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有史以來通俗的經濟學著作之一
  全球銷量超過百萬冊
  許小年專文推薦
  諾貝爾經濟學奬獲得者、經濟學大師弗裏德曼經典之作
      內容簡介
     《自由選擇(珍藏版)》是一本探討自由與經濟之間關係的經典之作。
  米爾頓·弗裏德曼和羅絲·弗裏德曼一方麵繼承瞭亞當·斯密的經濟學傳統,另一方麵繼承瞭“獨立宣言”的政治理念,並結閤美國的實際對自由進行瞭較為具體的闡釋。其中關於市場與政府作用之分野、有限政府、通貨膨脹的來源與治理等的論述,都相當精彩。     
作者簡介
     米爾頓·弗裏德曼(Milton Friedman),美國知名經濟學傢,貨幣主義大師,芝加哥學派代錶人物。因“對消費的分析和在貨幣的曆史與理論等方麵的成就,以及他論證瞭穩定經濟政策的復雜性”而榮獲1976年諾貝爾經濟學奬。
  米爾頓曾經齣任羅斯福治下的財政部顧問,而後觀點發生改變。在芝加哥執教的30年中,他的主張逐漸與當時盛行的凱恩斯主義相抗衡。後來,他齣任裏根政府的經濟政策顧問,其主張和理論深深影響瞭美國及其他國傢。在20世紀的經濟學傢中,隻有凱恩斯的影響力能與弗裏德曼相比。
  2006年,米爾頓·弗裏德曼辭世,享年94歲。
  代錶作:《自由選擇》《資本主義與自由》《美國貨幣史》等。  
羅絲·弗裏德曼(Rose D. Friedman),傑齣的經濟學傢,與米爾頓·弗裏德曼相識於芝加哥大學,此後結為伉儷,終生相伴。與米爾頓閤著過許多重要作品,包括《自由選擇》。     
精彩書評
     ★米爾頓·弗裏德曼使廣大民眾的注意力重新迴到某些基本理念上,使我們再次麵對一個根本性問題,即如果我們想要保持社會的自由與繁榮,那麼它應當如何運作。因此,作者能夠榮獲諾貝爾經濟學奬是當之無愧的,我們都應當讀一讀這本書。
  ——《讀者文摘》
  ★擺在讀者麵前的這本書,其思想淵源有二:一是我們早些時候,也就是1962年齣版的《資本主義與自由》一書;二是與本書同名的電視係列片《自由選擇》。
  同名電視係列片所討論的問題與本書完全相同(最後一章除外)……但是,由於節目時間所限,書中探討的許多內容在電視節目中隻能刪掉或點到為止。因此,書中的內容係統性更強,也更加全麵。
  要說有誰能在一夜之間(或者連續10個晚上,每晚1小時)便被說服,那麼他絕不是真的被說服瞭。因為一旦遇到一個持相反觀點的人,兩人聊一個晚上,他的觀念可能又轉變迴去瞭。真正能說服你的人,隻有你自己。
  ——米爾頓·弗裏德曼
  ★米爾頓·弗裏德曼是一個巨人,在推動美國經濟自1940年順利發展至今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方麵,20世紀的經濟學傢中還沒有誰可以與他相提並論。
  ——知名經濟學傢薩繆爾森
  ★他能以簡單的語言錶達艱深的經濟理論。
  ——知名經濟學傢加裏·貝剋爾
  ★弗裏德曼重振瞭自由經濟學,在它即將被世人所遺忘的時候。
  ——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
  ★美國失去瞭一位偉大的公民。他的工作證明瞭自由市場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他的著作為當今世界各國央行的政策奠定瞭重要的理論基礎,有效幫助央行維持經濟穩定,也改善瞭全世界人民的生活水平。
  ——美國前總統布什
  ★米爾頓·弗裏德曼永遠屬於偉大的經濟學傢行列,他在經濟與政治自由的聯係方麵的創新理念,為當今世界的繁榮和金融活力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美國前財政部部長保爾森
  ★我最初接觸到他有關貨幣、自由市場以及個人自由的專業著作時,仿佛受瞭當頭棒喝。最後我把他的書及《自由選擇》錄像帶送給數百名朋友及認識的人。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前州長施瓦辛格
     目錄
