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曆史:大統一時代·漢王朝的光和影(第2捲)

中國的曆史:大統一時代·漢王朝的光和影(第2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日] 陳舜臣 著,鄭民欽 譯
圖書標籤:
  • 漢朝
  • 曆史
  • 中國曆史
  • 王朝
  • 政治
  • 文化
  • 社會
  • 戰爭
  • 統一
  • 考古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福建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11063086
版次:1
商品編碼:11345984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國的曆史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36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的曆史:大統一時代·漢王朝的光和影(第2捲)》是一部中國通史,也是陳舜臣規模大的一部作品。與傳統曆史學傢的寫史方法有所不同,陳舜臣以時間為軸,以影響時代進程的事件或人物為中心展開描寫,講述上古時期到近代數韆年中國王朝的曆史興衰及所湧現的典型人物。
  陳舜臣對史料采取中立的態度,沒有先入為主的主觀性,沒有隨波逐流、人雲亦雲的弊病,他所講述的事件都有史可查,絕不杜撰,但又不盲信史料,通過比較不同史學傢的記載、論述,經過條分縷析,得齣自己的曆史判斷,在不少曆史事件以及曆史人物的評價上都提齣獨到的觀點。

作者簡介

  陳舜臣,日籍華裔曆史作傢。1924年生於日本神戶,祖籍中國颱灣。通曉印度語、波斯語、漢語、英語、日語五種語言。數十年來筆耕不輟,著作等身,創作領域涉及小說、曆史、隨筆、遊記等。
  1961年開始推理小說創作,並先後榮獲江戶川亂步奬、直木奬、日本推理作傢協會奬,是推理史上的首位三冠王,從而奠定瞭他在日本推理文學界的地位。1967年開始創作以中國曆史為內容的作品,先後有《鴉片戰爭》《小說十八史略》《甲午戰爭》《秘本三國誌》《太平天國》《耶律楚材》《秦始皇》《鄭成功》《成吉思汗》《諸葛孔明》等名作問世。

精彩書評

  

  ★“中國的曆史久,中國的曆史書冊多,可是中國人對曆史也懵懂!不是我們忘本,而是史學傢、文學傢沒有把艱澀的古文史書轉化成現代語文,沒有把所謂學院派刻闆的敘述,轉化成趣味盎然的大眾言語。如今,陳舜臣先生,這位文化界的巨手,擔起這項重任!”
  ——柏楊為推崇的曆史作傢

  ★“陳舜臣這個人,存在就是個奇跡。”
  ——司馬遼太郎萬分欽佩的同窗

  ★“我和陳舜臣年輕的時候就是同學。我瞭解他,也知道他對文明的理解頗有獨到之處。寫一部通史,基本是閱讀原文材料。在這點上,我也萬分佩服陳舜臣。他對原文的閱讀深入而精密,具有廣博的學識。”“當我得知這套《中國的曆史》要齣版的時候,我就想到,他會帶我們走進“陳氏中國史”的輝煌世界。而後我又想到,我們等瞭幾個世紀,不就是在等這樣一個人嗎?”不拘一格的曆史創作手法:
  創作《中國的曆史》期間,陳舜臣先生多次來到中國實地考察,獲得第一手資料,對隱藏於錶象背後的真相盡量做到閤情閤理的推理想象,期待對曆史真實的還原。
  ——史學+文學,實證+推理

  ★鄭民欽,作傢、日本文學研究者、翻譯工作者、教育工作者,著有《日本和歌俳句史》、《日本民族詩歌史》、《日本和歌俳句史》、《和歌美學》等書。1973年起開始做日漢、漢日對譯工作,譯有大江健三郎、井上靖、川端康成等作傢作品多部及《源氏物語》全譯本。
  ——中文譯本

目錄

大統一時代
泰山風物
百傢爭鳴
戰國七雄
蜀和楚
亂世末日
統一天下
萬裏長城
楚漢相爭
漢王朝的光和影
大風歌
創業
呂後時代
馬王堆講述的故事
休養生息的時代
年輕的武帝及其女人們
激情澎湃的活力
鞦風辭
走嚮鼕天
餘韻時代
外戚時代
王莽之道
年錶





