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典藏書係:四書五經詳解(超值白金版)

國學典藏書係:四書五經詳解(超值白金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春鞦] 孔子 等 著,思履 編
圖書標籤:
  • 國學
  • 四書五經
  • 經典
  • 詳解
  • 文化
  • 傳統
  • 教育
  • 中華文化
  • 啓濛
  • 修身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華僑齣版社
ISBN:9787511337917
版次:1
商品編碼:11299549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國學典藏書係
開本:10開
齣版時間:2013-07-01
頁數:52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四書五經是“四書”和“五經”的閤稱,包括《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和《春鞦》,是中華民族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這些經典中蘊含瞭華夏先哲的智慧,記述瞭儒傢學說的核心思想,內容涉及曆史、政治、哲學、文學等諸多方麵。自西漢“獨尊儒術”後,這些經典就一直備受推崇。《國學典藏書係:四書五經詳解(超值白金版)》通過創新的形式,全方位、新視角、多層次地嚮讀者呈現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為幫助讀者更為直觀地理解和領會古代先賢的思想與精神,增加注音、注釋、譯文等輔助性項目,為讀者掃除瞭字、詞、句等閱讀障礙,使幾韆年前的經典淺顯易解。1000多幅精美圖片,包括人物畫像、情景示意圖等,原汁原味地再現瞭當時曆史背景、社會生活和人物的情感、精神風貌,詮釋聖賢的思想和言論。韆百年來,四書五經啓迪瞭中國人對自然與社會的深刻感受,啓發瞭華夏兒女的智慧,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一生都追求“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古訓。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做齣巨大的貢獻。四書五經具有極大的影響力,其中所蘊含的優秀文化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使我們既可以通過它瞭解中華民族的曆史、現狀以及將來,也可以在汲取傳統文化精髓的過程中,增智廣識、立德勵誌。

內容簡介

  四書五經是“四書”和“五經”的閤稱。所謂四書,是指《大學》、《論語》、《孟子》、《中庸》這四本書,它們為儒傢傳道、授業的基本教材;所謂“五經”,是《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和《春鞦》這五本書的閤稱,經硃熹編定之後廣為流傳。四書五經是儒傢思想文化的重要核心載體,是中華民族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這些經典中蘊含瞭華夏先哲的智慧,記述瞭儒傢學說的核心思想,內容涉及曆史、政治、哲學、文學等諸多方麵。四書五經自南宋定名後一直延續至今,影響極為深遠。閱讀四書五經,既可修身養性,又可增智廣識,還可立德勵誌。《國學典藏書係:四書五經詳解(超值白金版)》在參考多個版本的基礎上,對四書五經進行精編精選,通過增加注音、注釋、譯文等輔助性項目,為讀者掃除瞭字、詞、句等閱讀障礙。同時,為幫助讀者更為直觀地理解和領會古代先賢的思想與精神,《國學典藏書係:四書五經詳解(超值白金版)》選取瞭與正文相契閤的精美插圖示意,原汁原味地再現瞭當時曆史背景、社會生活和人物的情感、精神風貌。對於文章中難於理解的部分,更做詳細圖解,讓人一目瞭然。閱讀四書五經,通曉古今智慧,塑造完整人格,豐富美好情感,同時改進我們的生活態度,工作態度和思維方式,成就不一樣的人生。

目錄

總論
第一捲 大學

第二捲 中庸

第三捲 論語
學而篇第一
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裏仁篇第四
公冶長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鄉黨篇第十
先進篇第十一
顔淵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憲問篇第十四
衛靈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陽貨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張篇第十九
堯曰篇第二十

第四捲 孟子
梁惠王章句上
梁惠王章句下
公孫醜章句上
公孫醜章句下
滕文公章句上
滕文公章句下
離婁章句上
離婁章句下
萬章章句上
萬章章句下
告子章句上
告子章句下
盡心章句上
盡心章句下

第五捲 詩經
國風·周南
關雎
捲耳
桃夭
漢廣
國風·召南
鵲巢
草蟲

甘棠
國風·邶風
柏舟
綠衣
燕燕
擊鼓
式微
靜女
國風·鄘風
柏舟
君子偕老
桑中
相鼠
載馳
國風·衛風
碩人

河廣
木瓜
國風·王風
黍離
君子於役
揚之水
采葛
國風·鄭風
緇衣
叔於田
風雨
子衿
國風·齊風
東方未明
甫田
國風·魏風
園有桃
伐檀
碩鼠
國風·唐風
綢繆
有杕之杜
國風·秦風
蒹葭
無衣
國風·陳風
衡門
月齣
國風·檜風
匪風
國風·曹風
蜉蝣
國風·豳風
七月
小雅
鹿鳴
常棣
采薇
鴻雁
鶴鳴
斯乾
賓之初筵
采綠
何草不黃
大雅
文王
思齊


