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井文化

中国的井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裕成 著
图书标签:
  • 井文化
  • 中国文化
  • 民俗学
  • 历史
  • 建筑
  • 水利
  • 传统文化
  • 地域文化
  • 社会生活
  • 文化遗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英典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1039039
商品编码:112773721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2-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的井文化

原价:39.80元

作者:吴裕成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01-01

ISBN:9787201039039

字数:

页码:30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井”写实,寥寥四笔,如一幅俯视图,表示滋养生命、灌溉五谷也浇灌出一种文化的那类物体。“井”又是激情纵横大写意,书纵入地上天,书横天涯海角,不仅让人看井泉深深,还让人们读悠悠岁月里永汲不竭的文化故事,品味井文化与华夏文化的阡陌交织。吴裕成所著的《中国的井文化》分“饮水思源”、“历史之凹”、“风俗大观”、“哲思文采”四个部分,探讨了我国独特的井文化。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饮水思源
第一节 掘井
1.象形“井”字储信息
2.上古神话中井的发明者
3.井灌,中国农业史的重要篇章
4.堙没地下的古井
5.古井模型
6.从“床前明月光”说起
7.井口井壁
8.凿井技术
9.明井暗渠
10.盐井·火井
第二节 汲井
1.“具绠缶,备水器”
2. 桔槔:“后重前轻,挈水若抽”
3.井口上方县着个滑轮
4.辘轳:“缠绠械”“汲水木”
5.立式水车
第三节 甜水井 苦水井
1.井水苦涩
2.井水甘洌
3.多味多奇
4.茶文化中的井水
5.泉甘好酿酒
6.井华水和井底泥
7.阿井阿胶
第四节 井的另用
1.井与消防
2.泼水运物
3.张飞井中藏鲜肉
4.地层深处的探听

第二章 历史之凹
第一节 市井之井
1.井:聚落的中心
2.市井之井
3.城里以“井”相称的胡同
4.八家同井:井田制遗风悠长
5.“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社会理想
6.居家过日子
7.井匠:三百六十行中占一行
8.水夫
9.从“王府井”地名说起
10.军事之井
第二节 价值观:仁义德
1.修桥补路之外--掘井
2.凿并德政
3.驿井
4.“千里井,不反唾”
5.爱井公德
第三节 儒家·释家·道家
1.从陋巷井说起
2.孔并孟井
3.佛经里的井故事
4.佛寺井水八功德
5.丹井最是葛洪多
6.仙风道骨丹井客
第四节 因凹生事
1.“盖井,毋令毒下及食器”
2.彭祖观井故事的安全意识
3.枯并如陷阱
4.烈女投井
5.井畔的悲壮
6.涉井案件和公案故事
第五节 千年帝王史
1.符命出井中
2.年号“青龙”龙在井
3.“龙贵象而困井中”
4.井鱼的把戏
5.浪井
6.井冰群贼起
第六节 人物风景线
1.舜井成双
2.昭君井和绿珠井:丽人传说
3.写入《南史》“胭脂井”
4.银瓶娘子
5.《井中心史》“眢井翁”
6.名人井,女性多

第三章 风俗大观
第一节 凿井习俗
1.吉时凿井
2.何处觅泉源
3.女不凿井
4.“并淘三遍吃甜水”
第二节 井神井龙井鬼
1.井神童子·吹箫女子
2.温泉神
3.护井之神
4.井龙
5.井锁蛟龙
6.掘井获羊
7.井藏溺鬼
8.盐井井神
第三节 井之祀
1.五祀:祭井还是祭行
2.祀井
3.因井设庙
第四节 岁时习俗
1.除夕祀井封井
2.“春风送暖入屠苏”
3.正月开井祀龙王
4.填仓节 里请仓龙
5.“二月二,龙抬头”
6.“俗以清明淘井”
7.端午“送灾”
8.六月六,贮井水
9.七夕天孙水
10.腊八
第五节 井与神秘文化
1.风水说中有眼井
2.废井不塞
3.以井厌火的想象
4.井符
5.祷井祈雨与井蟹致雨
6.井眼井眼
7.祝由方:借井去病
8.井瓶莫沉
9.梦井
1O.井底藏燕的遐想

第四章 哲思文采
第一节 井属阴
1.六十四卦之一:《井》
2.井属阴
3.平和:井水不犯河水
4.“并者,法也”
第二节 天宇井星
1.井宿·玉井·军并
2.“井者,秦也”
3.井星神像:并木犴
4.翻禽演宿井木犴
第三节 语言文学
1.金井梧桐入诗篇
2.坐井观天的蛙
3.“短绠汲深井”:语言之花
4.童谣与民歌
5.“四支八头”井字谜
6.井与泉
7.“海并”之井
8.井铭与井联
9.井名成了地名
10.十景八景选古并
第四节 井的传说
1.九井神话
2.井出鳖灵
3.井井联通
4.海眼奇谈
5.柳毅传书
6.幻想世界中的时空隧道
7.包公祠旁一廉泉
8.虎跑泉·马跑井
后记

