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華農業文明研究院文庫·中國近現代農業史叢書:20世紀中國玉米種業科技發展研究》以時間為序,以玉米種業發展為綫索,梳理瞭20世紀玉米種業在各個階段所錶現的具體形式和和發展特點,首次嘗試把中國玉米種業的演化過程分為3個階段,即:傳統玉米種業的延續與漸變(1900-1948年);玉米種業的麯摺發展(1949-1978年);玉米種業的産業化發展(1979年至今)。並以此為依據,進一步探討瞭玉米種業發展的影響與作用,分析瞭玉米種業發展的動力因素,在此基礎上總結瞭中國玉米種業發展的特點;指齣中國玉米種業的發展問題與不足;歸納中國玉米種業的發展經驗啓示。
作者簡介
楊虎,男,1980年齣生,安徽南陵人。2011年南京農業大學人文學院科技史博士畢業,現為江蘇科技大學人文學院教師,主要從事農業科技史、文化史方嚮研究,曾參與多項國傢和省部級課題,在中文核心期刊發錶論文10餘篇。
內頁插圖
目錄
緒論
第一章 傳統玉米種業的延續與漸變(1900-1948年)
第一節 玉米在中國的引進、傳播及影響
第二節 傳統玉米種業相關技術的繼承及創新
第三節 傳統玉米種業漸變的科技特徵
第二章 玉米種業的麯摺發展(1949-1978年)
第一節 玉米栽培狀況及栽培技術演變
第二節 玉米種質資源的整理與利用
第三節 玉米種質創新理論及技術演變
第三章 玉米種業的産業化發展(1979年至今)
第一節 現代玉米種業的科技變革
第二節 現代玉米種業市場與體製發展變革
第三節 現代玉米種業發展態勢分析
第四節 現代玉米種業公司個案分析——以登海、德農種業為例
第四章 20世紀中國玉米種業發展影響分析
第一節 促進玉米産量提高和種植麵積擴大
第二節 推動區域農業開發與經濟發展
第五章 20世紀玉米種業發展動力分析
第一節 技術因素——玉米品種改良的內驅動力
第二節 製度因素——國傢農業科技政策的推動
第三節 人的因素——玉米科學傢的貢獻
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1950年,中央農業部發布《五年良種普及計劃》,要求評選地方優良品種,其中金皇後玉米産量最高,經評選後種植麵積迅速擴大。在評選玉米優良品種的基礎上,1952年科研機構開展玉米品種間雜交工作,玉米育種傢首先使用的親本材料就是金皇後。俗話說:青齣於藍勝於藍。用金皇後作親本雜交産生的後代,不僅保持瞭它的果穗大、籽粒飽、抗病高産等優良種性;還剋服瞭它的不良性狀,特彆是在生長勢、抗逆性以及構成産量的穗、粒、重諸多因素,均錶現齣良好的趨勢。山東省坊子農場最早育成的坊雜2號(金皇後×小粒紅),1950年推廣麵積達200多萬畝。之後相繼育成瞭春雜1號(金皇後×華農1號)、鳳雜1號(金皇後×白頭霜)、淮雜l號(金皇後×二伏糙)、長雜4號(金皇後×土玉米)、百雜4號(七葉糙×金皇後)等優良品種間雜交種,纍積種植麵積達2500多萬畝。
當育種傢將培育玉米自交係間雜交種時,首先以金皇後作親本選育自交係,用它組閤瞭許多優良的玉米雙雜交種。如中國農業科學院培育的春雜5號、春雜14號;北京農業大學培育的農大4號、農大7號;河南新鄉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培育的新雙2號等,均有較大的麵積推廣,增産在20%~30%或更多,我國第一個在生産上應用的玉米單雜交種新單2號,其雙親之一就含有金皇後玉米的血緣。玉米育種傢張慶吉、宋秀嶺用金皇後與武陟矮玉米雜交,經過5年自交分離,從中選齣瞭矮金525自交係。再用它作父本或母本,與自交係混517雜交,培育成瞭優良單雜交種新單1號,20世紀60年代種植麵積達2000多萬畝。其他科研單位培育的優良單雜交種豫農704、鄭單l號、忻黃單4號等,它們都是金皇後玉米所産生的優良雜交後代。
山西省忻州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培育的金03玉米自交係,是用50個金皇後玉米果穗連續6年(1959-1964年)自交分離選育而成。金03自交係株高2米,葉片寬展,傾斜上舉,雄穗發達,花粉量大,韆粒重200剋左右;配閤力高,適應性廣,綜閤性狀優良,在中等水肥地畝産200韆剋以上。1968-1972年,玉米育種傢用金03作親本,先後育成忻黃單2號、忻黃單22號等8個優良玉米雜交種,畝産均在500韆剋以上。山西省定襄縣330畝忻黃單38號,平均畝産700韆剋。用金03育成玉米單交種晉單3號、晉單5號、晉單9號等,在山西省種植麵積超過1000萬畝。金03自交係還被許多科研單位作為親本材料,先後育成瞭運單1號、同單20、太單13、新單8號、延單4號、魯單15號等優良玉米雙雜交種。1973年3月召開的全國科學大會上,金03獲科技改進一等奬。20世紀30年代以來,金皇後玉米的後代遍布中國廣袤大地,在玉米生産和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盡管玉米生産中采用的基本上已經全是其雜交種,但在高寒山區和丘陵旱地氣候條件比較嚴峻的地區,金皇後仍以高産、優質、抗逆等優點受到農民的歡迎,種植麵積每年都保持在50萬N100萬畝①。
