市民文化和消費習慣轉變的章節,那些關於食物、服飾乃至娛樂方式的細微變化,勾勒齣瞭一個充滿活力卻又略帶不安的都市群像。這種關注“細碎生活”的寫作方法,極大地消解瞭曆史敘事的距離感,讓我感覺這不是在閱讀“曆史”,而是在經曆一段“生活”。對於那些對城市史抱有樸素好奇心的非專業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座絕佳的入門橋梁,它用最生動的方式,詮釋瞭社會結構變遷的復雜性。

評分

這部作品一經問世,立刻在史學界和城市研究領域激起瞭不小的漣漪。它以一種近乎“考古式”的細緻入微,為我們描繪瞭一個特定曆史時期中國城市麵貌的側影。作者的筆觸並非那種宏大敘事的教科書式鋪陳,而是專注於那些被時間洪流衝刷得幾近模糊的日常細節。我尤其欣賞其對於社會肌理的剖析,那種滲透在市井生活中的微觀權力運作和文化張力,被捕捉得栩栩如生。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聽到舊式弄堂裏清晨的叫賣聲,感受到新舊思想碰撞時那種微妙的張力。這不僅僅是對一個年代的簡單記錄,更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城市“生態考察”,它迫使我們重新審視城市發展脈絡中那些看似不經意的轉摺點,理解它們是如何塑造瞭我們今日所處的地理與精神空間。書中對於空間敘事和地方感的強調,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城市記憶”的理解維度。

評分

老公喜歡看,值得購買

評分

不錯,書很好,送貨也快

評分

上海史研究的最新著作,張繼順老師傢學淵源

評分

速度挺快,包裝也不錯。

評分

《遠去的都市:1950年代的上海》介紹瞭老上海是否曾消失得無蹤影?上海的地方性是否延續?國傢“入場”與都市“在場”怎樣互動?……如同問題的發掘難以窮盡,幾乎每一個問題都大有文章可做,且大有引發新問題的餘地。《遠去的都市:1950年代的上海》僅從“勞動人民”“知識人與文化人”以及“小市民”三個研究主體齣發,對1950年代的上海社會文化作一次重訪,以期將曆史巨變中那個遠去的都市拉迴到曆史的真實中來。

評分

史料翔實,好書

評分

內容挺不錯的值得閱讀

評分

質量非常好,與賣傢描述的完全一緻,非常滿意,真的很喜歡,完全超齣期望值,發貨速度非常快,包裝非常仔細、嚴實,物流公司服務態度很好,運送速度很快,很滿意的一次購物

評分

不錯的書,價格閤適。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