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公民:陈嘉庚传

第一公民:陈嘉庚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夏蒙 著
图书标签:
  • 陈嘉庚
  • 传记
  • 近代史
  • 教育家
  • 爱国华侨
  • 厦门大学
  • 南洋华侨
  • 历史人物
  • 人物传记
  • 中华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ISBN:9787505730427
版次:1
商品编码:1126360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现代文明人格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6-01
页数:24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一个伟大企业家的中国梦
  ★毛泽东、蒋介石、孙中山奉为座上宾
  ★央视记者夏蒙一手采访笔记,首次成书
  ★余世存 十年砍柴 叶曙明 叶匡政 鼎力推荐

内容简介

  陈嘉庚(1874—1961),出生于福建集美,少年出洋,随父经商。靠勤劳智慧,诚信毅力成为一代华侨工商巨子。有感于列强环伺中国,国家成败千钧一发,“思欲尽国民一分子之天职”,倾资兴学,蔚为大观,终成一代蜚声海内外的教育家。抗战爆发,陈嘉庚广泛动员海外华侨支援祖国,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华侨领袖。新加坡华侨称颂其“前半生兴学,后半生纾难;是一代正气,亦一代完人”。

作者简介

  夏蒙,本名王建国。山东蒙阴人。1961年12月出生于福建三明市。当过知青,当过兵,当过工人,上过大学。中央电视台记者、纪录片导演、国家一级编剧。集美大学客座教授。
  编导影视作品二百余部(集)。代表作有电视连续剧《赤魂》、《林祥谦》、纪录片《大地忠魂:邓子恢的光辉一生》、《山和海的怀念:公仆项南的故事》、《民族之光:陈嘉庚先生归来的岁月》、《永远的阿里郎》、《习仲勋在西北》、《撑起南方一片天:福建三年游击战争纪实》。著有长篇纪实文学《升腾的蘑菇云》、《项南画传》等。

精彩书评

  诚以为国,毅以处事。
  ——陈嘉庚
  
  我所认识的不少资本家,尽管是“民族资本家”,很少像陈嘉庚先生尽其所入归公,一点不留私有。
  ——黄炎培
  
  陈嘉庚一生对中华民族和南洋各族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是跨越国界和跨越世纪的。
  ——项南

目录

序言:“古今中外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个提案”
上篇 人生传奇
第一章
大清王朝不安分的子民
从孙中山、蒋介石到毛泽东


第二章
从父亲的失败中站起来
逆境中创造的商业奇迹


第三章
办教育“尽国民之天职”
是实业家,更是教育家


第四章
怡和轩俱乐部的主人
济南惨案与蔡公时雕像


第五章
从企业家到社会活动家
义无反顾的选择


第六章
回国慰劳的伟大之旅
党国要人之印象


第七章
慰劳团的西行漫记
延安之行


第八章
会见阎锡山、卫立煌、李宗仁
委员长还是不高兴


第九章
永不妥协的批评者
与“党人”和陈仪交恶


第十章
新加坡沦陷前侥幸脱险
艰险的避难岁月


第十一章
威望空前的华侨领袖
公开卷入国共之争


第十二章
参加新政协筹备会
归来的岁月
晚年陈嘉庚


中篇 代表作品
《南侨回忆录》(节选)
领袖与诚信
从历史经验证明蒋政府必倒


下篇 开放讨论
讨论一:陈嘉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二:陈嘉庚做了什么?为什么在众多海外侨领中,只有陈嘉庚被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讨论三:陈嘉庚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成果为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精神财富?
附录一:我所敬佩的陈嘉庚 (黄炎培)
附录二:陈嘉庚的精神力量(项南)
陈嘉庚年表
参考资料

