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經典與解釋:從公羊學論《春鞦》的性質

中國傳統·經典與解釋:從公羊學論《春鞦》的性質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阮芝生 著,趙林 校
圖書標籤:
  • 中國傳統
  • 經典文本研究
  • 公羊學
  • 春鞦
  • 曆史學
  • 哲學
  • 文化研究
  • 經學
  • 思想史
  • 文本解讀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華夏齣版社
ISBN:9787508075327
版次:1
商品編碼:11324763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3-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07
字數:174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傳統·經典與解釋:從公羊學論<春鞦>的性質》說《春鞦》之性質,乃從公羊學論,然則公羊學何學歟?公羊學者,以《公羊傳》為主說《春鞦》之學也。既言以《公羊傳》為主,是不獨限於《公羊傳》一書矣,猶當有其上探下考旁求之左證與依據。然則言《公羊》者必言《春鞦》,《公羊》之不可離於《春鞦》,亦猶《繁露》之不可離於《公羊》。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敷贊聖旨,莫若注經,而馬鄭諸儒,弘之已精,就有深解,未足立傢。唯文章之用,實經典枝條,五禮資之以成,六典因之緻用,君臣所以炳煥,軍國所以昭明,詳其本源,莫非經典。
  ——劉勰《文心雕龍,序誌》

目錄

校訂者前言
再版弁言
一、序論
釋題
立場
取材

二、《春鞦》之誌
《春鞦》之學
《春鞦》是否為孔子作
孔子為何作《春鞦》
《春鞦》當以三世義為宏綱

三、《春鞦》之義(上)
《春鞦》有義且微
微言大義與師說口傳
因文取義十例

四、《春鞦》之義(下)
《春鞦》金鎖匙:況、藉事明義
經權常變、相反相成:無通義

五、《春鞦》之例
正例
變例
無達例

六、《春鞦》之法
褒奬
譏貶絕
假褒貶以示法

七、結論
附錄:述學
參考書目

精彩書摘

  概劉歆亦正指此耳。①
  錢氏此言,蓋未深考。劉歆以古文傢而言微言絕大義乖,是益可證有微言大義之存在,然其所謂微言大義,實非指《左傳》五十凡而言。五十凡皆言例,或禮製,如隱七年《傳》“凡諸侯同盟於是稱名,故薨則赴以名,告終稱嗣也,以繼好息民,謂之禮經”,莊三年《傳》“凡師一宿為捨,再宿為信,過信為次”,若此之類,不得當大義,更不得當微言。且五十凡皆著在傳文,若劉歆所言之微言大義果指此五十凡言,則焉得謂微言“絕”大義“乖”?劉歆古文,其言微言“絕”大義“乖”者,正指《公》、《榖》之言《春鞦》者耳。《漢誌》本於劉歆,而其言曰:“有所褒諱貶損不可書見,口授弟子,弟子退而異言……《春鞦》所貶損大人當世君臣有威權勢力,基事實皆形於傳,是以隱其書而不宣,所以免時難也。及末世口說流行,故有《公羊》、《榖梁》、《鄒》、《夾》之傳。”②是亦承認有口授口說之義也,然以為弟子之得口授口說,退而異言,是以微言絕大義乖也,故《讓太常博士書》又責雲:“信口說而背傳記,是末師而非往古。”③正以《春鞦》雖有口說,而延緩弟子異言已乖絕,然《春鞦》所貶損之“事實”皆形於《左傳》,而博士以《左傳》不傳《春鞦》拒立學官,故劉歆責以背傳記非往古也。是《春鞦》之有微言大義,何可議哉。錢氏又以《孟子》、《公羊傳》、《史記》、《繁露》皆無微言大義之稱,而遂以此四字屬之古文傢,此亦所謂但考其名不考其實者也。如上所說,則劉歆之稱微言絕大義乖,正指傳《春鞦》者言(包括《公》、《榖》),是當時《公》、《榖》經師口說當有微言大義之稱,或至少亦當有所指,有其內容也。然則微言大義何謂?皮錫瑞雲:“所謂大義者,誅討亂賊以戒後世是也。所謂微言者,改立法製以緻太平是也。”①熊十力謂:“大義者,如於當時行事,一裁之以禮義,傢鉉翁謂之因事垂法是也……微言者,郎夫子所以製萬世法而不便於時主者也。如《公羊》之三科九旨,多屬微言。”②熊氏所言大同於皮氏而較精,於當時行事一裁之以禮義,郎所以誅討亂賊以戒後世也。製萬世法而不便於時主者,卽改立法製以緻太平也。
  ……

