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题跋丛书:越缦堂书目笺证

书目题跋丛书:越缦堂书目笺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桂丽<笺证> 著
图书标签:
  • 书目学
  • 善本
  • 古籍
  • 目录学
  • 版本学
  • 清代文献
  • 越缦堂
  • 笺证
  • 文献编纂
  • 学术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94916
版次:1
商品编码:11347328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书目题跋丛书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3-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6
字数:1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李慈铭是晚清著名的学者和藏书家,其藏书题跋、批校学术价值极高,已有整理本行世并为学人所重。然而反映其其藏书全貌的书目则迄今未有整理本。
  《书目题跋丛书:越缦堂书目笺证》为抄本《越缦堂书目》的首次整理本,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供相关读者阅读学习。

目录

整理說明
凡例
經部
易類
書類
詩類
禮類
春秋類
五經總義類
四書類
小學類
附以下見於《越縵堂讀書簡端記》
附以下見於《日記》

史部
正史類
編年類
别史類
雜史類
傳記類
載記類
時令類
地理類
目錄類
史評類
附以下見於《越縵堂讀書簡端記》
附以下見於《日記》

子部
儒家類
法家類
醫家類
天文算法類
藝術類
雜家類
雜考類
類書類
小說類
釋類
道家類
附以下見於《日記》

集部
楚辭類
總集類
别集類
附以下見於《越縵堂讀書簡端記》
附以下見於《日記》

叢書
獨撰類
杂纂類
附以下見於《日記》

附錄
越縵堂書目讓渡記
本館史略(第六條)
徵求李慈銘先生遺著啟事
書名索引

前言/序言


《中国古籍版本学概论》 导言 版本学,又称版本目录学,是文献学的重要分支,它以古籍的物理形态、流传过程和版本差异为研究对象,旨在考订古籍的真伪、优劣、存佚及其流变规律。本书旨在系统梳理中国古籍版本学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发展历程与重要成果,为学习者和研究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导览。 第一章 版本学的基本概念与范畴 本章首先界定版本学的核心概念,包括“版本”、“善本”、“抄本”、“刻本”的内涵与外延。重点阐述版本学与其他相关学科如目录学、校勘学的区别与联系。版本学的研究范畴涵盖了对书籍纸张、装帧、雕版、印制工艺等物质载体的考察,以及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所形成的独特版本特征的归纳总结。我们探讨了版本学研究的根本目的——辨伪存真,去莠存良,并阐明其在文化史、学术史研究中的不可替代的价值。 第二章 中国古代书籍的演变史 书籍形态的演变是中国技术史和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追溯了自先秦至清末,中国书籍载体从甲骨、青铜器、简牍、缣帛到纸质书的漫长历程。尤其详细论述了纸张发明后的手抄本时代(以经生本、抄本为主),以及雕版印刷术出现后,书籍制作工艺的革命性变化。雕版印刷术的成熟,催生了宋元明清的刻本时代,其工艺的精进与地域风格的形成,是版本学研究的基石。我们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主要的装帧形制,如卷轴、册页、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的演变及其与使用习惯的相互影响。 第三章 刻本的类型与特征识别 刻本是中国古代最主流的文献载体。本章聚焦于刻本的分类与鉴别。首先,根据雕刻技术和印制质量,将刻本划分为官刻本(如内府刻本、翰林院刻本)、坊刻本(商业出版)、私刻本、以及一些特殊的刻印形式(如会馆刻本、义学刻本)。其次,详细分析了区分不同刻本的关键性技术指标: 1. 书板形态: 探讨了雕刻刀法(如粗犷的宋版、精细的清代徽州刻法)、雕版保存状态对印文的影响。 2. 字体风格: 介绍宋、元、明、清各阶段具有代表性的字体风格(如宋体的雏形、明代的台阁体、清代的馆阁体),以及特定地域的特色书写体。 