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熵·经济学:人类发展之路

信息·熵·经济学:人类发展之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鲍际刚,夏树涛,刘鑫吉 等 著
图书标签:
  • 信息熵
  • 经济学
  • 人类发展
  • 复杂性科学
  • 社会科学
  • 未来学
  • 系统思考
  • 创新
  • 演化经济学
  • 跨学科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经济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4137606
版次:1
商品编码:1134629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信息·熵·经济学:人类发展之路》以信息论作为理论基础,推导未来人类社会平等、自由、高效、发展和永生的可行路径。基于合作的价值观取向,分散布局从全局利益最大化出发实现个体利益最大化,得到系统运行过程最经济的最优解;结构决定功能,网络化的正反馈能促进创新;在负熵稀缺的约束条件下,归信息化能够实现更高效节约的理想生产方式,降低稀缺约束。因此,网络化的分散布局和归信息化是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可行路径。在经济学研究上,《信息·熵·经济学:人类发展之路》形成了开创性的新结论及新方法,对经济的外部性、经济体的周期性波动、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统一、价值与价格理论、货币与就业关系等问题能够给予解释和回答。

目录

自序
前言 之预言

第1章 熵
1.1 概述
1.2 热力学熵——克劳修斯熵
1.2.1 克劳修斯熵的定义和热力学第二定律
1.2.2 温度
1.3 统计熵——玻尔兹曼熵
1.4 信息熵——香农熵
1.4.1 信息熵
1.4.2 联合熵、条件熵、相对熵和互信息
1.4.3 信息熵、联合熵、条件熵和互信息之间的关系
1.4 4 最大熵原理
1.4.5 热力学熵、统计熵和信息熵之间的关系
1.5 热寂论、负熵与耗散结构
1.5.1 热寂论与负熵
1.5.2 耗散结构
1.5 3 环境问题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压缩感知
2.1 压缩感知基本理论
2.1.1 背景介绍
2.1.2 压缩感知理论框架
2.2 未来世界的数据处理手段——压缩感知

第3章 基于信息熵的人类社会和经济系统分析
3.1 概述
3.2 基本概念回顾
3.3 商品供需关系和社会发展历程的信息角度描述
3.3.1 基础知识和符号表示
3.3.2 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信息熵演绎
3.3.3 商品种类的影响
3.3.4 影响社会发展的因素
3.3.5 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1):网络化的分散布局
3.4商品价值
3.4.1价值的细分维度
3.4.2五种细分价值的对比
3.4.3 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2):归信息化
3.5 商品价格
3.5.1 本征价格
3.5.2 市场价格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分散布局
4.1 分散布局简介和历史
4.1.1 什么是分散布局
4.1.2 分散布局在历史上成功的例子
4.2 当今人类社会中的分散布局结构的例子
4.2.1 维基百科——wikipedia
4.2.2 分布式光伏发电
4.2.3 分布式计算
4.2.4 分布式公益——众人拾柴火焰高
4.2.5 谷歌的分布式项目——润物细无声地改造我们的生活
4.2.6 分布式的分享电子档案
4.2.7 比特币
4.2.8 分布式的制造业——3D打印
4.2.9 分布式舆论监督
4.2.10 复利——财富在时间上的分散布局的强大武器
4.3 展望现在到未来极有前景的分散式布局
4.3.1 云制造
4.3.2 创客们引导的生产革命
4.3.3 分布式金融——C2C借贷
4.3.4 分布式教育
4.3.5 分布式工作
4.3.6 3D打印人体器官
4.3.7 人脑功能的分布式应用——平行空间中的并行生命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网络
5.1 概述
5.2 网络的拓扑结构
5.2.1 图论
5.2.2 几种常见的网络拓扑
5.3 复杂网络
5.3.1 网络的统计特征
5.3.2 小世界现象
5.3.3 无标度网络
5 3.4 网络中的其他现象
5.4 网络结构与网络功能
5.4.1 网络结构熵
5.4.2 网络结构决定网络功能
5.4.3 网络结构与创新
5.5 未来社会归信息化、网络化的分散布局经济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归信息化
6.1 归信息化
6.2 归信息化的价值观
6.2.1 共享
6.2.2 边际递增
6.2.3 合作
6.2.4 开放
6.2.5 民主、自由和平等
6.2.6 全局
6.2.7 环保
6.2.8 与自然和谐
6 2.9 非物质幸福和非物质尊严
6.3 人类社会进步依赖信息化
6.3.1 信息传递的演进
6.3.2 信道
6.3.3 知识的传播
6.3 4 计算机时代电子信息加速社会发展
6.3.5 货币的产生就是归信息化的过程
6.4 归信息化的应用
6.4.1 政府管理归信息化
6.4.2 企业管理归信息化
6.4.3 居民生活归信息化
6 4 4 归信息化趋势之下的行业演进趋势
6 5 本章小结

