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抗震工程學:理論與實踐》共分為四篇十章。主要內容包括地震工程學(地震動及地震作用、抗震設防標準):結構動力學(綫性動力分析、有限單元法基礎知識、非綫性動力分析):抗震分析和設計(極限承載能力設計、鋼筋混凝土構件的非綫性性能和模型、基於性能的抗震設計);專題討論(樓闆的抗震設計、結構抗扭設計)。
《抗震工程學:理論與實踐》可供抗震設計人員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結構專業師生參考。
作者簡介
扶長生,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日本土質工學會會員,英國結構工程師學會會員。香港工程師學會會員。畢業於同濟大學,師從俞載道教授,碩士學位。
曾在國內外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長期從事教學與科研工作,在建築設計院長期擔任結構專業負責人,創辦瞭上海長福工程結構設計事務所,完成瞭大量的結構設計。
先後擔任或擔任過中國砌體結構標準技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高層建築抗震專業委員會委員,上海市超限高層建築抗震審查委員會委員。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篇 地震工程學
第一章地震動及地震作用
第一節 地震和地震地質
一、地震的成因
二、地震帶和斷層
三、中國地震地質
第二節 震源
一、斷層的種類
二、震源特性參數
第三節 震級和烈度
一、震級
二、烈度
第四節 傳播途徑
第五節 場地地質條件
一、放大作用
一、濾波作用
一、震害實例
第六節 地震波
一、波動方程及體波
二、平麵波的反射和摺射
三、麵波
四、強震觀測記錄
第七節 地震動的工程特性
一、峰值加速度
二、頻譜特性
三、持續時間
第二章 抗震設防標準
第一節 設防與設計
一、抗震設防若乾概念
二、中國抗震設計理論框架
第二節 地震區劃圖
一、中國地震區劃圖
二、美國地震區劃圖
第三節 地震危險性分析
一、概述
二、Poisson分布
三、地震活動性
四、地震動衰減關係
五、概率分析計算
六、地震安全性評價
參考文獻
第二篇 結構動力學
第三篇 抗震分析和設計
第四篇 專題討論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第二章 抗震設防標準
戴國瑩對抗震設防標準下瞭一個宏觀的定義。抗震設防標準是一種衡量對建築抗震能力要求高低的綜閤尺度,既取決於地震強弱的不同,又取決於使用功能重要性的不同。抗震設防標準的製訂,不僅需要可靠的科學和技術依據,同時需要受到社會經濟、政治等條件的製約。國內外震例錶明,製訂閤理的抗震設防標準,采用閤理的抗震分析方法和采取閤理的構造措施是當前減輕地震災害的最有效手段。按199。年頒布的第三代地震區劃圖,7度設防區麵積為320萬km2、8度區麵積為68萬km2、9度區麵積接近l0萬km2。它們分彆占全國國土麵積的33%、7.1%和l%。地震的偶發性和破壞的嚴重性以及不同強度地震重現周期和作用效應的巨大差彆,使抗震設防標準的製訂,要根據擬建場地的地震活動度、地震危險性和建築物的重要性,做到既要經濟節約又要抗震安全。對此,謝禮立對抗震設防標準給齣瞭比較具體的定義。工程抗震設防標準是指根據地震動背景,為保證工程結構在設計基準期內地震造成的經濟損失及人員傷亡不超過規定的水平或社會可接受水平,工程結構必須具備的抗震能力和重要性等級。結構的抗震能力通常以能抵禦的地震動水平或烈度來衡量。工程抗震設防標準的製訂,主要取決於依據社會經濟狀況確定的設防原則、設防目標和根據客觀地震危險性程度確定的設防環境、設防參數,經過優化,最後落實在設防水準和設防等級上。第一節 設防與設計
一、抗震設防若乾概念
按上述抗震設防標準的具體定義,抗震設防中主要有設防原則、設防環境、設防參數、設防水準、設防目標、設防分類和設防等級七個方麵的概念需要進行研究和討論。其中,設防原則是一個綱領性的總則,設防環境和設防參數是有關地震作用的定量化,設防水準和設防目標是抗震設計方法的理論依據、抗震設防原則的具體化,設防分類是按建築功能製訂建築物抗震保護等級的定量參數,設防等級是按結構特徵規定構件延性和細部構造措施的定量參數。以上七個方麵,也是抗震設防標準的組成內容。按具體工程進行不同的組閤,得到不同的抗震設防標準。以下逐一討論。
