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心學的開篇者:陳獻章

明代心學的開篇者:陳獻章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黃明同 著
圖書標籤:
  • 明代心學
  • 陳獻章
  • 心學史
  • 哲學史
  • 理學
  • 思想史
  • 學術史
  • 明代思想
  • 陳白沙
  • 程硃理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古籍齣版社
ISBN:9787532570126
版次:1
商品編碼:11349930
包裝:平裝
開本:18開
齣版時間:2013-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09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陳獻章(1428-1500),字公甫,號石齋,彆號白沙子、石翁、江門漁夫等。
  陳獻章是廣東一位入祀孔廟的明代碩儒,兼哲學傢、教育傢、詩人於一身。他兼容儒、道、釋,創立瞭彆具嶺南特色的心學——白沙心學,提齣瞭“以道為本”、“心具萬理”,且又“天地一氣”、“道通於物”的虛實互參的新哲學體係,開啓瞭中國文化由宋代理學嚮明代心學轉換的契機,其學影響及於王陽明和王夫之。
  《明代心學的開篇者:陳獻章》是關於陳獻章的思想性的人物傳記。作者十幾年曾撰寫瞭南京大學齣版社《中國思想傢評傳》中的《陳獻章評傳》,之後又撰寫過字普及性的十萬字的《明代心學的開篇者:陳獻章》,盡管三《明代心學的開篇者:陳獻章》都是同一作者撰寫,但卻各具特色,不論在章節的安排、論述的方式、內容的側重等方麵都各有不同,《明代心學的開篇者:陳獻章》尤其突齣地論證瞭陳獻章作為明代心學開篇人物的曆史地位。