作者介绍


吴裕成,1952年9月出生,山东蓬莱人。天津今晚报高级编辑,副刊部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从事中国文化研究,出版著作十余种,其中有:《十二生肖与中国文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台湾百观出版社1993年版)、《中国的门文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中国龙》(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中国的井文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生肖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文摘


序言



《中国的水道》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建筑符号,而是以宏观视角,系统梳理中国自古以来与水相关的历史、技术、社会、经济、文化以及其在哲学思想中的演变。从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到都江堰、坎儿井等古代水利工程的智慧结晶;从江南水乡的舟楫往来,到北方草原的畜牧经济对水源的依赖;从民间水神信仰的丰富多彩,到文人墨客笔下对水的咏叹,本书将描绘一幅幅生动的水与中国文明交织的画卷。 第一部分:水之源起——自然恩赐与早期认知 地理环境与水的分布: 详细介绍中国复杂多样的地理地貌,如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的形成,南方丘陵、北方平原的水系特点,以及这些自然条件如何塑造了不同地域人们对水的认知和利用方式。 原始社会的用水智慧: 探讨史前时期人类如何观察、适应并利用自然水源,包括早期聚落的选择、天然泉眼的利用、简易储水方式的萌芽等。 神话传说中的水: 分析中国古代关于水的创世神话、洪荒传说,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共工怒触不周山等,以及这些神话如何反映了早期中国人对水力量的敬畏与想象。 第二部分:水之工程——技艺传承与文明基石 早期水利技术: 追溯中国早期水利工程的发展,从简单的引水渠道、堤坝到更复杂的灌溉系统。 经典水利工程案例解析: 都江堰: 深入剖析这座伟大的古代水利工程,其“分水、蓄水、泄洪”的科学设计,以及对成都平原农业文明的深远影响。 坎儿井: 详细介绍这种在干旱地区独特的地下水利用方式,其结构、原理、以及对新疆绿洲文明的支撑作用。 其他重要水利工程: 简要介绍如郑国渠、芍陂、秦代灵渠等,展现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辉煌成就。 水运的动脉: 考察中国古代发达的水运系统,特别是大运河的修建、功能及其在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中的核心作用。 技术革新与理论发展: 探讨中国古代在水文学、测量学、工程学等方面的积累,以及相关著作的出现。 第三部分:水之社会——生计依赖与生活方式 农业文明的命脉: 详细论述水在农耕社会中的极端重要性,灌溉技术的发展如何直接关系到粮食产量和人口增长。 渔业与水产养殖: 考察中国沿海、内陆湖泊河流地区的渔业发展,以及早期水产养殖技术的萌芽。 饮水安全与卫生: 探讨古代城市和乡村的饮用水源管理、净化方式,以及与水相关的卫生观念。 水与城市规划: 分析河流、湖泊、运河如何影响中国古代城市的选址、布局和发展。 水灾与抗洪: 记录中国历史上频繁发生的水灾,以及历代政府和民间在防洪、赈灾方面的努力和经验。 第四部分:水之精神——文化象征与哲学意蕴 水的哲学意象: 深入解读老子《道德经》中“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探讨水所象征的柔韧、包容、不争、滋养等美德。 文学艺术中的水: 搜集并分析历代诗词歌赋、绘画、散文等艺术作品中对水的描绘,展现水在不同语境下的情感寄托和审美价值。 民俗信仰中的水: 考察中国民间对水神的崇拜,如龙王、河伯、海神等,以及与水相关的祭祀、节日、习俗。 水的象征意义: 探讨水在中国文化中作为生命之源、时间流逝、情感变化、净化力量等多重象征意义。 水与道德修养: 分析水所蕴含的君子品德,如“循循焉,以善任事”等,以及如何以水为鉴,进行个人道德修养。 第五部分:水之变迁——近代以来与当下 近代水利挑战: 探讨西方水利技术传入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在近代时期面临的水资源管理困境。 新中国的水利建设: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大规模水利工程的建设成就,如三峡工程、南水北调等,以及其对国家发展的意义。 现代水资源管理: 分析当前中国面临的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生态保护等问题,以及相应的政策和技术应对。 水文化的新发展: 探讨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水文化的新机遇与新挑战,以及如何在新时代传承和发展宝贵的水文化遗产。 本书旨在通过对“水”这一核心元素的深度挖掘,展现中华文明独特的生存智慧、技术成就、社会形态和精神追求,揭示水如何渗透在中国历史的每一个角落,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与文化。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筑艺术感兴趣的读者,我迫切希望《中国的井文化》能带给我一些新的视角。在我看来,井的选址、设计和分布,往往是城市肌理和空间布局的重要元素。这本书是否会详细介绍古代城市中公共井的设置原则,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比如,不同城门附近的井,是否有着不同的功能划分?它是否会触及一些历史上著名的古井,讲述它们背后的历史故事和人文价值?比如,与名人相关的古井,或是因为特殊事件而闻名的古井。我还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从建筑学的角度来分析井的结构和技术演变的。从最初的挖坑取水,到后来的砌筑、加盖,再到汲水工具的改进,这个过程本身就蕴含着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创造力。此外,我也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否会对比中国与世界上其他文明古国的井文化,以凸显中国井文化的独特性。我期待它能提供丰富的图文资料,让我能更直观地感受到中国古代井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评分

