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梁漱溟臥病時接受颱灣《遠見》的尹萍女士采訪:
尹女士:梁老願不願對颱灣青年說幾句話?
梁老:要注意中國傳統文化。
尹女士:梁老對中國的未來有何期望?
梁老:要順應時代潮流。
1、梁漱溟先生塵封七十年遺稿首次呈現,理解中國的珍貴讀本!
2、梁漱溟先生長子梁培寬先生親自整理編輯,並作序推薦,三分之二為未曾公開齣版的遺稿,精裝新版隆重推齣。
3、《中國文化的命運》全書分為“中國文化之精神”、“社會演進上中西殊途”、“發揮中國的長處以吸引外國的長處”3輯共47篇文章,精短凝煉,層層解剖國民性、文化病癥、道德與宗教、民族精神、人權自由、社會構造與製度、人生態度等關鍵問題,一針見血。
4、一代大儒梁漱溟先生精彩解析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及其對中國人的民族性格塑造的影響,並用中西比較的視角觀察兩種文化的根本不同,幾十年前的見解遠超今人庸論。
5、中國文化的命運,也是我們每個人的命運。梁漱溟先生幾十年前對中國和中國文化的思考發人深省:未來,中國文化究竟要走嚮何方?
《中國文化的命運》是梁漱溟長子梁培寬先生整理編輯的梁漱溟有關中國文化及其精神的文稿,其中三分之二是未曾公開齣版的遺稿,時隔七十年之後一次呈現給讀者。本書主要圍繞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及其對中國人的民族性格塑造的影響展開,並用中西比較的視角,觀察兩種文化的根本不同,梁先生幾十年前的見解遠超今人庸論。本書可為理解中國和中國文化提供一個尤為有價值的讀本。
梁漱溟(1893—1988),原名煥鼎,字壽銘,又字漱冥,後以漱溟行世。中國現代著名的思想傢、哲學傢、教育傢、社會活動傢,現代新儒傢的早期代錶人物之一,有“中國最後一位儒傢”之稱。主要著作有《東西文化及其哲學》《鄉村建設理論》《中國文化要義》《人心與人生》等。
我認為就算再過一百年,梁先生仍會在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單單因為他獨特的思想,而且因為他錶裏如一的人格。與許多20世紀的儒傢信徒相比較,他更接近傳統的儒者,確實地在生活中實踐他的思想,而非僅僅在學院中高談。梁先生以自己的生命去實現對儒傢和中國文化的理想,就這點而言,他永遠都是稀少的。
——艾愷
梁先生的人生有點像個聖人,聖人悲憫持世,進而止不住要救世,總想把自己的思想付諸行動,來改善這個社會。一般的讀書人安於書齋,隻滿足於筆下風雲,多徘徊於硯中風韻。從這個意義來講,梁先生有些類似於甘地這樣的聖者,通過自己的不斷奔走感化大地,於改造人生與社會中踐履一己的感悟。
——許章潤
“注意中國傳統文化” “順應時代潮流” (代序)
第一輯 中國文化之精神
一 《東西文化及其哲學》自序
二 以為這問題還遠的不對
三 中西學術之不同
四 中國人則怎樣
五 中國文化個性殊強
六 西人所長吾人所短
七 宗教在中國
八 中國以道德代宗教
九 兩種理和兩種錯誤
十 中國民族精神所在
十一 人權自由之所以不見
十二 中國文化五大病
十三 中華民族是人類一奇跡
第二輯 社會演進上中西殊途
一 社會構造是文化的骨乾
二 近代西洋社會生活
三 最近潮流之轉換
四 對照來看中國社會
五 試解釋其所以然
六 文化之形成和變遷
七 中西文化的分水嶺
八 希臘羅馬古代社會
九 基督教的精神
十 集團生活之血底鍛煉
十一 歐洲中世社會
十二 基爾特製度
十三 城市自主
十四 何謂集團生活
十五 中國之缺乏於此
十六 中國民族性的缺點
十七 中西社會構造不同
十八 倫理本位底社會
十九 職業分途底社會
二十 倫理本位與職業分途
二十一 人生態度之特點
二十二 最大之偏失
二十三 人生第二態度
第三輯 發揮中國的長處以吸收外國的長處
一 中西文化長短之比較
二 西洋文化的長處在人對物
三 何謂民主
四 中國人究竟缺乏什麼
五 西洋人團體生活之發展及轉變
六 今天世界文化之三大類型
七 中國何故無民主
八 世界今後文化之新趨勢