精彩書摘

  年輕的武帝及其女人們
  武帝十六歲即位,但宮內有母親和祖母,還有既是嶽母又是自己姑母的長公主,即館陶公主。他能即位,全靠她們的努力。這個少年天子被這些女人團團圍著,大概也會感到有點喘不過氣來吧。
  祖母竇太後依然信奉“黃老之術”。
  武帝即位的時候,丞相是衛綰,但不久更換為竇嬰。竇嬰曾是被廢黜的栗太子的太傅,反對過景帝廢立太子。他喜歡儒傢之學,看重講究名分。當景帝說想讓弟弟梁王繼位的時候,也是他的反對最為堅決。因此,溺愛梁王的竇太後對竇嬰恨得咬牙切齒。竇嬰是竇太後的侄子,都是同一傢族的成員,但他們的關係就是不融洽。竇太後對儒傢之學恨之入骨,竇嬰卻信奉推崇,這就成問題瞭。
  趙綰任禦史大夫。太尉的官銜被景帝廢除,此時恢復,武安侯田蚡任此職。田蚡是武帝的母親王太後的弟弟,姐弟倆不同姓,因為王太後的母親嫁給王仲,生下王太後,後來守寡,和田氏再婚,生下蚡,所以姓田。
  按照漢朝的製度,三公九卿可以說都是“閣僚級”的高官。
  所謂“三公”,就是丞相、禦史大夫、太尉。
  所謂“九卿”,不同時代的稱呼也略有不同,漢武帝時代的九卿如下:
  一、太常(景帝中期之前稱奉常):九卿之首,掌管宗廟的祭祀以及音樂、醫藥、占蔔、天文、記錄、水利等。太常之下,設有負責曆法和記錄的太史官,眾所周知,司馬遷曾任此職。
  二、郎中令(武帝後期改稱光祿勛):掌管宮殿的門戶,也統轄宿衛、警備、儀仗、近衛部隊。另外,還負責殿中議論,下設有顧問官。
  三、衛尉:郎中令負責門戶,衛尉則負責門內的宿衛、警備。
  四、太僕:掌管車馬。那個時代,馬政是國傢的重要問題。
  五、廷尉(景帝後期至武帝初期稱大理):掌管刑罰,從罪案的審理至執行刑罰全部管轄。
  六、大行令(原稱典客,武帝中期改稱大鴻臚):掌管歸順的蠻夷事務以及對外關係。
  七、宗正:掌管太子宗室,即相當於“宮內廳長官”。
  八、大農令(武帝後期改稱大司農):主管榖物、貨幣及其他專賣等經濟事項。
  九、少府:掌管專供天子奉養費的山海池澤之稅。下屬有處理奏章的尚書令、保管禦璽的符節令等,也負責監督膳部、衣服、侍醫以及太監。機織、兵器製造、陵墓用品等的工房也屬於少府管轄。尚書令原先屬於少府,後權力膨脹,有的超過九卿,甚至在三公之上。大臣的奏章是否轉交給皇帝,都是尚書令的權限。
  武帝即位時,三公是竇嬰、趙綰、田蚡。這三個都信奉儒傢之學,被起用擔任郎中令的王臧也是熱心的儒者。可見漢武帝打算把儒傢思想作為執政的基礎。
  這是武帝的意思,還是丞相竇嬰的意思,不得而知。十六歲的少年是否具有明確的執政理念,令人懷疑。但是從武帝後來的所作所為來看,也許齣於他本人的思想。他是一個積極進取的人物。
  武帝即位後,立即命令三公九卿等俸祿二韆石的官員以及列侯、諸侯王的丞相等舉薦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的人纔。
  董仲舒是研究《春鞦》的儒傢學者,被推薦進宮,迴答武帝的策問。因迴答得好,被提拔為江都國丞相。江都國的劉非是武帝的異母兄,在匈奴入侵時,曾請纓任將軍齣徵討伐,是一個威武勇猛之人,但也傲慢驕狂。大概武帝覺得董仲舒可以製約他吧。
  當時被推薦上來的人物中,還有商鞅、韓非等法傢以及蘇秦、張儀等縱橫傢係統的人,但都沒有被錄用。似乎從一開始就已經定下隻錄用儒傢人纔的方針。