第7章 货币
7.1 货币的概念
7 2 货币与信道
7.2.1 信道和信道容量
7.2.2 费雪交易方程与行业问货币量分配
7.3 货币价格
7.4 未来社会的货币和商品交换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全书总结
8.1 信息论的新认识
8.1.1 信息论为描述复杂系统提供强大的工具
8.1.2 信息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8.1.3 网络化的分散布局和归信息化的价值观
8.1.4 经济学上开创性的新结论及方法
8.2 中国的现实困境
8.2.1 资源局限
8.2.2 环保欠账
8.2.3 债务风险
8.2.4 经济增长局限
8.2.5 困境解决之路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后记之房地产危局

前言/序言


熵的哲学与经济的演化:跨越信息鸿沟的未来图景 一、导论:从物理学定律到社会组织形态的宏大叙事 本书深入探讨了信息、能量与物质的转化规律如何在宏观的经济系统与社会结构中投射出深刻的底层逻辑。我们摒弃了传统经济学中对于“完美理性人”的假设,转而聚焦于系统内部的“不可逆性”与“不确定性”。物质世界由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定律所主宰,预示着孤立系统总是趋向于更无序的状态。那么,人类社会,这个由复杂交互构成的开放耗散系统,又是如何通过创造“负熵流”(即信息、知识、组织秩序)来对抗这种普遍的衰败趋势,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呢? 本书的基石在于构建一个跨学科的分析框架,将物理学的严格数学模型与社会科学的动态描述相结合。我们认为,经济活动本质上是对“可用能”的转化与利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信息的获取、处理与共享,构成了抵抗熵增、产生新价值的核心驱动力。没有对信息稀缺性的理解,就无法真正把握市场运作的本质。 二、信息鸿沟的结构性挑战与知识经济的崛起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信息不再是简单的资源,而是决定性的生产要素。然而,信息在分配上的不均衡性——即“信息鸿沟”——成为了制约发展公平性的主要结构性障碍。 本书详细剖析了信息不对称如何催生寻租行为、加剧市场失灵,并固化阶层差异。我们分析了“认知资本”的概念,它强调知识的内化和有效应用能力,而非仅仅拥有数据。在知识经济时代,成功企业与落后经济体的区别,往往在于其组织对信息进行“去噪”和“结构化”的能力。 我们引入了“知识的边际效用递减与边际成本递增的悖论”进行探讨。虽然复制信息几乎没有成本(边际成本趋近于零),但知识的创造过程却需要巨大的、不可回收的沉没成本(边际成本极高)。这种特性如何影响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扩散的模式以及创新激励机制的设计,是本章的核心议题。我们对比了“开放获取”运动与专利制度在促进整体社会福祉方面的不同效用边界。 三、熵与经济效率:从生产流程到资源配置的“耗散成本” 经济学追求效率,而物理学定义了效率的极限。本书将效率的概念深化为对“耗散成本”的最小化。任何生产活动都会产生不可避免的熵增——表现为废弃物、能源损耗和信息冗余。 我们构建了“广义生产函数”,其中不仅包含劳动、资本和技术,还加入了“系统复杂性代价”或“熵增系数”。一个看似高效的短期经济增长模式,如果以极高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为代价,从长远来看,其净负熵流是大于正熵流的,最终将导致系统崩溃。 书中详细分析了“信息冗余与决策瘫痪”的现象。在大型官僚机构或过度信息化的企业中,信息过载反而降低了组织的适应性和反应速度。这并非信息总量不足,而是信息质量和结构化的失败——这本质上也是一种信息熵的无效积累。我们探讨了如何通过构建精简的反馈回路和去中心化的决策结构来管理这种内部熵增。 四、金融市场的随机性与价值的测量困境 金融市场被认为是信息处理的“高速公路”,但它也可能是熵增最显著的领域之一。市场价格的波动,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对未来信息状态不确定性的集体预期。 我们考察了有效市场假说的局限性,并将其置于信息论的视角下重新审视。