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心学的开篇者:陈献章

明代心学的开篇者:陈献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明同 著
图书标签:
  • 明代心学
  • 陈献章
  • 心学史
  • 哲学史
  • 理学
  • 思想史
  • 学术史
  • 明代思想
  • 陈白沙
  • 程朱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70126
版次:1
商品编码:11349930
包装:平装
开本:18开
出版时间:2013-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陈献章(1428-1500),字公甫,号石斋,别号白沙子、石翁、江门渔夫等。
  陈献章是广东一位入祀孔庙的明代硕儒,兼哲学家、教育家、诗人于一身。他兼容儒、道、释,创立了别具岭南特色的心学——白沙心学,提出了“以道为本”、“心具万理”,且又“天地一气”、“道通于物”的虚实互参的新哲学体系,开启了中国文化由宋代理学向明代心学转换的契机,其学影响及于王阳明和王夫之。
  《明代心学的开篇者:陈献章》是关于陈献章的思想性的人物传记。作者十几年曾撰写了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思想家评传》中的《陈献章评传》,之后又撰写过字普及性的十万字的《明代心学的开篇者:陈献章》,尽管三《明代心学的开篇者:陈献章》都是同一作者撰写,但却各具特色,不论在章节的安排、论述的方式、内容的侧重等方面都各有不同,《明代心学的开篇者:陈献章》尤其突出地论证了陈献章作为明代心学开篇人物的历史地位。