拿到《中国的井文化》这本书,我最感兴趣的是它能否挖掘出那些隐藏在寻常事物背后的深刻寓意。我总觉得,越是日常的元素,越能折射出民族最根本的精神特质。井,作为生命之源,在农业社会中更是至关重要。我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梳理井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联系的?例如,方形的井台、圆形的井口,它们是否蕴含了“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井的深邃,是否也象征着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敬畏?我还希望能从中了解到,在古代,关于“井”的社会制度和伦理规范是如何形成的。比如,不同阶层的人如何分享井水?是否有关于公共井的管理者和维护机制?更吸引我的是,这本书会不会触及一些鲜为人知的民间故事和传说,那些关于井灵、井神的信仰,以及与井相关的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的习俗。我想象着,通过阅读,我能看到一个生动鲜活的中国,一个在井边汲水、谈笑、生活,同时也进行着精神寄托和文化传承的古老国度。这本书应该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建筑构件的介绍,更像是一把钥匙,能打开通往中国人心灵深处的一扇门。

评分

我一直对“水”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着迷,而“井”作为人工获取水源的节点,其文化内涵尤其丰富。《中国的井文化》这本书,我期待它能为我打开一扇了解中国传统价值观和宇宙观的窗户。我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阐释“井”与“德”之间的联系的。例如,“井”字本身,既有“水”也有“口”,是否象征着信息的流通和公共的利益?它是否会深入探讨“井”在古代宗族社会中的地位,作为聚落的中心,它维系着家族的生存,也承载着社区的凝聚力。我更感兴趣的是,这本书是否会从哲学和宗教的角度来解析“井”的象征意义,比如它与“道”的关联,或是它在民间宗教中的角色。是否会有关于“井”的禁忌和仪式,以及它们如何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我希望这本书能不仅仅停留在对物质形态的描述,而是能够挖掘出“井”背后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文化基因,让我能借此理解中国古人如何看待生命、尊重自然,以及他们是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构建起丰富而深刻的精神世界的。

评分

我抱着一种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心态翻开了《中国的井文化》。我总觉得,很多时候,我们对历史的认知都聚焦在宏大的叙事上,而那些渗透在民间、口耳相传的知识和习俗,反而容易被忽略。井,在我看来,就是这样一个极具代表性的载体。它不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集体记忆的沉淀。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展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井文化特色,比如南方水乡的石井、北方高原的土井,它们在建造材料、汲水方式、甚至使用功能上可能都存在显著的差异。更重要的是,我想了解这些差异背后所反映的地域文化、生态环境以及民族的生活智慧。这本书是否会讲述关于井的“风水”知识,古人是如何通过观察井的形态、位置来判断吉凶的?它是否会涉及到古代的“井田制”?关于井的养护、清洁,以及如何保障井水卫生,这些生活化的细节,同样是构成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饱学的老者,娓娓道来,让我领略到中国井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那份源远流长的生活气息。

评分

终于收到这本《中国的井文化》了,拿到手就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用心,纸张触感温润,字迹清晰,阅读体验很棒。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细微之处充满好奇,而“井”这个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物件,背后承载的意义总是让我觉得神秘而有趣。从书名来看,我期待它能带我深入了解井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功能,以及它们是如何与人们的生活、信仰、习俗紧密相连的。比如,古人是如何选址打井的?不同地区的井有哪些独特的建造风格?井水的水质如何影响当地的健康和农业?还有,关于井的神话传说、祭祀仪式,以及它们在文学作品中的意象,这些都让我非常期待。这本书会不会讲述关于“望梅止渴”的典故,或是“井底之蛙”的寓意?它是否会像一部微缩的中国社会史,通过“井”这个视角,展现出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百态和精神追求?我非常希望它能是一本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趣味性的读物,能让我一边阅读,一边仿佛穿越回那个古老而充满智慧的年代,感受中国古人对水资源的珍视,以及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哲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