前言/序言

  當我校完全書,想照慣例寫點作者的情況簡介,以便嚮初讀此書的讀者作一介紹時,在網絡上輸入“阮芝生”三個字,得到的情況竟是:“阮芝生,清詩人。乾隆二十二年進士……”不禁啞然。但隨即又釋然,以今日之文化現狀,寫瞭這樣一部書的作者,不為世人所知是很自然的;這樣一部書被湮沒,似乎也是理所當然的。那麼我們不禁要問:重版這部四十餘年前的小書(初版於1969年),理由是什麼?
  要迴答這一問題,有必要簡要迴顧下一百多年來的春鞦學曆程。自鴉片戰爭慘敗,被迫打開國門的國人越來越自慚形穢,比戰爭失敗更讓人覺得恥辱的是國人第一次見識瞭異族文明的強大,在西方啓濛後文明的映襯下,華夏族固有的文明傳統不僅麵目可疑,而且伴隨著越來越多的戰敗和不平等條約,益發顯得麵目可憎。在這種情況下,改造華夏族顛頇之舊文明,重建符閤曆史潮流之新文明,順理成章地成為當時的政治正確,而五經首當其衝(五經為傳統之基)。不難理解,清末民初學人提齣“經學死於史學,經學死於文學”時的復雜心情:帶著一點悲壯,更多的是捨我其誰的勇氣和興奮。

用戶評價

評分

公羊一學 , 創自尼山 , 源齣麟經 , 為孔門聖學。春鞦以降 ,七百年間 , 大儒講習 , 群師共奉 , 至漢乃為顯學。漢革秦弊 , 獨尊儒術 , 禮法大備 , 文製燦然 , 全賴斯學。《春鞦》王心 , 孔子 聖意 , 萬文韆指 , 董何並傳。無奈古文陰起 , 竄亂聖經 , 大義既乖 , 微言是絕。於是世間空留《繁露》《解詁》 , 莫之能解。至唐昌黎遂嘆近世公羊幾絕 , 何注之外 , 不見他書 ; 聖經賢傳 , 屏而不省 ; 要妙之義 , 無自而尋。嗚呼 ! 經山傳海盡是古文之天下 , 韆年神州全奉左氏之殿堂 ! 至清 , 公羊乃興。莊、劉、宋、 孔呼其前 , 淩、龔、魏、陳湧其後。韆年古義 , 復明此時 ; 元學奧旨 , 大暢人間。降及晚清 , 奇花再發 , 康崔獨秀 , 經苑芬芳。豈思室內起火 , 疑古蜂起 ; 散學餘緒 , 作浪興風。於是辯有為亡 , 非聖無法 ; 托治國故 , 以史亂經。自此而後 , 斯學掃地 , 無人講習 , 更遭踐踏 , 旨喪義缺。此間雖有一二賢者如北流陳柱欲挽狂瀾而崇正學 , 然曠野孤歌 , 其學無聞。至今 , 又忽忽六十載矣 , 公羊已為絕學 ! 昔何邵公悲公羊之亂於左氏 , 而作《解詁》 , 今餘憫公羊之絕於中國 , 爰作是書。餘雖不敏 , 私心竊望孔子王心長存於諸夏,洙泗聖學不絕於今日也。

評分

陳逢衡《逸周書補注》 作得不好,沒有什麼用處。關於《逸周書》還是孫詒讓的《周書斠補》(有傢刻本)好。劉師培的《周書補正》等也有可采。硃右曾《逸周書集訓校釋》改字太多,殊嫌武斷。此書可重作。硃彬《禮記訓纂》 簡陋,沒有什麼用處。《大學》、《中庸》兩篇沿元人陋習缺而不注。《禮記》還是鄭玄注、孔穎達疏好,後人都趕不上它。衛湜《禮記集說》、杭世駿《續禮記集說》也有用處。清末以來有些人想刻十三經新疏,《禮記》最無辦法。為瞭成龍配套,便看上瞭孫希旦的《禮記集解》和硃彬的這部書。孫希旦是宋學,硃彬就更走運些。如果為瞭成龍配套,目前隻可印此書(此後也不會有人作《禮記》新疏,低手作不瞭,高手不肯作。《禮記》內容太亂,事實上也沒法作),否則便不當印(此書流通尚多,有傢刻本,清末以來石印本,四部備要本等,好買),不如印衛湜《禮記集說》、杭世駿《續禮記集說》還有些用處(各傢佚說多賴此以存)。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 偶有比孔廣森詳細的地方,從大體看印不印沒有多大關係。建議印幾種難覓的《夏小正》,如宋書升《夏小正釋義》(葉景葵有抄本現在上海圖書館)、雷學淇《夏小正經傳考》、《夏小正本義》(有傢刻本)等。秦蕙田《五禮通考》 清代有些作官的人對此書評價極高,幾乎皆備此書,因為禮是國之大事,讀此可以為當時政治服務。

評分

評分

非常不錯,值得珍藏!京東就是給力!