九 中國民族精神兩特點
十 以中國精神引進團體組織
十一 以團體組織運用科學技術
我認為就算再過一百年,梁先生仍會在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單單因為他獨特的思想,而且因為他錶裏如一的人格。與許多20世紀的儒傢信徒相比較,他更接近傳統的儒者,確實地在生活中實踐他的思想,而非僅僅在學院中高談。梁先生以自己的生命去實現對儒傢和中國文化的理想,就這點而言,他永遠都是稀少的。
——艾愷
梁先生的人生有點像個聖人,聖人悲憫持世,進而止不住要救世,總想把自己的思想付諸行動,來改善這個社會。一般的讀書人安於書齋,隻滿足於筆下風雲,多徘徊於硯中風韻。從這個意義來講,梁先生有些類似於甘地這樣的聖者,通過自己的不斷奔走感化大地,於改造人生與社會中踐履一己的感悟。
——許章潤
“注意中國傳統文化”
“順應時代潮流”(代序)
三年前即2010年本書首次問世,可至今沒有“前言”或“後記”。現在想來,有些須介紹或交代的話還是不宜略而不談,何況現在又將再次加印,正可藉此機會增補上去。
同時,這本僅10萬字的小書,據齣版者說,至今已加印12次。這使齣版者與筆者均感到有些始料不及。昨天偶然有兩位客人來訪,談起來這本小書。他們都對本書熱心關注。那影視總編導說,她一下買瞭60本,分送友好。而另一位從事生態農村建設的工作者,說她曾前後買過100多冊,分給追隨她工作的大學生義工。聽過這些,筆者更覺得有寫一些的必要瞭。
現在即就至今尚未收入《梁漱溟全集》的《社會演進上中西殊途》(第二輯)與《發揮中國的長處以吸收外國的長處》(第三輯)兩篇文字,作些介紹與說明。
先說《社會演進上中西殊途》(以下簡稱《中西殊途》)。此文於1942年5、6兩月在《思想與文化》雜誌(成都)上連載,是為首次發錶。1944年9月,又由中周齣版社(重慶)以單行本的形式齣版發行。這都是抗日戰爭中日本投降前兩年的事,距今已70年瞭。
香港脫險後,1942年2月初梁老迴到桂林;1944年9月因日軍由湖南入侵廣西,又離桂林避難昭平;計息影桂林前後約兩年半。在這段歲月裏,他為奔走國共閤作抗敵及民盟工作已暫時退居次要位置,而講學與撰寫已成為其生活的主要內容;撰寫又以與《中國文化要義》有關的文字工作為主,付齣的時間與精力亦以此居多。依此來看,《中西殊途》即寫於初至桂林之時是極為可能的。
從《中西殊途》標題看,其內容主旨已清清楚楚:由於中西兩方社會演進路途的殊異,其結果——形成的社會組織結構,也明顯不同。
《中國文化要義》(1949年底首次齣版)其主旨與《中西殊途》完全相同。它同樣是闡明中國韆餘年曆史演進,其結果是以倫理組織社會,或說社會以倫理為組織,且曆久少變。西方社會與此對照來看,他們以團體組織社會,或說社會以團體為組織;團體或稱集體,有宗教的、政治的(民族的、階級的等)、經濟的,彼此對立、競爭、對抗、鬥爭不斷。
由此可見,《中西殊途》與《中國文化要義》二者闡釋的是同一問題,隻是前者寫成在前(1942年於桂林),後者撰成於後(1949年於重慶北碚);一前一後,隻有深淺精粗之彆而已。
據以上筆者對《中西殊途》有關情況兩三年來的考查結果來看,現在收入本書不過是首次發錶約70年後,又重新發錶。可是首次發錶於戰亂年代中,能見到它的恐極為有限。即是梁老本人,是否曾見到發錶它的書刊也無從考究瞭。因1996年於上海圖書館發現此文單行本時,全集已齣完,故《中西殊途》至今尚未收入《梁漱溟全集》,所以現在重新發錶,對讀者來說猶如首次發錶瞭。讀者對《中西殊途》一文給予較多的關注,或與此有關。
現在再說本書第三輯,即《發揮中國的長處以吸收外國的長處》,其內容一如標題之淺顯易曉,無須贅述。應說明的是,它本是1949年梁老在北碚的一次講話的記錄,曾由北碚管理局以單行本小冊子印行。
至於本書第一輯《中國文化之精神》,其中多選錄自《中國文化要義》。所以總覽全書一二三輯,其中心就在於從多方麵(如宗教有無、民族精神、階級之隱顯、國傢不像國傢、缺乏政治上民主、詳於人事而忽於物理——科學,等等)闡明老中國社會之特徵——以倫理組織社會。
認識老中國,方能建設新中國;而認識老中國社會特徵之必要,不言而喻。
最後,講一下梁老有一次接受記者訪問的事。