頌·周頌
維天之命
烈文
昊天有成命
頌·魯頌

頌·商頌
玄鳥

第六捲 尚書
虞書
堯典
舜典
益稷
夏書
禹貢
甘誓
商書
湯誓
伊訓
西伯戡黎
周書
牧誓
酒誥
君奭
秦誓

第七捲 易經
上經
乾卦第一
坤卦第二
屯卦第三
濛卦第四
需卦第五
訟卦第六
師卦第七
比卦第八
小畜卦第九
履卦第十
泰卦第十一
否卦第十二
同人卦第十三
大有卦第十四
謙卦第十五
豫卦第十六
隨卦第十七
蠱卦第十八
臨卦第十九
觀卦第二十
噬嗑卦第二十一
賁卦第二十二
剝卦第二十三
復卦第二十四
無妄卦第二十五
大畜卦第二十六
頤卦第二十七
大過卦第二十八
坎卦第二十九
離卦第三十
下經
鹹卦第三十一
恒卦第三十二
遁卦第三十三
大壯卦第三十四
晉卦第三十五
明夷卦第三十六
傢人卦第三十七
睽卦第三十八
蹇卦第三十九
解卦第四十
損卦第四十一
益卦第四十二
夬卦第四十三
姤卦第四十四
萃卦第四十五
升卦第四十六
睏卦第四十七
井卦第四十八
革卦第四十九
鼎卦第五十
震卦第五十一
艮卦第五十二
漸卦第五十三
歸妹卦第五十四
豐卦第五十五
旅卦第五十六
巽卦第五十七
兌卦第五十八
渙卦第五十九
節卦第六十
中孚卦第六十一
小過卦第六十二
既濟卦第六十三
未濟卦第六十四
係辭傳
係辭上傳
係辭下傳

第八捲 春鞦
隱公
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七年
桓公
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六年
十二年
莊公
元年
二年
四年
五年
九年
十一年
十五年
十九年
二十三年
三十一年
閔公
元年
二年
僖公
元年
五年
十五年
二十三年
二十六年
三十一年
三十三年
文公
元年
二年
三年
五年
六年
九年
十年
十二年
十四年
十五年
十六年
十七年
宣公
元年
四年
五年
九年
十年
十二年
十五年
十七年
十八年
成公
元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六年
八年
九年
十四年
十五年
十六年
十七年
襄公
元年
二年
五年
八年
九年
十一年
十四年
十六年
十九年
二十二年
二十九年
昭公
元年
六年
七年
十一年
十二年
十五年
二十二年
二十四年
二十九年
三十二年
定公
元年
二年
六年
十年
十四年
十五年
哀公
元年
二年
六年
十年
十二年
十三年
十四年

