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題跋叢書:越縵堂書目箋證

書目題跋叢書:越縵堂書目箋證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桂麗<箋證> 著
圖書標籤:
  • 書目學
  • 善本
  • 古籍
  • 目錄學
  • 版本學
  • 清代文獻
  • 越縵堂
  • 箋證
  • 文獻編纂
  • 學術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094916
版次:1
商品編碼:11347328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書目題跋叢書
開本:大32開
齣版時間:2013-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16
字數:18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李慈銘是晚清著名的學者和藏書傢,其藏書題跋、批校學術價值極高,已有整理本行世並為學人所重。然而反映其其藏書全貌的書目則迄今未有整理本。
  《書目題跋叢書:越縵堂書目箋證》為抄本《越縵堂書目》的首次整理本,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可供相關讀者閱讀學習。

目錄

整理說明
凡例
經部
易類
書類
詩類
禮類
春鞦類
五經總義類
四書類
小學類
附以下見於《越縵堂讀書簡端記》
附以下見於《日記》

史部
正史類
編年類
彆史類
雜史類
傳記類
載記類
時令類
地理類
目錄類
史評類
附以下見於《越縵堂讀書簡端記》
附以下見於《日記》

子部
儒傢類
法傢類
醫傢類
天文算法類
藝術類
雜傢類
雜考類
類書類
小說類
釋類
道傢類
附以下見於《日記》

集部
楚辭類
總集類
彆集類
附以下見於《越縵堂讀書簡端記》
附以下見於《日記》

叢書
獨撰類
雜纂類
附以下見於《日記》

附錄
越縵堂書目讓渡記
本館史略(第六條)
徵求李慈銘先生遺著啟事
書名索引

前言/序言


《中國古籍版本學概論》 導言 版本學,又稱版本目錄學,是文獻學的重要分支,它以古籍的物理形態、流傳過程和版本差異為研究對象,旨在考訂古籍的真僞、優劣、存佚及其流變規律。本書旨在係統梳理中國古籍版本學的理論基礎、研究方法、發展曆程與重要成果,為學習者和研究者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入的導覽。 第一章 版本學的基本概念與範疇 本章首先界定版本學的核心概念,包括“版本”、“善本”、“抄本”、“刻本”的內涵與外延。重點闡述版本學與其他相關學科如目錄學、校勘學的區彆與聯係。版本學的研究範疇涵蓋瞭對書籍紙張、裝幀、雕版、印製工藝等物質載體的考察,以及對不同時代、不同地域所形成的獨特版本特徵的歸納總結。我們探討瞭版本學研究的根本目的——辨僞存真,去莠存良,並闡明其在文化史、學術史研究中的不可替代的價值。 第二章 中國古代書籍的演變史 書籍形態的演變是中國技術史和文化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章追溯瞭自先秦至清末,中國書籍載體從甲骨、青銅器、簡牘、縑帛到紙質書的漫長曆程。尤其詳細論述瞭紙張發明後的手抄本時代(以經生本、抄本為主),以及雕版印刷術齣現後,書籍製作工藝的革命性變化。雕版印刷術的成熟,催生瞭宋元明清的刻本時代,其工藝的精進與地域風格的形成,是版本學研究的基石。我們分析瞭不同曆史時期主要的裝幀形製,如捲軸、冊頁、經摺裝、蝴蝶裝、包背裝的演變及其與使用習慣的相互影響。 第三章 刻本的類型與特徵識彆 刻本是中國古代最主流的文獻載體。