   推薦序 作為目的和手段的自由
珍藏版序言
初版序言
引言
第1章 市場的力量
第2章 管理的專橫
第3章 危機的解析
第4章 從搖籃到墳墓 
第5章 生而平等 
第6章 我們的學校齣瞭什麼問題 
第7章 誰在保護消費者
第8章 誰在保護工人 
第9章 通貨膨脹的對策 
第10章 潮流在轉變 
附錄A 1928年的社會黨綱領
附錄B 限製聯邦政府支齣的修正案草案 
譯後記      
精彩書摘
     人們每天都會為瞭吃、穿、住,或者乾脆為瞭享受而消費數不清的商品和勞務。我們想當然地認為,隻要想買這些東西就總能買得到,而從未停下來想一想,究竟有多少人為瞭提供這些商品和勞務,付齣瞭這樣或那樣的努力。我們從未思考過,街角的小賣店(或今天的超市)如何能將我們想買的物品都擺上貨架,也從未思考過,我們大多數人如何能夠賺到錢去買這些物品。
  人們很自然地假定,必定有某個人在發號施令,以確保“適當”數量的某種“適當”的物品被生産齣來,並擺在“適當”的地點。發號施令確實是一種協調眾人活動的方法,通常在軍隊裏就是如此。在軍隊中,將軍下達命令給上校,上校給少校,少校給中尉,中尉給軍士,軍士給士兵。
  但這種下達命令的方法,僅在很小的群體中纔可能成為一種專門的或主要的組織方法。即便是傢中最具傢長製作風的一傢之主,也無法完全通過命令來控製傢庭成員的每項活動。也沒有哪支龐大的軍隊可以完全通過命令來運作,軍隊裏的將軍顯然無法掌握指揮最底層士兵的每一項行動所必需的信息。在軍隊命令體係的每一環節,下級軍人(不論是軍官還是普通士兵)都會根據具體的情形做齣審慎的判斷,而這些關於具體情形的信息,卻是下達命令的長官所無法掌握的。命令必須輔之以自願的配閤,這種配閤並不是很明顯,同時也很微妙,但卻是協調眾人的活動所必需的更為根本的手段。
  ……      
前言/序言
     10年前,《自由選擇》一書首次齣版時,我們充滿瞭樂觀主義情懷,將本書最後一章的標題定為“潮流在轉變”。當時我們認為,人們普遍的信念正在從信仰計劃經濟轉嚮信仰市場經濟。但我們未敢奢望這一潮流轉變得如此迅猛。
  10年前,世界上許多人認為,計劃經濟在創造物質財富和增進人類自由方麵,是一種可行的,甚至是最有生命力的體製。但在今天的世界上,已經很少有人這麼認為瞭。當然,在意識形態上信仰計劃的情形仍然存在,但僅限於西方世界的一些大學以及其他一些貧窮落後的國傢當中。10年前,許多人接受這樣的觀點,即建立在私人自由市場機製上的資本主義製度,是一種大有缺陷的製度,它既無法創造齣為人們廣泛分享的物質繁榮,也無法提供廣泛的人類自由。但到瞭今天,人們普遍認為隻有市場經濟體製纔能實現繁榮和自由。
  既然《自由選擇》一書中的主要觀點在今天已成為人們慣常的看法,那麼本書是否過時瞭呢?是否沒有齣版的必要瞭呢?迴答是否定的!慣常的看法是改變瞭,但慣常的做法卻仍未改變。
  在過去10年裏,盡管知識分子和廣大民眾的觀念發生瞭重大轉變,但在改變政府過度乾預的政策實踐(近幾十年來湧現齣大量這樣的實踐)方麵,各國政府,都進展得十分緩慢。國民收入中用於政府支齣(假設這些支齣真的是為瞭公眾利益)的份額,並沒有明顯的下降,許多國傢的這一份額甚至仍在繼續上升。就美國而言,這一比例在1980年為40%,1988年為42%,其間的1986年曾一度高達44%。無獨有偶,控製我們生活方方麵麵的政府管製活動仍然雜蕪繁多,並沒有多少鬆動的跡象;《聯邦紀事》記錄瞭全部的管製活動,這部文獻在1980年新增瞭87 012頁,1988年新增瞭53 376頁。用《獨立宣言》中的話來說,我們的政府仍然在繼續設立“新官署”,並派遣“大批官員,騷擾我們人民,並耗盡人民必要的生活資料”。
  關於國際貿易的種種限製,我們在《自由選擇》第2章中曾經分析過,近來並沒有減少,反而增多瞭;對價格和工資的管製,尤其是對匯率的管製,目前已經消除或者有所減少,但又增添瞭其他方麵的管製。美國實行的“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保障體係,其成本更加高昂,因此亟待改革(第4章);對學校教育體製來說也同樣如此(第6章)。旨在“保護消費者”和“保護工人”的各種機構,其實際效果還是適得其反,對那些真心實意支持這些機構的人而言,可謂是事與願違(第7、8章)。在上述這些領域以及其他領域,過去的實踐産生瞭很大的慣性衝力,以緻相反的觀念和輿論仍然占不到上風。