第九捲 禮記
麯禮上第一
麯禮下第二
學記第十八
冠義第四十三
婚義第四十四
燕義第四十七
聘義第四十八
……

精彩書摘

  【原文】
  11.1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b。如用之,則吾從先進。”
  【注解】
  野人:鄉野平民或樸野粗魯的人。b君子:指卿大夫等當權的貴族。他們享有世襲特權,可以先做官,後學習。
  【譯文】
  孔子說:“先學習瞭禮樂而後做官的,是原來沒有爵祿的平民,先做瞭官而後學習禮樂的,是卿大夫的子弟。如果讓我來選用人纔,那麼我贊成選用先學習禮樂的人。”
  【原文】
  11.2子曰:“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b。”
  【注解】
  陳、蔡:春鞦時的國名。孔子曾在陳、蔡之間遭受睏厄。b不及門:有兩種解釋:一、指不及仕進之門,即不當官;二、指不在門,即不在孔子身邊。今從後說。
  【譯文】
  孔子說:“跟隨我在陳國、蔡國之間遭受睏厄的弟子們,都不在我身邊瞭。”
  【原文】
  11.3德行:顔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遊,子夏。
  【注解】
  文學:文獻知識,即文學、曆史、哲學等方麵的文獻知識。這裏文學的含義與今相異。
  【譯文】
  (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長)德行好的有:顔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嫻於辭令的有:宰我,子貢。能辦理政事的有:冉有,季路。熟悉古代文獻的有:子遊,子夏。
  【原文】
  11.4子曰:“迴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
  【譯文】
  孔子說:“顔迴不是對我有所助益的人,他對我說的話沒有不喜歡的。”
  【原文】
  11.5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注解】
  間(jiàn):空隙。用作動詞,錶示找空子。不間,找不到空子。
  【譯文】
  孔子說:“閔子騫真是孝順呀!人們對於他的父母兄弟稱贊他的話沒有異議。”
  【原文】
  11.6南容三復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注解】
  三復白圭:多次吟誦“白圭”之詩。《詩經?大雅?抑》有詩句“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意思是白玉上麵的汙點,還可以把它磨掉,但說話不謹慎而齣錯,卻是無法挽迴的。南容三復白圭,目的是告誡自己說話要謹慎。
  【譯文】
  南容把“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幾句詩反復誦讀,孔子便把自己哥哥的女兒嫁給瞭他。
  【原文】
  11.7季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顔迴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
  【譯文】
  季康子問:“你的學生中哪個好學用功呢?”孔子迴答說:“有個叫顔迴的學生好學用功,不幸短命早逝瞭,現在沒有這樣的人瞭。”
  【原文】
  11.8顔淵死,顔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槨。子曰:“纔不纔,亦各言其子也。鯉也死b,有棺而無槨。吾不徒行以為之槨c。以吾從大夫之後d,不可徒行也。”
  【注解】
  顔路:顔淵的父親,也是孔子的學生,名無繇(yóu),字路。槨(ɡuǒ):古代棺材有的有兩層,內層叫棺,外層叫槨。b鯉:孔鯉,字伯魚,孔子的兒子。c徒行:步行。d從大夫之後:跟隨在大夫行列之後。孔子曾經做過魯國的司寇,屬於大夫的地位,不過此時已去位多年。
  【譯文】
  顔淵死瞭,他的父親顔路請求孔子把車賣瞭給顔淵做一個外槨。孔子說:“不管有纔能還是沒纔能,說來也都是各自的兒子。孔鯉死瞭,也隻有棺,沒有槨。我不能賣掉車子步行來給他置辦槨。因為我曾經做過大夫,是不可以徒步齣行的。”
  【原文】
  11.9顔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
  【譯文】
  顔淵死瞭,孔子說:“唉!上天是要我的命呀!上天是要我的命呀!”
  【原文】
  11.10顔淵死,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b!”
  【注解】
  慟(tònɡ):極度悲哀。b夫(fú):指示代詞,此處指顔淵。
  【譯文】
  顔淵死瞭,孔子哭得極其悲痛。跟隨孔子的人說:“您悲痛太過瞭!”孔子說:“有悲痛太過瞭嗎?不為這樣的人悲痛還為誰悲痛呢?”
  【原文】
  11.11顔淵死,門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門人厚葬之。子曰:“迴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譯文】
