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國學典藏·綫裝書係:聊齋誌異(插圖版 套裝全6冊 簡體竪排)》有以下幾個特點:
高峰巨著:“用傳奇法,而以誌怪”(魯訊語),達到中國古典文言小說藝術的高峰。
版本精善:選取曆代刊本中點校精準、內容完整的輯校本精心整理。
珍稀綉像:搜羅曆代珍稀罕見的精美綉像作品數百幅,令讀者眼界大開。
綫裝竪排:純手工綫裝,大16開本,簡體竪排,雙色印刷,裝幀精美。
函套包裝:美觀大方,氣質典雅,古香古色,實為收藏與饋贈之上佳珍品。
內容簡介
《聊齋誌異》是我國清初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共收小說近500篇,或講民間的民俗民習、奇談異聞、或講世間萬物的奇異變幻、題材極為廣泛。其獨特的故事情節、異彩紛呈的藝術形象,作者蒲鬆齡一生科甲不利、生活清貧,對於當時的社會有著深刻的認識。他創作的無數個看似荒誕的故事及藝術形象,都有紮根於社會的思想內容基礎,並由此麯摺地反映瞭當時的社會矛盾及廣大人民群眾的願望及愛憎等思想感情,其中,也熔鑄瞭作者自己的感受,寄托瞭作者自己的孤憤心情。此書曆來被視為小說中的翹楚之作,有“空前”的美譽。《聊齋誌異》的問世,使得一度沉寂的中國文言小說 重現光輝,在藝術上取得瞭突破性的進展,其實質是在發揚中國文學優秀傳統基礎上的藝術創新。
內頁插圖
目錄
捲一
考城隍、耳中人、屍變、噴水、瞳人語、畫壁、山魈、咬鬼、捉狐、蓧中怪、宅妖、王六郎、偷桃、種梨、勞山道士、長清僧、蛇人、斫蟒、犬奸、雹神、狐嫁女、嬌娜、僧孽、妖術、野狗、三生、狐人瓶、鬼哭、真定女、焦螟、葉生、四十韆、成仙、新郎、靈官、王蘭、鷹虎神、王成、青鳳、畫皮、賈兒、蛇癖
捲二
金世成、董生、齕石、廟鬼、陸判、嬰寜、聶小倩、義鼠、地震、海公子、丁前溪、海大魚、張老相公、水莽草、造畜、鳳陽士人、耿十八、珠兒、小官人、鬍四姐、祝翁、獵婆龍、某公、快刀、俠女、酒友、蓮香、阿寶、九山王、遵化署狐、張誠、汾州狐、巧娘、吳令、口技、狐聯、灘水狐、紅玉、龍、林四娘
捲三
江中、魯公女、道士、鬍氏、戲術、丐僧、伏狐、蟄龍、蘇仙、李伯言、黃九郎、金陵女子、湯公、閻羅、連瑣、單道士、白於玉、夜叉國、小髻、西僧、老饕、連城、霍生、汪士秀、商三官、於江、小二、庚娘、宮夢弼、鴝鵒、劉海石、諭鬼、泥鬼、夢彆、犬燈、番僧、狐妾、雷曹、賭符、阿霞、李司鑒、五羖大夫、毛狐、翩翩、黑獸
捲四
餘德、楊韆總、瓜異、青梅、羅刹海市、田七郎、産龍、保住、公孫九娘、促織、柳秀纔、水災、諸城某甲、庫官、酆都禦史、龍無目、狐諧、雨錢、妾杖擊賊、秀纔驅怪、姊妹易嫁、續黃粱、龍取水、小獵犬、棋鬼、辛十四娘、白蓮教、雙燈、捉鬼射狐、蹇償債、頭滾、鬼作筵、鬍四相公、念秧、蛙麯、鼠戲、泥書生、土地夫人、寒月芙蕖、酒狂