精彩书摘

  从孙中山、蒋介石到毛泽东
  从晚清到民国,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陈嘉庚的一生经历了三次巨变。特殊的机缘和特殊的历史机遇,使他与三位影响中国的历史人物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都有密切的交往,这在一代海外华侨领袖中是绝无仅有的。
  1906年,孙中山从法国赴日途中经过新加坡,在晚晴园主持同盟会新加坡分会成立。陈楚楠、张永福、林义顺等侨领率先加入同盟会。新加坡自此成为孙中山在东南亚从事革命活动的一个中心。
  1909年,陈嘉庚经当时的“潮(州)帮”领袖林义顺引见,认识了孙中山先生。这位名满天下的革命家在晚晴园的演讲,让陈嘉庚眼前豁然开朗,也让他萌生了革命的冲动。
  此后不久的一个晚上,同盟会在晚晴园秘密集会,陈嘉庚亦受邀参加。
  当晚集会讨论的内容,有关于党旗设计的议题,这个议题引起同盟会诸同仁的激烈争论。对于青天白日图案,与会者意见无多大分歧,但对于是否选用“满地红”作底色却颇有争议。正在大家争论不休的时候,侍者进来为大家送水,水杯放在孙中山面前时,一滴朱砂汁正巧从他手中的毛笔尖上落入杯中,杯中之水立时泛起一片鲜红。中山先生端起水杯说道:“红乃幸运之色。”随即将杯中水一饮而尽,也算为党旗设计的争论画上了句号。“青天白日满地红”遂成为同盟会的革命旗帜,以后又成为中华民国国旗。
  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孙中山从欧洲取道新加坡准备回国,陈嘉庚资助一万元给孙中山作路费。临行前,孙中山又向陈嘉庚先生提出,回国后如需款项可否提供帮助,陈嘉庚亦慨然允诺。
  孙中山回国后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拟往南京赴任前,来电请陈嘉庚给予经济上的帮助,陈嘉庚立即汇寄五万元。这笔捐款,是孙中山回国就任临时大总统前数额最大的一笔个人捐款。
  南京政府成立后,许多帮助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的人士纷纷从海外回国,其中有些人还担任了各级政府要职。这时也有人劝陈嘉庚到南京找孙中山,说必获其重用。陈嘉庚不为所动。他认为民国第一要务是教育,如何办好教育,开启民智,这才是大事。于是决心“尽国民一分子之天职”,回家乡办教育,为促进社会进步,实实在在做一点事情。
  仅用十年时间,陈嘉庚在家乡捐资兴学便取得极大成就,终成一代享誉海内外的教育大家,深得孙中山先生赞许。
  1921年4月,陈嘉庚筹划已久的厦门大学即将借集美学校校舍开学。陈嘉庚曾请参加同盟会活动时熟识的汪精卫出任厦大首任校长,汪精卫一口应允,却迟迟没有到任,仍然热衷于各种社会活动。见汪精卫无心办学,陈嘉庚只好婉言请其辞职,另委任闽人邓萃英博士担任厦大校长。
  邓萃英也是一心多用,一面接受陈嘉庚的邀请,一面却又不肯辞去在北京教育部的官职。无奈之下,陈嘉庚也只有请他辞职。开学不到一年,厦大两易校长,陈嘉庚甚为苦恼。这时候,他想到好友林文庆博士,便恳请好友出山,担任厦门大学校长。
  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的孙中山,也看上了林文庆的才华。重组后的国民党,广泛延揽人才,励精图治,创办黄埔军校、组建政府各部,决心推翻北洋军阀政府。1921年5月,孙中山电召林文庆回国,希望学贯中西的林文庆能来广州襄赞外交。
  面对几乎同时到来的聘请电,林文庆十分为难。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事业是义不容辞的事情,而陈嘉庚希望教育救国,独资创办厦大,却举步维艰,出师不利,作为陈嘉庚的挚友,也有义务帮助他渡过难关。