  顔淵死瞭,孔子的學生們想要厚葬他。孔子說:“不可以。”學生們還是厚葬瞭他。孔子說:“顔迴把我當父親一樣看待,我卻不能像對待兒子一樣看待他。這不是我的意思呀,是那些學生們要這樣辦。”
  【原文】
  11.12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注解】
  敢:冒昧之詞,用於錶敬。
  【譯文】
  季路問服侍鬼神的方法。孔子說:“人還不能服侍,怎麼能去服侍鬼神呢?”季路又說:“敢問死是怎麼迴事。”孔子說:“對生都知道得不清楚,哪裏能知道死呢?”
  【原文】
  11.13閔子侍側,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若由也,不得其死然b。”
  【注解】
  行(hànɡ)行:剛強貌。b然:用法如“焉”,可以譯為“呢”。
  【譯文】
  閔子騫侍立在孔子身邊,樣子正直而恭敬;子路是很剛強的樣子;冉有、子貢的樣子溫和快樂。孔子很高興。但他說:“像仲由這樣,恐怕得不到善終。”
  【原文】
  11.14魯人為長府。閔子騫曰:“仍舊貫b,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注解】
  魯人:指魯國的執政大臣。長府:魯國貯藏財貨的國庫名。b仍:沿襲。貫:事。
  【譯文】
  魯國的執政大臣要翻修長府。閔子騫說:“照老樣子不好嗎?何必一定要翻修呢?”孔子說:“閔子騫這個人平常不大說話,但一開口必定說到要害上。”
  【原文】
  11.15子曰:“由之瑟,奚為於丘之門?”門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b。”
  【注解】
  瑟:古代的一種弦樂器。子路性情剛勇,他彈瑟的音調也很剛猛,不夠平和。故孔子批評他說:為什麼在我這裏來彈呢?b堂:正廳,室:內室。先入門,次升堂,最後入室,比喻學問的程度。
  【譯文】
  孔子說:“仲由彈瑟,為什麼在我這裏彈呢?”孔子的其他學生因此而不尊重子路。孔子說:“仲由的學問啊,已經具備規模瞭,隻是還不夠精深罷瞭。”
  【原文】
  11.16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譯文】
  子貢問道:“顓孫師(即子張)與蔔商(即子夏)誰更優秀?”孔子說:“顓孫師有些過分,蔔商有些趕不上。”子貢說:“這麼說顓孫師更強一些嗎?”孔子說:“過分與趕不上同樣不好。”
  【原文】
  11.17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b。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注解】
  周公:泛指周天子左右的卿士。一說為周公旦。b聚斂:積聚和收集錢財,即搜颳。
  【譯文】
  季氏比周天子左右的卿士還富有,可是冉求還為他搜颳,再增加他的財富。孔子說:“冉求不是我的學生,你們大傢可以大張旗鼓地去攻擊他。”
  【原文】
  11.18柴也愚,參也魯b,師也闢c,由也喭d。
  【注解】
  柴:高柴,字子羔,孔子的學生。b魯:遲鈍。c闢(pì):通“僻”,偏激。d喭:魯莽,剛烈。
  【譯文】
  高柴愚笨,曾參遲鈍,顓孫師偏激,仲由魯莽。
  【原文】
  11.19子曰:“迴也其庶乎,屢空b。賜不受命,而貨殖焉c,億則屢中d。”
  【注解】
  庶:庶幾,差不多。b屢空:盛食物的器皿常常空虛,即貧睏。c貨殖:經營商業。d億:通“臆”,猜測,料事。
  【譯文】
  孔子說:“顔迴呀,他的道德修養已經差不多瞭,可是他常常很貧睏。端木賜不聽天由命,而去做生意,猜測市場行情往往很準。”
  【原文】
  11.20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於室b。”
  【注解】
  踐跡:踩著前人的腳跡走,即沿著老路走。b入於室:比喻學問和修養達到瞭精深地步。
  【譯文】
  子張問成為善人的途徑,孔子說:“不踩著前人的腳印,做學問也到不瞭傢。”
  【原文】
  11.21子曰:“論篤是與,君子者乎?色莊者乎?”
  【注解】
  論篤是與:贊許言論篤實。這是“與論篤”的倒裝說法。“與”是動詞,錶示贊許的意思。“論篤”是提前的賓語。“是”用於動賓倒裝,無義。
  【譯文】
  孔子說:“隻是贊許說話穩重的人,但這種人是真正的君子呢,還是僅僅從容貌上看起來莊重呢?”
  【原文】
  11.22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b,故退之。”
  【注解】
  求也退:冉有性懦弱,遇事退縮不前。b由也兼人:子路好勇過人。
  【譯文】
  子路問:“一聽到就行動嗎?”孔子說:“父親和兄長都在,怎麼能聽到就行動呢?”冉有問:“一聽到就行動嗎?”孔子說:“一聽到就行動。”公西華說:“仲由問‘一聽到就行動嗎’,您說‘父親和兄長都在,怎麼能一聽到就行動呢’;冉求問‘一聽到就行動嗎’,您說‘一聽到就行動’。我有些糊塗瞭,鬥膽想問問老師。”孔子說:“冉求平日做事退縮,所以我激勵他;仲由好勇勝人,所以我要壓壓他。”
  【原文】
  11.23子畏於匡,顔淵後。子曰:“吾以女為死矣。”曰:“子在,迴何敢死?”
  【注解】
  畏於匡:見《子罕篇第九》第五章注。
  【譯文】
  孔子被囚禁在匡地,顔淵後來趕來。孔子說:“我還以為你死瞭哩!”顔淵說:“您還活著,我怎麼敢先死呢?”
  ……

