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在的宇宙不是无限的和永恒的,它起源于一次来自一个极小极小奇点的大爆炸,时间也就从此开始。爆炸伴随着恒星的产生,虽然叫恒星但他也不是永恒的,而我们所生活的太阳系并不是伴随宇宙的起源产生的。但是构成生命的一些基本元素要比太阳系出现得早,甚至在大爆炸之前就出现了。我们到底来自哪里,是外星人的后裔,还是进化论的产物。还是意大利天才天文学家(Bignami)在《我们就是火星人》中所说的我们就是火星人。
什么会让你更加恐惧?是确认你独自存在于宇宙中,还是相信有未知的生命暗藏于地球周围……
数千年以来,人类在仰望繁星闪烁的夜空时,一直在追问这个问题。不过,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已经停止幻想开始行动,用各种新技术去探索宇宙,结果常常出人意料。例如,你知道每年有许多岩石从火星飞向地球吗?你知道在一颗彗星的彗发中发现了我们自身拥有的一种氨基酸吗?你知道在已发现的数千颗太阳系外行星中,有些与我们的地球非常相似吗?
人类即将迎来更多激动人心的重要发现,而这些发现将不断启发人类解开地球生命起源这个重大谜题。在这本引人入胜的书中,国际天体物理和空间科学领域的著名科学家乔瓦尼·法布里齐奥·贝格美,以浅显易懂而又振奋人心的方式,带你探索有关宇宙中地外生命的各种问题。
乔瓦尼·法布里齐奥·贝格美,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天体物理学和空间科学领域最权威的科学家之一,曾识别出双子座中子星“杰敏卡”。在过去的40年中,他所开展的天文学研究从地面延伸至空间。他是帕维亚高级研究所(IUSS)的天体物理学教授,曾任意大利空间局局长,并自2010年起任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COSPAR)主席,现任意大利国家天体物理研究所(INAF)所长。曾获得多种奖项,包括美国天文学会罗西奖、欧洲科学院布莱兹·帕斯卡奖章和国际航天学会冯·卡门奖。
译序
前言
致谢
序幕 人与宇宙——匹配
第一章 让我们来建造宇宙:光和物质
最初的几个瞬间
物质与反物质
核聚变与核合成
第一批原子和初生宇宙的图像
化石辐射
第一批恒星
超新星:所有元素都诞生了
星系
第二章 让我们来建造宇宙的其余部分
恒星与恒星之间的天空中有什么?
星际分子
生命基元和星尘
从云到恒星的窝
禁食的恒星
让我们来制造行星系统
让我们来制造我们的太阳系
让我们来制造地球
第三章 搜寻异型行星的天文学
第一颗太阳系外行星
凌星方法
引力透镜方法
用来“看”太阳系外行星的一些其他方法
从这些已经找到的行星中,我们能学到什么?
我们想找到哪些行星?
第四章 接触天文学:侵入我们的宇宙
一门崭新而又古老的科学
默奇森陨石
行星间的自然交换:这不是科幻小说
一块非常特殊的(火星)岩石
第五章 接触天文学:我们自己是入侵者
走出地球的前几步
去往金星和火星
我们在其他行星上的印记
更多近距离接触
火星上有生命吗?
第六章 接触天文学:彗星和它们的尘埃
从“乔托”彗星到被轰击的彗星
被抓到并带回地球的一点点彗发
地球上的太阳尘埃
第七章 从砖块到房屋:生命是什么?
引言
生命是什么?
生命:一种概率现象还是一种巧合?
生命:推断法和演绎法
生命2.0版?
泛种论
第八章 地球以外还有人吗?
火星人传奇
奥兹玛和德雷克方程
SETI:在家里偷听星系
贝卢斯科尼气泡
瓶中信
第九章 终曲:还有什么等着我们去发现?