  禦史大夫趙綰、郎中令王臧都曾嚮魯申公學過《詩經》。申公曾謁見過高祖,年齡應該相當大。當上大官的弟子們以“安車蒲輪”把他們的師傅大儒申公迎接過來。當時的道路坑坑窪窪,高低不平,就用蒲葉把車輪包裹起來,以便車子安穩行駛。這樣的待遇當然隻給予要人。
  新皇帝身邊的儒傢們摩拳擦掌地要創建一個儒學體製,因為他們知道這個年輕的皇帝欣賞、贊同儒學的主張。
  然而,武帝雖然即位,卻還不具備獨自決定改變國傢體製的力量,祖母竇太後作為監護人一直乾預朝政。她雖然已經七十多歲,依然精力充沛,而且從把轅固生扔進豬圈這件事也可以看齣,她對儒傢的厭惡深入骨髓。
  禦史大夫趙綰預料竇太後一定會極力反對實行儒教體製,在計劃修建儒傢設施時也瞞著竇太後。
  例如設置明堂,明堂是王者布政之堂,是祭祀上帝和先祖、舉行國傢典禮的場所。這與儒教的理想主義深有關係。另外,修改曆法、巡狩、服色等也都是儒教的措施。
  但是,這些事總不能一直瞞著竇太後。竇太後知道後,勃然大怒,於是調查趙綰和王臧的問題,抓住把柄,送交官府處置。這兩人隻好自殺。剛剛開始實施的儒教政策全部被廢除。
  丞相竇嬰、太尉田蚡也被免職,特地用安車蒲輪從魯迎接過來的申公也以年老多病為由讓他迴去。保守派的竇太後利用手裏的實權,給予革新派沉重的打擊。
  竇太後實在是一個難以對付的老太婆。她的丈夫文帝以及兒子景帝的確都信奉老莊思想,把“無為”——無所事事奉為至高無上的原則。她也堅信這就是政治的根本之道,按照此道一切都得心應手。
  彆人想做點什麼,她就不痛快。儒傢的思想是“這也應該做”、“那也必須做”,極具乾涉性,在她看來,這些都是違反自然潮流的反映。
  然而,無所作為的時代已經結束,漢帝國在休養生息期間所儲藏的力量在衝突、撞擊,等待著釋放的機會。國傢也是活物,能量不能封閉在體內,一定要釋放齣來。
  其實,文帝、景帝時代也不是毫無所為。削弱諸侯王勢力、發生吳楚七國之亂並被平定,還有賈誼、袁盎、晁錯這些主張必須有所作為的人物。在國傢也許會被滅亡的時刻,賈誼哀嘆那些勸諫“毋為”的人是“可為長太息者此也”。
  漢武帝大概感覺國傢的力量就在自己的體內翻騰躍動一樣。
  少年武帝首先從與身邊的女人們鬥爭開始自己的事業。他的妻子陳皇後嬌就是第一號對手。嬌是武帝姑母的女兒,和武帝是錶兄妹關係,加上她的母親館陶公主為武帝立太子和即位皇帝齣過大力,嬌念念不忘這一點,這也許讓武帝感到厭煩。
  陳皇後未能生子,武帝花九韆萬錢為她聘請名醫,卻未見成效。陳皇後為此焦躁不安,歇斯底裏癥越發厲害,武帝也就越發對她厭惡。
  對武帝的這種處境錶示同情的是他的姐姐平陽公主。王太後給景帝生瞭四個孩子,三女一男,男的就是武帝。長女是平陽公主,下嫁給建國元勛曹參的曾孫曹時(《漢書》作曹壽)。王太後就生這麼一個兒子,他卻未能生子,作為姐姐,自然替弟弟著急操心。武帝經常到姐姐的宅邸去,她就召集十幾個良傢女子,裝扮得嬌艷漂亮給弟弟挑選,有點像一對十幾個的集體相親,但武帝似乎一個也沒看上。
  但是,武帝對宴席上唱歌的謳者一見鍾情。這個歌手不是良傢女子,她姓衛,名子夫,母親是平陽公主傢裏的女傭,名叫衛媼,但父親不知是誰。衛子夫有一弟,是衛媼與平陽縣小官吏鄭某的私生子。由於她和鄭某不是夫妻關係,所生之子就隨母姓衛,名青。《史記?外戚世傢》這樣記述:
  是日,武帝起更衣,子夫侍尚衣軒中,得幸。上還坐,歡甚!!賜平陽主金韆斤。
  那個時代的“更衣”,就是現在的洗手間,方便的地方。貴人方便的時候,要換全部的衣服,是很麻煩的事情,因此需要一個用人幫忙。也許平陽公主看到弟弟的錶情,覺察到他對這個歌女很滿意,靈機一動,指名衛子夫隨皇上去更衣。“軒中”就是廁所。下嫁給列侯的公主的宅邸,廁所應該很寬敞,裏麵有休息室、更衣室等。衛子夫在這裏得到皇帝的寵幸。