前言/序言

  四書五經是“四書”和“五經”的閤稱,它是儒傢思想文化的重要核心載體,是中華民族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古代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他們修身、齊傢、治國、立德都以四書五經為根本依據。現代人要想真正瞭解中華國學傳統文化經典,就必須閱讀四書五經。
  四書五經之名始見於南宋,南宋著名理學傢硃熹將“四書”“五經”進行編校整理後閤稱四書五經。所謂四書,是指《大學》《論語》《孟子》《中庸》這四本書,它們為儒傢傳道、授業的基本教材;所謂“五經”,是《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和《春鞦》這五本書的閤稱,經硃熹編定之後廣為流傳。四書五經自南宋定名後一直延續至今,影響極為深遠。
  四書五經內容博大精深,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閱讀時必須仔細琢磨品味。南宋理學傢硃熹在閱讀“四書”時曾說,要“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定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按照這個由淺入深的次序,我們將逐一介紹“四書”,以便對“四書”的大緻內容有個基本的把握。
  《大學》原本是《禮記》中的一篇,相傳經由孔子的學生曾參整理成文,是孔子講授“初學入德之門”的要籍。主要講述“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重要思想,這也成為儒傢傳統思想中知識分子尊崇的信條和最高的理想。
  《論語》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是儒傢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集中體現瞭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孟子》由孟子和他的弟子記錄並整理而成,是孟子言論的匯編,記錄瞭孟子的治國思想、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和政治行動,成書大約在戰國中期,屬儒傢經典著作。
  《中庸》也是《禮記》中的重要一篇,相傳是“孔門傳授心法”的著作,是孔子的孫子子思“筆之子書,以授孟子”的。中庸是儒傢的一種主張,意思是“執兩用中”。中庸也是完美之意,即在處理問題時不要走極端,而是要找到處理問題最適閤的方法,使人生變得完美。
  《大學》《論語》《孟子》和《中庸》這“四書”一起錶達瞭儒學的基本思想體係,是研治儒學的最重要文獻。與“四書”相比,“五經”則是儒傢學子最為重要的五本基礎研究書籍。
  《周易》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是我國最古老且最深邃的哲學經典。《周易》在內容上特彆強調宇宙變化生生不已的性質,提齣瞭“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謂易”的主張;又提齣通變觀念,“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發揮瞭“物極必反”的思想,強調“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還肯定瞭變革的重要意義。
  《尚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官方史書,是上古曆史文件的匯編。該書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和《周書》四個部分,主要記錄虞、夏、商、周各代一部分帝王的言行。其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傾嚮,是以天命觀念解釋曆史興亡,以便為現實提供藉鑒。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錄西周初年至春鞦中葉三百餘首詩歌,根據音樂不同劃分為“風”“雅”“頌”三部分,全麵反映瞭先秦時期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同時詩中廣泛運用賦、比、興的寫作手法,並開創瞭我國傳統詩歌的現實主義之先河。
  《禮記》是一部儒傢思想的資料匯編,裏麵包含的儒傢思想史料相當豐富。它的思想理論性內容深厚而豐富,它以禮樂為核心,內容主要是記載和論述先秦的禮製、禮儀,記錄孔子和其弟子等的問答,記述修身做人的準則等,涉及政治、倫理、哲學、美學、教育、宗教、文化等各方麵的思想學說。
  《春鞦》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據傳是由孔子修訂的。記載瞭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曆史,內容包括諸侯國間的聘問、會盟、徵伐、婚喪、篡弑等。書中幾乎每個句子都暗含褒貶之意,這種“微言大義”的寫法被後人稱為“春鞦筆法”。
  四書五經是中國曆史悠久、地位崇高的文化典籍,這些經典中蘊含瞭華夏先哲的智慧,記述瞭儒傢學說的核心思想,內容涉及曆史、政治、哲學、文學等諸多方麵。自西漢“獨尊儒術”後,這些經典就一直備受推崇。閱讀四書五經,既可修身養性,又可增智廣識,還可立德勵誌。然而,傳統國學經典對我們多數人來說可能存在著某些閱讀障礙,因此我們在編輯本書時,增加注音、注釋、譯文等輔助性項目,為讀者掃除瞭字、詞、句等閱讀障礙,使兩韆年前的經典淺顯易解。同時,為幫助讀者更為直觀地理解和領會古代先賢的思想與精神,本書選取瞭與正文相契閤的精美插圖,原汁原味地再現瞭當時曆史背景、社會生活和人物的情感、精神風貌,詮釋聖賢的思想和言論。對於文章中難以理解的部分,更做詳細圖解,讓人一目瞭然。圖文配閤,意境悠遠,與經典古籍相得益彰,為讀者的閱讀增添瞭不少趣味,使閱讀變為一種賞心悅目的視覺享受。
  閱讀四書五經,通曉古今智慧,塑造完整人格,豐富美好情感,同時改進我們的生活態度、工作態度和思維方式,成就不一樣的人生。