  林文庆考虑再三,发电报到广州,直接征询孙中山先生意见。出于对教育事业的关怀,更感念陈嘉庚先生对自己的支持,孙中山很快就给林文庆复电,赞成他到厦大主持校务。
  孙中山先生失去了一位优秀的外交官,而陈嘉庚先生却得到了一位好校长。
  自从新加坡一别,陈嘉庚就没有再见到孙中山,但两人文电往还,始终保持着联系。陈嘉庚知道孙中山先生政务繁忙,平日尽量不去打扰他。
  从民国建立之初,陈嘉庚回乡筹办集美小学校开始,仅十多年时间,他就将集美学校扩展成为拥有11所独立学校的“学村”。而“集美学村”这个名称,也与孙中山先生有一段特殊的渊源。
  1923年夏,闽军和粤军在闽南发生混战,闽军以数千人驻扎集美学校与粤军隔海对峙,严重干扰学校的教学秩序。9月3日,集美学校学生李文华,乘船去厦门途中被闽军开枪射杀,引起集美学校师生极大愤慨。远在新加坡的陈嘉庚迅即请著名潮商林义顺以中华总商会的名义,分别致电闽军、粤军首领,要求他们将驻军撤出集美学校。
  根据陈嘉庚指示,集美学校校长叶渊倡议,交战双方将集美学校作为永久和平学村,并拟具请愿书等相关文件,派代表分别向南、北军政当局请求承认。
  1923年10月20日,孙中山亲自批准此案。同日,又以大本营内政部第36号批文,电令闽、粤两省省长及统兵长官对集美学校予以特殊保护:
  该校创设有年,规模宏大,美成在久,古训有征,芽蘖干霄,人才攸赖。兴言及此,宁忍摧残!应请贵省长转致两省统兵长官,对于该校务宜特别保护,倘有战事,幸勿扰及该校,俾免辍废,则莘莘学子,永享和平之利。
  孙中山的命令与批文,使得陈嘉庚倡议的集美永久和平学村地位得到官方承认,免于炮火兵灾,这在军阀混战的年代,不能不说是个奇迹,也见证了陈嘉庚先生与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友谊。
  陈嘉庚先生是一位深具爱国思想与中华民族大一统思想的人,作为海外华侨,他深知民族团结、国家富强的重要,所有政治观点与言论立场皆以民族利益为出发点。理解这一点,才能够理解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陈嘉庚先生的政治立场和他的所作所为。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国民党也迅速蜕变为一个代表地主、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党。在残酷屠杀大批共产党人,成功清除党内大量共产党人之后,国民党内部也发生分裂,形成了宁、汉、沪三个政治集团。
  在南京,有蒋介石控制的“国民政府”和“中央党部”;在武汉,又有汪精卫控制的“国民政府”和“中央党部”;在上海,西山会议派也以“中央党部”名义进行活动。此外,还有粤系陈济棠、桂系李宗仁、山西的阎锡山等地方实力派各自为政,分庭抗礼,形成了比北洋军阀时期更加混乱的局面。特别是宁、汉双方集中了国民党中最重要的一批领袖人物,各自掌握着一个政府和一些军队,分别割据着大块地盘,因而成为最重要的政治势力。
  陈嘉庚创办的《南洋商报》,每期都报道国内各种消息。他忧心忡忡地关注着政治局势,期盼能尽快结束这种混乱局面。宁、汉对立最终在冯玉祥的斡旋下实现合流,但内部还是纷争不断。蒋介石一直设法排除异己,而汪精卫仍坚持反蒋,但国际上已纷纷承认南京国民政府,这让陈嘉庚感到欣慰。他特意书写横幅:“拥护南京国民政府为首要目的”,命报馆经理挂在墙上。
  汪精卫虽然远走德国,仍通电联络国内一些对蒋介石不满的人士反对南京政府。陈嘉庚大不以为然。从私人关系说,陈嘉庚与蒋介石并不相识,与汪精卫却相识已久。他之所以选择支持南京政府,完全是出于公心:“特念外国经已承认,国民应当服从,否则如西南政府要人既多相识,又有消息来往,岂不与个人较有关系?第以此为私人之事,不得因私废公。”