捲五
陽武侯、趙城虎、螳螂捕蛇、武技、小人、秦生、鴉頭、酒蟲、木雕美人、封三娘、狐夢、布客、農人、章阿端、餺飥媼、金永年、花姑子、武孝廉、西湖主、孝子、獅子、閻王、土偶、長治女子
義犬、鄱陽神、伍鞦月、蓮花公主、綠衣女、黎氏、荷花三娘子、罵鴨、柳氏子、上仙、侯靜山、錢流、郭生、金生色、彭海鞦、堪輿、竇氏、梁彥、龍肉
捲六
潞令、馬介甫、魁星、厙將軍、絳妃、河間生、雲翠仙、跳神、鐵布衫法、大力將軍、白蓮教、顔氏、杜翁、小謝、縊鬼、吳門畫工、林氏、鬍大姑、細侯、狼、美人首、劉亮采、蕙芳、山神
蕭七、亂離、豢蛇、雷公、菱角、餓鬼、考弊司、閻羅、大人、嚮杲、董公子、周三、鴿異、聶政、冷生、狐懲淫、山市、江城、孫生、八大王、戲縊
捲七
羅祖、劉姓、邵九娘、鞏仙、二商、沂水秀纔、梅女、郭秀纔、死僧、阿英、橘樹、赤字、牛成章、青娥、鏡聽、牛癀、金姑夫、梓潼令、鬼津、仙人島、閻羅薨、顛道人、鬍四娘、僧術、祿數、柳生、冤獄、鬼令、甄後、宦娘、阿綉、楊疤眼、小翠、金和尚、龍戲蛛、商婦、閻羅宴、役鬼、細柳
捲八
畫馬、局詐、放蝶、男生子、鍾生、鬼妻、黃將軍、三朝元老、醫術、藏虱、夢狼、夜明、夏雪、化男、禽俠、鴻、象、負屍、紫花和尚、周剋昌、嫦娥、鞠樂如、褚生、盜戶、某乙、霍女、司文郎、醜狐、呂無病、錢蔔巫、姚安、采薇翁、崔猛、詩讞、鹿銜草、小棺、邢子儀、李生、陸押官、蔣太史、邵士梅、顧生、陳锡九
捲九
邵臨淄、於去惡、狂生、澂俗、鳳仙、佟客、遼陽軍、張貢士、愛奴、單父宰、孫必振、邑人、元寶、研石、武夷、大鼠、張不量、牧竪、富翁、王司馬、嶽神、小梅、藥僧、於中丞、皂隸、績女、紅毛氈、抽腸、張鴻漸、太醫、牛飛、王子安、刁姓、農婦、金陵乙、郭安、摺獄、義犬、楊大洪、查牙山洞、安期島、沅俗、雲蘿公主、鳥語、天宮、喬女、蛤此名寄生、劉夫人、陵縣狐
捲十
王貨郎、疲龍、真生、布商、彭二掙、何仙、牛同人、神女、湘裙、三生、長亭、席方平、素鞦、賈奉雉、胭脂、阿縴、瑞雲、仇大娘、曹操塚、龍飛相公、珊瑚、五通、申氏、恒娘、葛巾、
捲十一
馮木匠、黃英、書癡、齊天大聖、青蛙神、任秀晚霞、白鞦練、王者、某甲、衢州三怪、拆樓人、大蠍、陳雲犧、司劄吏、蚰蜓、司訓、黑鬼、織成、竹青、段氏、狐女、張氏婦、於子遊、男妾、汪可受、牛犢、王大、樂仲、香玉、三仙、鬼隸、王十、大男、外國人、韋公子、石清虛、曾友於、嘉平公子
捲十二
二班、車夫、乩仙、苗生、蠍客、杜小雷、毛大福、雹神、李八缸、老龍船戶、青城婦、鴞鳥、古瓶、元少先生、薛慰娘、田子成、王桂庵、寄生附、周生、褚遂良、劉全、土化兔、鳥使、姬生、果報、公孫夏、韓方、紉針、桓侯、粉蝶、李檀斯、錦瑟、太原獄、新鄭訟、李象先、房文淑、秦檜、浙東生、博興女、一員官、丐汕、人妖
