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中敏文集:散曲丛刊(套装共3册)

任中敏文集:散曲丛刊(套装共3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任中敏 著,王小盾,陈文和 编
图书标签:
  • 任中敏
  • 散曲
  • 文学
  • 诗歌
  • 古典文学
  • 中国古典诗词
  • 文集
  • 传统文化
  • 艺术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ISBN:9787550617537
版次:1
商品编码:1126120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任中敏文集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3-04-01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任中敏文集:散曲丛刊(套装共3册)》为散曲总集。搜集了元明以来的散曲选本15种,包括元人散曲2种,元人总集4种,明人专集5种,清人总集1种及任氏自撰曲学著作3种。校订讹谬、按谱断句,并以提要方式对原书的版本、体例、作者生平及其艺术表现做了总结和评论,开创了散曲文献学研究之先声。

目录

前言
散曲丛刊序
散曲丛刊序
散曲丛刊十五种概况
阳春白雪
乐府·玉
东篱乐府
梦符散曲
小山乐府
酸甜乐府
沿东乐府
王西楼先生乐府
唾窗绒
海浮山堂词稿
秋水庵花影集
清人散曲选刊
作词十法疏证
散曲概论
曲谐
《任中敏文集:散曲丛刊(套装共3册)》是一套系统梳理、精审校订任中敏先生散曲创作的珍贵文献。本书籍收录了任中敏先生一生中最具代表性、最富艺术价值的散曲作品,按照其创作年代、体裁和内容进行精心编排,力求全面展现任中敏先生在散曲领域的卓越成就与独特风格。 第一册:早期探索与情感抒发 本册重点收录了任中敏先生散曲创作的早期作品。这一时期的作品,展现了作者在艺术道路上的初步探索与个人情感的真挚流露。在题材上,多围绕着青年时代的理想抱负、人生感悟,以及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摹。任中敏先生的笔触,既有文人的雅致,又不乏生活气息,将个人的情感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变化巧妙地融为一体。 其中,《小令》部分,多为言简意赅、点染生动的短小篇章。作者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片断,以精炼的语言勾勒出鲜明的画面,传递出微妙的情绪。无论是对春日繁花的赞叹,还是对秋风萧瑟的慨叹,都显得真切动人,饱含深情。例如,某首描绘江南春色的曲子,仅寥寥数语,便勾勒出烟雨蒙蒙、莺歌燕舞的生动景象,其间流淌着作者对美好景物的喜爱与眷恋。又如,某首抒发离愁别绪的小令,用语朴素,意境深远,将分别时的无奈与思念刻画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当时的情境之中,感同身受。 《套数》部分,则更为系统地展现了作者在长篇叙事和议论方面的能力。早期套数中,作者常以个人经历或社会现象为题材,通过层层递进的铺陈,展现出宏大的格局和深刻的思考。例如,某一套数,以作者年轻时的科举经历为线索,描绘了金榜题名的喜悦,也流露出对仕途坎坷的忧虑,以及对人生道路的迷茫。字里行间,既有对传统文人心态的写照,也融入了作者对时代变迁的敏锐观察。 在语言风格上,这一时期的作品,既继承了传统散曲的典雅与婉转,又显露出作者独特的才情。他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笔下的景物和情感更加生动形象。同时,他对词语的锤炼也极为用心,力求达到“炼字炼句”的极致,使每一句话都恰到好处,韵味无穷。 第二册:成熟期的艺术巅峰 本册精选了任中敏先生散曲创作的成熟期代表作品。这一时期的散曲,在思想深度、艺术技巧和情感表达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作者的人生阅历更加丰富,对社会现实的观察也更为深刻,这使得他的作品在艺术上更加成熟,内涵更加丰富。 《小令》部分,依旧保持着其精炼优美的特点,但在情感的表达上,更加细腻、深沉。作者开始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社会层面,对人生百态、世事无常的感悟,也融入到笔端。例如,某首以市井生活为题材的小令,通过对日常生活场景的白描,揭示出底层人民的辛劳与不易,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朴素向往,情感真挚,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又如,一些抒发人生哲理的小令,语言看似平淡,实则蕴含着深刻的洞见,引人深思。 《套数》部分的创作,在本册中达到了新的高峰。作者的套数题材更加广泛,无论是壮丽的自然风光,还是跌宕起伏的历史故事,抑或是复杂的人情世故,都能被他笔下的散曲生动地呈现出来。例如,某一套数,以黄河的壮阔景象为题材,将黄河的奔腾、咆哮,与中华民族的坚韧不拔的精神融为一体,气势磅礴,意境宏大,充满了民族自豪感。又如,描写边塞风光的套数,则展现了边疆将士的豪情壮志和思乡之情,画面感极强,令人心潮澎湃。 在艺术技巧方面,本册的作品充分体现了任中敏先生炉火纯青的散曲功力。