3. 用纸与墨色: 分析不同时代纸张的纤维构成、纸质、纸色、以及所用油烟墨的色泽和洇散情况。 4. 版式设计: 考察扉页、牌记、护尾、鱼尾、眉栏、朱丝栏等版式元素在不同时期的规范化与变化。 第四章 抄本与手校本的研究 尽管刻本占据主流,但抄本(包括誊录本、传钞本)在某些特殊文献的保存和流传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章深入研究了抄本的特征,包括笔迹分析、避讳字的处理、以及抄写错误(如衍文、脱文、衍文)的类型。特别关注了“手校本”的价值,即在某一版本基础上,经过当时学者或藏书家审校、题识、批注的本子,它们往往是研究者考证古籍源流和学术思想变迁的第一手资料。 第五章 善本的鉴藏与流传 “善本”的定义涵盖了稀有性、艺术性、准确性、完整性等多重标准。本章探讨了古代藏书家和近代版本学家的眼光与标准。分析了历史上著名的藏书楼(如宋代的秘阁、明代的藏书家项元汴、清代的卢氏抱经楼等)的藏书特点。同时,深入研究了版本在历史长河中的流传路径,包括重要家族、寺院、官署间的递藏,以及这些变动如何影响了版本的完整性和品相。 第六章 版本的校勘与考证方法 版本学的核心工作之一是校勘。本章系统介绍了校勘学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方法。首先是“互校法”,即对比不同版本之间的异文,确定孰是孰非。其次是“以文证讹”,即依据作者的原意、上下文逻辑或时代背景来判断文字的准确性。重点介绍了如何通过版本差异来重建文献的原始面貌,辨析哪些是早期传刻的失误,哪些是后人辗转抄刻中产生的讹误。此外,本章还涉及了如何利用题跋、藏印、校记等辅助材料来佐证版本信息。 第七章 中国版本学史略 本章梳理了中国版本学思想的萌芽、发展与成熟。从宋代目录学家对刻本的初步认识,到明代藏书家对“毛边本”、“精校本”的推崇,再到清代学者如钱曾、毕沅、铁琴铜剑楼诸家的深入实践,直至近代丁丙、缪荃孙、张元济等人在版本鉴定和影印事业上的巨大贡献。本章力求展现版本学研究范式的演变,以及它如何从一种实践经验上升为一门系统的显学。 结语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坚实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导,强调版本学研究不仅是对古物形态的描述,更是对历史文献生命轨迹的追溯。通过对实体书的深入剖析,我们得以更清晰地洞察古代学术的传承脉络与文化风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觉得,要真正了解一个地域的文化,最好的切入点就是研究它的饮食变迁史,因为那里面藏着最实在的社会阶层、物产流通和风俗习惯的影子。因此,这本关于“徽州盐商与徽菜的形成”的专著,对我来说简直是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它不仅仅是罗列了哪些名菜的由来,更重要的是,它将徽菜的口味特征——比如重油、重色、擅长腌制——与徽州山区物资匮乏、对外贸易依赖盐业的经济结构紧密地联系起来。作者搜集了大量的清代商行账簿和私人信函,从中还原了食材的采购链条和宴席的规格等级,简直像是在做一场跨越时空的社会调查。读这本书,不是在看菜谱,而是在“品味”一种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社会群体的生活哲学和物质基础,那种被历史的烟火气浸润的感觉,真是太美妙了,让人对“地域文化”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尊重。

评分

这本《宋诗流派研究》简直是为我这种痴迷于格律和意境的古诗爱好者量身定做的!作者对宋代各个诗派的梳理详尽得令人咋舌,从江西诗派的“以文为诗”到后期的江湖派的自由奔放,几乎每一个细微的流变都捕捉得丝丝入扣。更难得的是,他不仅仅罗列了诗人的名字和代表作,而是深入挖掘了时代背景和思想潮流对诗歌风格形成的影响。比如,他对苏轼和黄庭坚在风格上异同的比较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彩。读完之后,我再去翻看那些熟悉的宋诗,眼光完全不同了,不再是囫囵吞枣地欣赏,而是能精准地分辨出“啊,这句的用典手法带有明显的陆游式的沉郁,而那一句的起承转合又透着浓浓的欧阳修的清新”,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深度和乐趣。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但行文却一点也不枯燥,夹杂着不少对诗歌文本细读的妙悟,让人读起来酣畅淋漓,仿佛有位博学的老师在耳边循循善诱。