  对于南京政府议定将“青天白日”的国民党党旗作为国旗一事,陈嘉庚并不认同。在他看来,世界各国国旗各有取义,英伦三岛,故用三色,美利坚为联邦合众国,故用星条。孙中山在南京就职后,取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之义,定五色旗为国旗,正大光明,宏伟美观。但孙中山逝世,北伐胜利后南京政府成立,以为中华民国是国民党造成,应将青天白日旗作为国旗。“俾国民党功勋永存,政权亦可永操”,对此陈嘉庚公开表示反对。他曾目睹孙中山议定青天白日旗的过程,认为那是一部分人的党旗,与国家无何关系。国旗代表全国,对内对外关系意义重大,不但要取义适当,而且要美观及气概宏伟。他认为:用青天白日旗做国旗一无可取——“言主义则泛而无据,言美观则非日非星,至若宏伟则炎光不展,气象短缩”。
  陈嘉庚并非算命先生,然而他对国民党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帜的看法,竟然一语成谶,不能不令人称奇。
  作为海外负有声望的侨领,他力主国家统一,认为只有国家统一才能达成民族复兴之目的。基于这样的理念,1936年发生“两广事变”时,陈嘉庚毫不犹豫地支持中央政府,先后致电广东省主席陈济棠,广西军政当局李宗仁、白崇禧、黄旭初,坚决反对“西南异动”。在致广西军政当局的电文中,陈嘉庚苦口婆心劝导说:“彼等苦心治理广西十余年,誉隆全国,万万不可轻弃。敌人得陇望蜀,应共筹抵御,不可自生内战。”
  这一年,蒋介石迎来五十寿辰,国民政府发起向蒋介石“献机祝寿”运动。驻英国大使向驻马来西亚总领事发来电报,要求动员马来西亚华侨捐献国币十万元,购买一架飞机献给蒋介石。此时正值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日本侵华野心昭然若揭,陈嘉庚将此事看做一场爱国运动,不仅接受了这个任务,还出面与英国殖民当局斡旋,请当局允许他们开展捐献军用机活动,因为捐献军用飞机明显违反了当局制定的军械管制的相关法律。在陈嘉庚的努力下,马来西亚各埠华侨踊跃捐献,共募得资金一百三十余万元,购军用飞机十三架,成为当时国内外轰动一时的新闻。
  陈嘉庚此举大大提高了南京政府在海外华侨心中的威望。尽管陈嘉庚对南京政府派驻海外的一些官员十分不满,时不时指出他们的劣行,但在抗战这个大前提下,他只有一个目的:自觉维护大局,一切为了抗战。
  七·七事变之后,陈嘉庚在南洋各国华侨团体推举下,担任南洋各属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为支援祖国抗战募集了大量捐款。
  1940年,陈嘉庚率领南侨慰问团回国慰问抗战将士。3月28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官邸接见了陈嘉庚一行。
  这是两人第一次会面。蒋介石与陈嘉庚,一位是抗战时期中国最高领导人,一位是海外华侨中最有威望的领袖,虽然此前从未谋面,但彼此神交已久,并不陌生。67岁的陈嘉庚是一位有几分矜持几分拘谨的老人,而蒋介石也并非健谈之人,第一次见面是礼节性的,大家互致问候,并未深谈。
  十天之后,蒋介石与夫人宋美龄设宴款待陈嘉庚时,气氛则显得十分融洽。席间,蒋介石问陈嘉庚对重庆印象如何,陈嘉庚说,对政治他是门外汉,说不出什么,看见重庆交通便利,战时还能大兴土木搞建设,他由衷感到欣慰,唯对行驶在路上的汽车、人力车肮脏不堪,有碍观瞻感觉不是很好。蒋介石倒也从谏如流,几天后,陈嘉庚就发现路上的人力车干净了很多,只是一些官员的汽车还是肮脏如旧。老百姓能做到的事情官员反而不能做到,这让陈嘉庚觉得不可理解。
  数日后,蒋介石与宋美龄在嘉陵宾馆再次设宴款待陈嘉庚,陈嘉庚所率领的南侨慰问团一行也一同出席。国民政府一干党政要员及国民参政会议员作陪。宴请的菜式十分简单,不过就是四五样本地所产的肉类加蔬菜,再配上面包,算是简朴的中式西餐,虽不能大快朵颐,却也足以吃饱。陈嘉庚听说蒋介石提倡节约,请客吃饭一向比较简朴,这让一向反对铺张浪费的陈嘉庚感到欣慰。
  席间,蒋介石向陈嘉庚询问南洋华侨的状况,陈嘉庚据实以告,并希望等战争结束后,政府要重视侨务工作,加强同海外华侨的联系。
  ……

