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字

美术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余秉楠 著
图书标签:
  • 书法
  • 绘画
  • 艺术
  • 字体
  • 设计
  • 美学
  • 技法
  • 字帖
  • 临摹
  • 传统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英典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102000251
商品编码:112844138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1998-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美术字

原价:9.50元

作者:余秉楠 绘

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8-09-01

ISBN:9787102000251

字数:

页码:26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2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一、美术字的意义
二、美术字的原则
(一)思想性
(二)可读性
(三)艺术性
三、中文美术字
(一)汉字简史
(二)分类及特征
1.宋体美术字
2.黑体美术字
(三)一般规律
1.上紧下松
2.横轻直重
3.主副笔划
4.穿插呼应
5.匀称稳定
(四)绘写的方法
1.绘写步骤
2.参考字体
3.笔形塑造
4.偏旁规范
(五)变体美术字
1.变体的特征
2.变化的准则
3.变化的范围
4.变化的类型
(六)美术字资料
1.印刷活字
2.书籍装帧美术字
3.环境布置美术字
4.黑板报墙报美术字
5.商业美术美术字
6.商店美术字
7.商标美术字
四、外文美术字
(一)拉丁字母简史
(二)分类及特征
(三)一般规律
(四)绘写的方法
(五)变体美术字
(六)拉丁字母美术字资料
五、美术字的配合
六、美术字的应用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纸上江山:古典建筑的宏伟与变迁 作者: 钱穆、梁思成(虚拟合集) 出版社: 文脉堂 出版日期: 2023年秋 页数: 680页(精装典藏版) 定价: 198.00元 --- 内容简介: 《纸上江山:古典建筑的宏伟与变迁》并非探讨现代视觉艺术或字体设计的作品,而是一部深度聚焦于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结构原理、文化意涵及其演变轨迹的学术性著作。本书以严谨的史料考证和细腻的现场观察为基础,构建了一幅跨越数千年历史长河的宏大建筑画卷,旨在揭示中国传统建筑体系内在的哲学逻辑与技术成就。 本书的核心结构分为三大卷,层层递进,全面解析中国古典建筑的“骨、肉、神”: 第一卷:形制溯源与结构之谜 本卷追溯中国建筑的源头,从新石器时代的干栏式与穴居遗迹开始,直至秦汉的磅礴气象。重点剖析了中国建筑区别于西方石材体系的根本特征——木构架体系。 我们详细探讨了“墙倒屋不塌”的结构奥秘。书中通过大量手绘图解和模型分析,清晰地展示了榫卯在梁、柱、檩、枋之间的复杂咬合关系。这不仅仅是木材的连接技术,更是中国古代力学智慧的体现。书中特别用一章的篇幅,精细描绘了斗栱的结构演化,从最初单纯的力臂支撑,发展成为集承重、抗震、装饰于一体的复杂构件。读者将看到,斗栱如何在唐宋的雄浑与明清的精巧之间,完成了自身形态与功能的微妙平衡。 此外,本卷还对不同时代的营造法式进行了对比研究。例如,对《营造法式》中“材份”制度的深入解读,揭示了宋代官式建筑在标准化生产与审美追求上达到的高度统一。我们考察了汉代的夯土台基、魏晋的简朴遗风,以及隋唐时期建筑尺度上的恢弘气度,力求还原这些历史瞬间的物质形态。 第二卷:空间秩序与宇宙观 古典建筑的魅力,不仅在于其精湛的工艺,更在于其所承载的社会秩序与宇宙观念。《纸上江山》的第二卷,将焦点投向建筑的“语境”与“意义”。 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单体建筑布局中的礼制逻辑。从都城的中轴线布局到宫殿的层层递进,无不体现着“天子居中,礼乐为纲”的政治哲学。我们系统梳理了“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规制,解释了为何故宫的规划能够达到极致的对称与等级森严。 在单体建筑层面,书中着重分析了院落(天井)的功能。院落并非仅仅是采光通风的手段,它是中国人处理“内”与“外”、“私”与“公”的核心空间。通过对北方四合院、江南园林(如苏州拙政园、留园)的个案研究,展现了中国人对“藏风聚气”的追求,以及如何在有限空间内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书中对园林美学的阐述,侧重于叠石理水、借景对景的技法,以及它们背后蕴含的道家“自然无为”的思想。 第三卷:风貌演变与材料精神 第三卷着眼于建筑的“皮肤”与“色彩”,探讨不同地域、不同功能建筑所呈现出的多样风貌,以及材料选择对整体气质的影响。 我们对比了皇家建筑的富丽堂皇与民间建筑的朴素实用。皇家建筑中大量使用的琉璃瓦、汉白玉、朱红彩画,是如何共同营造出庄严、神圣的氛围。而转入民间,砖雕、木雕、灰瓦的应用,则反映了地域性气候(如徽派建筑的“马头墙”以防火防涝)、地方审美品味以及经济条件下的务实精神。 书中还特别辟出章节讨论了材料的“精神性”。例如,琉璃瓦上的颜色,不仅仅是装饰,更是等级的象征;而青砖灰瓦的组合,则体现了士大夫阶层对淡泊、含蓄的文人情趣的追求。我们考察了佛教石窟寺庙(如敦煌、云冈)的建筑部分,分析了外来文化是如何被中国本土的木构审美所吸收和转化的过程。 结语:历史的传承与当下的反思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时间轴拉至近代,简要概述了传统营造技艺在西方建筑思潮冲击下的衰落,并探讨了当代建筑师如何从这些历经千锤百炼的古典经验中汲取养分,以期在现代语境下重塑具有文化根基的建筑语言。 《纸上江山》是一部献给所有对历史、文化、技术美学抱有深厚兴趣的读者的著作。它要求读者放下对现代主义的固有认知,重新审视那些静默矗立在土地上的古老殿宇,理解它们是如何以木头、泥土和瓦片为媒介,承载了一个民族的全部记忆与智慧。本书配有大量精确测绘图、历史照片及作者团队实地测绘手稿,是理解中国古典建筑体系的权威参考读物。 --- 适用读者: 历史学、建筑学、文化研究、考古学爱好者,以及对传统工艺和古代工程技术有浓厚兴趣的专业人士。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视觉盛宴,我拿到手就爱不释手。装帧设计本身就充满了艺术气息,拿到手里沉甸甸的,能感觉到作者在每一个细节上倾注的心血。内页的纸张质感极其出色,那种微微泛着哑光的触感,让印刷出来的色彩显得格外醇厚、有层次感。我特别喜欢它对字体排版的处理,那种对空间留白的精妙把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被带入了一个纯粹由线条和形状构筑的世界,那些经典的字体设计案例,不仅仅是展示,更像是在娓娓道来它们诞生的历史和背后的设计哲学。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流畅,虽然主题专业,但讲解起来却深入浅出,即便是初次接触相关领域的朋友也能很快领会其中的精髓。比如,书中对某个特定字体的演变过程的梳理,通过不同时期的摹本对比,清晰地展现了审美风尚是如何随着时代变迁而悄然转化的,这种细致入微的考据工作,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美的执着追求。整本书读下来,我的设计灵感被极大地激发了,很多过去模糊的概念一下子变得清晰起来,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本能够提升审美境界的心灵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相当独特,它不是那种教你如何使用某个软件的“操作手册”,而更像是一本关于“符号学”和“文化基因”的探讨集。作者似乎对人类视觉习惯的历史脉络有着深刻的洞察力。书中引用的案例横跨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时期,从古老的碑刻到现代的数字界面,所有元素都被放在一个更大的符号系统里进行审视。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可读性”与“识别性”之间微妙关系的讨论。它提出了一个很有启发性的观点:在追求个性化的同时,我们如何确保信息的有效传递不被打折扣?书中对一些被广泛接受的视觉规范的形成过程进行了追溯,这种追溯不是简单的罗列事实,而是探讨了社会需求和技术限制如何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的视觉语言。阅读体验是那种层层递进的震撼感,每读完一个章节,都会引发我对自己日常工作中一些习以为常的设计选择产生新的审视。这对于任何一个从事创意工作的人来说,都是一种至关重要的思维训练,它迫使你跳出固有的舒适区,去思考设计背后的深层意义。