评分

我最近入手了一本关于明代小说家话本整理的文集,说实话,一开始有点担心内容会过于晦涩,毕竟是学术性的整理工作,但翻开之后,完全被它的体例和注释的细致程度所折服。这本书的主体部分是对一些失传已久的话本的残篇进行考证和复原,光是校勘记的部分就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那叫一个“较真”啊!你就能感觉到,整理者为了还原这些文本,查阅了多少地方志、家谱和私人藏书,那股子钻研劲儿,简直让人肃然起敬。对于我们这些做历史研究的人来说,这些一手资料的可靠性和完整性至关重要,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文本,更是一种学术信赖感。而且,书中对每个话本的流传脉络和底层社会背景的分析也相当到位,让我对明中后期的市井文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工具书,可以随时拿出来查证一番,避免被那些流传久远的误读所误导。

评分

我的书架上少不了一本讲究装帧和印刷质量的书,而这本《清代戏曲理论与演出实践》恰恰满足了我对“美学体验”的追求。它的纸张选择是那种略带米黄色的棉麻纸,手感温润厚实,油墨的印刷清晰有力,即便是那些引用的古籍插图,也处理得古朴典雅,毫无廉价感。更不用说它的排版设计,疏朗有致,大段的引文和注释都做了精巧的区分处理,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让眼睛感到疲劳。内容上,这本书突破了传统戏曲史只关注剧本创作的窠臼,大量引入了舞台调度、行当流派以及不同剧场环境对剧本阐释的影响。比如,它对“昆腔”在不同城市剧场的接受度的分析,就非常细致入微,展现了清代戏曲艺术生命力的复杂性。这本书是那种会让人忍不住在泡茶的时候,轻轻摩挲书脊,感受纸张纹理的“精品”。

评分

说实话,我对那些晦涩难懂的哲学史著作一直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但最近在朋友的强烈推荐下,翻阅了这本关于“近代科学思潮中的形而上学转向”的著作,竟然发现它对复杂概念的阐释能力达到了一个近乎“平易近人”的程度。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将康德、黑格尔乃至早期分析哲学家关于实体和本质的争论,用日常的逻辑推理来构建起一座可供攀爬的阶梯。他很少使用那种故作高深的术语堆砌,而是通过设置一系列递进的思考实验,引导读者自己去发现逻辑的死胡同和新的解释空间。比如,他对“观察者效应”在认识论上的延伸讨论,让我对科学的边界有了更具批判性的思考。这本书对于提升一个人的逻辑思维清晰度,有着奇效,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结论,而是手把手地教你如何“进行”哲学思考,读完后感觉脑子都变得更“锐利”了。

评分

书名索引

评分

《中国敦煌壁画全集(西魏)》如果说敦煌艺术崛起于北魏时代的话,那么,当历史进入西魏后,敦煌艺术就大步跨入了一个兼容并蓄、融会中西的新时代。太和年间的孝文帝改革有力地推动了北魏鲜卑族的汉化运动,再加上当时南北方之间交流进一步加深,使得中原、南朝文化艺术的影响也远披西陲。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西魏时期的莫高窟艺术无论从内容题材还是艺术风格方面,都呈现出一种丰富多彩、清新雅致的风貌。

评分

创造与游戏之间&mdash;&mdash;袁旃的绘画

评分

附以下见于《越缦堂读书简端记》

评分

诗类

评分

的却不了解一般文化知识,在大奖赛上能高歌能运调,但自序&mdash;&mdash;出入艺术与建筑之间

评分

經典著作,值得購買。挺好的。

评分

2013-11-02 12:12

评分

对于&ldquo;版本&rdquo;、&ldquo;目录&rdquo;之类,余只是小学生。最近看了大量的这方面的书籍,总体感觉好像没有入门。过去吾遇到别人拿来&ldquo;古书&rdquo;让我购买,通通放弃了,因为我是搞字画收藏的,对破破烂烂的书籍没有兴趣。现在想起来,很幼稚&hellip;&hellip;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