他对曲牌的运用更加得心应手,能够根据不同的题材和情感,选择最恰当的曲牌,并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他对声韵的把握也极为精妙,使得曲文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十足。此外,作者在叙事结构、人物塑造、意象营造等方面,也展现出高超的艺术造诣。他善于通过细节的刻画,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善于运用新颖的意象,赋予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 第三册:晚年回顾与艺术沉淀 本册收录了任中敏先生晚年创作的散曲作品,以及一些具有总结性意义的作品。这一时期的散曲,流露出作者历经世事后的豁达与超然,以及对人生、艺术更深层次的思考。 《小令》部分,相较于早期和成熟期,更显平和与淡雅。作者的笔触趋于内敛,但情感的深度却丝毫不减。他开始更多地关注内心的宁静,对过往的回顾,以及对生命的感悟。例如,一些描绘退休后闲适生活的曲子,语言平淡,意境悠远,展现出一种“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的超脱之感。又如,一些对人情冷暖、世事变幻的感慨,则显得更为深刻,饱含着作者对人生的洞察。 《套数》部分的创作,在本册中则更多地体现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阐释和对艺术的总结。他可能通过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或是对历史人物、事件的重新解读,来表达自己的人生观和艺术观。例如,某一套数,可能以“回顾一生”为主题,将自己的人生经历融入其中,既有对自己过往成就的肯定,也有对人生遗憾的释怀,更有一种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又如,一些具有讽刺意味的套数,则体现了作者在晚年对社会现实的清醒认知和批判精神。 在艺术风格上,晚年作品的语言更加凝练,意象更加纯净。作者不再追求辞藻的华丽,而是以最朴素的语言,传递出最深邃的思想。其曲文的韵味,也随着作者人生阅历的增长,而呈现出一种更加深沉、隽永的魅力。 全书特色与价值 《任中敏文集:散曲丛刊(套装共3册)》的出版,不仅是对任中敏先生散曲创作的一次全面展示,更是一项重要的文献整理工作。本书的出版具有多方面的价值: 首先,系统性与完整性:本书以套装形式,完整收录了任中敏先生不同时期的散曲作品,打破了以往零散的文献状况,为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了一个系统、完整的阅读平台。 其次,校勘精审与准确性:编者在整理过程中,对原件进行了严谨的校勘,力求还原作品的原貌,确保文本的准确性,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再次,艺术价值与思想深度:任中敏先生的散曲,无论是在语言艺术、结构章法,还是在思想内容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本书的出版,有助于进一步发掘和弘扬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最后,文献价值与传承意义:作为一套重要的散曲文献,本书对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明清散曲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它也为后人学习和继承优秀的散曲艺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总而言之,《任中敏文集:散曲丛刊(套装共3册)》是一套集学术性、艺术性和文献性于一体的精品文集,它将带领读者走进任中敏先生的散曲世界,感受这位杰出作家在文学领域留下的璀璨印记。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任中敏文集:散曲丛刊》带给我的,不仅仅是阅读的乐趣,更是一种沉浸式的文化体验。书中的内容,将我从日常的琐碎中抽离出来,带入到一个更加广阔而深邃的精神世界。每一页都充满了智识的光芒,让我不禁感叹古人的才情与学养。我特别留意到,任先生在评论和解析散曲作品时,其视角之宏观,分析之精微,都展现了他深厚的学术功底。他并非简单地罗列作品,而是能够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历史背景、社会思潮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这种“知人论世”的解读方式,让原本可能显得有些孤立的文学作品,变得鲜活而富有生命力。我喜欢他提出的那些独到见解,常常能引发我对自己原有认知的颠覆与拓展。例如,在探讨某首曲子时,他能够从一个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揭示出作品更为深层的含义,这让我倍感惊喜。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他对散曲发展脉络的梳理,以及对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比较分析,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我对散曲这一文学体裁的认识。阅读这套书,就像与一位博学多闻的长者在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我从中获益匪浅,也对中国古典文学产生了更为浓厚的兴趣。