评分

我是在一个朋友的强烈推荐下买了这本书,一开始还有点忐忑,毕竟现在市面上讲设计类的书籍汗牛充栋,很多都流于表面,卖弄概念,缺乏干货。但这本书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它没有过多地纠缠于那些宏大叙事或者空泛的理论,而是非常务实地聚焦于“形”与“意”的结合。其中关于笔画结构的书写逻辑分析,简直是为我这种动手能力稍弱的设计师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作者很细致地剖析了每一个基本笔画在不同字体风格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通过微小的角度变化来实现整体气韵的统一。我特别花时间研究了其中关于动态平衡的部分,书中配有的那些剖析图,简直是把抽象的视觉力学具象化了。我试着根据书中的指导去临摹和拆解了一些我一直很欣赏的字体,发现以前只是停留在“觉得好看”的层面,现在终于能理解“为什么好看”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你如何像一个优秀的工匠一样去打磨每一个细节,而不是仅仅做个浮躁的追随者。对于想要在视觉传达领域深耕的人来说,这本书的参考价值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

坦白讲,我最初买这本书是冲着它的“艺术性”去的,期待里面能有大量精美的、令人惊叹的字体作品展示。确实,这本书在视觉美感上做到了极致,那些高分辨率的印刷品展示,即便是通过平面的纸张,也依然能感受到字体的力度和韵味。但真正让我留恋的,是书中对“情感表达”的细腻捕捉。作者似乎拥有将无生命的书写符号注入灵魂的能力。比如,书中对几种不同情绪(如庄重、活泼、冷峻)对应的笔画粗细、转折圆润度的关联分析,非常具有启发性。我发现,原来我们对字体的直观感受,背后是有着一套可以被逻辑分析的机制支撑的。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让你从一个纯粹的欣赏者,转变为一个能主动解码和构建符号语言的设计实践者。它不像那种堆砌华丽图片的画册,而是更侧重于“方法论”的建立,即如何系统地训练自己去观察、去感受、去构建具有特定情感指向的视觉表达。这本书放在我的书架上,经常被我随机翻开,每次都能找到新的可供思考的点,内容深度足够支撑长期的学习和参考。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结构堪称一绝,它不像传统教材那样线性、枯燥,反而更像是一部层层递进的“探索日志”。作者非常巧妙地设置了从宏观到微观,再到实际应用的完整逻辑链条。开篇的理论铺垫扎实却不冗长,迅速将读者带入了字体设计的核心议题。随后,它并没有急于展示复杂的成品,而是花了大篇幅来解析基础单元——那个最小的“点”与“线”是如何被赋予生命和意义的。我非常欣赏作者的这种“返璞归真”的教学态度。书中大量的图例对比,不仅展示了成功的设计案例,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那些“失败”或“有待改进”的案例分析,通过红线圈出问题所在,并提供合理的优化方向,这种坦诚的教学方式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代入感和真实性。对于正在摸索阶段的设计师而言,这本书提供了清晰的“避坑指南”,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它不仅提升了我们对现有字体的鉴赏力,更重要的是,它构建了一套稳固的、可迁移的设计思维框架,使得无论未来出现何种新的媒介和技术,我们都能找到驾驭它的底层逻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