前言/序言


  “古今中外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个提案”
  1938年10月初,历时4个月的武汉会战已接近尾声,在日军的猛烈进攻下,国民党军队败局已定,武汉三镇岌岌可危。
  抗战爆发仅一年零三个月,中华半壁河山已经沦陷在日军的铁蹄之下。国民政府由武汉而长沙,又由长沙准备迁往重庆。
  中华民族的存亡和祖国的安危,让身处海外的数百万华侨寝食难安,忧心如焚。10月10日,“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在新加坡成立,陈嘉庚当选为总会主席。在南侨总会动员下,香港及东南亚各国侨胞迅速行动起来,为祖国抗战筹赈募捐。
  10月27日,武汉三镇相继沦陷,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
  翌日,国民参政会一届二次会议在重庆召开,议长汪精卫主持会议并发表演讲,力主与日本和谈。汪精卫乃国民党元老,一向以孙中山最忠实的信徒自居,有很多追随者,他的言论自然能影响很多人。恰在此时,交通部邮政局向大会秘书处转呈了一封来自新加坡的电文:
  “议长秘书公鉴东电悉庚因事未能赴会甚歉兹有提案三宗乞代征求参政员足数同意并提请公决(一)日寇未退出我国土之前凡公务员对任何人谈和平条件概以汉奸国贼论;(二)大中学校在抗战期间禁放暑假;(三)长衣马褂限期废除以振我民族雄武精神。”
  这封署名陈嘉庚的电报提案,经20位国民参政员联署,迅速交给了主持会议的汪精卫。陈嘉庚电报议案的第一条,就让汪精卫皱紧了眉头,脸色顿时变得煞白。职责所在,汪不得不当众宣读议案。议案读毕,国民参政会会场内响起热烈的掌声。
  表示反对这个提案的国民参政员梁实秋站起来发言,话未说完就被拥护陈嘉庚这个提案的参政员们大声呵斥。
  最后,陈嘉庚的议案被提炼为11个字:“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
  汪精卫、梁实秋等一批反对陈嘉庚这个提案,主张与日本和谈的国民参政员神色尴尬地走出会场。汪精卫钻进轿车迅速离开,梁实秋则在会场外被群情激愤的爱国学生围殴,最后在警察的护卫下才狼狈
  脱身。
  这个提案宣布了汪精卫投降主义的破产。一个多月后,汪精卫带着几名亲信逃往越南。陈嘉庚在海外闻讯,立即给国民政府发电报,要求政府“宣布汪卖国罪状,请革职通缉,否则必逃往南京任敌傀儡”。
  事态发展果然未出陈嘉庚所料。汪精卫在日本人的帮助下辗转香港、上海,一年多后,在日本人的扶持下粉墨登场——在南京就任伪国民政府主席。陈嘉庚为此痛心疾首,责怪政府“徇于党情”而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及时对汪精卫采取断然措施。
  “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
  著名记者、出版家,国民参政员邹韬奋评价说,这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个提案!
  发出这个提案的陈嘉庚,被日军列为死敌,必欲除之而后快。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相继占领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南洋诸国,四处搜捕陈嘉庚而未果。陈嘉庚在学生与好友的掩护下安然脱险。
  抗战胜利后,九死一生的陈嘉庚从印尼平安返回新加坡,海内外华夏子孙无不额手称庆。新加坡、重庆两地都为陈嘉庚举行了平安归来庆祝大会。
  远在延安的毛泽东给庆祝大会送来一幅手书大字:“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因为战乱,毛泽东的这幅墨宝未能保存下来。1984年,邓小平视察厦门特区,在福建省委书记项南陪同下,参观集美学村和陈嘉庚纪念馆,亲笔书写了毛泽东对陈嘉庚先生的评价:
  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这一评价陈嘉庚当之无愧。
  陈嘉庚是辛亥革命以来最负盛名的华侨领袖之一,他一生先后追随过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重,决不盲从,相信“眼见为实”。他一生以实业救国,以教育报国,在民族危亡关头,又以国家兴亡为己任,成为海外华侨最杰出的抗日运动领袖,为抗战胜利作出卓越贡献。
  太平洋战争爆发,英国人恳请陈嘉庚出面领导华人华侨抵抗侵略。但在新加坡即将沦陷时,国民政府和英国人都未向他伸出援手,无情地将这位华侨领袖置于最危险的境地。
  二战后,大难不死的陈嘉庚带着一部厚重的《南侨回忆录》重返新加坡,并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社会活动家。
  1949年,陈嘉庚应中国共产党人之邀,回国参加新政协筹备会,在全国政协一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翌年三月,陈嘉庚告别新加坡,返回祖国。
  临行前,福建会馆诸同仁书一联相赠:
  合公谊私情送先生归舟万里,
  论勋劳物望是中外在野一人。
  陈嘉庚回归新中国,英国殖民者将其视为“赤色分子”,新加坡此后无人敢公然再提他的名字。独立后的新加坡也长期淡化陈嘉庚的影响,直到半个世纪后才开始正视这位伟人对这个国家的贡献。
  1999年,我在陈嘉庚嫡孙陈君宝和集美校友、印尼侨领李尚大先生陪同下,参观圣淘沙新加坡蜡像馆。该馆向公众展出陈嘉庚先生蜡像和他的事迹。新加坡年轻一代的公民,终于知晓了这位侨领非凡的故事。
  也有人从来没有忘记陈嘉庚。海内外那些由陈嘉庚创办的学校,许多地方都矗立着他的铜像,莘莘学子都知道他倾资兴学的义举。
  在陈嘉庚创办的新加坡华侨中学采访时,我曾问这所中学的校长,他们学校在新加坡排名第几。校长不假思索地回答:“如果我说本校是第二,谁又敢说他们是第一呢?”
  套用这位校长的语言,似乎也可以这样评价陈嘉庚:
  如果陈嘉庚不能称做第一公民,谁又能称做第一公民呢?
  ——因为无论是在民国时期还是在新中国时期,无论是侨居海外还是回归祖国,每当国家和民族处于危难之时,陈嘉庚总是永远站在捍卫民族尊严与人民利益的最前列。
  “第一公民”,陈嘉庚当之无愧。