1988年5月17日,在協和醫院的一間病房裏,臥病在床的梁老接受來自颱灣的一位記者采訪。她是《遠見月刊》的尹萍女士。因病人已極度虛弱,談話極簡短,其內容如下:
尹女士:梁老願不願對颱灣青年說幾句話?
梁老:要注意中國傳統文化……可讀我的《中國文化要義》。
尹女士:梁老對中國的未來有何期望?
梁老:要順應時代潮流。
訪談至此結束。梁老此生最後一次答記者問(此次答記者問後的第37天——6月23日,梁老即與世長辭),他所說的這兩句話:“注意中國傳統文化”,“順應時代潮流”,值得我們深思。
這兩句話,似為中國今後的發展指明瞭一條閤情閤理的走嚮。按此走去,中華民族的自救、中國國傢的振興將會因此而較順利地實現?
姑且將筆者個人一些所知、所見及所感,寫齣如上,作為本書又一次加印的代序。
梁培寬於北大承澤園
2013年4月1日
時年八十有八
讀到《中國文化的命運》這個書名,我首先想到的是一種宿命感,但隨之而來的卻是強烈的思考欲望。一個民族的文化,其“命運”究竟是由什麼決定的?是地理環境?是經濟發展?是政治製度?還是思想解放?我猜測這本書絕非簡單羅列曆史事件,而是在試圖挖掘那些深埋在文化肌體中的驅動力。我希望能在這本書裏看到對中國文化核心價值的深刻洞察,那些代代相傳卻又時常麵臨挑戰的理念。例如,仁愛、忠恕、孝道這些觀念,在現代社會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它們是依然是支撐社會和諧的基石,還是已經被新的價值觀所取代?我希望作者能夠以一種批判性的眼光來審視,既肯定其積極意義,也指齣其局限性。同時,我也對書中對中國文化與其他文明交流互鑒的部分抱有期待。曆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封閉保守的文化往往走嚮衰亡,而開放包容的文化則更具生命力。那麼,中國文化在過去與未來,是如何處理好“我”與“他”的關係的?這本書,我相信會是一次對民族精神的深度體檢,一次對未來走嚮的審慎預言。
評分《中國文化的命運》這個名字,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注意力。它帶有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又充滿瞭對未來的探索。我腦子裏立刻閃過無數個問題:究竟是什麼定義瞭中國的文化?又是哪些因素在塑造著它的“命運”?我猜想,這本書可能會從文化基因、哲學思想、社會結構等多個維度來展開論述,試圖描繪齣中國文化演進的全景圖。我特彆希望書中能夠探討一些關於中國文化特質的議題,例如其集體主義傾嚮、對和諧的追求,以及這種特質在現代社會中是如何體現的,又麵臨著怎樣的挑戰。我期待作者能夠呈現齣一種動態的、發展的中國文化觀,而非靜態的、僵化的模型。我設想,這本書或許會充滿對曆史事件的深刻反思,以及對當下社會現象的敏銳觀察,從而勾勒齣中國文化在曆史與現實交織中的獨特軌跡。它不隻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次對中華民族精神氣質的探尋,一次對文明發展規律的追問,一次對我們共同未來的期許。
評分聽到“中國文化的命運”這個書名,我的第一反應是,這一定是一本探討中國文化在曆史長河中如何發展、如何演變,又將走嚮何方的宏大命題的書。我猜測,作者會從一個非常廣闊的視角來審視這個問題,可能涵蓋政治、經濟、社會、思想、藝術等各個層麵。我特彆好奇,書中會不會涉及到中國文化在不同曆史時期所麵臨的重大轉摺點,以及這些轉摺點是如何塑造瞭中國文化的走嚮?比如,麵對西方文化的衝擊,中國文化是如何做齣反應的?是全盤接受,還是堅決抵製,亦或是選擇性地吸收?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看到一些深刻的洞見,能夠幫助我理解當下中國文化所處的境遇,以及它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嚮。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曆史的書,更是一本關於我們當下和未來的書。它能激發我們對自身文化身份的思考,也能讓我們更加審慎地對待文化的選擇與傳承。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新的視角,一種對中國文化命運的全新解讀。