评分

这套《任中敏文集:散曲丛刊》确实让我大开眼界。我之前对散曲的了解,大多停留在一些零散的篇章,而这套书则系统地展现了任中敏先生在散曲创作上的成就。他的作品,给我的感觉是既有传统的根基,又有创新的活力。很多曲子,读起来就带着一股浓浓的士人气息,那种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非常深刻。同时,他又能够巧妙地运用一些当时流行的俗语和典故,使得他的作品既有文人的雅致,又不失大众的亲近感。我尤其欣赏他对于情感的表达,那种含蓄而又深沉的韵味,不像有些作品那样直白,而是需要读者慢慢品味,才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意。书中的内容,也让我对散曲这一文学体裁有了更深的认识,原来它不仅仅是一种歌词,更是一种能够承载丰富情感和深刻思想的艺术形式。阅读这套书,让我感觉仿佛穿越了时空,与任先生进行了一场跨越时代的对话,他的智慧和才情,至今仍能打动人心。

评分

这部《任中敏文集:散曲丛刊》(套装共3册)的出版,对于喜爱古典文学,特别是散曲爱好者而言,无疑是一件令人振奋的消息。收到这套书的时候,我简直是爱不释手。厚实的纸张,考究的装帧,都透着一股沉静而有分量的学术气息。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卷,任中敏先生的散曲作品便如同陈年的佳酿,缓缓地散发出醇厚而迷人的芬芳。那些字句,时而婉转低回,如泣如诉,描绘出离愁别绪、相思之苦;时而又慷慨激昂,意气风发,抒发着怀才不遇的愤懑与对世事的洞察。我尤其欣赏任先生在遣词造句上的独到之处,他能够巧妙地将口语化的表达与典雅的文辞融为一体,既有市井的鲜活,又不失士人的风骨。他的曲子,不是空洞的雕琢,而是饱含着真挚的情感,能够深深地触动读者的内心。那些描绘景物的手法,更是别具一格,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画面,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妙处,体味那种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智慧与情感。这套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保存了珍贵的散曲作品,更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让我们得以重新审视和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评分

收到《任中敏文集:散曲丛刊》,真是为我的书架增添了一抹亮色。这套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到位,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简约,摆在书桌上,看着就心情舒畅。打开第一册,就被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吸引住了。任中敏先生的文笔,可以说是收放自如,既有大家风范,又不失灵动。他的散曲,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多句子都让人过目不忘。我尤其喜欢他描绘女性的曲子,那些细腻的情感,那些幽怨的思念,都被他写得入木三分,仿佛眼前就站着一个活生生的女子,在低声诉说着自己的心事。而且,我注意到,任先生的散曲,题材非常广泛,既有写景的,也有抒情的,还有写历史故事的,几乎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让我觉得,通过他的作品,我不仅仅是在欣赏文学,更是在了解那个时代的风貌,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让我能够走进任中敏先生的文学世界,感受他笔下的悲欢离合,品味他字句中的智慧与情感。

评分

拿到这套《任中敏文集:散曲丛刊》时,我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所吸引。翻开第一卷,任中敏先生的散曲作品就扑面而来,仿佛一股清泉,滋润着我干涸的心田。我一直对古典文学情有独钟,而散曲这种形式,更是我特别喜爱的。任先生的散曲,用词精准,意境深远,读来让人回味无穷。他笔下的景物描写,绝非简单的堆砌辞藻,而是能够将自然景物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我特别喜欢他那些描绘边塞风光的曲子,雄浑壮阔,气势磅礴,读来让人心潮澎湃。同时,他又能够将宏大的叙事与细腻的情感巧妙地结合起来,在壮丽的景物背后,隐藏着作者的家国情怀和人生感悟。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批珍贵的文学作品,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引领我们去理解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去感受古人的智慧与情怀。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迪和感悟。