《第一公民:陈嘉庚传》是一部关于陈嘉庚先生生平事迹的传记,但本书的重点并非仅仅罗列他生命的每一个节点,而是深入挖掘他作为一位杰出华侨领袖、教育家、实业家和社会活动家,是如何在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中,书写自己的人生篇章,并对国家民族产生深远影响。 本书并非传统意义上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人物生平的流水账,而是通过对陈嘉庚先生一生中几个关键时期、重要抉择以及核心精神的深入剖析,来展现其“第一公民”风范的形成与升华。我们希望读者在阅读这本书时,能够感受到一种精神的召唤,一种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第一部分:时代洪流中的早期求索 故事的开端,我们将目光投向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陈嘉庚先生出生在福建集美一个普通的家庭,然而,正是那个时代孕育出的不安与变革,塑造了他早期的视野。本书将着重描绘他少年时代在南洋谋生的经历,这不仅是生存的磨砺,更是他初步接触世界、理解商业运作、以及萌生服务桑梓念头的起点。 我们将细致地描绘他在新加坡的艰辛创业,如何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伙计,一步步成长为一位在橡胶、菠萝罐头等行业崭露头角的青年实业家。这并非简单的商业成功叙事,而是要展现他身上所具备的坚韧不拔、诚信为本、勇于创新的商业精神。这些品质,在他日后的宏伟事业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基石作用。 同时,我们也将关注他早期对祖国故乡的思念与回馈。早期的捐资办学,虽然规模尚小,却已显露出他回报社会的朴素情怀。我们将深入探讨,在那个国家贫弱、民生凋敝的年代,是什么样的情怀驱使着一位在异域他乡的华人,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教育事业之中?这种情怀,是本书贯穿始终的核心精神之一。 第二部分:教育报国,矢志不渝 本书的核心篇章之一,将围绕陈嘉庚先生倾注毕生心血的教育事业展开。我们并非仅仅列举他创办集美学校、厦门大学的辉煌成就,而是要深入探讨他“教育救国”的理念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他为此付出了何等巨大的代价。 我们将详细阐述他为何选择教育作为报国的主要途径。在那个缺乏人才、科学落后的年代,教育被视为强国富民的关键。陈嘉庚先生敏锐地洞察到这一点,他用自己的财产,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全部热情,去构建一个能够培养出新一代建设国家人才的摇篮。 书中将生动描绘他创办学校时所面临的重重困难:资金的匮乏、人才的招聘、校舍的筹建、课程的设置等等。我们将展现他如何以身作则,亲自监督工程,亲自过问教学,甚至在最困难的时期,卖掉自己的财产来维持学校的运转。这种“宁愿变卖家产,也要办好教育”的精神,是“第一公民”精神最闪耀的光芒。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深入分析他所倡导的教育理念。他强调“诚毅”校训的内涵,强调学生应具备爱国情操、科学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我们将探讨,他的教育理念在当时的中国教育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又如何为后来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厦门大学的成立,更是他教育报国理想的集中体现,本书将详细梳理其从构想到实现的艰辛历程,以及他对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三部分:实业兴邦,商业巨擘的风范 除了教育家身份,陈嘉庚先生更是近代中国一位杰出的实业家。本书将深入剖析他如何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和卓越的管理才能,在南洋建立起庞大的商业帝国。然而,他并非追求个人财富的资本家,他的实业发展,始终与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目标紧密相连。 我们将描绘他如何创新经营模式,如何克服国际市场的挑战,如何将中国的农产品推向世界。他所创办的“陈嘉庚”牌菠萝罐头,不仅是商业上的成功,更是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标志。本书将展现他作为一名实业家,如何将爱国情怀融入商业经营之中,如何将企业的利润投入到社会公益事业。 更值得探讨的是,他在实业发展中所展现出的诚信、勤俭、创新等美德。在那个商业伦理尚未健全的时代,他以自身的行为树立了商业道德的典范。我们还将探讨,他如何利用自己的商业网络和影响力,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抗日救亡贡献力量。 