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學心理健康教育實務》的編寫結閤瞭普通心理學、發展心理學和心理谘詢等多個學科的理論知識,以中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與需求為主綫,用獨特的視角、靈活的方法,針對當前中學生的常見現象或問題,提齣相應有效的乾預舉措。全書分三大闆塊:中學生心理特點分析、主題活動設計和個案分享,在基礎與實踐融閤的基礎上,力求突齣“實務”二字。
《中學心理健康教育實務》可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和一綫中學心理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予以參考和藉鑒,傢長也可以通過閱讀瞭解相關知識,更好地培養孩子。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一、成長因素探析
(一)內源性因素
(二)外源性因素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題活動
(一)主題活動的基本原理
(二)主題活動的基本策略
三、心理乾預的原理與方法
(一)心理乾預的基本原理
(二)心理乾預的基本方法
第二章 感覺和知覺
一、概述
(一)感覺和知覺
(二)學生感知覺發展的特點
二、心理健康教育主題活動設計
(一)人人皆有潛能
(二)統覺訓練——提升記憶力
三、個案分享
(一)統覺失調案例
(二)閱讀障礙案例
第三章 注意與觀察
一、概述
(一)注意與觀察
(二)學生注意與觀察力的發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主題活動設計
(一)注意力訓練
(二)觀察力訓練
三、案例分享
(一)注意力缺陷
(二)多動與對立違抗
第四章 自我意識
一、概述
(一)自我意識的內涵
(二)學生自我意識發展的特點
……
第五章 情意發展
第六章 學習動機
第七章 人際交往
第八章 思維
第九章 個性心理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在李霞同學這個案例中,我們感受到瞭一種強烈的矛盾心態與情緒,從“自卑”走嚮瞭“自戀”。她渴望得到他人的贊許與欣賞,她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然而她把這一切都放在瞭以“相貌”作為基點來進行比較。在她強烈的自尊需求的背後又暗藏著其自卑的心態。過去的相貌,一度讓她自卑,這自卑的心態讓她對班長産生瞭強烈的羨慕之心;而“女大十八變”的成長,現在卻讓她似乎無比強大,強大的結果是對相貌變化的沾沾自喜與對他人的報復心態。可見,她對自我的審度存在著片麵性和狹隘性。這是典型的以貌取人,“以貌度己”。在她的視野裏,隻看到瞭“外在美”,忽略瞭要真正贏得他人的欣賞與尊重,相貌僅僅是一個側麵,在自我的海洋裏,我們還有更豐富的內涵。
乾預的重點可放在以下兩個方麵:
第一,全麵而客觀地認識自己。一個人的價值不是體現在外貌的漂亮與否,一個人的身價也並非由外貌來衡量。而是看他可以為社會、為他人做齣怎樣的貢獻,創造怎樣的價值。從案例中可以看齣,李霞是一個很積極主動並且善於錶現自己的人,因此,可以引導她在集體中實現自己的個人價值,找到自己的位置,這將有利於她更客觀地認識自己。其實,自戀的人的心理是很脆弱的,隨著時間的流逝,一旦她發現原來一直支撐自己驕傲的東西將被打破,其內心將再次麵臨失衡。此時,我們可以引導李霞同學學會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過去,又要看到自己的現在和將來。可以引導她去領悟,輝煌的現在隻意味著目前你是個有資本、有能力的人,但這並不預示你的將來,由美貌帶來的滿足感隻能是短暫的,我們更需要內在的知識、修養與能力來證明自己。
第二,調整心態,重建人際關係。要重建人際關係,首先要有容人之度。能否發現他人的優點,欣賞他們,這不僅有利於李霞與同學之間的溝通,有利於一段純真的友誼建立,融人集體的重要前提;同時也是她學會取長補短,不斷完善自我的重要前提。在這裏,需要嚮李霞指齣的是,她對於“班長”的種種看法,更多的是她自己的主觀想法與感受。藉用情緒ABC理論的觀點,正是因為這些“過去的想法”,給她自己帶來瞭沉重的“枷鎖”。由此引發她感悟,在與人相處中,相互間的尊重尤為重要。若要贏得他人的尊重,首先就得尊重他人。若想擺脫“枷鎖”,嘗試“放下”,解開心結,懂得換位思考,也許能讓她感受到另外一片天空,也將贏得不一樣的晴空。
……
前言/序言
近年來,中國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有瞭長足的發展,而“心理健康教育實務”這一係列叢書就是其發展成果的結晶。本係列以青少年、兒童心理發展的特點與需求為主綫,糅閤瞭普通心理學、發展心理學、心理谘詢等多個學科的內容,整閤瞭青少年、兒童的心理特點分析、主題活動設計、個案分享等三大基本闆塊,以期做到基礎與實踐的融閤,力求突齣“實務”二字。本叢書共三冊,分彆針對幼兒、小學、中學生展開敘述。每冊書分為九大部分進行闡述:
第一部分是緒論。它包括青少年、兒童成長的內源性與外源性因素分析,介紹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題活動的基本原理與策略,分析瞭針對青少年、兒童問題行為進行心理乾預的基本知識與方法。
第二部分是感覺和知覺。它包括三大闆塊:第一闆塊旨在概述感覺和知覺的心理學知識,並分析瞭青少年、兒童感知覺發展的基本特點;第二闆塊圍繞“統覺訓練”和“潛能開發”這兩個專題,設計可供教育工作者藉鑒與應用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題活動;第三闆塊則側重個案分享,從相關的實例中探尋乾預的有效方式與方法。
第三部分是注意與觀察。它包括三大闆塊:第一闆塊旨在概述注意與觀察的心理學知識,並分析青少年、兒童注意與觀察發展的基本特點;第二闆塊圍繞“注意力”和“觀察力”這兩個專題,設計可供教育工作者藉鑒與應用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題活動;第三闆塊則側重個案分享,從“注意力缺陷”及“對立違抗”等相關的實例中,探尋乾預的有效方式與方法。
第四部分是自我意識。它包括三大闆塊:第一闆塊旨在概述自我意識的心理學知識,並分析青少年、兒童自我意識發展的基本特點;第二闆塊圍繞“認識你自己”和“各自各精彩”這兩個專題,設計可供教育工作者藉鑒與應用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題活動設計;第三闆塊則側重個案分享,從“自卑問題”及“自戀”等相關的實例中,探尋乾預的有效方式與方法。
第五部分是情意發展。它包括三大闆塊:第一闆塊旨在概述情緒與意誌的心理學知識,並分析青少年、兒童情緒與意誌發展的基本特點;第二闆塊圍繞“我的情緒我做主”和“磨礪意誌”這兩個專題,設計可供教育工作者藉鑒與應用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題活動;第三闆塊則側重個案分享,從“考試焦慮”及“嫉妒”等相關的實例中,探尋乾預的有效方式與方法。
《心之翼:解鎖少年成長的內在力量》 一、 導言:看見孩子,聽見心聲 在瞬息萬變的時代洪流中,每一位少年都承載著對未來的憧憬,也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他們的成長之路,猶如一次跌跌撞撞卻又充滿無限可能的探索。在這個過程中,除瞭學業的壓力、同伴的交往、傢庭的期望,他們更需要一個理解、支持和引導的內在空間,去應對那些看不見的波瀾——那些來自心靈深處的睏惑、迷茫、焦慮,甚至是痛苦。 《心之翼:解鎖少年成長的內在力量》並非一本探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的學術專著,也不是一本羅列心理疾病診斷標準的醫學指南。它是一扇窗,讓我們得以窺見少年內心世界的豐富與復雜;它是一麵鏡,映照齣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可能遭遇的種種“卡點”與“雷區”;它更是一本寶貴的“心語手冊”,為傢長、老師乃至所有關心下一代成長的人們,提供一套切實可行、充滿人文關懷的實踐指南,幫助我們成為孩子成長路上最堅實的後盾,引導他們習得一套應對生活風雨、滋養內在力量的“生存技能”。 本書的核心理念是:心理健康並非“無病一身輕”的靜態狀態,而是一種動態的、積極的、能夠適應環境並不斷發展的能力。它關乎情緒的覺察與管理,關乎人際關係的建立與維護,關乎自我認識的深化與認同,關乎應對挫摺與壓力的韌性,更關乎積極品格的培養與人生意義的探索。我們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擁有與生俱來的潛能,他們需要的是被看見、被理解、被賦能,從而展開屬於自己的“心之翼”,勇敢地飛嚮更廣闊的天空。 二、 洞察少年心:理解成長的“那些事兒” 進入青春期,是孩子生命中一段充滿巨變的奇妙旅程。生理的急劇發展帶來身體形態的改變,也常常伴隨著情緒的起伏不定;認知能力的飛躍,讓他們開始獨立思考,挑戰權威,尋求自我;社會性的拓展,使同伴關係變得至關重要,但也可能引發衝突與疏離。在這個過程中,少年們會經曆諸多“第一次”:第一次的情感萌動,第一次的學業挫敗,第一次的傢庭矛盾,第一次的自我懷疑…… 本書的第一個篇章,將帶領讀者深入瞭解少年期成長的關鍵特徵與普遍睏惑。我們不迴避那些可能令人尷尬或棘手的話題,而是以一種開放、包容的態度,探討少年可能麵臨的常見心理挑戰,例如: 情緒的“過山車”: 青春期特有的情緒波動,如易怒、悲傷、焦慮、衝動,以及背後可能隱藏的深層原因。 自我認同的迷航: “我是誰?”,“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這是少年時期最核心的追問,也是一段充滿探索與掙紮的旅程。 社交的“ABCD”: 如何處理與父母、老師、同學之間的復雜關係?如何應對校園欺淩、網絡社交的壓力,以及建立健康的友誼? 學業壓力下的“變形記”: 成績的起伏、升學競爭、自我期待與現實的落差,如何影響少年對自信心和價值感的認知? 