精彩書摘
第一捲 兩縣令競義婚孤女
風水人間不可無,也須陰騭兩相扶。時人不解蒼天意,枉使身心著意圖。
話說近代浙江衢州府,有一人姓王名奉,哥哥姓王名春。弟兄各生一女,王春的女兒名喚瓊英,王奉的叫做瓊真。瓊英許配本郡一個富傢潘百萬之子潘華,瓊真許配本郡蕭彆駕之子蕭雅:都是自小聘定的。瓊英方年十歲,母親先喪,父親繼歿。那王春I臨終之時,將女兒瓊英托與其弟,囑付道:“我並無子嗣,隻有此女,你把做嫡女看成。待其長成,好好嫁去潘傢。你嫂嫂所遺房奩衣飾之類,盡數與之。有潘傢原聘財禮置下莊田,就把與他做脂粉之費。奠負吾言!”囑罷,氣絕。殯葬事畢,王奉將侄女瓊英接迴傢中,與女兒瓊真作伴。
忽一年元旦,潘華和蕭雅不約而同到王奉傢來拜年。那潘華生得粉臉硃唇,如美女一般,人都稱玉孩童;蕭雅一臉麻予,眼瞘齒齙,好似飛天夜叉模樣。一美一醜,相形起來,那標緻的越覺美玉增輝,那醜陋的越覺泥塗無色。況且潘華衣服炫麗,有心賣富,脫一通,換一通。那蕭雅是老實人傢,不以穿著為事。常言道:。佛是金裝,人是衣裝。”世人眼孔淺的多,隻有皮相,沒有骨相。王傢若男若女,若大若小,那一個不欣羨潘小官人美貌,如潘安再齣,暗暗地顛唇簸嘴,批點那飛天夜叉之醜。王奉自己也看不過,心上好不快活。
不一日,蕭彆駕卒於任所,蕭雅奔喪,扶□而迴。他雖是個世傢,纍代清官,傢無餘積,自彆駕死後,日漸消索。潘百萬是個暴富,傢事日盛一日。王奉忽起一個不良之心,想道:“蕭傢甚窮,女婿又醜。潘傢又富,女婿又標緻。何不把瓊英、瓊真暗地兌轉,誰人知道?也不教親生女兒在窮漢傢受苦。”主意已定,到臨嫁之時,將瓊真充做侄女,嫁與潘傢;哥哥所遺衣飾莊田之類,都把他去。卻將瓊英反為己女,嫁與那飛天夜叉為配,自己薄薄備些妝奩嫁送。瓊英但憑叔叔做主,敢怒而不敢言。誰知嫁後,那潘華自恃傢富,不習詩書,不務生理,專一嫖賭為事。父親纍訓不從,氣憤而亡。潘華益無顧忌,日逐與無賴小人酒食遊戲,不上十年,把百萬傢資敗得罄盡,寸土俱無。丈人屢次周給他,如炭中沃雪,全然不濟。結末迫於凍餒,瞞著丈人,要引渾傢去投靠人傢為奴。王奉聞知此信,將女兒瓊真接迴傢中養老,不許女婿上門。潘華流落他鄉,不知下落。那蕭雅勤苦攻書,後來一舉成名,直做到尚書地位;瓊英封一品夫人。有詩為證:
目前貧富非為準,久後窮通未可知。
顛倒任君瞞昧做,鬼神昭鑒定無私。
看官,你道為何說這王奉嫁女這一事?隻為世人但顧眼前,不思日後,隻要損人利己。豈知人有百算,天隻有一算。你心下想得滑碌碌的一條路,天未必隨你走哩!還是平日行善為高。今日說一段話本,正與王奉相反,喚做《兩縣令競義婚孤女》。
這樁故事,齣在梁唐晉漢周五代之季。其時周太祖郭威在位,改元廣順,雖居正統之尊,未就混一之勢。四方割據稱雄者還有幾處,共是五國三鎮。那五國?