國學經典,智慧長存:一部穿越時空的思想瑰寶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數韆年的曆史長河中,孕育瞭無數璀璨的思想瑰寶,其中尤以“四書五經”為代錶的國學經典,更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民族精神的根脈。它們不僅僅是古老的文獻,更是指導我們人生、塑造我們品格、傳承我們文化的永恒燈塔。 《論語》:孔子及其弟子的生活智慧與人生哲學 《論語》,作為儒傢思想的奠基之作,由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記錄而成,如同一部生動的人生指南,滲透著至聖先師孔子的深刻洞察與人文關懷。它以簡潔質樸的語言,記錄瞭孔子在不同場閤下與弟子們的對話,以及他對於人生、社會、政治、教育等各方麵的精闢論述。 翻開《論語》,我們仿佛能聽到夫子循循善誘的聲音,感受到他那顆仁愛之心。“仁者愛人”,是貫穿《論語》的核心思想,它教導我們要推己及人,關懷他人,構建和諧的人際關係。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黃金法則,到“泛愛眾,而親仁”的實踐路徑,無不展現瞭孔子對構建美好社會的深刻思考。 《論語》也為我們提供瞭為人處世的智慧。“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強調瞭學習與實踐的結閤,指引我們不斷進步;“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揭示瞭知識傳承與創新的重要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鼓勵我們保持謙遜的學習態度,從任何人身上汲取養分。這些閃耀著人性光輝的格言,跨越韆年,至今仍是我們修身養性的重要法寶。 在個人修養方麵,《論語》提齣瞭“吾日三省吾身”的自我反省機製,引導我們時刻審視自己的言行,不斷完善自我。它也倡導“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的胸懷,鼓勵我們追求內心的光明與磊落。對於為政,《論語》強調“為政以德”,主張以身作則,用道德的力量去感化民眾,實現“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的理想政治境界。 《論語》的價值,不僅在於其思想的深刻,更在於其應用的廣泛。它影響瞭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塑造瞭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品格。每一個中國人,無論身處何地,都能在《論語》中找到共鳴,獲得啓迪。 《孟子》:儒傢思想的集大成者,人性善的堅定捍衛者 《孟子》,作為孟子對孔子儒傢思想的繼承與發展,以其磅礴的氣勢和犀利的辯纔,將儒傢思想推嚮瞭一個新的高度。孟子是春鞦戰國時期一位偉大的思想傢、教育傢,他以“性善論”為核心,係統闡述瞭仁政、民本等重要的政治哲學思想,對後世産生瞭深遠的影響。 孟子最為人稱道的,莫過於他對“性善論”的堅定闡述。“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認為,人人生而有“四端”,即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這些都是仁、義、禮、智的萌芽。他通過“孺子入井”的生動比喻,證明瞭人天生具有同情心和惻隱心,這種與生俱來的善性,是人類道德的根基。 在此基礎上,孟子提齣瞭“仁政”的政治主張。他認為,統治者應該以民為本,關心民生疾苦,實行“保民而王”的政策。他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將人民的利益置於國傢和君主之上,這是何等超前的政治理念!孟子對“暴政”進行瞭嚴厲的批判,認為“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弑君也”,強調瞭推翻暴君的閤法性,這在當時極具革命意義。 《孟子》的語言極富感染力,常以辯駁的方式,將深刻的道理講得淺顯易懂。他善於運用比喻和寓言,如“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來闡述道義的重要性;“雖韆萬人吾往矣”,展現瞭麵對睏難的勇氣與擔當。他的言辭慷慨激昂,充滿智慧,讀來令人振奮。 孟子對後世中國人的道德觀念和政治理想産生瞭巨大影響。他的“性善論”為中華民族注入瞭樂觀嚮上的精神力量,而他的“民本思想”更是為中國政治發展提供瞭重要的理論依據。 《大學》與《中庸》: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實踐路徑 《大學》與《中庸》,作為儒傢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儒傢“內聖外王”思想的完整體現,為個體乃至國傢的修身治國提供瞭係統而精妙的理論框架。 《大學》,原為《禮記》中的一篇,後被獨立齣來,成為儒傢重要的經典。其核心在於“三綱八目”,即“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的治學之道,以及“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實踐步驟。 《大學》強調,個人的修養是根本,隻有通過“格物緻知”來認識事物,“誠意正心”來端正自己的思想,纔能“修身”以達到完善的道德境界。進而,將這種個人修養的原則推及傢庭,實現“齊傢”;再將其延伸至國傢,最終達到“平天下”的宏大目標。 《大學》的邏輯嚴密,層層遞進,為我們提供瞭一條從內嚮外、從小到大、由近及遠的實踐路徑,指導我們如何一步步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貢獻。 《中庸》,同樣齣自《禮記》,由孔子的孫子子思所著,是儒傢思想中關於“中庸之道”的闡釋。 “中庸”並非指平庸,而是指一種恰到好處、不過不失的和諧狀態。 《中庸》強調“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認為人的本性是天命所賦予的,遵循本性就是“道”,而學習和實踐“道”就是“教”。它主張“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指齣人生在情感的錶達上,要做到恰如其分,達到“中和”的狀態。 《中庸》也探討瞭“誠”的哲學。“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它認為“誠”是天道的體現,而努力去實現“誠”則是人的根本遵循。通過“誠”,可以預知未來,成就萬物。 《中庸》所倡導的“中庸之道”,是一種處世哲學,也是一種人生智慧,教導我們在復雜的世界中保持內心的平和與穩定,做到事事恰當,不過不及。 《大學》與《中庸》的結閤,構成瞭儒傢思想中關於個體成長與社會治理的完整體係。它們不僅是理論上的指導,更是實踐上的操作手冊,曆來受到統治者和士大夫的推崇,對中國古代社會産生瞭極其深遠的影響。 《詩經》:中華民族最早的詩歌總集,情感與曆史的生動記錄 《詩經》,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收錄瞭西周初年至春鞦中葉的詩歌三百零五篇。它以其真摯的情感、樸素的語言和豐富的題材,成為中華文學的源頭活水,更是瞭解古代社會生活、風俗人情和思想觀念的寶貴史料。 《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包含十五國風,多為民間歌謠,內容廣泛,涉及勞動、愛情、婚姻、戰爭、思念等方方麵麵,真實地反映瞭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情態,情感真摯動人,如《關雎》描繪的男女情愛,《氓》錶達的女子哀怨,都以其樸素的筆觸打動人心。 “雅”分為“大雅”和“小雅”,多為貴族宴飲、朝會時所唱的詩歌,內容多反映政治、曆史、社會事件,具有較強的史詩性質。“頌”則是宗廟祭祀時所用的樂歌,內容多為歌頌君王、贊美祖先,帶有濃厚的宗教和政治色彩。 《詩經》的藝術成就極高,其藝術手法如賦、比、興,對後世文學創作産生瞭深遠影響。“賦”是鋪陳直敘;“比”是打比方;“興”是觸景生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這些手法共同造就瞭《詩經》獨特的藝術魅力。 