第四部分:民族脊梁,抗战前线的精神支撑 当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时,陈嘉庚先生挺身而出,成为民族抗战的坚强后盾。本书将着重描绘他在抗日战争期间,如何克服重重困难,组织南洋华侨捐款捐物,支援祖国抗战。 我们将详述他如何奔走呼号,如何发挥自己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支持。他冒着生命危险,回到重庆,与国民政府商议抗战事宜,并最终成为了国民参政会副议长,为抗战的胜利贡献了他的智慧和力量。 书中将展现他在这段艰难岁月中的无私奉献和坚定信念。他不仅是资金和物资的提供者,更是民族精神的凝聚者和鼓舞者。我们将描绘他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下,依然保持高昂的斗志,如何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和激励着海内外华人,共同抵抗外侮。他“集众资、育人才、图强国”的理想,在抗战时期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 第五部分:晚年回眸,精神永存 在战争结束后,陈嘉庚先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之中。本书将梳理他晚年的一些重要活动,以及他对新中国发展所提出的宝贵建议。 我们将着重探讨他如何继续关注教育事业,如何为新中国的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经验。他晚年的生活依然俭朴,精神依然饱满,始终以一个“第一公民”的身份,关注国家民族的未来。 本书的结尾,并非仅仅是对其人生终点的描绘,而是对其精神的升华与传承。我们将总结陈嘉庚先生一生所秉持的核心价值观:诚毅、爱国、奉献、担当。他的一生,是对“第一公民”最佳的注解——他以个人的力量,推动了时代的进步;他以无私的奉献,赢得了人民的敬仰;他以高尚的精神,激励着后人。 《第一公民:陈嘉庚传》不仅仅是一部人物传记,它更是一部关于时代、关于责任、关于信念的史诗。本书希望通过对陈嘉庚先生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的深入挖掘,呈现一个立体、鲜活、有血有肉的陈嘉庚形象,让读者从他的身上,汲取力量,感悟人生,并将这份“第一公民”的精神,传承下去。它是一面镜子,映照着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它是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它是一首赞歌,颂扬着一位伟大华人的不朽传奇。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吸引力,沉稳而不失力量感,封面上那位老人家的眼神,仿佛穿越了时空,洞察一切。光是看着,就觉得这位“第一公民”一定不是个简单的人物。我一直对那些白手起家、改变时代的人物充满好奇,而陈嘉庚这个名字,总带着一种传奇色彩,却又不像许多名流那样被过度渲染,反而多了一份朴实。我特别想知道,他是如何从一个贫苦的渔民之子,一步步成长为叱咤风云的商业巨擘,更是以“教育报国”的宏愿,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倾尽所有,为中华民族的未来播撒下希望的种子。这本书的标题《第一公民:陈嘉庚传》,已经将他定位在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这“第一公民”的头衔,究竟蕴含着怎样的分量?是他在民族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担当?还是他心系同胞、造福桑梓的胸怀?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找到答案,不仅仅是了解一个人物的生平,更是想从中汲取一份力量,一份激励,一份对家国情怀最真挚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人物塑造非常立体,陈嘉庚先生并非是高高在上的神坛人物,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普通人,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业。书中对他在商业经营中的策略,对教育理念的阐述,都充满了智慧和远见。我特别关注他如何处理与各方势力的关系,如何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并始终将教育和民族利益放在首位。那些他与同代人交往的故事,如鲁迅、宋庆龄等,想必会非常精彩,从中可以窥见那个时代各路英杰的风采,以及陈嘉庚先生在他们心中的地位。这本书不仅仅是讲述一个人的故事,更是在展现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在探索复兴之路上的艰辛与辉煌。