評分

司馬遷言《春鞦》文成數萬 ,其指數韆 ; 又言萬物聚散、禮義大宗全在《春鞦》,故公羊學闡《春鞦》旨義又何止韆萬數也 ! 餘區區此書 , 不過六章十二說 , 其於公羊義理渺如滄海一粟 , 故曰《引論》。至於鴻說大論 , 再現公羊昔日風采 , 是所望於來賢後儒也。

評分

《從公羊學論&lt;春鞦&gt;的性質(古學縱橫)》說《春鞦》之性質,乃從公羊學論,然則公羊學何學歟?公羊學者,以《公羊傳》為主說《春鞦》之學也。既言以《公羊傳》為主,是不獨限於《公羊傳》一書矣,猶當有其上探下考旁求之左證與依據。然則言《公羊》者必言《春鞦》,《公羊》之不可離於《春鞦》,亦猶《繁露》之不可離於《公羊》。 是書立言論事 , 一以公羊義理為準 , 故是書為公羊學著作, 而非客觀研究公羊學之著作。公羊學為今文經學 , 故是書亦為今文經學。此又讀是書者不可不知也。 司馬遷言《春鞦》文成數萬 ,其指數韆 ; 又言萬物聚散、禮義大宗全在《春鞦》,故公羊學闡《春鞦》旨義又何止韆萬數也 ! 餘區區此書 , 不過六章十二說 , 其於公羊義理渺如滄海一粟 , 故曰《引論》。至於鴻說大論 , 再現公羊昔日風采 , 是所望於來賢後儒也。

評分

  第三,&ldquo;三統說&rdquo;與&ldquo;五德終始說&rdquo;性質雖然一緻,但學說的內涵以及錶述的方式卻有較大的不同。從內容來說,&ldquo;三統說&rdquo;以自然物生長之色為&ldquo;統&rdquo;的載體,即黑、白、赤三色各據一&ldquo;統&rdquo;,循環周復。而&ldquo;五德終始說&rdquo;則以自然物的屬性為&ldquo;德&rdquo;的載體,即金、木、水、火、土五物各據一&ldquo;德&rdquo;,或相生,或相勝,循環終始。從特徵來說,&ldquo;三統說&rdquo;有較大的兼容性,即肯定新王&ldquo;正統&rdquo;的同時,保存距今最近的舊王&ldquo;兩統&rdquo;,尊先王存二王之後。而&ldquo;五德終始說&rdquo;則錶現齣較大的排斥性,舊王在新製中不再有特殊的地位。從論述的側重點來說,&ldquo;三統說&rdquo;注重於闡述曆史演變現象的本身事實;而&ldquo;五德終始說&rdquo;則注重於通過對曆史演變現象的歸納總結,為論證現存體製閤理性服務。正因為這種差異性的存在,纔使得漢代儒生在接受&ldquo;三統說&rdquo;的同時,也把很大的精力與纔智投入到闡述發揮&ldquo;五德終始說&rdquo;理論方麵,使兩者較完美地結閤在一起,互為發明,互為補充,構建起獨具特色的曆史哲學體係。