本章聚焦於刻本的分類與鑒彆。首先,根據雕刻技術和印製質量,將刻本劃分為官刻本(如內府刻本、翰林院刻本)、坊刻本(商業齣版)、私刻本、以及一些特殊的刻印形式(如會館刻本、義學刻本)。其次,詳細分析瞭區分不同刻本的關鍵性技術指標: 1. 書闆形態: 探討瞭雕刻刀法(如粗獷的宋版、精細的清代徽州刻法)、雕版保存狀態對印文的影響。 2. 字體風格: 介紹宋、元、明、清各階段具有代錶性的字體風格(如宋體的雛形、明代的颱閣體、清代的館閣體),以及特定地域的特色書寫體。 3. 用紙與墨色: 分析不同時代紙張的縴維構成、紙質、紙色、以及所用油煙墨的色澤和洇散情況。 4. 版式設計: 考察扉頁、牌記、護尾、魚尾、眉欄、硃絲欄等版式元素在不同時期的規範化與變化。 第四章 抄本與手校本的研究 盡管刻本占據主流,但抄本(包括謄錄本、傳鈔本)在某些特殊文獻的保存和流傳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章深入研究瞭抄本的特徵,包括筆跡分析、避諱字的處理、以及抄寫錯誤(如衍文、脫文、衍文)的類型。特彆關注瞭“手校本”的價值,即在某一版本基礎上,經過當時學者或藏書傢審校、題識、批注的本子,它們往往是研究者考證古籍源流和學術思想變遷的第一手資料。 第五章 善本的鑒藏與流傳 “善本”的定義涵蓋瞭稀有性、藝術性、準確性、完整性等多重標準。本章探討瞭古代藏書傢和近代版本學傢的眼光與標準。分析瞭曆史上著名的藏書樓(如宋代的秘閣、明代的藏書傢項元汴、清代的盧氏抱經樓等)的藏書特點。同時,深入研究瞭版本在曆史長河中的流傳路徑,包括重要傢族、寺院、官署間的遞藏,以及這些變動如何影響瞭版本的完整性和品相。 第六章 版本的校勘與考證方法 版本學的核心工作之一是校勘。本章係統介紹瞭校勘學的基本原則和常用方法。首先是“互校法”,即對比不同版本之間的異文,確定孰是孰非。其次是“以文證訛”,即依據作者的原意、上下文邏輯或時代背景來判斷文字的準確性。重點介紹瞭如何通過版本差異來重建文獻的原始麵貌,辨析哪些是早期傳刻的失誤,哪些是後人輾轉抄刻中産生的訛誤。此外,本章還涉及瞭如何利用題跋、藏印、校記等輔助材料來佐證版本信息。 第七章 中國版本學史略 本章梳理瞭中國版本學思想的萌芽、發展與成熟。從宋代目錄學傢對刻本的初步認識,到明代藏書傢對“毛邊本”、“精校本”的推崇,再到清代學者如錢曾、畢沅、鐵琴銅劍樓諸傢的深入實踐,直至近代丁丙、繆荃孫、張元濟等人在版本鑒定和影印事業上的巨大貢獻。本章力求展現版本學研究範式的演變,以及它如何從一種實踐經驗上升為一門係統的顯學。 結語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堅實的理論框架和實踐指導,強調版本學研究不僅是對古物形態的描述,更是對曆史文獻生命軌跡的追溯。通過對實體書的深入剖析,我們得以更清晰地洞察古代學術的傳承脈絡與文化風貌。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瞭解一個地域的文化,最好的切入點就是研究它的飲食變遷史,因為那裏麵藏著最實在的社會階層、物産流通和風俗習慣的影子。因此,這本關於“徽州鹽商與徽菜的形成”的專著,對我來說簡直是打開瞭一扇新的窗戶。它不僅僅是羅列瞭哪些名菜的由來,更重要的是,它將徽菜的口味特徵——比如重油、重色、擅長醃製——與徽州山區物資匱乏、對外貿易依賴鹽業的經濟結構緊密地聯係起來。作者搜集瞭大量的清代商行賬簿和私人信函,從中還原瞭食材的采購鏈條和宴席的規格等級,簡直像是在做一場跨越時空的社會調查。讀這本書,不是在看菜譜,而是在“品味”一種特定曆史時期,特定社會群體的生活哲學和物質基礎,那種被曆史的煙火氣浸潤的感覺,真是太美妙瞭,讓人對“地域文化”這個概念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尊重。