評分這本《中國文化的命運》真是讓我大開眼界,雖然我還沒來得及細讀,但光是書名就足以引發我無限的遐想。它讓我想起過去那些關於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討論,那些關於其輝煌與衰落的辯論。我常常在想,究竟是什麼讓這個古老的文明在幾韆年的曆史長河中從未中斷,又為何會在近現代遭遇如此巨大的衝擊?這本書的視角,我想定然是宏大的,它不會局限於某個朝代或某個領域,而是會從更深層的文化基因、價值體係、思想觀念等方麵去剖析。我特彆好奇作者是如何將“命運”這個詞具象化的,是將其視為一種不可抗拒的客觀力量,還是人類自身選擇與奮鬥的結果?亦或是兩者兼而有之?我期待書中能夠探討一些關於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關鍵問題,比如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自身的獨特性,如何讓古老的智慧煥發新的生機。我設想,書中或許會穿插許多曆史故事和人物,用鮮活的案例來支撐其論點,讓那些抽象的文化概念變得觸手可及。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次對民族精神的追溯,一次對未來方嚮的思考,一種對我們自身身份認同的探尋。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投入其中,去感受那份厚重與深邃。
評分《中國文化的命運》這個書名,讓我感覺沉甸甸的,仿佛承載瞭無數的過去與未來。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那些關於文化復興的宏大敘事,以及那些關於文化危機警鍾的敲響。這本書,我猜想,必然會對中國文化的演變曆程進行一番梳理,但更重要的是,它會深入探究那些影響其“命運”的內在與外在因素。我非常好奇,作者會如何定義“中國文化”本身?它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概念,還是一係列動態變化的集閤?它是由文人墨客創造的,還是由黎民百姓塑造的?我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中國文化的多樣性與復雜性,而非一種單一刻闆的形象。我也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關於中國文化韌性的答案。在曆史的洪流中,多少文明興盛又衰亡,為何中華文明卻能曆經磨難而生生不息?這背後一定有其獨特的精神力量和適應機製。這本書,在我看來,更像是一次對話,一次與曆史的對話,一次與自我的對話,旨在揭示中國文化如何麵對挑戰,如何自我革新,從而書寫其屬於自己的“命運”。
評分很好很好!
評分通俗易懂~~~~~~~~
評分朋友推薦,買來一看,應該不錯
評分值得讀的書
評分蠻好
評分Very Good~
評分本書是梁漱溟長子梁培寬先生整理編輯的梁漱溟文稿,其中三分之二是未曾公開齣版的遺稿,時隔七十年之後第一次呈現給讀者,內容主要是議論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及其對中國人的民族性格塑造的影響,並用中西比較的視角,觀察兩種文化的根本不同,幾十年前的見解遠超過今人的庸論。本書可為理解中國和中國文化提供一個最有價值的讀本。梁先生在幾十年前對中國和中國文化諸多問題的思考,可啓發我們去積極思索:在未來30年,中國文化到底將走嚮何方。
評分好。。。。。。。。。。。。。。。
評分不錯不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