目錄

序一

序二

序三

前言

第一章 五嶺之南 開放兼容

一、文化之成,地域就之

二、地貌多元,憂喜兼之

三、經濟活動,多元開放

四、嶺南文化,彆具一格

第二章 社會變革 文化創新

一、明代改革,雙重效應

二、廣東發展,呈新動嚮

三、文化轉型,大勢所趨

四、嶺南文化,務實創新

第三章 中原移民 老莊傢學

一、被迫南遷,落戶新會

二、移居江門,感悟人生

三、詩文學說,江門情懷

四、崇尚自然,道傢氛圍

第四章 誌嚮高遠 離鄉求師

一、少年聰穎,凜然浩氣

二、應試受挫,臨川拜師

第五章 坐春陽颱 學貴自得

一、杜門不齣,徹悟自得

二、學無難易,貴在自得

三、自得之機,首在知疑

四、六經在我,唯求自得

第六章 靜養端倪 心學新篇

一、虛靜無欲,心學法門

二、心道湊泊,宇宙在我

三、心俱萬理,足開萬世

四、明代心學,啓動轉型

五、化繁為簡,獨開門戶

第七章 以道為體 道通於物

一、萬物之本,至大至虛

二、道不離物,物中寓道

三、道氣同體,虛實參半

四、理論構架,兼容諸傢

第八章 學宗自然 道傢情懷

一、道本自然,化化生生

二、天命流行,真機活潑

三、自然之蘊,醇和之心

四、物我兩忘,天地同體

第九章 復遊太學 名震京師

一、習射風波,再次赴京

二、祭酒題試,顯露纔華

三、龜山不如,真儒復齣

四、再次落第,灑脫南歸

第十章 自立門戶 緻力教育

一、居碧玉樓,潛心事業

二、“抱病違時”,多方應酬

三、興學育人,有教無類

四、啓發自覺,活潑生動

五、理論升華,桃李芬芳

第十一章 以道為詩以詩傳道

一、以詩為教,特色教育

二、以詩載道,彆齣心裁

三、詩論創新,精闢高妙

第十二章 被薦赴京一路風采

一、彭韶薦舉,應詔赴京

二、無奈上路,一路自得

三、乞歸養母,請辭返鄉

第十三章 誌在山水無意仕途

一、取道水路,返鄉傍母

二、講學會友,孜孜不倦

三、瀟灑自如,多愁感傷

四、從祀孔廟,蓋棺定論

第十四章 士不居官愛國愛民

一、君與親一,注重綱常

二、終生愛國,素重民生

三、倡導廉明,痛惡貪腐

第十五章 半醒半醉灑脫人生

一、人世進取,灑脫自如

二、用行捨藏,禮義進退

三、半著江山,半醉瓊林

第十六章 衣鉢傳承 一代宗師

一、關懷期待,悉心指導

二、江門釣颱,衣鉢授予

三、隨處體認,繼承弘揚

四、江門學派,跨越嶺海

第十七章 陽明白沙 同中有異

一、彼此關係,撲朔迷離

二、體悟本心,二者之同

三、道物關係,同中顯異

四、昭示轉型,二人同功

第十八章 文化精神 超越時空

一、永恒價值,永恒光芒

二、走齣爭議,重新解讀

三、擦亮品牌,承傳精神

附 錄

陳獻章 年譜簡編

參考文獻

後記

前言/序言


《明代心學的開篇者:陳獻章》圖書簡介 一部深入探究明代心學濫觴之作,勾勒思想巨擘的學術軌跡與時代風貌。 本書以明代中葉的哲學傢、思想傢陳獻章(字白沙,號莆陽)為核心,全麵、深入地梳理和剖析瞭其心學思想的形成、發展及其對後世的深遠影響。陳獻章作為明代心學發展曆程中承前啓後的關鍵人物,他的哲學思想不僅是對宋代理學,特彆是陸九淵心學傳統的繼承與拓展,更是對王陽明心學體係建立前夜的本土化與創新性探索。 本書並非簡單的人物傳記或思想概述,而是以嚴謹的學術態度,結閤豐富的史料和文本細讀,力求還原陳獻章在特定曆史語境下,如何構建其獨特的“體用不二”、“無位真宰”的哲學體係。 第一部分:時代的背景與學脈的源流 本書開篇,首先描繪瞭明代中葉的社會文化圖景,特彆是程硃理學占據主導地位的學術環境。在此基礎上,詳細考察瞭陳獻章的思想資源,特彆是他對陸九淵“四句教”的獨到會通。 時代思潮的激蕩: 梳理瞭正德、嘉靖年間士人對僵化程硃學說的反思與“求異”的傾嚮,為陳獻章思想的勃發提供瞭土壤。 陸學的激活與超越: 重點分析瞭陳獻章如何從江西陸九淵的“心即理”中獲得啓發,但又不滿足於其對“事上磨練”的側重,力求在本體論上實現更徹底的突破。 第二部分:陳獻章心學的核心構建——“無位真宰”與“體用不二” 本書的核心內容聚焦於陳獻章哲學體係的建構,特彆是其對“心性論”和“本體論”的獨特闡釋。 一、對“性”與“心”的重新定位: 陳獻章批判瞭將“性”視為靜止本質的傳統觀點,強調心體是生生不息、靈動自如的主宰。他提齣的“無位真宰”概念,是理解其心學的關鍵。這一“真宰”並非抽象的“天理”,而是指心體作為萬物根源、主宰萬事運行的絕對主觀能動性。本書通過細緻比對陳獻章的語錄和著述,闡明“無位”的含義——即真宰不局限於任何特定的位置或名相,以彰顯其遍在與絕對的特性。 二、“體用不二”的實踐維度: 陳獻章極力主張“體”與“用”的統一。與強調“體”之本體的宋儒不同,白沙先生認為本體(體)即是作用(用),無滯礙、無間隔。這種思想直接指嚮瞭心學的實踐層麵,即“盡心即是天理”。書中詳細探討瞭“體用不二”如何滲透到其對“格物”的理解中。他反對將格物局限於外物考據,主張“格物即是立心”,即在處理日常事務、行使職能的過程中,展現和實現心體的真宰作用。 三、對“誠”的哲學深化: 陳獻章將“誠”視為心體的根本德性,但其“誠”具有強烈的動態性與自我圓滿性。他提齣的“誠即是‘在’”,強調瞭本體的當下顯現,這為後世心學對主體性、實踐性的強調奠定瞭基礎。 第三部分:陳獻章的教育思想與地方實踐 陳獻章的一生不僅是理論傢,更是身體力行的教育傢。他長期在廣東等地講學,影響深遠。 “有恒”的教育觀: 分析瞭陳獻章對後學強調“恒”與“久”的訓練方法,這與王陽明強調用“功力”達成的“緻良知”有所區彆,更注重心性在長期實踐中的涵養與固化。 嶺南心學的開創: 詳述瞭白沙學派在嶺南地區的傳播及其對地方士紳文化建構的作用。陳獻章將心學思想與地方治理、鄉約倫理相結閤的實踐,是其學說具有強大生命力的體現。 第四部分:曆史地位與影響的再評估 本書的最後部分,旨在對陳獻章在明代心學發展史上的獨特地位進行客觀評價。 承前啓後的樞紐: 論證瞭陳獻章如何填補瞭陸學與王學之間的理論空白,他的思想為王陽明在提齣“緻良知”時,提供瞭一種更為充分的本體論依據和對“心即理”的深入詮釋。他使心學真正從理學的邊緣轉嚮瞭主導思潮。 與王陽明的異同比較: 本書並未簡單地將陳獻章置於王陽明光芒之下,而是通過對比兩者在“格物”、“緻知”以及對“良知”預設上的差異,凸顯瞭陳獻章思想的原創性與局限性。例如,陳獻章對“真宰”的強調,使得他的心學更偏嚮本體論的深邃,而王陽明則更側重於實踐的即刻性。 結語: 《明代心學的開篇者:陳獻章》旨在通過精微的文本解讀和審慎的曆史考察,重新發掘這位“嶺南完人”的學術價值。他不僅是心學發展史上的重要裏程碑,其對主體能動性的不懈探索,對於現代人理解個體價值與世界的關係,依然具有深刻的啓發意義。本書適閤對明代哲學史、心性論有深入研究興趣的學者、高校師生以及曆史文化愛好者閱讀。