周郭威,南漢劉晟,北漢劉曼,南唐李□,蜀孟知祥。
那三鎮?
吳越錢繆,湖南周行逢,荊南高季昌。
單說南唐李氏有國,轄下江州地方,內中單錶江州德化縣一個知縣,姓石名璧。原是撫州臨川縣人氏,流寓建康。四旬之外,喪瞭夫人,又無兒子,止有八歲親女月香和一個養娘隨任。那官人為官清正,單吃德化縣中一口水。又且聽訟明決,雪冤理滯,果然政簡刑清,民安盜息。退堂之暇,就抱月香坐於膝上,教他識字:又或叫養娘和他下棋、蹴鞠,百般頑耍,他從旁教導。隻為無娘之女,十分愛惜。
一日,養娘和月香在庭中蹴那小小球兒為戲。養娘一腳踢起,去得勢重瞭些,那球擊地而起,連跳幾跳的溜溜滾去,滾入一個地穴裏。那地穴約有二三尺深,原是埋缸貯水的所在。養娘手短攬他不著,正待跳下穴中去拾取球兒。石璧道:“且住!”問女兒月香道:“你有甚計較,使球兒自走齣來麼?”月香想瞭一想,便道:“有計瞭!”即教養娘去提過一桶水來,傾在穴內,那球便浮在水麵。再傾一桶,穴中水滿,其球隨水而齣。石璧本是要試女孩兒的聰明,見其取水齣球,智意過人,不勝之喜。
閑話休敘。那官人在任不上二年,誰知命裏官星不現,飛禍相侵。忽一夜倉中失火,急去救時,已燒損官糧韆餘石。那時米貴,一石值一貫五百。亂離之際,軍糧最重。南唐法度,凡官府破耗軍糧至三百石者,即行處斬。隻為石璧是個清官,又且火災天數,非關本官私弊,上官都替他分解保奏。唐主怒猶未息,將本官削職,要他賠償,估價共該一韆五百餘兩。把傢私變賣,未盡其半。石璧被本府軟監,追逼不過,鬱成一病,數日而死。遺下女兒和養娘二口,少不得著落牙婆官賣,取價償官。這等苦楚,分明是:
屋漏更遭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
卻說本縣有個百姓,叫做賈昌,昔年被人誣陷,坐假人命事,問成死罪在獄。虧石知縣到任,審齣冤情,將他釋放。賈昌銜保傢活命之恩,無從報效。一嚮在外為商,近日方迴,正值石知縣身死,即往撫屍慟哭,備辦衣衾棺木,與他殯殮。閤傢掛孝,買地營葬。又聞得所欠官糧尚多,欲待替他賠補幾分,怕錢糧乾係,不敢開端惹禍。見說小姐和養娘都著落牙婆官賣,慌忙帶瞭銀子,到李牙婆傢,問要多少身價。李牙婆取齣硃批的官票來看,養娘十六歲,隻判得三十兩,月香十歲,到判瞭五十兩。卻是為何?月香雖然年小,容貌秀美可愛,養娘不過粗使之婢,故此判價不等。賈昌並無吝色,身邊取齣銀包,兌足瞭八十兩紋銀,交付牙婆,又謝他五兩銀子,即時領取二人迴傢。李牙婆把兩個身價,交納官庫。地方呈明石知縣傢財人口,變賣都盡。上官隻得在彆項那移賠補。不在話下。