  武帝把衛子夫直接帶迴宮裏,與平陽公主分彆的時候,公主撫摸她的後背說道:
  行矣,強飯,勉之!即貴,無相忘。
  你去吧!多吃飯,好好伺候皇上。將來富貴瞭,不要忘瞭我啊。
  正如平陽公主所預料的那樣,武帝非常寵愛衛子夫,生三女一男。不言而喻,陳皇後嫉妒得發瘋。
  聞衛子夫大幸,恚,幾死者數矣。上愈怒。
  這一對錶兄妹的夫妻成瞭冤傢對頭。陳皇後的母親館陶公主也氣憤難平,並且怨恨介紹人平陽公主。平陽公主也不示弱,反唇相譏“自己又生不齣孩子來”。
  館陶公主為瞭泄憤,打算把衛子夫的弟弟衛青抓起來殺掉。衛青在平陽公主的宅邸裏當騎奴,大概是騎著馬跟隨平陽公主的車子後麵吧。有一次衛青被他們抓起來,還是朋友公孫敖把他救齣來。武帝聽到這件事,認為把衛青放在民間太危險,便召到宮中,封為大中大夫。這是隸屬於郎中令的顧問官,俸祿一韆石。
  衛子夫進宮是建元二年(前139年),十年以後,元光六年(前129年),衛青任車騎將軍。第二年,元朔元年(前128年),衛子夫生下盼望已久的男孩。這一年,衛子夫被立為皇後。
  陳皇後於元光五年(前130年)被廢黜,原因是她從事媚道。所謂“媚道”,就是把木製人偶埋在地下,加以詛咒。這種方式也稱為“巫蠱”。日本有一種方法與其相似,稱為“醜時參拜”,用釘子紮進稻草人身上。當時迷信的人相信這種方法很靈驗,但法律上嚴禁這樣做。據說陳皇後乾瞭這樣的事情。
  審理這起案件的是禦史張湯,此人以酷吏著稱。嚴格適用法律規定,毫不留情,這就是酷吏,但據說這個張湯審案很能體會皇帝的用意。他知道武帝討厭陳皇後,也許本來就是他對陳皇後栽贓。把一個人偶埋在地下,就以這個罪證進行指控,這樣誣陷他人的手法十分簡單。
  是女巫楚服這個人唆使陳皇後這樣做的,於是相關者三百多人盡被誅殺,楚服梟首示眾。從這個結局來看,這個性格倔犟的陳皇後也許真的做過這個媚道,當然也有捏造的可能。因為我在後麵將會講述,武帝晚年曾製造過後來知道完全是捏造的重大的巫蠱事件。
  武帝最終還是沒有處死皇後,而是讓她隱居長門宮,一切待遇照舊。
  長門宮是陳皇後的母親館陶公主進獻的宮殿,位於長安城的東南麵,原先是母親的彆墅“長門園”。讓陳皇後隱居此處,也是武帝對被廢黜的皇後的一種同情吧。也許武帝知道這本身就是一起為立衛子夫為皇後、必須廢黜陳皇後而捏造的事件。
  竇太後於建元六年(前135年)死去。衛子夫於四年前進宮。陳皇後的母親館陶公主為此事憤慨惱怒,但館陶公主的母親竇太後似乎並不生氣。孫子擔心沒有後代,迎娶彆的女子,她不覺得有什麼不好。竇太後的丈夫文帝人品質樸,溫和敦厚,但也有邯鄲的慎夫人、尹姬兩個側室,這是很正常的。
  竇太後死後,武帝就可以無所顧忌地建立儒教體製。第二年,采納董仲舒的建言,頒令各郡國舉孝廉各一人。對為人賢良、擅長文學者,皇帝親自策問。
  史書沒有記載,其實,對竇太後之死最感覺舒一口氣的是王太後。王太後和丈夫景帝的姐姐館陶公主結成一夥,推翻栗姬,把栗姬之子從皇太子的地位上一腳踢開,立自己的兒子為皇太子。兒子是皇太子,她自然立為皇後,但雖然在皇後的位置上九年,宮內依然是竇太後掌握實權,皇後的影響十分微弱。兒子當上皇帝,她就是皇太後,可是竇太後就成為太皇太後,依然在她的上麵。
  現在這個“上麵”終於不在瞭。
  王太後的哥哥王信封為列侯,但終日飲酒,看來靠不住。王太後的異父弟田蚡封為武安侯,但貪得無厭,評價不好,而且和竇太後的侄子竇嬰互不服氣,處處對著乾。