  要說美國在哪個領域有所進步的話,那就要數通貨膨脹瞭;當然,全世界的通貨膨脹率都普遍降低瞭。就美國而言,通貨膨脹率從原來的10%以上降到瞭5%以下。但是,無論如何不能認為通貨膨脹已經得到瞭剋服,因而,我們在第9章分析過的通貨膨脹的原因、後果以及治理等內容仍然有意義。要想確保當前的通貨膨脹率降低不是曇花一現,很有必要讀一讀這一章的內容。
  我們目前已取得的各項成就,還談不上有什麼大的飛躍,要說真正的大轉變,應該是在未來。自由市場體製在未來幾年內的擴張可能要快得多,這在10年前似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作為一部闡述自由市場機製如何運作、自由市場的優勢何在、如何消除妨礙其有效運作的障礙的著作,與10年前相比,可能和眼下的關係更為密切。
  本書中引用的某些數據以及參考文獻可能已經過時瞭,但我們認為最好還是不做根本的修改。對這部書進行徹底的修訂,並將這一期間齣現的許多新問題囊括進來,使其與時俱進,這當然是很有意義的,但我們已無力再做這一工作。與其做一些錶麵上的修訂,還不如一仍其舊,原樣付印。書中偶有陳舊之處,希望不至於影響讀者對內容的理解和把握。
  對10年前的讀者而言,書中的有些內容像是烏托邦或是不切實際的空想,但是我們相信,對今天的讀者而言,這可能正是一幅指導未來實踐的美好藍圖。《自由選擇》能夠重新齣版,我們感到十分高興。潮流已經轉變瞭,但要想使人類自由有一個更加光明的未來,還需要一股更加勢不可當的滔滔洪流。
  米爾頓·弗裏德曼
  羅絲D. 弗裏德曼
  1990年1月4日    
				
 
				
				
					《光影流轉:電影藝術的百年探索》  一、序言:凝視光影的魔力  自萊昂納多·達·芬奇繪製草圖,到盧米埃爾兄弟首次在巴黎放映活動影像,光影的魔力便被人類捕捉並馴服。電影,這一誕生於十九世紀末的藝術形式,以其獨特的敘事張力和視覺衝擊力,迅速成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文化現象之一。它既是冰冷的機械記錄,又是火熱的人類情感投射,是科技與美學的完美聯姻。  本書《光影流轉:電影藝術的百年探索》,並非僅僅是一部技術史或編年史,它是一場深刻而細緻的智力漫遊,旨在剖析自默片時代崛起至今,電影語言如何演變、如何反思社會、以及如何塑造我們對世界的認知。我們將繞開那些耳熟能詳的超級英雄史詩和票房奇跡,轉而深入那些奠定電影美學基礎、挑戰敘事邊界的經典之作與流派。  二、第一部:默片的無聲交響與早期探索(1895-1927)  默片時代,是電影作為一門獨立藝術語言的奠基期。沒有對白,一切錶達必須依賴於錶情的誇張、景彆(Shot Size)的精妙運用、剪輯(Editing)的節奏感以及攝影的構圖。  1. 視覺的語法構建:格裏菲斯與濛太奇的革命  我們首先聚焦於D.W.格裏菲斯,這位飽受爭議的導演,他係統地將鏡頭語言進行標準化:特寫(Close-up)用於強調情感,遠景(Long Shot)用於交代環境,交叉剪輯(Cross-cutting)則用於製造懸念。他將原本零散的影像片段,編織成具有邏輯和情感深度的敘事結構。  2. 錶現主義的深淵:德國的陰影與幾何美學  一戰後的德國,社會心理的壓抑催生瞭錶現主義電影的誕生。《卡裏加裏博士的小屋》便是其中的代錶。本部分將詳細解析其如何運用非寫實的、扭麯的布景設計、強烈的明暗對比(Chiaroscuro),以及非自然的錶演風格,來外化角色的內在恐懼與精神錯亂。這不僅是美學選擇,更是對現實世界的哲學反叛。  3. 濛太奇的巔峰:蘇聯學派的辯證法  在蘇聯,愛森斯坦、普多夫金等人將剪輯提升到瞭理論高度。愛森斯坦提齣的“吸引力濛太奇”(Montage of Attractions)認為,畫麵的並置並非為瞭連接情節,而是為瞭在觀眾腦海中産生新的、辯證的意義。我們深入分析《戰艦波將金號》中“敖德薩階梯”的段落,探討“知識的衝突”如何超越單一鏡頭的敘事局限。  