……
前言/序言
20世紀的一百年是中國曆史上變化最為廣泛和巨大的一百年。在這一百年中,中國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政治上,中國經曆瞭從滿清到中華民國,再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曆史性變遷;在經濟上,中國由自給自足、自我封閉被迫融入世界經濟體係,再由計劃經濟逐步邁嚮市場經濟,中國由一個純粹的農業國逐漸建設成為一個新興的工業國,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由原來的90%下降到13%,農業就業由清末的90%下降到今天的不足49%;在社會結構方麵,中國由原來的農業社會逐步邁嚮城鎮社會,城市化的比重由清末的不到10%攀升到44%。
政治、經濟和社會的這種結構性變遷無疑對農業和農村産生著深刻的影響。認真探討過去一百年中國農業與農村的變遷,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它不僅有助於總結曆史的經驗教訓,加深我們對中國農業與農村現代化曆史進程的必然性和艱巨性的認識,對加深我們對目前農業與農村存在問題的理解及製定今後進一步的改革方略也不無裨益。有鑒於此,中華農業文明研究院自2002年開始啓動瞭“中國近代農業與農村變遷研究”項目。這一係列研究以清末至今農業和農村變遷為重點,主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麵:過去一百年,中國農業生産與技術發生瞭哪些重要的變化?中國農業經濟發生瞭哪些結構性變化?中國農村社會結構與農民生活發生瞭哪些變化?造成這些變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中國農業現代化進程如何,動因與動力何在?現代化進程中區域差異的曆史成因;經濟轉型過程中城鄉互動關係的發展,等等。
經過幾年的努力,部分研究工作已按計劃結束,形成瞭一些成果。為瞭讓社會共享,也為瞭進一步推動相關研究工作的開展,我們決定推齣《中國近現代農業史叢書》。本叢書有兩個特點:一是將農業與農村變遷置於傳統社會嚮現代社會這一大的曆史背景下考察,而不是人為地將近代與現代割裂;二是不單純地就生産而言生産,而是將農業生産及技術的變遷與農村經濟和農村社會的變遷做綜閤分析和考察。目前,全國各地正在掀起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熱潮。但新農村建設不是新村捨建設,它包括技術、經濟、社會、政治、文化和生態等多方麵的建設,是一個係統工程。隻有從國情齣發,既虛心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又重視發揚自己的優良傳統,纔能走齣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風雨兼程:中國農業的現代轉型之路》 序言 中國,一個擁有數韆年農耕文明的古老國度,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農業始終是其根基與命脈。然而,進入近代,西方工業文明的浪潮席捲而來,中國農業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如何擺脫傳統束縛,融入世界潮流,實現農業的現代化轉型,成為擺在中國人民麵前的重大課題。本書《風雨兼程:中國農業的現代轉型之路》正是試圖梳理和呈現這一波瀾壯闊的曆史進程,探究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中國農業如何從積貧積弱的傳統農業,逐步走嚮自給自足、初步現代化的堅實步伐。 本書並非以某一具體農作物或某一技術領域為切入點,而是力求從宏觀視角,勾勒齣中國近現代農業發展的主體脈絡。我們關注的,是整個農業體係在時代洪流中的演變,是國傢戰略、政策導嚮、科技進步、社會變遷與農民生計之間的互動關係。我們將深入探討,在風雲變幻的二十世紀,中國農業是如何在戰亂、貧睏、政治動蕩等多重壓力下,頑強求生,並逐漸孕育齣自我發展的力量。 第一章:舊時代的陰影與新生的萌芽(20世紀初至新中國成立前) 20世紀初的中國農業,依然深受傳統束縛。小農經濟為主體,生産方式落後,技術水平低下,加之封建土地製度的壓迫,使得廣大農民長期處於貧睏與飢餓的邊緣。外國資本的入侵,更使得中國農業在一定程度上淪為原材料供應地,民族農業經濟受到嚴重摧殘。 然而,即便在如此艱難的條件下,依然有先進的知識分子和有識之士開始探索救亡圖存的道路。他們引進瞭新的農作物、新的耕作技術,興辦農事試驗場,創辦農業教育機構,為中國農業的現代化播下瞭種子。同時,一些零散的、局部的農村改良運動也在中國各地興起,盡管規模有限,但卻預示著變革的可能性。 這一時期,雖然革命的風暴席捲全國,但中國農業的根本性變革尚未真正展開。土地改革的呼聲日益高漲,但實際落地尚需時日。在戰亂頻仍的環境下,農業生産往往遭受重創,溫飽問題始終是廣大人民最迫切的關切。 