如果市场完全有效,所有已知信息都被即时定价,那么任何超额收益都将消失,市场将陷入静态的、高熵的均衡状态。然而,真正的价值创造来自于对“尚未被编码到价格中”的信息的发现或创造。 本书深入分析了泡沫的本质:它不是信息错误,而是“信念的超额传递”——一种社会层面的同质化与非理性传染,加速了系统在特定状态下的快速趋同,最终导致剧烈的熵增性崩溃。我们对比了基于基础价值(物理资源转化潜力)的估值方法与基于市场共识(社会信息流动速度)的估值方法,揭示了金融工具如何通过对未来信息流的复杂对冲,在维持系统稳定与放大风险之间走钢丝。 五、迈向低熵的未来:可持续性、演化与制度设计 对抗熵增并非意味着停止发展,而是意味着更智慧地组织。本书的最终部分着眼于“负熵流的制度化”。一个健康发展的社会必须具备强大的自我组织和信息净化能力。 我们探讨了以下关键领域: 1. 教育体系的“去噪声化”功能: 优质教育如何将原始数据转化为可用的心智模型,降低个体认知成本。 2. 创新生态系统的“正反馈”机制: 激励机制如何确保知识的生产速度持续超越知识的遗忘速度和过时速度。 3. 循环经济的结构重构: 如何设计物质与能源的闭环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外部低熵资源的依赖,从而在物理层面上延缓系统的热力学衰亡。 最终,本书认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之路”,就是一条精心设计、主动抵抗信息和物质熵增的演化路径。它要求我们不断地从复杂性中提炼出简约、可靠的结构,并将有限的能量投入到知识的创造与秩序的维护中去。只有深刻理解我们所处的物理和信息限制,人类社会才能规划出真正可持续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光看这个书名,就觉得它一定是一本很有深度、很有想法的书。《信息·熵·经济学:人类发展之路》——这几个词放在一起,就有一种跨学科的、甚至是哲学层面的思考意味。我对信息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已经有了很多体会,它无处不在,影响着我们的决策、我们的生活,甚至我们的认知。而“熵”,这个概念,虽然我不是物理学专家,但大体知道它代表着一种不可避免的衰退或混乱的趋势。 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将“熵”这个概念应用于经济学领域,特别是与人类发展联系起来。是不是说,经济发展本身也伴随着某种程度的“熵增”?比如,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甚至社会矛盾的加剧,都可以看作是“熵增”的表现?那么,信息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是否是唯一能够帮助我们“反熵”的工具?比如,通过更有效的信息共享和知识创新,我们可以找到更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从而延缓甚至逆转这种“熵增”的趋势?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种全新的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式,解答我心中许多关于未来走向的疑问。

评分

《信息·熵·经济学:人类发展之路》这个书名,如同一枚奇特的钥匙,瞬间打开了我对未知知识的强烈渴望。信息,无疑是这个时代的DNA,它渗透在社会运作的每一个细胞之中,驱动着变革,塑造着未来。而“熵”,这个物理学的概念,在我的认知里,总是与衰败、混乱、不可逆转的终结联系在一起。将它与经济学并列,我感到既好奇又一丝隐隐的敬畏。经济学,作为研究人类如何分配稀缺资源的学科,本身就充满着动态的复杂性。 我猜想,这本书或许会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人类文明发展的内在逻辑。它是否会揭示,信息流动的不畅和失真,是否会加速经济系统的“熵增”,导致效率的下降和社会资源的浪费?反之,信息的有效传递、知识的快速迭代,是否能够成为对抗“熵增”的强大力量,引领人类走向更高级的文明形态?我期待作者能够深入浅出地阐释这些概念,将抽象的理论与生动的案例相结合,让我能够清晰地理解信息、熵、经济学三者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谱写人类发展这首宏伟的篇章。