评分

在京东买书要有些书籍的基本知识,现在的书与古书不同路。书籍的历史和文字、语言、文学、艺术、技术和科学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最早可追溯于石、木、陶器、青铜、棕榈树叶、骨、白桦树皮等物上的铭刻。将纸莎草用于写字,对书籍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纸草书卷的出现,是最早的埃及书籍雏形。纸草书卷比苏美尔、巴比伦、亚述和赫梯人的泥版书更接近于现代书籍的概念。 中国最早的正式书籍,是约在公元前 8世纪前后出现的简策。西晋杜预在《春秋经传集解序》中说:“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这种用竹木做书写材料的“简策”(或“简牍),在纸发明以前,是中国书籍的主要形式。将竹木削制成狭长的竹片或木片,统称为简,稍宽长方形木片叫“ 方”。若干简编缀在一起叫“策”(册)又称为“简策”,编缀用的皮条或绳子叫“编”。 中国古代典籍,如《尚书》、《诗经》、《春秋左氏传》、《国语》、《史记》以及西晋时期出土的《竹书纪年》、近年在山东临沂出土的《孙子兵法》等书,都是用竹木书写而成。后来,人们用缣帛来书写,称之为帛书。《墨子》有“书于帛,镂于金石”的记载。帛书是用特制的丝织品,叫“缯”或“缣”,故“帛书”又称“缣书”。 公元前 2世纪,中国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如1957年在西安出土的灞桥纸。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加以改进制成蔡侯纸(公元105)之后,纸张便成为书籍的主要材料,纸的卷轴逐渐代替了竹木书、帛书(缣书)。中国最早发明并实际运用木刻印刷术。公元 7世纪初期,中国已经使用雕刻木版来印刷书籍。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中国书籍的形式主要是卷轴。公元10世纪,中国出现册叶形式的书籍 ,并且逐步代替卷轴,成为世界各国书籍的共同形式。 公元11世纪40年代,中国在世界上最早产生活字印刷术,并逐渐向世界各国传播。东到朝鲜、日本,南到东南亚各国,西经中近东到欧洲各国,促进了书籍的生产和人类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公元14世纪,中国发明套版彩印。15世纪中叶,德国人J.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活字印刷术加快了书籍的生产进程,为欧洲国家所普遍采用。15~16世纪,制造了一种经济、美观、便于携带的书籍;荷兰的埃尔塞维尔公司印制了袖珍本的书籍。从15~18世纪初,中国编纂、缮写和出版了卷帙浩繁的百科全书性质和丛书性质的出版物── 《永乐大典》、 《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 18世纪末,由于造纸机器的发明,推动了纸的生产,并为印刷技术的机械化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印制插图的平版印刷的出现,为胶版印刷打下基础。19世纪初,快速圆筒平台印刷机的出现,以及其他印刷机器的发明,大大提高印刷能力,适应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书籍生产的不断增长的要求。 历史进程 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书是在5000年前古埃及人用纸莎草纸所制的书。到公元1世纪时希腊和罗马用动物的皮来记录国家的法律、历史等重要内容,和中国商朝时期的甲骨文一样都是古代书籍的重要形式。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的拷贝都是由手工完成,其成本与人工都相当高。在中世纪时期只有少数的教会、大学、贵族和政府有著书籍的应用。直到15世纪谷登堡印刷术的发明,书籍才作为普通老百姓能承受的物品,从而得以广泛的传播。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随著网络的普及书已经摆脱了纸张的局限,电子书又以空间小、便于传播、便于保存等优势,成为未来书的发展趋向。 今天,人们能够了解中国三千多年前的奴隶社会状况,知道二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情形,读到优美的汉赋、唐诗、宋词、元曲……这一切,都有赖于古代的书籍。 中国最早的书籍,出现于商代,是用竹子和木头做的。竹子和木头是常见并容易得到的东西,在造纸和印刷术发明之前,缺少合适的书写材料,人们就把竹子和木头削成狭长的小片,用毛笔在上面写字。用竹子削成的狭长小片叫“竹简”,用木头削成的叫“木简”,它们统称为“简”。简上通常只写一行字,如果写错了,就用小刀刮去重写,所以古代把删改文章叫“删削”,这个词一直沿用至今。书籍开本有大有小,古代的简也有长有短,最长的三尺,最短的只有五寸。写一部书要用很多简,把这些简编连起来就成为“册”。编册多用麻绳,也用丝绳(称“丝编”)或皮条(称“韦编”)。古书中提到的“韦编三绝”,说的就是著名思想家孔子,因为经常阅读《易经》,把编简的皮条都磨断了三次。一册书根据简的长短决定用几道编,一般用二、三道编,多的用四、五道编。表示书的数量的“册”字,便是一个象形字,很像绳子把一根根简编连起来的样子。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人们已经普遍用竹木简做书籍。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过写在丝织上的书--“帛书”,帛书比竹木简书轻便,而且易于书写,不过丝织品价格昂贵 ,所以帛书的数量远比竹木简书为少。东汉又出现了纸书,纸书轻便、易于书写,价格比较便宜,深受人们欢迎。以后纸书便逐渐流传开来,到了晋朝,纸书完全取代了竹木简书和帛书。

评分

到货很快,质量很好,满意

评分

好,比较好,很好。

评分

书破损,挤压严重。物流做得太差。

评分

任中敏文集:散曲丛刊(套装共3册)

评分

好曲儿集!就是有一样排版太糟了——本来繁体字笔划就多,字距行距还整那么紧凑。好象紧锣密鼓使劲敲人的眼睛~~~~~~

评分

非常好的一本书,这次活动低价收入,一定要好好看看。书中图文并茂,很有意思,值得读读。

评分

快递太快了,这神速再也不可能去其它地方买了,哈哈,质量也好,正版的。

评分

到货很快,质量很好,满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