  史書記載田蚡巧於文辭,也是喜歡儒學之人。這一點和竇嬰一樣,他們曾經是丞相和太尉的搭檔,共同構築儒學體製,卻由於竇太後的一聲斷喝,結果雙雙丟瞭官職。盡管竇嬰是竇太後的侄子,對他也毫不留情。但是,任何人都會感覺到竇嬰的身後存在著竇太後的影子。
  竇太後一死,竇嬰的影響力驟然下降。
  天下吏士趨勢利者,皆去魏其歸武安。
  以前就是這種狀態。與其依靠以高齡的竇太後為後颱的竇嬰,不如依靠以尚能長命的王太後為後颱的田蚡更有希望。趨炎附勢,世態炎涼,人是如此勢利。
  反目相仇的這兩個重臣在竇太後死後,其力量對比更是相距甚大。兩人互相誹謗攻訐,最終田蚡獲勝,竇嬰被處死。但是,田蚡很快也病死。大傢都說這是竇嬰冤魂的作祟。
  這兩個人的爭鬥攻擊實在很無聊,不想一一介紹,正如禦史大夫韓安國對他們的評論:
  譬如賈竪女子爭言。
  這兩個重臣都死於元光四年(前131年),在陳皇後被廢黜的一年前,在竇太後死後四年。年輕的武帝對這兩個人大概都很討厭,一個是祖母的親戚,另一個是母親的親戚。母親王太後經常為田蚡的事情嚮武帝哭訴求情。據《漢武故事》這本沒有多大權威性的書籍記載,田蚡和竇嬰爭鬥的時候,就跑到姐姐王太後那裏,威脅說要自殺,王太後也絕食,這樣纔逼著武帝隻好殺掉竇嬰。
  王太後對田蚡之死一定傷心悲痛,而二十六歲的武帝大概感覺心情輕鬆。田蚡這個人乾過不少壞事,他私建豪宅,接受諸侯的賄賂,妾數以百計,實在是太過分瞭。武帝早就很討厭這個舅舅。
  如今,武帝已經不受任何人的掣肘,雖然還有母親的親戚,但隻要王信終日醉酒,他就是好人,不會齣現在政治舞颱上,不會添亂。
  武帝對所寵愛的衛子夫的親戚大膽放手重用,如衛子夫的弟弟衛青,還有後來的霍去病。雖然他們齣身卑賤,但她的親戚中人纔濟濟。
  衛子夫皇後有一個姐姐名叫少兒,她和霍仲孺生有一子,他就是後來的驃騎將軍霍去病。
  衛子夫進宮的時候,衛青就已經在平陽公主的宅邸裏當騎奴。因為他瞭解下層人的辛苦睏頓,所以成為將軍以後,謙遜禮讓,對部下關心體貼。
  霍去病兩歲的時候,衛子夫進宮,到他懂事的時候,就已經是貴族子弟的身份瞭。他雖是勇猛的將軍,卻不能體會部下的艱辛。
  大將軍、車騎將軍、驃騎將軍、衛將軍,這些官銜和三公同一級彆。三公之一的太尉相當於國防部長,但實際指揮軍隊的是將軍。
  討伐呂氏的時候,太尉周勃從呂祿那裏得到將軍的印綬纔能指揮軍隊。
  文帝時,車騎將軍是薄昭;景帝時,竇嬰任大將軍。他們都是皇帝母親的親戚。指揮軍隊的將軍一定要是親戚,而且是外戚。如果同樣劉姓的皇族當將軍,手中握有兵權,就會擔心他取皇帝而代之。
  武帝任命妻子的親戚當將軍。
  皇室內部女人之間的爭鬥本身隻是杯中風暴,但事關誰來掌握軍隊指揮權的大事,所以不能等閑視之。
  漢王朝是劉氏的天下,國傢屬於個人所有,所以,必須由皇帝個人絕對信任的人指揮軍隊纔能保衛國傢。在講述中國曆代王朝的時候,無論如何不得不以人物作為軸心。
  另外,從漢武帝開始使用元號。武帝即位的第二年為建元元年,六年後元號改為元光,之後元朔、元狩、元鼎、元封,每六年改元一次。對此也是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得到寶鼎後,纔開始使用“元鼎”這個元號,而元鼎之前的元號都是後來追加命名的,叫做“追命”。所以,元鼎六年的第二年的元封元年應該是改元的開始,相當於公元前110年。這一年漢武帝四十七歲,在泰山封禪。
  ……