评分

这本书名,初看之下,着实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信息、熵、经济学,这几个词汇组合在一起,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门。我一直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有着浓厚的兴趣,从历史的长河中探寻规律,从哲学思辨中寻求启示。而“信息”作为现代社会最核心的生产要素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熵”这个物理概念,在很多领域都被用来解释不可逆转的趋势和秩序的消散,将其引入经济学,势必会带来一番别开生面的解读。而“经济学”则是我们理解社会运作、资源分配、财富创造的基石。将这三者融汇贯通,我认为作者一定是在试图构建一个全新的理论框架,来解释人类文明演进的内在动力和潜在挑战。 我尤其好奇的是,作者将如何处理“熵”这个概念在经济学语境下的具体应用。是将其理解为经济活动的不可避免的损耗和效率低下,还是可以将其看作是驱动创新的潜在力量?例如,信息的过载和噪音是否会增加系统的“熵”,导致决策失误和资源浪费?反之,信息的有效传递和利用,是否能降低系统的“熵”,从而促进经济效率的提升? Furthermore, I wonder if the book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ormation asymmetry and economic inequality, and how the concept of entropy might shed light on the dynamics of wealth distribution and social mobility. The title hints at a grand narrative, a sweeping exploration of human progress, and I am eager to discover the author's unique perspective on this complex and multifaceted journey.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信息·熵·经济学:人类发展之路》让我联想到了一幅宏大的画卷。我一直对宏观层面的思考很感兴趣,喜欢那种能够跳出日常琐碎,把握事物本质的分析。信息,在我看来,是现代社会最宝贵的财富,它驱动着创新,连接着个体,塑造着我们的认知。而“熵”这个概念,则总给我一种宿命感,一种事物走向无序和衰败的必然性。当它与经济学结合,我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对资源枯竭、环境恶化、乃至社会结构崩塌的担忧。但同时,我也在思考,是否信息能够作为一种“负熵”的力量,帮助人类对抗熵增的趋势?本书是否会探讨如何通过更有效的信息管理、知识传播来延缓甚至逆转这种衰败,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深刻的见解,能够指导我们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在有限的资源环境下,找到一条通往更美好未来的道路。它是否会从历史的角度,追溯人类文明在信息和熵的双重影响下的演进?又是否会展望未来,提出一些应对挑战、把握机遇的策略?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能触及到现实的困境,并为我们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思路和方法,帮助我们在复杂的世界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推动人类社会朝着更高级、更繁荣的方向迈进。

评分

刚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是什么神仙组合?”信息,在当下的世界,简直就是无处不在,也是驱动一切的引擎。但“熵”这个词,总让我觉得有点……嗯,不太乐观。它让我想到事物总是会变得越来越乱,越来越无序,有点像我杂乱的书架。而经济学,又是关乎我们生活最切实的学问,关于钱,关于工作,关于发展。把这三个放在一起,我实在想象不出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但我脑子里立刻蹦出来一个问题:是不是我们掌握了足够的信息,就能够对抗这种“熵增”的趋势?比如说,如果我们能够更准确地预测市场波动,是不是就能减少经济损失?如果我们能够更有效地传递知识和技术,是不是就能加速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福祉?或者,是不是信息本身也会产生“熵”?比如,虚假信息、噪音太多,反而会让我们变得更混乱,更低效?我希望这本书能解答这些疑问,并且能以一种非常易懂、引人入胜的方式来呈现。我喜欢那种能够打开新视角,让我的思维被挑战,然后豁然开朗的感觉。

评分

信息熵的一本好书,值得购买。

评分

质量好,内容不错

评分

质量好,内容不错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一个角度看问题而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