第十章 15个要清除的谣言
第十一章 你可能不知道……
参考文献
译序
意大利天文学家乔瓦尼·贝格美是我们多年的朋友。2011年听说他写了一本科普书,我们都非常高兴。他这样的著名学者能够花时间写科普书,真是可喜可贺。但是当我们听说书名叫“我们就是火星人”时,又感到非常诧异。这是天文科普书吗?从书名看,完全是一本科幻书啊。因此,我们非常迫切地找来该书一口气读完。这才知道,他是用这个非常抓人眼球的题目,将天文和人类的起源联系在一起,使得该书不仅科学背景深厚,所列知识丰富而凿实,而且始终围绕着人类和生命的起源来探讨,站位很高,思想也极为深刻。宇宙是如何起源的?生命是如何起源的?这些问题都是人类针对自然和自身认识所提出的根本问题。中国的屈原,在2000多年前就发出了“天问”;温家宝总理也曾谈到仰望星空的意义。能够思考宇宙和人类的起源,并提出一系列疑问,是一个民族伟大的表现,也是一个人精神境界和情操高尚的体现。可以说,认真地读完该书,读者会感到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了一次提高。我们能够观测到的宇宙不是无限的和永恒的,它起源于一次来自一个极小极小奇点的大爆炸,时间也就从此开始。近20年来,这一理论已经逐渐成为定论,但是还有很多人连听都没有听说过宇宙起源于大爆炸。书中生动地描述了宇宙的起源过程和大爆炸理论的实验观测证据。恒星不是永恒的,太阳系也不是伴随宇宙起源而产生的,而是自宇宙起源以来第二代甚至第三代恒星。太阳系外的其他恒星大都拥有围绕它们旋转的行星,而这些行星中必然有一部分存在着和地球生存环境相似的情况。这些观点也是在最近10多年来才通过地面和空间的各种观测计划得以证实的。构成生命的基本大分子在宇宙中普遍存在,但是活的生命在地球以外还从来没有被发现,这使得我们人类感到非常孤独。只要这个问题没有答案,人类就会不断地寻找下去。该书对此也作了详细的介绍,涉及各种寻找、观测方法及计划。但是,该书最大的特色在于,它跨越了学科分类的限制和自然知识与哲学的界限,从人类自我认识的哲学高度来看待天文、生命科学,以及空间技术产生的知识和成就,并将这些知识和观点介绍给读者。当你打开这本书,甚至你还没有读完,你就会觉得,我们本来就应该了解这些,我们人类,就应该知道这些基本知识。我们应该知道我们从哪儿来,我们的未来是什么,我们是不是孤独的,我们在这方面都作了哪些尝试,目前所掌握的知识都是如何获得的。感谢贝格美(Bignami)先生为我们提供了
有一本关于宇宙大尺度结构演化的书籍,风格极其注重理论推导和模型构建,读起来更像是一场逻辑的盛宴。这本书以暗物质和暗能量为核心驱动力,详细阐述了宇宙网(Cosmic Web)是如何在数十亿年的时间尺度上形成的。作者用极其清晰的数学框架,解释了引力如何将物质从均匀分布的状态,塑造成如今我们观测到的星系团、纤维状结构和巨大的空洞。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严密性,它很少使用煽情或比喻的语言,而是依靠无可辩驳的物理定律来构建其叙事。对于那些热衷于理解宇宙基本构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深度。它让我对宇宙的膨胀、早期宇宙的量子涨落如何被放大到今天的宏观尺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虽然阅读过程中需要极大的专注力,但每当一个复杂的概念被逻辑链条完整地阐述出来时,那种智力上的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仿佛自己也参与了对宇宙规律的探寻。
评分最近读到的一本关于微生物生存极限的生物学著作,其震撼程度丝毫不亚于任何关于星际旅行的描述。这本书的核心在于挑战我们对“生命”的传统定义。作者深入探讨了嗜极生物(Extremophiles)——那些能在沸腾的酸液、冰冷的深海热泉、甚至核反应堆内部繁衍生息的微小生命体。这种对生命韧性的揭示,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地外生命存在可能性的想象。书中描绘了在地球上都如此难以想象的极端环境下,生命体是如何通过精妙的生化机制来维持自身的结构和代谢。更妙的是,作者将这些地球上的极端案例,与我们在太阳系内木卫二、土卫二等冰封卫星上寻找生命迹象的理论模型巧妙地联系起来。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不必非要寻找像人类一样的复杂生物,那些隐藏在地壳深处、依靠化学能而非光合作用的微生物,或许才是宇宙中更普遍的生命形式。