《從夏商到秦漢:中華文明的奠基與轉型》 (不含《中國曆史:大統一時代·漢王朝的光與影(第2捲)》的詳細內容) --- 導言:文明的曙光與早期國傢的形成 本書追溯中華文明數韆年演進的脈絡,聚焦於上古至秦漢帝國建立這一關鍵曆史階段。這不是一部側重於單一朝代的通史,而是一部探索早期國傢形態、思想萌芽、社會結構變遷與文化認同形成的基礎性著作。我們將深入探究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具備完整國傢體係雛形的夏、商、周三代的社會組織、祭祀信仰與技術革新,並分析“天下”觀念是如何從鬆散的部落聯盟,逐步演化為具有鮮明政治倫理的早期帝國雛形。 第一編:史前遺存與王朝的興起(約公元前21世紀前) 本篇將從新石器時代的多元文化圖景切入,展示仰韶、龍山文化等遺址所揭示的社會復雜化趨勢。重點探討良渚文明的禮製體係,以及二裏頭遺址所代錶的早期青銅文明的政治整閤力。 早期城市的齣現與權力集中: 分析早期聚落嚮都邑過渡的社會動力,以及青銅器這一核心技術如何成為王權與神權結閤的物質載體。 神話與史實的交織: 梳理關於夏朝的考古學證據與文獻記載,探討“傢天下”治理模式的起源。 第二編:青銅的時代:商周的信仰與製度 商朝的甲骨文揭示瞭一個高度組織化、以祖先崇拜和蔔筮為核心的宗教政治體係。本篇將詳盡剖析商代王權的運行機製。 殷墟的祭祀世界: 考察商代王權如何通過血腥的祭祀活動(包括人牲)來鞏固其神授的統治地位,以及它對後世政治倫理的深刻影響。 周的“天命觀”重塑: 重點解析周公製禮作樂的重大曆史意義。周人如何通過“德”的概念,取代瞭商人的血緣神權,確立瞭影響中國兩韆多年的“天命轉移”理論。 分封製與宗法結構: 詳細論述西周初期的政治設計——分封製——如何構建瞭一個以血緣紐帶為基礎的鬆散帝國。分析宗法製度如何規範瞭貴族的繼承權和社會地位。 第三編:禮崩樂壞與思想的覺醒(春鞦戰國) 這是中國曆史上最具創造力和動蕩不安的轉型期。政治權力的下移和鐵器的普及,徹底瓦解瞭西周建立的舊有秩序,催生瞭“百傢爭鳴”的文化高峰。 鐵器時代的社會衝擊: 考察鐵製農具和兵器如何加速瞭井田製的瓦解,促進瞭新的地主階層的興起,並導緻瞭平民階層政治參與意識的覺醒。 儒傢與早期倫理建構: 深入探討孔子如何試圖通過復興周禮來彌閤社會分裂,以及其核心理念(仁、禮)如何成為後世國傢意識形態的基石。 道傢的自然與無為: 分析老莊哲學對個體自由的關注,以及它對後世士人精神世界的滋養。 法傢的集權藍圖: 重點闡述商鞅變法及其理論基礎,即通過嚴格的法律、奬勵耕戰和建立中央集權的官僚體係,實現國傢的全麵富強。這是對周代貴族政治模式的徹底否定。 墨傢的兼愛與尚同: 探討墨傢群體在戰國社會中作為技術專傢和政治說客的角色,以及他們對社會不公的反抗精神。 第四編:秦的統一與製度的奠基(公元前221年) 秦的崛起是對戰國時代所有思想和實踐成果的總集成。本書將分析秦始皇如何采納法傢的核心策略,以雷霆萬鈞之力完成瞭“大一統”的壯舉。 軍事徵服與郡縣的推行: 剖析秦軍的組織效率,以及郡縣製相對於分封製的絕對優勢——它首次將國傢權力直接延伸至最基層,而非依賴世襲貴族。 “書同文,車同軌,度同製”: 詳細論述文字統一、度量衡統一以及貨幣統一在構建早期中華帝國共同體意識中的決定性作用。 焚書坑儒的得失: 評估秦朝高壓政策對文化傳承的破壞性影響,以及其維護統治穩定的短期效果與長遠隱患。 長城與帝國邊界的界定: 探討秦朝在北方邊境的防禦體係,這標誌著“中原”與“蠻夷”之間地理和文化界限的首次明確化。 結語:從封建到帝製——曆史的不可逆轉 秦朝雖短命,但它所確立的“中央集權官僚製”的政治框架,卻為隨後的漢朝所繼承和發展,成為中國此後兩韆年基本政治模式的定型。本書的終點,即在於勾勒齣這種新政治形態的誕生過程,為理解後續王朝的興衰提供瞭必要的基礎。我們看到,從血緣祭祀到理性官僚的過渡,是從文明的童年走嚮成熟的關鍵一步。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深度遠超一般通史的範疇,它真正做到瞭對曆史的“穿透式”解讀。我最欣賞作者如何處理曆史的“多維性”。他不僅僅關注帝王將相的功過是非,更深入到社會結構、經濟基礎乃至文化思潮的底層邏輯進行剖析。例如,對於某個關鍵時期的賦稅製度改革及其引發的社會連鎖反應的分析,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示範。他將政治軍事的錶象與深層次的社會矛盾緊密勾連起來,使得曆史的演進邏輯清晰可見,不再是孤立事件的簡單堆砌。這使得我們對曆史進程的理解不再停留在“發生瞭什麼”,而是上升到瞭“為什麼會這樣發生”以及“它對後世造成瞭怎樣的深遠影響”。這種係統性的思維框架,對於任何想要建立完整曆史觀的讀者來說,都是極其寶貴的財富。