評分

我最近入手瞭一本關於明代小說傢話本整理的文集,說實話,一開始有點擔心內容會過於晦澀,畢竟是學術性的整理工作,但翻開之後,完全被它的體例和注釋的細緻程度所摺服。這本書的主體部分是對一些失傳已久的話本的殘篇進行考證和復原,光是校勘記的部分就占瞭三分之一的篇幅,那叫一個“較真”啊!你就能感覺到,整理者為瞭還原這些文本,查閱瞭多少地方誌、傢譜和私人藏書,那股子鑽研勁兒,簡直讓人肅然起敬。對於我們這些做曆史研究的人來說,這些一手資料的可靠性和完整性至關重要,它提供的不僅僅是文本,更是一種學術信賴感。而且,書中對每個話本的流傳脈絡和底層社會背景的分析也相當到位,讓我對明中後期的市井文化有瞭更直觀的認識,絕對是案頭必備的工具書,可以隨時拿齣來查證一番,避免被那些流傳久遠的誤讀所誤導。

評分

我的書架上少不瞭一本講究裝幀和印刷質量的書,而這本《清代戲麯理論與演齣實踐》恰恰滿足瞭我對“美學體驗”的追求。它的紙張選擇是那種略帶米黃色的棉麻紙,手感溫潤厚實,油墨的印刷清晰有力,即便是那些引用的古籍插圖,也處理得古樸典雅,毫無廉價感。更不用說它的排版設計,疏朗有緻,大段的引文和注釋都做瞭精巧的區分處理,長時間閱讀也不會讓眼睛感到疲勞。內容上,這本書突破瞭傳統戲麯史隻關注劇本創作的窠臼,大量引入瞭舞颱調度、行當流派以及不同劇場環境對劇本闡釋的影響。比如,它對“昆腔”在不同城市劇場的接受度的分析,就非常細緻入微,展現瞭清代戲麯藝術生命力的復雜性。這本書是那種會讓人忍不住在泡茶的時候,輕輕摩挲書脊,感受紙張紋理的“精品”。

評分

說實話,我對那些晦澀難懂的哲學史著作一直抱著敬而遠之的態度,但最近在朋友的強烈推薦下,翻閱瞭這本關於“近代科學思潮中的形而上學轉嚮”的著作,竟然發現它對復雜概念的闡釋能力達到瞭一個近乎“平易近人”的程度。作者似乎深諳如何將康德、黑格爾乃至早期分析哲學傢關於實體和本質的爭論,用日常的邏輯推理來構建起一座可供攀爬的階梯。他很少使用那種故作高深的術語堆砌,而是通過設置一係列遞進的思考實驗,引導讀者自己去發現邏輯的死鬍同和新的解釋空間。比如,他對“觀察者效應”在認識論上的延伸討論,讓我對科學的邊界有瞭更具批判性的思考。這本書對於提升一個人的邏輯思維清晰度,有著奇效,它不是簡單地告訴你結論,而是手把手地教你如何“進行”哲學思考,讀完後感覺腦子都變得更“銳利”瞭。

評分

這本《宋詩流派研究》簡直是為我這種癡迷於格律和意境的古詩愛好者量身定做的!作者對宋代各個詩派的梳理詳盡得令人咋舌,從江西詩派的“以文為詩”到後期的江湖派的自由奔放,幾乎每一個細微的流變都捕捉得絲絲入扣。更難得的是,他不僅僅羅列瞭詩人的名字和代錶作,而是深入挖掘瞭時代背景和思想潮流對詩歌風格形成的影響。比如,他對蘇軾和黃庭堅在風格上異同的比較分析,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精彩。讀完之後,我再去翻看那些熟悉的宋詩,眼光完全不同瞭,不再是囫圇吞棗地欣賞,而是能精準地分辨齣“啊,這句的用典手法帶有明顯的陸遊式的沉鬱,而那一句的起承轉閤又透著濃濃的歐陽修的清新”,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深度和樂趣。這本書的學術嚴謹性毋庸置疑,但行文卻一點也不枯燥,夾雜著不少對詩歌文本細讀的妙悟,讓人讀起來酣暢淋灕,仿佛有位博學的老師在耳邊循循善誘。

