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柴科夫斯基第三交响曲(D大调Op29总谱)/全国音乐院系教学总谱系列
原价:13.50元
作者:柴科夫斯基 作曲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06-01
ISBN:9787540425357
字数:
页码:18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柴科夫斯基,1840年生于沃特金斯克,小时候的柴科夫斯基没有接受音乐教育,而是被送进彼得堡的司法学校学习。1863 -1865年,在彼得堡音乐学院随安东-鲁宾斯坦学作曲,1866年到莫斯科,在尼古拉-鲁宾斯坦领导的新办音乐学院中任和声学教授。在那里的最初两年间写出《第一交响曲》和歌剧《司令官》,1868年结识以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为首的俄罗斯民族乐派年轻作曲家,并被他们的热情所感染,这在他的《第二交响曲》中体现出来。1869-1875年,创作了三部歌剧和《第一钢琴协奏曲》。1872-1876年,成为《俄罗斯报》的音乐评论家。1876年参加第一次拜罗伊特音乐节。1877-1880年,他创作的各类题材的作品,如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舞剧《天鹅湖》,第一、二、三、四交响曲,标题交响乐《罗密欧与朱丽叶》,钢琴小品《四季》,《第一钢琴协奏曲》等大量涌现,揭开了创作生涯的西篇章,标志着他创作成熟期的开始。1878年以后,他又创作了歌剧《黑桃皇后》、《伊奥兰特》,舞剧《胡桃夹子》、《睡美人》,《第五交响曲》、《第六交响曲》、《第三钢琴协奏曲》等富于哲理、考虑祖国命运和人生意义的作品问世,深刻反映了柴科夫斯基和一代俄国知识分子的痛苦、不满、愤怒和不安的心情。1893年10月,在他的《第六交响曲》演出四天后,因感觉不适,喝了一杯生水,随患霍乱,导致死亡。在这位执著而敏感的作曲家告别人世后,彼得堡成千上万的人们走入送葬的行列。
内容提要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从实用性的角度来评价,这本书的开本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智慧体现。很多总谱为了追求便携性而牺牲了清晰度,或者反过来,大得让人难以在指挥台上舒适地展开。但这本《柴可夫斯基第三交响曲》总谱似乎找到了那个完美的平衡点。它足够大,足以让我在教室的后方也能清晰地看到木管组的复杂交织,但又不会笨重到让人觉得搬运是个负担。更重要的是,它采用了那种可以平摊在乐谱架上的装订方式,这在排练中是多么重要啊!我再也不用担心翻页时音乐会突然中断或者乐谱合拢,这极大地提升了排练的流畅性和效率,让我的注意力可以百分之百地集中在音乐的诠释上,而不是与一本不听话的书籍搏斗。
评分当我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时,一股浓郁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它散发出一种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可靠感”。我深知,要出版一套面向全国顶尖音乐院校的教学总谱,其难度不亚于重新创作一部作品的注释。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共识性”的文本基础。在不同的院校、不同的教授之间,关于某些乐句处理的理解可能存在差异,但这本总谱提供了一个经过多方专家审阅和认证的、可供参考的权威版本。这种权威性,在需要进行标准化考试准备或撰写严谨的毕业论文时,是无法替代的宝贵资源。它不仅仅是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更是当代中国高等音乐教育对古典音乐文本研究的集中体现。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从事音乐理论研究的学生,我对市面上流通的各个版本的《柴可夫斯基第三交响曲》总谱都有所涉猎,但这一本,在我看来,无疑是目前最接近“标准教学范本”的那一个。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对原稿的忠实还原,特别是对于那些经常被其他版本简化处理的、关于管弦乐配器法和力度标记的微妙之处,这里都做了详尽的保留。我特别花时间对比了第二乐章的弦乐声部处理,不同版本在“弱奏”的处理上细微的差别,常常影响到整个乐章的情绪走向。这本总谱在这些地方的处理非常精准,仿佛作曲家本人就坐在旁边指导一般,让我对“D大调Op.29”这部作品的内在逻辑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旋律的堆砌,更是结构和色彩的精妙平衡。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厚实的纸张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是用心打磨过的版本。封面设计得非常典雅,那种深沉的蓝色调,配上金色的烫印字体,透露出一种古典音乐特有的庄重感。我尤其喜欢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乐谱的排版,字迹清晰可辨,即便是那些复杂的对位部分,也能让人一目了然,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反复钻研乐谱的演奏者来说,简直是福音。翻阅过程中,能感受到编辑团队在校对上的严谨,几乎没有发现印刷错误或模糊不清的地方,这在很多教学用总谱中是很难得的。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我想象着编写者和出版者对柴可夫斯基这部作品所倾注的热情和敬意,也让我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了信心。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套“全国音乐院系教学总谱系列”的定位确实非常精准。对于初学者来说,它可能略显晦涩,因为其中的注释和结构分析没有像通俗读物那样做太多“简化处理”。但对于那些已经有了一定基础,需要进行深入分析和排练的指挥系学生或专业乐团成员来说,这简直是如虎添翼。我尤其欣赏它在附录部分提供的那些历史背景资料和早期手稿的参考对比,这些信息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作品创作意图的理解。比如,关于斯拉夫风格主题的引入和发展,不同时期的乐评是如何看待的,这些“元数据”的加入,让学习过程不再是孤立地面对音符,而是融入了更广阔的音乐史脉络之中。它要求读者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每一个音符,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而非简单的“展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