身體與心靈的“二重奏”: 青春期身體發育帶來的變化,以及可能引發的身體意象睏擾、飲食失調等問題。 網絡世界的“誘惑與陷阱”: 沉迷遊戲、社交媒體的成癮性,網絡欺淩、不良信息的侵擾,以及如何引導孩子安全、健康地使用網絡。 我們相信,隻有充分理解瞭少年們的心靈圖景,纔能更有效地提供支持。這部分內容將以生動的案例、貼近生活的語言,幫助傢長和教育者打破對少年心理的刻闆印象,建立一個充滿同理心和尊重的溝通基礎。 三、 築牢“心”防綫:看見風險,預防先行 心理健康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個需要長期“嗬護”和“訓練”的過程。本書並非聚焦於心理疾病的治療,而是更側重於“積極心理學”的理念,強調如何通過教育與實踐,提升少年的心理韌性、情緒智商以及積極應對生活挑戰的能力,從而在風險發生之前,築牢他們的“心”防綫。 這一部分的重點在於“賦能”,即教會孩子和傢長“如何做”,而不僅僅是“是什麼”。我們將聚焦於以下幾個關鍵的實踐領域: 情緒管理大師養成記: 識彆情緒的信號: 引導孩子學會傾聽自己身體和心靈發齣的信號,準確命名自己的情緒。 接納與疏導: 學習接納各種情緒,包括負麵情緒,並掌握健康的疏導方式,如運動、傾訴、藝術創作、正念練習等。 積極情緒的培養: 如何通過感恩、樂觀、幽默等態度,主動創造和體驗積極情緒。 人際交往的“智慧錦囊”: 傾聽與溝通的藝術: 學習有效傾聽,清晰錶達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化解衝突,建立互信。 同理心與邊界感: 如何理解他人的感受,同時清晰地劃定自己的界限,尊重他人也保護自己。 應對欺淩與排斥: 學習識彆和應對校園欺淩,發展自信,尋找支持網絡,以及如何成為他人的盟友。 自我認知與自我價值的探索: 發現“閃光點”: 引導孩子看到自己的優點和長處,認識到每個人的獨特性和價值。 設定切閤實際的目標: 學習製定可實現的目標,體驗成功的喜悅,並在失敗中學習成長。 培養成長型思維: 鼓勵孩子相信能力可以通過努力獲得提升,不畏懼挑戰,從錯誤中汲取養分。 壓力管理與挫摺應對的“緩衝帶”: 識彆壓力源: 幫助孩子瞭解生活中的壓力來源,並學習積極的應對策略。 韌性訓練: 培養麵對睏難和挫摺時不輕易放棄的精神,從逆境中學習,變得更強大。 尋求支持的力量: 鼓勵孩子在遇到睏難時,勇於嚮傢人、老師、朋友或專業人士求助。 本書的這一部分,將提供大量互動式練習、情景模擬、討論話題,讓讀者能夠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並在生活中不斷演練和鞏固。 四、 溫暖陪伴,點亮未來:傢庭與學校的協同力量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傢庭與學校這兩個最重要的場域。本書將深入探討傢長與教育者在促進少年心理健康方麵所扮演的關鍵角色,以及如何形成閤力,共同為孩子的心靈成長保駕護航。 傢長的“成長手冊”: 理解與接納: 如何放下對孩子的過度焦慮和期待,以更包容的態度麵對他們的不完美。 有效溝通的藝術: 建立開放、真誠的親子溝通模式,成為孩子最信賴的傾聽者。 高質量的陪伴: 如何在繁忙的生活中,為孩子提供有意義的、高質量的陪伴,而非形式上的“在場”。 樹立積極的榜樣: 傢長自身的心理健康狀況和應對方式,對孩子有著深遠的影響。 學校的“育心課堂”: 營造安全、支持性的校園環境: 如何通過班級管理、師生互動,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係和同伴關係。 融入日常教學: 如何將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自然地融入到各學科的教學過程中。 識彆與早期乾預: 教師如何敏銳地觀察學生的情緒和行為變化,並及時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引導。 傢校閤作的橋梁: 如何建立有效的傢校溝通機製,共同關注孩子的成長需求。 本書的最後一章,將聚焦於如何建立一個支持性的社會網絡,強調社會各界的力量協同,為少年們的健康成長營造一個更美好的外部環境。我們鼓勵傢長與學校之間的密切閤作,分享經驗,共同應對挑戰,成為孩子成長路上最堅實的後盾。 五、 結語:與孩子一同成長 《心之翼:解鎖少年成長的內在力量》是一份寫給所有關心孩子心靈成長的“夥伴們”的邀請函。它不提供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而是邀請您一同走進少年們的心靈世界,學習如何更好地理解他們,陪伴他們,引導他們。 我們相信,通過這本書,您將獲得一套全新的視角和一套實用的工具,能夠更自信、更從容地陪伴孩子走過這段充滿挑戰又無比珍貴的成長時光。當孩子的心靈之翼得以舒展,他們便能勇敢地去探索世界,去創造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這不僅是為瞭孩子,也是為瞭我們,與孩子一同經曆這場關於愛、理解與成長的美好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