卻說月香自從父親死後,沒一刻不啼啼哭哭。今日又不認得賈昌是什幺人,買他歸去,必然落於下賤,一路痛哭不已。養娘道:“小姐,你今番到人傢去,不比在老爺身邊,隻管啼哭,必遭打罵。”月香聽說,愈覺悲傷。誰知賈昌一片仁義之心,領到傢中,與老婆相見,對老婆說:“此乃恩人石相公的小姐,那一個就是伏侍小姐的養娘。我當初若沒有恩人,此身死於紲縲。今日見他小姐,如見恩人之麵。你可另收拾一間香房,教他兩個住下,好茶好飯供待他,不可怠慢。後來倘有親族來訪,那時送還,也盡我一點報效之心。不然之時,待他長成,就本縣擇個門當戶對的人傢,一夫一婦,嫁他齣去,恩人墳墓也有個親人看覷。那個養娘,依舊教他伏侍小姐,等他兩個作伴,做些女工,不要他在外答應。”月香生成伶俐,見賈昌如此分付老婆,慌忙上前萬福道:“奴傢賣身在此,為奴為婢,理之當然。濛恩人抬舉,此乃再生之恩,乞受奴一拜,收為義女。”說罷,即忙下跪。賈昌那裏肯要他拜,彆轉瞭頭,忙教老婆扶起,道:“小人是老相公的子民,這螻蟻之命,都齣老相公所賜。就是這位養娘,小人也不敢怠慢,何況小姐!小人怎敢妄自尊大。暫時屈在寒傢,隻當賓客相待,望小姐勿責怠慢,小人夫妻有幸。”月香再三稱謝。賈昌又分付傢中男女,都稱為石小姐。那小姐稱賈昌夫婦,但呼賈公、賈婆。不在話下。
原來賈昌的老婆,索性不甚賢慧,隻為看上月香生得清秀乖巧,自己無男無女,有心要收他做個螟蛉女兒。初時甚是歡喜,聽說賓客相待,先有三分不耐煩瞭。卻滅不得石知縣的恩,沒奈何,依著丈夫言語,勉強奉承。後來賈昌在外為商,每得好綢好絹,先盡上好的寄與石小姐做衣服穿。比及迴傢,先問石小姐安否。老婆心下漸漸不平。又過些時,把馬腳露齣來瞭。但是賈昌在傢,朝饔夕餐,也還成個規矩,口中假意奉承幾句。但背瞭賈昌時,茶不茶,飯不飯,另是一樣光景瞭:養娘常叫齣外邊雜差雜使,不容他一刻空閑:又每日間限定石小姐要做若乾女工針指還他,倘手遲腳慢,便去捉雞罵狗,口裏好不乾淨哩。正是:
人無韆日好,花無百日紅。
養娘受氣不過,稟知小姐,欲待等賈公迴傢,告訴他一番。月香斷然不肯,說道:“當初他用錢買我,原不指望他抬舉。今日賈婆雖有不到之處,卻與賈公無乾。你若說他,把賈公這段美情都沒瞭。我與你命薄之人,隻索忍耐為上。”
忽一日,賈公做客迴傢,正撞著養娘在外汲水,麵龐比前甚是黑瘦瞭。賈公道:“養娘,我隻教你伏侍小姐,誰要你汲水?且放著水桶,另叫人來擔罷。”養娘放瞭水桶,動瞭個感傷之念,不覺滴下幾點淚來。賈公要盤問時,他把手拭淚,忙忙的奔進去瞭。賈公心中甚疑,見瞭老婆,問道:“石小姐和養娘沒有甚事麼?”老婆迴言:“沒有。”初歸之際,事體多頭,也就閣過一邊。
……
《聊齋誌異》:鬼狐世界的人間悲歌與情理思辨 《聊齋誌異》,這部蒲鬆齡傾注畢生心血的文言短篇小說集,宛如一麵摺射妖魅與人性的奇詭鏡子,映照齣清代社會光怪陸離的景象,更以其深邃的思想內涵和絕美的藝術筆觸,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瞭濃墨重彩的一筆。它不僅僅是一部講述狐鬼仙怪故事的誌怪小說,更是一麯麯關於人世情愛、世態炎涼、科舉製度的弊病、官場腐敗的批判,以及對真摯情感、純粹心靈的謳歌。 一、 鬼魅的帷幕,人心的迴響 《聊齋誌異》最為人稱道的,莫過於其構思精巧、引人入勝的鬼狐故事。然而,這些光怪陸離的鬼魅形象,並非單純的獵奇符號,而是作者藉以寄托情感、寄托社會批判的載體。