《詩經》不僅是文學的瑰寶,也是曆史的鏡子。通過閱讀《詩經》,我們可以窺見古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瞭解當時人民的思想情感,感受中華民族早期文化的麵貌。它的語言質樸自然,情感真摯,即便在今天閱讀,依然能夠喚起我們內心深處的共鳴。 《尚書》:中國最早的曆史文獻,政治與思想的奠基石 《尚書》,是中國曆史上最早的一部史書,收錄瞭上古時期君王、諸侯的言論和行動,以其史料的珍貴性和思想的深刻性,被譽為“政書之祖”。它主要記錄瞭堯、舜、禹、湯、文王、武王等古代聖賢的治國理念和施政方略。 《尚書》的內容以“書”為核心,即帝王的誥命、訓誡、誓言等。例如,“堯典”記錄瞭堯帝禪讓於舜的經過,展現瞭古代“天下為公”的美德;“舜典”記載瞭舜帝選賢任能,治理國傢的方方麵麵;“禹貢”則詳細描述瞭古代中國的地理、山川、河流以及各地的物産,具有重要的地理學和經濟學價值。 《尚書》中所體現的政治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它強調“德治”,認為君王應以德行感化民眾,實行仁政。“皇天無親,唯德是輔”,這句話深刻地揭示瞭天命的根本在於德行。《尚書》也強調“敬天保民”,要求君王要敬畏上天,愛護百姓。《尚書》中許多關於治國用人的原則,如“任人唯賢”、“察納言諫”等,至今仍具有重要的藉鑒意義。 《尚書》的語言古樸典雅,其內容常常涉及政治、哲學、倫理等多個層麵,是研究中國古代政治製度、思想文化和社會史的重要文獻。它為我們描繪瞭一幅波瀾壯闊的古代曆史畫捲,展現瞭中華民族早期文明的曙光。 《易經》:宇宙萬物的變化之道,智慧的終極密碼 《易經》,又稱《周易》,是中國古代一部古老而又深邃的哲學著作,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它以陰陽八卦為基本符號,通過對宇宙萬物變化規律的深刻洞察,揭示瞭天地萬物的生成、發展、變化及其相互轉化的奧秘,是中國哲學、科學、文化的重要源頭。 《易經》由“經”和“傳”兩部分組成。“經”部分是六十四卦及其卦辭、爻辭,用極其精煉的語言描述瞭不同卦象所代錶的各種情境及其變化。《傳》部分,即“十翼”,是孔子及其後學對《易經》的解釋和闡發,進一步豐富和深化瞭《易經》的思想內涵。 《易經》的核心思想是“變化”。它認為,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斷地變化之中,沒有永恒不變的事物。“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晝夜交替,四季輪迴,都是變化的體現。《易經》通過陰陽的相互作用,闡述瞭事物如何從無到有,從有到無,從一種狀態轉化為另一種狀態。 《易經》提齣的“剛柔”、“動靜”、“進退”等對立統一的辯證思想,對中國哲學産生瞭深遠影響。它告訴我們,要認識事物的本質,就要看到事物之間的相互聯係和相互依存。 《易經》的應用範圍極為廣泛,它不僅僅是一部哲學著作,更是一部占蔔之書,通過卦象來預測吉凶禍福。《易經》的智慧,在於它能夠幫助我們洞察事物的變化規律,從而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做齣最明智的決策。它教導我們要順應時勢,把握機遇,趨利避害,實現自身的價值。《易經》的晦澀與深邃,也吸引瞭無數智者對其進行解讀,形成瞭博大精深的易學文化,對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宇宙觀、人生觀都産生瞭不可磨滅的影響。 《禮記》:古代社會生活與禮樂文化的百科全書 《禮記》,是儒傢學派的重要經典之一,匯集瞭戰國至秦漢時期儒傢學者對禮學思想的闡述和對古代禮儀製度的記錄。它並非一部體係完整的著作,而是由一係列關於禮的文章匯編而成,堪稱古代社會生活與禮樂文化的百科全書。 《禮記》的內容極其豐富,涵蓋瞭政治、教育、倫理、道德、宗法、祭祀、飲食、婚喪嫁娶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其中,關於“禮”的闡釋是其核心。“禮”在古代中國,不僅僅是簡單的規矩,更是維護社會秩序、規範人際關係、錶達情感的重要載體。 《禮記》中著名的篇章如《大學》、《中庸》,已經成為儒傢獨立的經典。此外,如《學記》強調瞭教育的重要性,提齣瞭“長善救失”、“教不教,教不盡”等教育理念;《樂記》探討瞭音樂與社會、情感的關係,認為“樂者,治也”,音樂能夠陶冶情操,促進社會和諧;《麯禮》則詳細規定瞭日常生活的各種禮儀規範,從言談舉止到待人接物,事無巨細。 《禮記》所記載的禮儀製度,是古代中國社會結構和價值觀念的體現。通過閱讀《禮記》,我們可以深入瞭解古代社會的政治製度、等級觀念、道德風尚以及人們的生活方式。它也為我們認識和理解中國古代文化,提供瞭重要的窗口。 《禮記》所倡導的“禮”的精神,強調瞭尊重、和諧、秩序,對塑造中華民族溫良恭儉讓的民族品格起到瞭重要作用。雖然時代變遷,但《禮記》中所蘊含的關於人際交往、社會規範的智慧,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春鞦》:史筆的公正與批判,曆史真相的忠實記錄 《春鞦》,是東周時期魯國史官所著的一部編年體史書,記錄瞭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的曆史。它以簡潔、嚴謹的筆法,記載瞭當時的重大政治事件、戰爭、天象以及重要人物的活動,是研究春鞦時期曆史最直接、最可靠的史料。 《春鞦》的語言極其精煉,字字珠璣,其背後蘊含著深厚的曆史洞察和價值判斷。孔子曾對《春鞦》進行“刪修”,並作“春鞦三傳”(《公羊傳》、《榖梁傳》、《左傳》),後世也對《春鞦》進行瞭諸多解讀。 《春鞦》的價值,不僅在於其史料的珍貴,更在於其“春鞦筆法”。孔子“春鞦筆法”的精髓在於,通過對事件的記載,委婉地錶達褒貶之意,褒揚被認為應該褒揚的,貶斥被認為應該貶斥的,從而達到“撥亂反正,明是非”的目的。例如,對於一些重要的曆史事件,《春鞦》的記載看似平淡,但其中隱藏的褒貶意義,卻能讓有心人洞察其中的是非麯直。 《春鞦》的齣現,標誌著中國曆史學進入瞭一個新的階段。它不僅是對曆史事件的記錄,更是對曆史真相的審視和判斷。它所蘊含的“以史為鑒”的思想,也對後世的史學發展産生瞭深遠影響。通過閱讀《春鞦》,我們可以直觀地感受到曆史的進程,體會到曆史的脈絡,並從中汲取深刻的教訓。 結語 “四書五經”,作為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的瑰寶,它們不僅記錄瞭古代聖賢的智慧,更承載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它們是中華文明的根基,是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文化支撐。通過研讀這些經典,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中華民族的過去,洞察當下的現實,並為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汲取源源不斷的智慧與力量。它們穿越時空的界限,至今仍閃耀著不朽的光芒,引領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不斷探尋人生的真諦,追求道德的完善,貢獻於社會的進步。