評分

地理類

評分

手式的沉思&mdash;&mdash;阮義忠的攝影就是不知道老子的代錶作是什麼。 雖說人不是全能的,但相比較而言有能的人的確堪稱是全能的。也就是.....生活不能沒有藝術和品位 詩人說,我們要詩意地棲息 那麼,在這個浮躁的時代 我們人人都需要的藝術教育 專業分工如此現代和西方的今天,學習農村經濟的不懂曆史,在村莊經濟調查中就不會以曆史的眼光和方法去研究;搞考古的,不知道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鑒定和分析;學習音樂的卻不懂一般文化知識,在大奬賽上能高歌能運調,但就是不知道老子的代錶作是什麼。 雖說人不是全能的,但相比較而言有能的人的確堪稱是全能的。也就是具有非常全麵的素質。 比如愛因斯坦,他能演奏優美的小...... 的生活和生存需要怎樣的品質來維護呢 這本書就是教我們如何學會生活 如何學會有品位地詩意地生活 內容還沒來得及看 但隻看包裝和品相 我就知道是一本具有詩意的圖書 謝謝作者為我們奉獻齣如此高品位的精神食糧

評分

洗羊毛

評分

展開

評分

徵求李慈銘先生遺著啓事

評分

還是一如既往得好 非常值得收藏購買

評分

洗羊毛

評分

陳寅恪少時在南京傢塾就讀,在傢庭環境的熏陶下,從小就能背誦四書五經,廣泛閱讀曆史、哲學典籍。早年,他留學日本、歐洲、美國等國傢長達十三年,精通22種語言,瞭解西方文化,但從國外帶迴來的卻是東方學;迴國後,曾先後任職任教於清華大學、西南聯大、廣西大學、燕京大學、中山大學等學術機構。[1]陳寅恪兒時啓濛於傢塾,學習四書五經、算學、地理等知識。1900年(光緒26年 陳寅恪 )祖父陳寶箴去世後,陳三立舉傢遷居江蘇金陵,在傢中開辦思益學堂,教授四書五經、數學、英文、體育、音樂、繪畫等課程,先後延聘教師有國學大師王伯沆、柳翼謀、周大烈。陳傢兩代素來倡議新政,&ldquo;思益學堂&rdquo;領風氣之先采用現代化教育,陳三立與教師相約一不打學生、二不背死書,一派新式作風,深得當時兩江總督張之洞贊賞。如此傢學淵源下,陳寅恪自小除打好深厚的國學底子,眼界並擴及東西洋,留學日本前便&ldquo;從學於友人留日者學日文。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陳寅恪隨兄衡恪東渡日本,入日本巢鴨弘文學院。1905年因足疾輟學迴國,後就讀上海復旦公學。 1910年自費留學,先後到德國柏林大學,瑞士蘇黎世大學、法國巴黎高等政治學校就讀。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914年迴國。 1918年鼕又得到江西官費的資助,再度齣國遊學,先在美國哈佛大學隨籃曼教授學梵文和巴利文。 1921年,又轉往德國柏林大學隨路德施教授攻讀東方古文字學,同時嚮繆勤學習中亞古文字,嚮黑尼士學習濛古語,在留學期間,他勤奮學習、積蓄各方麵的知識而且具備瞭閱讀梵、巴利、波斯、突厥、西夏、英、法、德八種語言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文字是研究史學的工具,他國學基礎深厚,國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見解,多為國內外學人所推重。 1925年,陳寅恪迴國。這時,清華學校改製為大學,設立研究院國學門,由鬍適建議采用導師製。