狐女的溫婉多情,倩女的至情至性,嬰寜的純真爛漫,辛十四娘的世故練達,小翠的活潑靈動……這些各具風姿的女性形象,在作者的筆下,往往比現實中的女性更為豐富、更為復雜、也更為動人。她們或是被社會壓抑的纔情女子,或是追求自由愛情的叛逆靈魂,亦或是身處異界卻依然懷揣人間情愫的生靈。 作品中的許多故事,都圍繞著人與鬼狐的愛情展開。這些跨越生死界限的戀情,或淒美動人,或感人肺腑,或充滿哲思。聶小倩與寜采臣的愛情,穿越瞭陰陽兩隔的阻礙,展現瞭真摯情感的強大力量,也暗示瞭在虛僞汙濁的塵世中,一份純粹的愛戀彌足珍貴。嬌娜與王太常的愛情,則更顯齣一種超越世俗的緣分,一種生命間的相互吸引和慰藉。嬰寜與王子服的結閤,更是對“真心”的贊頌,即便嬰寜不解人間情事,她的笑也如春風般融化瞭冰冷的世俗。 然而,作者的筆下並非隻有溫情脈脈。許多故事也揭示瞭人心的險惡與貪婪。畫皮中的惡鬼,以美麗女子的麵孔迷惑人心,最終暴露其猙獰的本質,這正是對人心欺騙與虛僞的深刻諷刺。鳳仙的悲慘遭遇,則反映瞭傢族內部的勾心鬥角和男權社會的壓迫。李女和樊孔目之間的故事,更是暴露瞭科舉製度對人性的扭麯和異化,官場的黑暗與人心的冷漠交織在一起,令人扼腕嘆息。 二、 批判的鋒芒,社會的鏡鑒 《聊齋誌異》的鬼狐世界,並非完全脫離現實的臆想,而是作者對所處時代社會現實的深刻反思與批判。作者以其敏銳的觀察力,捕捉到瞭封建社會方方麵麵的弊病。 1. 科舉製度的殘酷與扭麯: 蒲鬆齡自身便是科舉製度的受害者,一生屢試不第,這使得他在《聊齋誌異》中對科舉製度進行瞭尖銳的批評。他描繪瞭無數寒窗苦讀、滿腹經綸的士子,卻因為各種原因終生不得誌,他們的纔華被埋沒,理想被粉碎。例如,“葉生”的故事,葉生博學多纔,卻因得罪權貴而屢遭打擊,最終憤而入道。“霍秀纔”則通過一個秀纔的離奇經曆,揭示瞭科舉考試中存在的舞弊與不公。這些故事,無不控訴著科舉製度對人纔的壓製和對人性的摧殘,以及讀書人所承受的巨大精神壓力。 2. 官場的黑暗與腐敗: 官場一直是《聊齋誌異》批判的重要對象。作者筆下的官員,大多貪婪、殘暴、昏庸,他們漠視百姓疾苦,隻顧一己私利。例如,“促織”的故事,雖然錶麵上是一個關於蟋蟀的故事,卻巧妙地揭露瞭官府為瞭收取賦稅,逼迫百姓養殖蟋蟀,並從中搜颳民脂民膏的黑暗現實。而“胭脂”則通過一個婢女的遭遇,暴露瞭官僚傢庭的奢靡與殘忍。作者用“鬼”來象徵那些被腐蝕的心靈,他們已經喪失瞭做人的基本道德,淪為比鬼更可怕的存在。 3. 世俗的偏見與愚昧: 《聊齋誌異》也展現瞭當時社會中普遍存在的世俗偏見和愚昧觀念。人們常常以貌取人,以身份定好壞,對於異類更是充滿瞭恐懼和排斥。許多狐鬼形象,雖然心地善良,卻因為其“異類”的身份而遭受誤解和迫害。例如,辛十四娘雖然聰明伶俐,幫助丈夫成就事業,但最終也隻能隱去狐身,融入人世。這反映瞭當時社會對“不同”的包容度極低,個體難以掙脫世俗的枷鎖。 4. 女性命運的悲歌: 盡管《聊齋誌異》塑造瞭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形象,但大多數女性的命運依然悲慘。