这种“从微观到宏观”的视角转换,非常具有启发性,让人对生命的定义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另一本让我印象极其深刻的,是关于火星地质演化和未来载人任务规划的专著。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接地气,它没有把火星描绘成一个遥不可及的科幻场景,而是把它当成一个真实可触、充满挑战的“第二故乡”。作者是一位资深的行星地质学家,他用非常专业的术语,但却以极其清晰的逻辑,剖析了火星表面水冰的分布、古代河流系统的遗迹,以及辐射对未来定居者构成的致命威胁。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就地资源利用”(ISRU)技术的详尽论述,从如何从火星大气中提炼氧气,到如何利用当地的玄武岩建造庇护所,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工程师式的严谨与浪漫。这本书的插图和图表质量极高,色彩丰富,即便是非专业人士也能直观地理解那些复杂的地下结构和探测路径。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已经穿上了宇航服,站在奥林匹斯山脚下,真切地感受到了那片红色星球的寂静与肃杀。它成功地将科学的严谨性与探险精神完美结合,激发了我对所有行星探索任务的无限向往,那种渴望踏上未知土地的冲动,久久不能平息。
评分这本让我眼前一亮的读物,虽然我并没有读过您提到的那本书,但我最近接触到几本探讨宇宙奥秘和生命起源的科普力作,它们共同勾勒出了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宏大图景。其中一本,聚焦于系外行星的宜居性研究,作者以极其生动且富有哲理的笔触,带领读者穿越了无数光年,去探访那些围绕着遥远恒星旋转的“新世界”。书中详尽地描述了科学家们如何利用最新的观测技术,分析大气层的光谱数据,以期捕捉到生命活动留下的化学指纹。那种将冰冷的科学数据转化为充满希望的生命故事的手法,实在令人拍案叫绝。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对人类在浩瀚宇宙中位置的深刻反思。作者没有急于给出“有”或“无”的定论,而是巧妙地将探索的过程本身,升华为一种极具美感的求知之旅。特别是关于“费米悖论”的探讨部分,作者引入了许多跨学科的视角,将物理学、生物学乃至社会学的理论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思考框架,让人在合上书页时,依然沉浸在对“我们是否孤独”这个终极问题的反复揣摩之中。全书的节奏把握得极其到位,时而如史诗般磅礴,时而又像耳边低语般亲切,绝对是硬核科普爱好者的绝佳选择。
评分我最近沉浸在一本关于SETI(搜寻地外文明计划)历史与伦理辩论的书中,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关注的不是“他们是什么”,而是“我们如何回应”以及“我们是否应该主动发出信号”。作者梳理了从伽利略时代开始,人类对地外智慧的想象如何一步步被科学取代,以及冷战时期对无线电监听的狂热。书中对于“信息安全”和“文明等级差异”的讨论尤其引人深思。比如,我们应该向宇宙广播包含我们所有知识的信号吗?如果一个比我们先进数百万年的文明接收到信号,他们会如何解读?书中引入了许多关于文明接触的哲学和伦理困境,探讨了潜在的风险和回报,这远远超出了单纯的科学范畴。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带有强烈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它迫使读者跳出纯粹的科学观测,去思考人类在宇宙中的道德定位。它不仅是关于寻找,更是关于自我认知,读起来让人感觉既兴奋又略带一丝不安,对我们未来与“他者”的互动方式提出了尖锐的问题。
评分看着还不错,慢慢看吧
评分送的没怎么看觉得就到家
评分让我明白了太空的许多奥秘
评分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
评分物流快,价格合适~~~~~
评分买书满60多加6元加送一本书,就选了这本,因为对天文外星这方面的主题比较感兴趣。 质量还行,印刷很清楚,不过内容我还没细看,只是翻了一下,彩图都没有一张是个缺憾,这种书最好配几张彩图才过瘾啊
评分有一段时间了,才看完,感觉讲的还不错,脑洞够大
评分质的要求,对教育规律的把握,对教学艺术的领悟,对教学特色的追求。
评分希望你能越做越好,成长有你有我大家一起来,很好的宝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