第二章:土地改革與農業閤作化的探索(新中國成立初期) 新中國的成立,為中國農業的翻天覆地帶來瞭曆史性的契機。土地改革在全國範圍內推行,廢除瞭封建土地所有製,將土地分配給無地少地的農民,極大地解放瞭農村生産力。農民的生産積極性空前高漲,糧食産量顯著提高,初步解決瞭長期睏擾中國的溫飽問題。 隨後,為瞭剋服小農經濟分散、生産能力有限的弊端,中國共産黨開始瞭農業閤作化的探索。從互助組到初級社,再到高級社,中國農村逐步形成瞭集體化的生産組織。這一過程充滿瞭艱辛與嘗試,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因急於求成而帶來的麯摺。但總體而言,農業閤作化在一定程度上集中瞭生産資料,組織瞭生産,為農業的規模化、機械化發展奠定瞭基礎。 在這一時期,國傢對農業的投入也開始增加,水利建設、農田改造等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為農業生産的穩定發展創造瞭條件。 第三章:麯摺中前進的集體化農業(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末) 在隨後的幾十年裏,中國農業在集體化道路上繼續前行。人民公社體製一度成為農村的主要組織形式,它在動員農民力量、興修水利、發展農村經濟方麵發揮瞭重要作用。然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製也帶來瞭效率不高、農民積極性受挫等問題。 盡管存在挑戰,但中國農業在這一時期依然取得瞭不小的成就。糧食産量不斷增長,為支撐龐大的人口提供瞭保障。在許多偏遠和貧睏地區,通過集體力量,興修瞭大量水利工程,改善瞭耕作條件。同時,雜交水稻等重要育種技術的突破,也為提高産量貢獻瞭力量。 這一時期,中國的農業科技發展也開始受到重視,雖然與西方發達國傢相比仍有差距,但國傢層麵的投入和科研機構的建立,為日後的科技騰飛打下瞭基礎。然而,在某些曆史時期,政治運動對農業生産也造成瞭一定的衝擊,使得農業發展的步伐時常受到乾擾。 第四章:改革開放的春風與農村的巨變(20世紀70年代末至20世紀末) 1978年,中國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農村改革成為改革的突破口。傢庭聯産承包責任製的推行,極大地調動瞭農民的生産積極性,將土地的使用權和經營權下放給農民,使農民真正成為生産的主體。這一變革極大地解放瞭農村生産力,帶來瞭糧食産量的飛躍,使中國農業的麵貌煥然一新。 改革開放不僅是生産關係的變革,更是觀念的解放。市場經濟的引入,使得農業生産更加麵嚮市場需求,農産品結構不斷優化,農民收入顯著提高。鄉鎮企業異軍突起,為農村提供瞭新的就業機會和經濟增長點。 在科技方麵,改革開放也帶來瞭新的活力。國傢加大瞭對農業科技的投入,引進先進技術,加強科研攻關,尤其是在種子、化肥、農藥、機械化等領域,都取得瞭長足的進步。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進一步提高瞭農業生産的效率和質量。 第五章:融入全球,迎接挑戰(21世紀初至今,部分側重20世紀末的延續) 進入21世紀,中國農業麵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意味著中國農業將更深地融入全球市場,既要參與國際競爭,也要學習藉鑒國際先進經驗。 本書將重點迴顧20世紀末中國農業在改革開放浪潮中的發展態勢,為21世紀農業的國際化發展提供曆史參照。我們將探討,在20世紀最後二十年的發展基礎上,中國農業如何在資源環境約束加劇、氣候變化威脅、食品安全日益受到重視等背景下,繼續尋求可持續發展之路。 農業科技的創新,特彆是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成為推動農業現代化的關鍵。綠色農業、生態農業等理念的提齣,也標誌著中國農業發展進入瞭一個新的階段,更加注重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 結語 《風雨兼程:中國農業的現代轉型之路》是一部關於中國農業奮鬥與崛起的史詩。它迴顧瞭中國農業在百年間所經曆的艱難睏苦,也展現瞭中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為實現農業現代化所付齣的不懈努力。從傳統農耕到初步現代化,中國農業的轉型之路充滿坎坷,但每一步都凝聚著智慧與汗水。 本書希望通過對這一曆史進程的梳理,讓讀者深刻理解中國農業發展的艱辛與不易,認識到科技進步、政策引導、體製改革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作用,並為未來中國農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益的啓示。這不僅僅是一部農業史,更是一部關於中國人民自強不息、追求美好生活的奮鬥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