她們或被父權社會束縛,或被夫權傢庭壓迫,或因命運不濟而含恨而終。小翠的命運雖然最終得到瞭圓滿,但也經曆瞭許多磨難。鳳仙、連城等女性的悲劇,更是深刻地揭示瞭封建禮教對女性的戕害。作者通過這些故事,錶達瞭對女性命運的同情和對不公的控訴。 三、 藝術的瑰寶,永恒的魅力 《聊齋誌異》之所以能夠流傳韆古,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璀璨明珠,除瞭其深刻的思想內涵,更在於其爐火純青的藝術成就。 1. 語言的精煉與優美: 蒲鬆齡的文筆功底深厚,他所使用的文言,洗練、典雅、生動、傳神。他善於運用精當的詞匯,勾勒齣鮮活的人物形象,描繪齣栩栩如生的場景。無論是鬼狐的形態,還是人物的錶情,亦或是景物的描寫,都顯得細膩入微,極具畫麵感。例如,描繪狐女的美貌,往往寥寥數語,便能勾勒齣傾國傾城之姿。 2. 想象的奇詭與浪漫: 《聊齋誌異》最顯著的藝術特色之一便是其天馬行空的想象力。作者構建瞭一個亦真亦幻、光怪陸離的鬼狐世界,在這個世界裏,一切皆有可能。鬼魂可以修煉成精,狐狸可以化作人形,人與鬼狐之間可以産生真摯的情感。這種奇詭的想象,既滿足瞭讀者的好奇心,也為作者的批判和抒情提供瞭廣闊的空間。同時,作者的想象又並非全然脫離現實,而是根植於民間傳說和生活經驗,因此顯得既神秘又貼近人心。 3. 結構的多樣與巧妙: 《聊齋誌異》的故事結構多樣,或緊湊,或舒緩,或帶有懸念,或直敘其事。作者善於運用伏筆和照應,使得故事前後呼應,邏輯嚴密。例如,“嬰寜”的故事,從嬰寜的天真爛漫,到她對情的睏惑,再到最終的圓滿,整個故事結構層層遞進,引人入勝。 4. 人性關懷的真摯與普遍: 盡管故事發生在鬼狐的世界,但《聊齋誌異》探討的卻是最普遍的人性主題:愛與恨,善與惡,美與醜,情與理,生與死。作者對真摯情感的贊美,對美好心靈的呼喚,對醜惡現象的鞭撻,都深深地打動著一代又一代的讀者。他讓我們思考,究竟什麼是真正的“人”,什麼是真正的“情”。 結語 《聊齋誌異》是一部內容豐富、意蘊深遠的文學巨著。它以奇幻的鬼狐故事為外衣,包裹著對社會現實的深刻洞察和批判,以及對人性和情感的深切關懷。它是一麵鏡子,照齣瞭世間的醜惡與美好;它是一首長歌,吟誦著人間的悲歡離閤;它是一部百科全書,展現瞭作者所生活的那個時代的風貌。 這部作品超越瞭單純的誌怪小說範疇,它承載瞭作者的生命體驗、社會關懷和藝術追求,至今仍能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並不斷為後世的文學藝術提供靈感。閱讀《聊齋誌異》,就是在與一個充滿智慧、善感而又充滿批判精神的靈魂進行對話,在鬼魅叢生之間,體悟人間真情,在虛幻的世界裏,勘破現實的本質。它不僅是一部值得反復品讀的文學經典,更是一份寶貴的人生啓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