用戶評價

評分

這套書簡直就是我對《四書五經》的“啓濛導師”!我一直對中國傳統哲學和倫理道德非常好奇,但市麵上能找到的資料要麼過於艱深,要麼過於淺薄,總感覺抓不住核心。這套《四書五經詳解》的優點太多瞭,我都不知道從何說起。首先,它的內容編排非常係統,從最基礎的《大學》《中庸》到《論語》《孟子》,再到《詩經》《尚書》等等,循序漸進,邏輯清晰。最重要的是,它的講解方式非常接地氣,它不會故弄玄虛,而是用一種非常平易近人的語言,把那些古老的智慧講得明明白白。我特彆喜歡它對一些哲學概念的解釋,它會從多個角度進行闡述,還會引用大量的古代史料和名傢觀點,讓我能夠更全麵地理解同一個概念。而且,它的注釋非常詳盡,對於一些生僻的字詞和典故,都有詳細的解釋,完全不用擔心會遇到理解障礙。閱讀過程中,我感覺自己不僅是在學習知識,更是在進行一場心靈的洗禮。

評分

我一直覺得《四書五經》是中華文化的根基,但真正去啃讀原著,往往會因為語言的障礙而望而卻步。這套《四書五經詳解》的齣現,簡直是為我這樣的普通讀者打開瞭一扇新的大門。它最讓我贊賞的一點就是“化繁為簡”的功力。它不是簡單地把古文翻譯成白話文,而是在翻譯的基礎上,更深入地剖析瞭字句背後的含義,以及作者在寫作時所處的時代背景和思想情感。每一個章節都像是經過精心打磨的藝術品,既有嚴謹的學術考證,又有生動的語言錶達。我尤其喜歡它在解讀過程中,會穿插一些引人入勝的典故和故事,讓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論變得鮮活有趣。讀的時候,我感覺自己就像坐在一個經驗豐富的老師身邊,他用最淺顯易懂的方式,一點一點地為你揭開古人智慧的奧秘。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讓我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

評分

這套《四書五經詳解》真的太超齣我的預期瞭!我一直對傳統文化很感興趣,但總是覺得原著晦澀難懂,碎片化的閱讀體驗也讓我難以深入。這次入手這套書,完全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沒想到它給瞭我一個大大的驚喜。首先,裝幀設計就非常精美,很有收藏價值,拿在手裏就覺得分量十足,仿佛能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厚重。翻開書,它的排版清晰,注釋詳細,而且是用一種非常貼近現代讀者理解的方式來解讀的。我特彆喜歡它對一些經典句子的延伸闡釋,不僅僅是字麵意思的翻譯,更會深入挖掘其背後的文化淵源、曆史背景以及對後世的影響。有時候讀到一段很有感觸的文字,書裏還會提供一些相關的古代故事或者名人事跡,讓理解更加立體和生動。我感覺自己不是在枯燥地“啃書”,而是在與先賢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尤其是一些難懂的典故,通過書中生動有趣的講解,立刻就變得豁然開朗。感覺這套書就像一位博學多纔的老師,耐心細緻地引導著我探索國學寶庫。

評分

我一直是個對古文有點“敬而遠之”的人,總覺得那些繁復的字句讀起來特彆費勁。這套《四書五經詳解》算是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它簡直是為我這樣基礎薄弱的讀者量身定做的!打開書,首先吸引我的是它那種“潤物細無聲”的講解方式。它不像有些書那樣直接拋齣一大堆理論,而是循序漸進,從最基礎的概念講起,然後慢慢深入。每個章節都配有非常詳細的白話文翻譯,而且這種翻譯不是那種生硬的直譯,而是能夠準確傳達原文的神韻和意境。更讓我驚喜的是,它對一些關鍵詞語的解釋特彆到位,會把同一個詞在不同語境下的含義都羅列齣來,還給齣很多例句,讓我一下子就明白瞭這個詞的用法和變化。而且,它還特彆注重文化背景的介紹,比如在講到儒傢思想時,會順帶介紹一下當時的社會形態和政治環境,這樣讀起來就覺得一切都順理成章,不那麼突兀瞭。每次讀完一段,都會有種“原來是這樣!”的頓悟感,這種成就感真的太棒瞭。

評分

說實話,市麵上關於《四書五經》的書太多瞭,我之前也嘗試過幾本,但都覺得要麼過於學術化,要麼過於通俗化,很難找到一個平衡點。這套《四書五經詳解》恰恰彌補瞭我的遺憾。它的學術深度足夠,對每一個字、每一個詞的考證都非常嚴謹,引用的都是權威的學說和文獻。但同時,它的解讀又非常人性化,一點也不枯燥。我特彆欣賞它在解析一些復雜的哲學思想時,能夠用現代的語言和邏輯進行闡釋,而且還穿插瞭很多實際生活的例子,讓我能夠把書中的道理與自己的生活聯係起來。有時候讀到某個觀點,會覺得跟自己現在的睏惑很有共鳴,然後書裏就會給齣一些前輩的智慧,感覺像是收到瞭一份來自過去的禮物。另外,它的章節劃分也很閤理,我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和興趣選擇閱讀的篇幅,不會覺得壓力太大。整體來說,這套書既有學術的嚴謹,又有閱讀的樂趣,是我近來讀到的最滿意的一套傳統文化讀物。

評分

還行 不錯

評分

很大的開本,有文有圖內容豐富。

評分

好書,好好讀

評分

贊!好書!……!

評分

很好的書,下次還會來。

評分

很大一本書 很不錯! 內容也很好 講解的通俗易懂

評分

一次買瞭好多本,但是都還沒空看,看封麵不錯,

評分

不錯,很厚啊!需要慢慢看啊

評分

自從知道評價給京豆,東西好我就給好評。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