我希望从中能够学到一些为人处世的智慧,领悟到真正的“第一公民”所应具备的品质:担当、奉献、以及对国家和民族永不磨灭的热爱。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深刻印象,是陈嘉庚先生身上那种“舍得”的精神。在那个普遍追求物质享受的年代,他却能将自己辛勤所得,源源不断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这种胸怀和格局,实在令人敬佩。我特别想知道,在他做出这些重大决策的时候,内心是如何挣扎的?有没有过犹豫?有没有过彷徨?书中对他的家庭生活、个人情感的描绘,是否也同样精彩?毕竟,一个伟大的事业背后,往往有支持他、理解他的家人。我好奇他如何平衡事业与家庭,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女,如何让自己的后代也能够继承他的精神。书中对南洋华人的生活状况、社会地位的描写,也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的理解,陈嘉庚先生的善举,在当时无疑是给无数在异国他乡的华人带来了希望和温暖。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的传记,更是展现了那个时代背景下,一位杰出华人的伟大情怀和卓越贡献。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陈嘉庚先生不仅仅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更是一位具有深邃思想的教育家和民族脊梁。他的人生轨迹,完美地诠释了“先忧后乐”的士大夫精神,以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爱国情怀。书中对他政治立场、民族情感的阐述,让我看到了一个普通商人身上所承载的时代责任。我尤其想知道,在面对国家危难时,他是如何坚守信念,如何组织力量,如何将个人的力量汇聚成改变历史的洪流。那些关于他与国民政府、共产党之间交往的细节,想必会非常引人入胜。他的“诚毅”校训,不仅仅是两所学府的座右铭,更是他一生为人处世的准则。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这些精神层面的东西,让我们不仅仅是记住他的功绩,更能理解他精神的伟大之处,以及这种精神对于当下社会的意义。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是什么样的信念,让陈嘉庚先生能够如此坚定地走下去?在那个年代,南洋艰辛的创业环境,回国后屡遭挫折的办学经历,这些我都设想过,但文字所描绘的现实,想必比我想象的要更加严峻。我尤其关注他如何处理商业上的得与失,毕竟,他对教育的巨大投入,是建立在成功的商业帝国之上的。我想了解他管理企业时的远见卓识,如何平衡利益与责任,如何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运筹帷幄。更重要的是,他对教育的那份执着,并非一时兴起,而是贯穿一生,甚至以生命为代价的追求。他创建的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至今仍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璀璨明珠,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读到这些教育事业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艰辛、牺牲,以及他对人才培养和社会进步的深切关怀。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故事,更是一个时代精神的缩影,他用自己的行动,书写了“实业兴邦,教育救国”的壮丽篇章。

评分

是实业家,更是教育家

评分

第五章

评分

《第一公民:陈嘉庚传》内容简介:陈嘉庚(1874—1961),出生于福建集美,少年出洋,随父经商。靠勤劳智慧,诚信毅力成为一代华侨工商巨子。有感于列强环伺中国,国家成败千钧一发,“思欲尽国民一分子之天职”,倾资兴学,蔚为大观,终成一代蜚声海内外的教育家。抗战爆发,陈嘉庚广泛动员海外华侨支援祖国,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华侨领袖。新加坡华侨称颂其“前半生兴学,后半生纾难;是一代正气,亦一代完人”。

评分

多读人物传记,找寻自己的人生。用他人当你的镜子,照亮自己。

评分

这本书不错。。。真应该普及一下为了祖国做出无私贡献的前辈们。

评分

2.对某些妇女的尊称。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四:“ 汉 礼,皇后采桑,祀蚕神,曰:‘菀窳妇人,寓氏公主。’公主者,女之尊称也。”[1]

评分

孩子非常喜欢买的这本书

评分

慰劳团的西行漫记

评分

挺小的一本书,感觉应该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