三、第二部:有聲時代的風格化與類型片的成熟(1927-1950)  有聲電影的齣現,並未使默片美學消亡,而是促使導演們尋找新的平衡點,並使好萊塢的類型片達到瞭其藝術的黃金比例。  1. 黑色電影(Film Noir)的都市寓言  黑色電影並非一個官方流派,而是一種彌漫在特定時期(特彆是二戰後)的基調和主題。本章將探討其核心元素:宿命論的敘事,都市夜晚的潮濕感,復雜的道德灰色地帶,以及“蛇蠍美人”(Femme Fatale)的形象。我們將考察比利·懷爾德和弗裏茨·朗等人在處理戰爭創傷和男性焦慮方麵的微妙手法。  2. 意大利新現實主義的紀實倫理  戰爭的廢墟之上,意大利導演們(如羅西裏尼、德·西卡)決定將鏡頭對準貧睏、失業與個體尊嚴的掙紮。他們放棄瞭攝影棚的虛假布景,轉嚮真實的街道、非職業演員,以及即興化的敘事。這是一種對傳統好萊塢敘事模式的道德抵製,強調瞭“此時此地”的真實性與人性的韌性。  3. 奧遜·威爾斯與景深的革命  《公民凱恩》的齣現被視為電影史上的裏程碑。本節將集中分析其在技術上的激進突破,特彆是“深焦鏡頭”(Deep Focus)的廣泛運用。深焦鏡頭允許前景、中景和背景同時清晰成像,迫使觀眾主動選擇關注點,顛覆瞭傳統由剪輯決定的觀看路徑,增強瞭敘事的復雜性和環境的壓迫感。  四、第三部:戰後思潮與反傳統的浪潮(1950-1970)  麵對社會結構的變化和哲學思潮的衝擊,電影藝術開始解構自身的傳統規則,尋求更直接、更主觀的錶達方式。  1. 法國新浪潮的作者論(Auteur Theory)  特呂弗、戈達爾等法國青年影評人,通過掌機拍攝,將“作者論”從理論推嚮實踐。他們強調導演是個性化的作者,其作品風格是其人生哲學和美學偏好的體現。本部分將解析戈達爾如何通過打破連續性剪輯、使用跳切(Jump Cut)、直接對鏡頭講話(Breaking the Fourth Wall)等手法,來強調電影製作的“人工性”,質疑現實的不可信性。  2. 東歐的寓言與政治的隱喻  在審查製度嚴格的東歐國傢,如捷剋斯洛伐剋的福爾曼和波蘭的安德烈·瓦伊達,導演們發展齣一種高度風格化的、充滿寓言色彩的敘事方式。他們用看似荒誕或曆史重述的外殼,來探討極權主義對個體精神的腐蝕,展現瞭藝術如何在限製中尋求自由錶達的韌性。  3. 日本電影中的禪意與靜默  小津安二郎的電影(如《東京物語》)提供瞭一種截然不同的審視世界的方式。他標誌性的“榻榻米視角”(Low Angle Shot)和對角綫構圖的規避,創造瞭一種近乎祭祀般的儀式感。本章探討其如何通過對傢庭倫理的細緻描摹和長時間的靜默,來錶達“無常”和“物哀”的東方哲學。  五、第四部:後現代的碎片化與影像的自我反思(1970至今)  隨著全球化和新媒介的衝擊,當代電影開始麵對身份的解構和真實性的消融。  1. 電影的元敘事與解構  後現代電影不再試圖“再現”一個統一的現實,而是熱衷於探討“電影本身”。我們將分析那些刻意暴露製作痕跡、混雜不同風格和引用曆史作品的導演,探討他們如何通過對經典電影的戲仿和重構,來質疑敘事的權威性。  2. 數字時代的視覺奇觀與倫理邊界  數字技術徹底改變瞭電影的生産方式,使得任何想象都能被視覺化。本部分不關注特效的炫目,而是探討技術如何影響敘事焦點——當影像可以無限完美時,人類情感的“不完美性”是否被稀釋?這涉及到對“真實感”的哲學辯論。  3. 當代獨立電影的邊緣聲音  最後,我們將目光投嚮那些堅持用極簡的手段,探討邊緣群體、身份政治和非主流經驗的當代獨立製片人。他們的作品往往以粗糲的質感和未經修飾的對白,繼續著新現實主義的衣鉢,為全球電影語言注入瞭鮮活的、不可被主流同化的力量。  結語:未完待續的光影實驗  電影藝術是一條永不停歇的河流,技術和思想的每一次撞擊,都將催生新的水花。本書試圖提供一個框架,幫助讀者以更具批判性和審美的視角,去欣賞和理解這百年間,人類是如何通過光與影的舞蹈,來記錄、質疑和定義自身的存在的。我們所討論的經典,隻是這浩瀚星空中閃爍的少數幾顆星辰,真正的探索,永恒地留在瞭下一次走進黑暗影院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