1.設防原則
設防原則是指抗震設防的總要求和總目的。在確保震後的傷亡人數和經濟損失不超過社會可接受水平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減輕災害損失。對於一般工業與民用建築,它包括:
(1)防止或減少人員傷亡;
(2)減輕財産損失;
(3)容許工程和設施在遭遇地震時發生有限破壞,便於修復;
(4)確保人員免遭傷亡;
(5)工程和設施在遭遇地震吋要確保安全,不得嚮外泄漏有害物質,不得導緻嚴重次生災害。
GB 50011總則第1.0.1條明確闡述瞭上述原則中第(1)和第(2)條的內容。第(3)-第(5)條既是設防原則,又是設防目標。其中第(5)條是針對醫院建築、化工建築和其他生命綫工程的。
2.設防環境
設防環境是指擬設防建築工程處於區域的地震環境,應包括區域與近場的地質構造、地震地質、曆史地震資料、地震活動性和場地地質條件等內容。通過地震危險性分析,由地震區劃圖或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評價報告給齣的地震危險陸程度來確定。一般來講,應該是一個客觀的量,取決於人們對地震危險性的認識水平和估計地震危險性的方法是否正確,而不取決於人們的主觀願望,也不取決於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平。設防環境是確定設防標準和設防目標的重要依據之一。根據我國抗震設防的現狀,設防環境是指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標定的基本烈度,設防環境即設防烈度。
……
前言/序言
承載希望,抵禦風暴:建築與生命的守護者 當大地猝不及防地顫抖,當賴以生存的傢園發齣令人心悸的呻吟,我們所依賴的不僅僅是堅固的材料,更是凝聚瞭人類智慧與勇氣,對自然偉力最深邃的理解與迴應。這不是一本關於瞬間轟鳴的災難報告,也不是一本描繪絕望瞬間的寫實小說。它是一部關於沉思、關於探索、關於傳承的著作,它講述的是那些看不見的守護者,那些在看似尋常的鋼筋水泥與磚石結構背後,默默築起的一道道堅固防綫,捍衛著無數生命與文明的延續。 本書旨在梳理和展現一個至關重要的工程學科——抗震工程學——在理論探索與工程實踐層麵的精髓。它並非僅僅堆砌枯燥的公式與抽象的模型,而是試圖以一種更加宏大且人文的視角,去審視人類如何與地震這一地球最古老、最強大的力量共存,並從中汲取力量,以智慧和技術去化解潛在的危機。我們將一同踏上一段求知之旅,從科學的源頭開始,逐步深入到那些將理論轉化為現實,保障我們生活安全的最前沿實踐。 地下的脈搏:理解地震的起源與規律 在深入探討如何“抵抗”地震之前,我們必須首先“理解”它。這本書將帶領我們走進地球的深處,去傾聽那無聲的律動。我們將從闆塊構造理論的宏大視角齣發,認識到地震並非隨機的破壞,而是地球內部能量釋放的必然過程。本書會詳細解析地震的成因,包括斷層的類型、地震波的傳播機製,以及不同類型的地震(如淺源、中源、深源地震)及其特性。我們將學習如何解讀地震儀記錄下的每一次震動,理解震級與烈度的差異,並初步認識到地震活動區域的地質構造與岩土特性對地震效應的影響。 此外,我們還將關注地震預測與監測的科學進展。盡管精準預測地震的難題仍待攻剋,但本書會介紹當前科學界在地震監測、前兆研究以及風險評估方麵所付齣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這部分內容旨在幫助讀者建立起對地震科學的科學認知,破除迷信,以理性態度麵對自然現象。理解地震的“為什麼”和“在哪裏”發生,是構建有效抗震體係的第一塊基石。 築起的屏障:結構力學的抗震智慧 當瞭解瞭地震的本質,我們便可以將目光聚焦於人類的創造——建築。抗震工程學的核心,在於將抽象的科學原理轉化為具體的工程設計。本書的理論部分將深入剖析結構在地震作用下的動力響應。我們將學習如何運用數學模型來模擬建築在不同地震波下的受力情況,理解慣性力、阻尼、剛度等關鍵概念如何影響結構的變形與破壞。 本書將詳細介紹各種結構體係(如框架結構、剪力牆結構、筒體結構等)在地震作用下的力學行為,分析不同材料(如鋼材、混凝土、木材)的抗震性能。我們將探討一係列重要的工程力學原理,如彈性理論、塑性理論、振動理論,以及如何將這些理論應用於結構的整體設計。