評分

[ZZ]寫的的書都寫得很好,[sm]還是朋友推薦我看的,後來就非非常喜歡,他的書瞭。除瞭他的書,我和我傢小孩還喜歡看鄭淵潔、楊紅櫻、黃曉陽、小橋老樹、王永傑、楊其鐸、曉玲叮當、方洲,他們的書我覺得都寫得很好。[SM],很值得看,價格也非常便宜,比實體店買便宜好多還省車費。 書的內容直得一讀[BJTJ],閱讀瞭一下,寫得很好,[NRJJ],內容也很豐富。[QY],一本書多讀幾次,[SZ]。 快遞送貨也很快。還送貨上樓。非常好。 [SM],超值。買書就來來京東商城。價格還比彆傢便宜,還免郵費不錯,速度還真是快而且都是正版書。[BJTJ],買迴來覺得還是非常值的。我喜歡看書,喜歡看各種各樣的書,看的很雜,文學名著,流行小說都看,隻要作者的文筆不是太差,總能讓我從頭到腳看完整本書。隻不過很多時候是當成故事來看,看完瞭感嘆一番也就丟下瞭。所在來這裏買書是非常明智的。然而,目前社會上還有許多人被一些價值不大的東西所束縛,卻自得其樂,還覺得很滿足。經過幾百年的探索和發展,人們對物質需求已不再迫切,但對於精神自由的需求卻無端被抹殺瞭。總之,我認為現代人最缺乏的就是一種開闊進取,尋找最大自由的精神。 中國人講&ldquo;虛實相生,天人閤一&rdquo;的思想,&ldquo;於空寂處見流行,於流行處見空寂&rdquo;,從而獲得對於&ldquo;道&rdquo;的體悟,&ldquo;唯道集虛&rdquo;。這在傳統的藝術中得到瞭充分的體現,因此中國古代的繪畫,提倡&ldquo;留白&rdquo;、&ldquo;布白&rdquo;,用空白來錶現豐富多彩的想象空間和廣博深廣的人生意味,體現瞭包納萬物、吞吐一切的胸襟和情懷。讓我得到瞭一種生活情趣和審美方式,伴著筆墨的清香,細細體味,那自由孤寂的靈魂,高尚清真的人格魅力,在尋求美的道路上指引著我,讓我拋棄浮躁的世俗,嚮美學叢林的深處邁進。閤上書,閉上眼,書的餘香猶存,而我腦海裏浮現的,是一個&ldquo;皎皎明月,仙仙白雲,鴻雁高翔,綴葉如雨&rdquo;的衝淡清幽境界。願我們身邊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有更多人能加入到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的隊伍中來。社會需要這樣的人,世界需要這樣的人,隻有這樣我們纔能創造我們的生活,[NRJJ]希望下次還呢繼續購買這裏的書籍,這裏的書籍很好,非常的不錯,。給我帶來瞭不錯的現實享受。希望下次還呢繼續購買這裏的書籍,這裏的書籍很好,非常的不錯,。給我帶來瞭不錯的現實享受。

評分

首先,&ldquo;三統說&rdquo;與&ldquo;五德終始說&rdquo;之間,性質上有其一緻性,即都是統治階級思想傢用來解釋朝代更迭、曆史變遷現象及其內在規律的曆史哲學理論形態。在漢代,則是當時儒者論證漢祚閤理性,說明朝代更替現象的重要理論之一。就&ldquo;五德終始說&rdquo;而言,兩漢又有三種基本觀點,一是西漢初期張蒼所倡導的漢為&ldquo;水德&rdquo;說:&ldquo;推五德之運,以為漢當水德之時,上黑如故&rdquo;(《漢書·任敖傳》)。二是公孫臣、賈誼所主張的漢為&ldquo;土德&rdquo;說:&ldquo;魯人公孫臣上書曰:&lsquo;始秦得水德,及漢受之。推終始傳,則漢當土德。土德之應,黃龍見,宜改正朔,服色上黃&rsquo;。&rdquo;(《漢書·郊祀誌》)。其他諸如司馬遷、倪寬等人也從此說。三是劉嚮父子、班固等人所提倡的漢為&ldquo;火德&rdquo;說,&ldquo;漢承堯運,德祚已盛,斷蛇著符,旗幟上赤,協於火德,自然之應,得天統矣&rdquo;(《漢書·高帝紀·贊》)。王充等人也持此說。它是兩漢五德終始各種說法中影響最大的一種,在思想界幾乎是占瞭統治地位。上述三種漢德說中間,前二種是基於五行相勝原則立論的,而漢為火德說則是依據五行相生原則推衍的(注:參見拙作《兩漢五德終始說種種及其實質》,《曆史教學》,1989年,第4期。)。 它們都是解釋曆史運動錶象的理論,所存在的差異在於,把五行相勝的原理用之於朝代的遞嬗上,意思是下一代革上一代的命,正如五行中某一行勝某一行,它的曆史依據就是夏、商、周都以徵伐取得天下這一點。這觀點一般體現瞭變革時的鬥爭性,富有進取精神,在政治上便是以&ldquo;伐無道,誅暴君,立新王&rdquo;為特徵。而五行相生說的原理則是&ldquo;以母傳子,終而復始&rdquo;(《漢書·郊祀誌·贊》),這更多地反映瞭守成時的調和性,富有保守的意義。它的曆史依據齣於堯舜禪讓,在政治上以&ldquo;和平過渡&rdquo;為基本特徵。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