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南京城墙建于公元14世纪中叶,是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之后为了保卫京师而建筑的重要防御工程,是中国筑城目前成熟时期重要的代表作,也是南京城市拥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符号。它设计思想独特、建造工艺精湛、规模恢弘雄壮,为我国古代城市军事防御系统工程、城垣建造技术集大成之作。南京城墙是我国靠前个在江南定都的统一王朝的首都象征,也是明清北京城规划与建造的蓝本,被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备选项目——“中国·明清城墙”组合项目之一。本书从南京城墙的建造、价值与特点、影响与故事、毁损与修缮、保护与利用等几个方面对南京城墙做了多方面的介绍。 杨国庆 著作 杨国庆,副研究员,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馆陈列研究部主任。二十多年来,从事*国历史文化研究,先后发表或出版了许多论文和专著,影响较大的有《南京城墙设计思想探微》《南京城墙志》《南京城墙砖文》《城墙文化的意义与当代城墙文化保护》等。先后以专家、访问学者身份赴意大利、德国进行城墙合作保护和城墙比较研究。2012年,被授予颁发的专家特殊津贴。对于《南京城墙》这本书,我的期待是一种“文化”的溯源。城墙不仅仅是军事防御工事,它更是承载了丰富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它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更深层次的文化理解。我想知道,在不同的朝代,修建和维护城墙的背后,是否蕴含着不同的政治哲学和军事思想?那些城墙上的建筑细节,比如城楼的样式、角楼的设计,是否体现了当时的技术水平和审美情趣?它是否与当时的宗教信仰、民间习俗有何关联?我希望通过阅读,能够理解到,这座古老的城墙,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南京的城市性格,如何成为了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符号,并进而影响着世代南京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评分我翻开《南京城墙》这本书,更多的是出于一种“空间”的探索欲。一座城市的轮廓,往往是由它的地理特征和人为建设共同塑造的,而城墙,无疑是人工塑造中最具标志性的元素。我总觉得,一条条蜿蜒的城墙,就像是这座城市伸出的臂膀,又像是它环抱的胸膛,将无数的故事和生活方式都包裹其中。我想了解,当年的城墙是如何规划和设计的?它为何选择这样的走向,又为何定下这样的高度和厚度?它与南京的地形地貌是如何结合的?它是否影响了城内的布局,比如街道的走向,居住区的划分?我期待着,能通过书中的描述,将脑海中模糊的南京地图,变得更加立体和清晰,仿佛能沿着那些高耸的墙体,在时空中穿梭,感受不同区域的功能与气质,理解这座城市是如何被“框定”和“定义”的。
评分这次翻开《南京城墙》,纯粹是出于对这座城市历史肌理的好奇。在阅读之前,我对南京的印象,更多是停留在近现代的悲壮史诗,比如中山陵的巍峨,或者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肃穆。我总觉得,一座有着悠久建城史的城市,其历史的脉络一定深埋在更古老的地层里,而那些巍峨的城墙,无疑是连接古今最直观的桥梁。我带着一种“寻根”的心态,期待着能从书中找到这座城市曾经的模样,它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又在不同朝代的风雨洗礼下留下怎样的印记。那些曾经在此驻足的士兵,那些在此巡视的官员,他们的目光是否也曾眺望着同样的远方?那些曾经在城门下交汇的人群,他们是否也曾带着同样的期盼或忧愁?我想象着,砖石之间是否还残留着历史的回声,每一块城砖都诉说着一段被遗忘的故事,每一个垛口都记录着一次无声的呐喊。这种期待,让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探索,去感受,去触摸那厚重的历史。
评分从某个角度来说,我选择阅读《南京城墙》,更多的是一种对“时间”本身的沉思。我们生活在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科技日新月异,信息爆炸式增长,仿佛一切都在加速前进,过去的痕迹似乎越来越模糊。而城墙,它无疑是时间的凝固体。它承载了数百上千年的风雨,见证了王朝的更迭,战火的洗礼,以及无数生命在此交织。阅读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与“时间”的对话。我想了解,那些曾经守护这座城市的决策者,是如何思考其防御体系的?那些参与建造城墙的工匠,他们是如何将一块块冰冷的石头,化作抵御外敌的坚固屏障?在漫长的岁月中,城墙的形态是否发生过变化?它的功能是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我希望通过书中的文字,能感受到时间缓慢而又沉重的脚步,能体会到那些曾经存在却已消逝的岁月,让我在这个快节奏的世界里,找到一丝沉静和反思的契机。
评分我对《南京城墙》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对“坚韧”和“存在”这一概念的着迷。想象一下,一座宏伟的建筑,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砖石堆砌,更是无数生命、汗水、智慧和意志的结晶。它在经历了战火的摧残、自然的侵蚀,甚至人力的破坏后,依然顽强地屹立在那里,本身就构成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我希望从书中,能够体会到这种“坚韧”的生命力,它象征着南京这座城市不屈不挠的精神。我很好奇,在它的建造过程中,是否遇到过难以想象的困难?那些古代的劳动者,他们是如何克服技术的限制,如何在高强度的工作下坚持下来的?在历经战争时,它又是如何成为抵御敌人的最后一道防线,又承载了怎样的悲壮?这些,都是我想要在这本书中寻找的答案,它们关乎着一个城市,一个民族,乃至一种精神的传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