用戶評價

評分

翻開這本書,首先吸引我的是它深厚的學術底蘊。作為“明代心學的開篇者”,陳獻章無疑是理解明代哲學轉嚮的關鍵人物。我一直對那些在思想史的關鍵轉摺點上起到奠基作用的人物充滿敬意,而陳獻章正是其中一位。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不僅僅是陳列陳獻章的生平事跡,更重要的是,它能深入地剖析陳獻章的心學思想。具體來說,我想瞭解他的“心”是如何被界定的?他所提齣的“學”又是什麼樣的學問?這本書是否會詳細闡述他的“事功”思想,以及他如何將儒傢思想與佛道思想進行融閤?在那個時代的背景下,他的思想有哪些獨特性和創新之處?我期待著作者能夠通過嚴謹的考證和深入的分析,為我呈現一個真實而鮮活的陳獻章,一個敢於挑戰權威、開闢新思想道路的思想傢。這本書能否讓我真正理解“心學”的起源,以及它為何能在中國思想史上占據如此重要的地位?

評分

讀過一些關於明代哲學史的零散資料,陳獻章的名字總是繞不開,但每次都是點到為止,讓我對他這位“開篇者”的瞭解始終停留在錶麵。這本書的齣現,無疑填補瞭我在這方麵知識上的空白。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剖析陳獻章的心學思想,包括他的理論體係是如何構建的,他提齣的核心概念具體是什麼,以及這些概念背後蘊含著怎樣的哲學思辨。我知道,任何一種思想的産生都不是空穴來風,它一定與當時的社會現實、曆史背景以及前人的思想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詳細地梳理齣陳獻章的思想淵源,他受到瞭哪些學者的影響,又對後來的思想發展産生瞭怎樣的啓迪。更重要的是,我想瞭解他作為“開篇者”的意義究竟在哪裏?他開啓的是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還是一種新的哲學流派?這本書能否為我揭示這位先驅者在思想史上的真正價值?我期待著在書中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並獲得一次深刻的思想啓迪。

評分

作為一名對中國古代哲學充滿敬意的讀者,我一直在尋找能夠係統性地梳理明代心學發展脈絡的書籍。陳獻章,作為被譽為“明代心學的開篇者”,他的名字在我腦海中一直是一個重要的節點,但具體關於他的思想內容和理論體係,我卻瞭解得不多。這本書的齣現,讓我看到瞭深入探究這位思想巨擘的希望。我尤其好奇,在那個以理學為主流的時代,陳獻章是如何萌生並發展齣“心學”的?他的“心”究竟指什麼?是先天的良知,還是後天的體悟?書中是否會詳細闡述他的“白沙說”,以及“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用”等核心觀點?這些觀點在當時是多麼的石破天驚!我期待著書中能夠深入淺齣地解讀這些復雜的哲學概念,讓我能夠理解其精髓,並體會到他在思想史上的開創性意義。同時,我也想瞭解他與其他思想傢的論辯,以及他的思想是如何被後世所接受或批評的。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意思,古樸的宣紙紋理,搭配上蒼勁有力的隸書“明代心學的開篇者:陳獻章”,一下子就把人拉迴到那個遙遠的時代。我一直對明代思想史很感興趣,特彆是那些在曆史長河中雖然不那麼耀眼,卻默默奠定基石的先驅人物。陳獻章這個名字,在提到明代心學的時候,總是會被提及,但具體的思想脈絡和影響,我總覺得隔著一層薄霧。這本書的書名很直接地錶明瞭它的主題,讓我對瞭解這位“開篇者”充滿瞭期待。不知道書中會如何描繪他的人生經曆,他的求學之路,以及在那個時代背景下,他是如何突破前人的藩籬,開創齣一條新的思想道路的。我尤其好奇,他作為“心學的開篇者”,他的“心學”究竟與後來王陽明的心學有何異同?這種“開篇”的意義又體現在哪裏?是概念上的創新,還是方法上的突破?讀完這本書,我希望能對陳獻章的生平、思想及其曆史地位有一個更為清晰和深刻的認識,不再僅僅是一個名字,而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思想體係的大傢。

評分

拿到這本書,第一感覺是它很厚重,拿在手裏沉甸甸的,仿佛捧著的是一段沉甸甸的曆史。我一直對古代知識分子的精神世界充滿好奇,他們如何在那個信息相對閉塞的年代,通過閱讀、思考、論辯來構建自己的思想體係?陳獻章,作為明代心學的“開篇者”,我想他的人生一定充滿瞭探索與掙紮。書中會不會詳細敘述他早年的生活,他的傢庭背景,以及是什麼樣的機緣讓他走上瞭探索“心學”的道路?我特彆想瞭解他思想形成的過程,有沒有某個關鍵的事件,或者某位對他影響深遠的老師?要知道,在那個尊崇程硃理學的時代,提齣“心學”這種全新的觀念,無疑需要莫大的勇氣和深厚的學養。我對書中會如何解讀他提齣的那些核心概念非常感興趣,比如他的“靜”、“敬”等理論,它們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又意味著什麼?是僅僅停留在個人修養層麵,還是對整個社會秩序和價值觀念産生瞭影響?讀完這本書,我希望能看到一個立體、鮮活的陳獻章,一個不畏權威、勇於創新的思想巨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