這部分內容將通過詳實的公式推導、圖錶分析,以及對經典力學問題的探討,展現齣結構工程師如何將對自然力量的敬畏轉化為對結構安全的精準計算。 更重要的是,本書將深入探討“延性設計”這一抗震工程學的核心理念。我們不追求讓建築在地震中“不壞”,而是希望它在遭受地震時能夠“有序地變形”,通過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避免災難性的倒塌。我們將瞭解延性是如何通過閤理的結構布置、節點設計以及材料選擇來實現的,以及如何通過非綫性分析來評估結構的延性能力。這部分內容將是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展示瞭工程師如何在滿足功能需求的同時,賦予建築抵禦地震的“韌性”。 實踐的智慧:工程設計與施工的守護 理論的再優美,也需要落地的實踐。本書的實踐部分將聚焦於抗震工程學在現實世界中的應用。我們將從建築場地選擇與地基處理開始,探討場地土類型、地下水位以及地形等因素如何影響地震動在地麵上的錶現,以及相應的地基加固與減震措施。 在建築結構設計方麵,本書將詳細介紹抗震設計規範的編製原則與核心條文。我們將學習如何根據建築的重要程度、場地地震危險度來確定抗震設防等級,並根據相應的規範要求,進行結構的整體布局、構件截麵設計、連接構造設計等。特彆地,對於關鍵的抗震構造措施,如梁柱節點的加強、剪力牆的配筋、基礎的連接等,都將進行細緻的闡述。 此外,本書還將關注結構監測與評估的實踐。如何對現有建築的抗震性能進行評估,如何通過加固改造技術提升老舊建築的抗震能力,這些都是本書實踐篇的重要內容。我們將介紹各種加固技術,如外包鋼加固、粘貼碳縴維加固、增設支撐或剪力牆等,並分析它們的適用性與工程效果。 更具前瞻性的是,本書還將探討一些創新的抗震技術,如隔震技術與消能減震技術。我們將深入瞭解隔震支座的工作原理,它們如何通過隔離建築與地麵的直接聯係,大幅度降低地震輸入結構的能量。同樣,我們將探討各種消能器的類型及其在結構中的應用,它們如何如同“減震器”一般,有效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減少結構的位移和損傷。這些先進技術代錶瞭抗震工程學在保障建築安全方麵的不懈追求,為我們構建更安全的未來提供瞭新的可能。 文明的延續:曆史的經驗與未來的展望 抗震工程學的發展並非一蹴而就,它是人類在一次次地震災害中,以血淚為代價,不斷學習、反思與進步的結晶。本書將在迴顧曆史上著名地震災害的教訓的同時,分析這些災害暴露齣的工程設計與施工中的不足。我們將從中汲取寶貴的經驗,理解為何某些設計能夠安然度過,而另一些則瞬間瓦解。 更重要的是,本書將展望抗震工程學的未來。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如高性能計算、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技術的融入,抗震工程學將迎來新的突破。我們將探討如何利用這些新技術,更精確地模擬地震過程,更有效地評估結構性能,並發展齣更智能、更經濟的抗震策略。同時,本書也將強調可持續發展與綠色建築理念在抗震工程中的重要性,如何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降低建築對環境的影響。 獻給所有關心我們傢園的人 這本書不僅僅是寫給工程師、建築師和研究人員的專業參考書,它同樣獻給所有關心我們生存環境、希望看到傢園更加安全穩固的讀者。我們希望通過本書,能夠讓更多人理解抗震工程學的價值,認識到這項學科在保障社會穩定與人民生命財産安全方麵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當我們仰望那些高聳入雲的建築,當我們漫步於繁華的城市街區,當我們身處傢中,享受著安寜祥和的生活,我們或許很難想象,在這一切背後,有著無數科學傢和工程師們,用他們的智慧、汗水乃至畢生的精力,在與不可預測的自然力量進行著一場無聲的較量。這本書,便是對這場較量的一次深刻記錄,是對人類智慧與勇氣的緻敬,更是對未來安全與希望的堅定承諾。它承載的,是每一個生命的重量,是對每一個傢庭最深切的關懷,是對文明能夠生生不息的永恒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