評分

作為一位長期的曆史愛好者,我發現這本書在細節考據上達到瞭令人發指的程度。許多我在其他研究中忽略的細枝末節,在這裏都被作者以一種極其自然的方式融入瞭敘述,反而成為瞭理解大局的關鍵綫索。那種對地方誌、齣土文物甚至是私人信函的細緻爬梳和引用,顯示齣作者在資料搜集方麵付齣瞭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這種腳踏實地的研究態度,為他那些宏大敘事提供瞭堅實的基石,使得任何論斷都顯得言之有物,擲地有聲。讀到某些關於民間生活或特定地域風俗的描述時,我感覺自己仿佛真的“下沉”到瞭那個曆史的肌理之中,體驗到瞭曆史的真實溫度,而非僅僅停留在書本的平麵描述上。

評分

這部書的裝幀設計確實讓人眼前一亮,紙張的質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體現齣齣版方對曆史文獻的尊重。我尤其喜歡它在章節劃分上的匠心獨運,每一章的標題都充滿瞭文學性和曆史厚重感,仿佛在引導讀者進入一個宏大的敘事之中。閱讀體驗上,作者的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到位,既有宏觀的時代脈絡梳理,又不乏對具體曆史事件和關鍵人物的細緻描摹。特彆是對一些重大曆史轉摺點的論述,那種層層遞進、引人深思的邏輯推演,讓人不禁拍案叫絕。它不像某些枯燥的教科書那樣堆砌史料,而是將史實巧妙地編織進生動的故事綫裏,讓讀者在享受閱讀樂趣的同時,也能深刻理解曆史的復雜性。全書的排版也十分舒適,字號大小適中,行距閤理,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這對於深入研究曆史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加分項。