其&ldquo;基本觀念,是想用現代的科學方法整理國故&rdquo;。聘任當時最有名望的學者王國維、梁啓超、陳寅恪、趙元任等人為導師,人稱清華四大國學大師。當時的研究院主任吳宓很器重他,認為他&ldquo;最為學博識精&rdquo;。梁啓超嚮校長曹雲祥力薦為導師;也很尊重他,謙虛地嚮人介紹:&ldquo;陳先生的學問勝過我。&rdquo;他們都曾極力嚮校方舉薦他。1926年6月,他隻有36歲,就與梁啓超、王國維一同應聘為研究院的導師,並稱&ldquo;清華三巨頭&rdquo;。 1928年,陳寅恪在上海結婚,時年37歲,夫人唐筼,是颱灣巡撫唐景崧的孫女,也是一位教師,在清華園相識,兩人誌同道閤。 他在1929年所作的王國維紀念碑銘中首先提齣以&ldquo;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rdquo;為追求的學術精神與價值取嚮。他當時在國學院指導研究生,並在北京大學兼課,同時對佛教典籍和邊疆史進行研究、著述。在清華大學開設語文和曆史、佛教研究等課程。他講課時、或引用多種語言,佐證曆史;或引詩舉史,從《連昌宮詞》到《琵琶行》、《長恨歌》,皆信口道齣,而文字齣處,又無不準確,伴隨而來的闡發更是精當,令人嘆服!盛名之下,他樸素厚實,謙和而有自信,真誠而不僞飾,人稱學者本色。1930年,清華國學院停辦,陳寅恪任清華大學曆史、中文、哲學三係教授兼中央研究院理事、曆史語言研究所第一組組長,故宮博物院理事等職。 陳寅恪治學主旨&ldquo;在史中求識&rdquo;。繼承瞭清代乾嘉學者治史中重證據、重事實的科學精神,又吸取西方的&ldquo;曆史演進法&rdquo;(即從事物的演化和聯係考察曆史,探究史料),運用這種中西結閤的考證比較方法,對一些資料窮本溯源,核訂確切。並在這個基礎上,注意對史實的綜閤分析,從許多事物的聯係中考證齣關鍵所在,用以解決一係列問題,求得曆史麵目的真相。他這種精密考證方法,其成就超過乾隆、嘉慶時期的學者,發展瞭我國的曆史考據學。 陳寅恪對佛經翻譯、校勘、解釋,以及對音韻學、濛古源流、李唐氏族淵源、府兵製源流、中印文化交流等課題的研究,均有重要發現。在《中央研究院曆史研究所集刊》、《清華學報》等刊物上發錶瞭四、五十篇很有分量的論文,是國內外學術界公認的博學而有見識的史學傢。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日軍直逼平津。陳寅恪的父親陳三立義憤絕食,溘然長逝。治喪完畢,寅恪隨校南遷,過著顛沛流離的旅途生活。1938年鞦,西南聯大遷至昆明,他隨校到達昆明。 1942年春,有人奉日方之命,專程請他到已被日軍侵占的上海授課。他又一次拒命,隨即齣走香港,取道廣州灣至桂林,先後任廣西大學、中山大學教授,不久移居燕京大學任教。當時,麵對民族危亡,寅恪感到痛心,而桂林某些禦用文人,竟發起嚮蔣介石獻九鼎的無聊活動,勸他參加,他作《癸未春日感賦》:&ldquo;九鼎銘辭爭訟德,百年粗糲總傷貧&rdquo;。以示諷刺。這一時期,在繁忙的教學中,他仍緻力於學術研究,先後齣版瞭《隋唐製度淵源論稿》、《唐代政治史論稿》兩部著作,對隋唐史提齣瞭許多新的見解,為後人研究隋唐史開闢瞭新的途徑。

評分

好書,好評&hellip;&hellip;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