評分

作者在文字運用上的功力深厚,展現瞭一種老派史學傢的嚴謹與現代學者的洞察力完美結閤的風格。他似乎擁有一種魔力,能將那些塵封已久的曆史場景栩栩如生地還原在我們眼前,仿佛我們就是那個時代的親曆者。語言的張力極強,在描述權力鬥爭的殘酷與宮廷生活的微妙時,遣詞造句極其考究,時而如冰雪般冷峻,時而似烈火般熾熱。更值得稱道的是,作者在處理史料時的審慎態度,對於存在爭議的曆史節點,他並未急於下定論,而是呈現瞭不同的學術觀點,並輔以自己深入的分析,這種開放性的態度極大地提升瞭本書的學術價值和可讀性。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反復琢磨某些精妙的論斷,那種被智力上的深度所震撼的感覺,實在是一種難得的享受。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極具啓發性的曆史觀。作者似乎並不滿足於簡單地復述已有的曆史結論,而是總能在關鍵時刻提齣“反常識”的觀點,引導讀者進行批判性思考。他的論證過程嚴密,但結論往往充滿張力,讓人在閱讀完畢後仍久久不能平靜,需要時間來消化和反思。這種引導讀者主動參與到曆史理解構建中的寫作手法,是區分優秀曆史著作和平庸之作的重要標誌。它不僅是一部史學著作,更像是一場智力上的對話,作者拋齣問題,引導讀者一同探尋曆史深處的真義。對於渴望超越碎片化知識、追求深刻曆史洞見的讀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是近些年來最值得沉下心來細讀的一部力作。

評分

京東的價格閤適,真貨放心,更關鍵物流給力啊。

評分

梁皇後死去的第二月就被冊立為皇後的鄧皇後猛女保住這個地位也隻有六年。桓帝之好色無與倫比,據說洛陽宮殿裏有宮女五六韆人,桓帝最疼愛的是一個姓郭的貴人。鄧皇後與郭貴人爭寵,被廢黜皇後,送進暴室死去。所謂暴室,就是宮中女子的醫院兼監獄。鄧皇後一死,她的叔父河南尹鄧萬世、侄子虎賁中郎將鄧會也關進監獄死去。鄧氏作為外戚的人脈不過如此,與梁氏時代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評分

質量看起來還不錯,活動時買的,挺劃算

評分

陳舜臣先生的書讀起來很舒服,而且角度獨特

評分

大傢之作,有一定參考價值,還是可以一讀

評分

宮女五六韆人,簡直是開玩笑。當時的東漢應該沒有這樣的富裕程度,令人不得不懷疑桓帝的良知。

評分

《中國的曆史》(全七捲)是一部中國通史,也是陳舜臣規模最大的一部作品。與傳統曆史學傢的寫史方法有所不同,陳舜臣以時間為軸,以影響時代進程的事件或人物為中心展開描寫,講述上古時期到近代數韆年中國王朝的曆史興衰及所湧現的典型人物。

評分

這本書不錯。一直喜歡在京東買書,上午11點以前下單,晚上迴傢就能看到瞭。而且一般都有7摺左右的摺扣。趕上活動,還有滿減。最爽的是滿多少直減多少的,力度大,一般趁這種機會屯書。而且還是直送到傢,不用像以前在書店買瞭,還要自己搬迴傢。選書也方便。自從在京東買書以後,看的書都多瞭。現在基本買齊瞭東野圭吾有快40本瞭!

評分

陳舜臣,1924年生於日本神戶,祖籍中國颱灣,大阪外國語學校印度語學科畢業。1961年以小說《枯草之根》榮獲日本第七屆江戶川亂步奬一舉成名。1968年以《青玉獅子香爐》獲得代錶日本大眾文學最高榮譽的直木奬。此後開始轉嚮曆史小說和隨筆創作,先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