目录

序一

序二

序三

前言

第一章 五岭之南 开放兼容

一、文化之成,地域就之

二、地貌多元,忧喜兼之

三、经济活动,多元开放

四、岭南文化,别具一格

第二章 社会变革 文化创新

一、明代改革,双重效应

二、广东发展,呈新动向

三、文化转型,大势所趋

四、岭南文化,务实创新

第三章 中原移民 老庄家学

一、被迫南迁,落户新会

二、移居江门,感悟人生

三、诗文学说,江门情怀

四、崇尚自然,道家氛围

第四章 志向高远 离乡求师

一、少年聪颖,凛然浩气

二、应试受挫,临川拜师

第五章 坐春阳台 学贵自得

一、杜门不出,彻悟自得

二、学无难易,贵在自得

三、自得之机,首在知疑

四、六经在我,唯求自得

第六章 静养端倪 心学新篇

一、虚静无欲,心学法门

二、心道凑泊,宇宙在我

三、心俱万理,足开万世

四、明代心学,启动转型

五、化繁为简,独开门户

第七章 以道为体 道通于物

一、万物之本,至大至虚

二、道不离物,物中寓道

三、道气同体,虚实参半

四、理论构架,兼容诸家

第八章 学宗自然 道家情怀

一、道本自然,化化生生

二、天命流行,真机活泼

三、自然之蕴,醇和之心

四、物我两忘,天地同体

第九章 复游太学 名震京师

一、习射风波,再次赴京

二、祭酒题试,显露才华

三、龟山不如,真儒复出

四、再次落第,洒脱南归

第十章 自立门户 致力教育

一、居碧玉楼,潜心事业

二、“抱病违时”,多方应酬

三、兴学育人,有教无类

四、启发自觉,活泼生动

五、理论升华,桃李芬芳

第十一章 以道为诗以诗传道

一、以诗为教,特色教育

二、以诗载道,别出心裁

三、诗论创新,精辟高妙

第十二章 被荐赴京一路风采

一、彭韶荐举,应诏赴京

二、无奈上路,一路自得

三、乞归养母,请辞返乡

第十三章 志在山水无意仕途

一、取道水路,返乡傍母

二、讲学会友,孜孜不倦

三、潇洒自如,多愁感伤

四、从祀孔庙,盖棺定论

第十四章 士不居官爱国爱民

一、君与亲一,注重纲常

二、终生爱国,素重民生

三、倡导廉明,痛恶贪腐

第十五章 半醒半醉洒脱人生

一、人世进取,洒脱自如

二、用行舍藏,礼义进退

三、半著江山,半醉琼林

第十六章 衣钵传承 一代宗师

一、关怀期待,悉心指导

二、江门钓台,衣钵授予

三、随处体认,继承弘扬

四、江门学派,跨越岭海

第十七章 阳明白沙 同中有异

一、彼此关系,扑朔迷离

二、体悟本心,二者之同

三、道物关系,同中显异

四、昭示转型,二人同功

第十八章 文化精神 超越时空

一、永恒价值,永恒光芒

二、走出争议,重新解读

三、擦亮品牌,承传精神

附 录

陈献章 年谱简编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明代心学的开篇者:陈献章》图书简介 一部深入探究明代心学滥觞之作,勾勒思想巨擘的学术轨迹与时代风貌。 本书以明代中叶的哲学家、思想家陈献章(字白沙,号莆阳)为核心,全面、深入地梳理和剖析了其心学思想的形成、发展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陈献章作为明代心学发展历程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他的哲学思想不仅是对宋代理学,特别是陆九渊心学传统的继承与拓展,更是对王阳明心学体系建立前夜的本土化与创新性探索。 本书并非简单的人物传记或思想概述,而是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结合丰富的史料和文本细读,力求还原陈献章在特定历史语境下,如何构建其独特的“体用不二”、“无位真宰”的哲学体系。 第一部分:时代的背景与学脉的源流 本书开篇,首先描绘了明代中叶的社会文化图景,特别是程朱理学占据主导地位的学术环境。在此基础上,详细考察了陈献章的思想资源,特别是他对陆九渊“四句教”的独到会通。 时代思潮的激荡: 梳理了正德、嘉靖年间士人对僵化程朱学说的反思与“求异”的倾向,为陈献章思想的勃发提供了土壤。 陆学的激活与超越: 重点分析了陈献章如何从江西陆九渊的“心即理”中获得启发,但又不满足于其对“事上磨练”的侧重,力求在本体论上实现更彻底的突破。 第二部分:陈献章心学的核心构建——“无位真宰”与“体用不二” 本书的核心内容聚焦于陈献章哲学体系的建构,特别是其对“心性论”和“本体论”的独特阐释。 一、对“性”与“心”的重新定位: 陈献章批判了将“性”视为静止本质的传统观点,强调心体是生生不息、灵动自如的主宰。他提出的“无位真宰”概念,是理解其心学的关键。这一“真宰”并非抽象的“天理”,而是指心体作为万物根源、主宰万事运行的绝对主观能动性。本书通过细致比对陈献章的语录和著述,阐明“无位”的含义——即真宰不局限于任何特定的位置或名相,以彰显其遍在与绝对的特性。 二、“体用不二”的实践维度: 陈献章极力主张“体”与“用”的统一。与强调“体”之本体的宋儒不同,白沙先生认为本体(体)即是作用(用),无滞碍、无间隔。这种思想直接指向了心学的实践层面,即“尽心即是天理”。书中详细探讨了“体用不二”如何渗透到其对“格物”的理解中。他反对将格物局限于外物考据,主张“格物即是立心”,即在处理日常事务、行使职能的过程中,展现和实现心体的真宰作用。 三、对“诚”的哲学深化: 陈献章将“诚”视为心体的根本德性,但其“诚”具有强烈的动态性与自我圆满性。他提出的“诚即是‘在’”,强调了本体的当下显现,这为后世心学对主体性、实践性的强调奠定了基础。 第三部分:陈献章的教育思想与地方实践 陈献章的一生不仅是理论家,更是身体力行的教育家。他长期在广东等地讲学,影响深远。 “有恒”的教育观: 分析了陈献章对后学强调“恒”与“久”的训练方法,这与王阳明强调用“功力”达成的“致良知”有所区别,更注重心性在长期实践中的涵养与固化。 岭南心学的开创: 详述了白沙学派在岭南地区的传播及其对地方士绅文化建构的作用。陈献章将心学思想与地方治理、乡约伦理相结合的实践,是其学说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体现。 第四部分:历史地位与影响的再评估 本书的最后部分,旨在对陈献章在明代心学发展史上的独特地位进行客观评价。 承前启后的枢纽: 论证了陈献章如何填补了陆学与王学之间的理论空白,他的思想为王阳明在提出“致良知”时,提供了一种更为充分的本体论依据和对“心即理”的深入诠释。他使心学真正从理学的边缘转向了主导思潮。 与王阳明的异同比较: 本书并未简单地将陈献章置于王阳明光芒之下,而是通过对比两者在“格物”、“致知”以及对“良知”预设上的差异,凸显了陈献章思想的原创性与局限性。例如,陈献章对“真宰”的强调,使得他的心学更偏向本体论的深邃,而王阳明则更侧重于实践的即刻性。 结语: 《明代心学的开篇者:陈献章》旨在通过精微的文本解读和审慎的历史考察,重新发掘这位“岭南完人”的学术价值。他不仅是心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其对主体能动性的不懈探索,对于现代人理解个体价值与世界的关系,依然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本书适合对明代哲学史、心性论有深入研究兴趣的学者、高校师生以及历史文化爱好者阅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过一些关于明代哲学史的零散资料,陈献章的名字总是绕不开,但每次都是点到为止,让我对他这位“开篇者”的了解始终停留在表面。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知识上的空白。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陈献章的心学思想,包括他的理论体系是如何构建的,他提出的核心概念具体是什么,以及这些概念背后蕴含着怎样的哲学思辨。我知道,任何一种思想的产生都不是空穴来风,它一定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历史背景以及前人的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地梳理出陈献章的思想渊源,他受到了哪些学者的影响,又对后来的思想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启迪。更重要的是,我想了解他作为“开篇者”的意义究竟在哪里?他开启的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还是一种新的哲学流派?这本书能否为我揭示这位先驱者在思想史上的真正价值?我期待着在书中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并获得一次深刻的思想启迪。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哲学充满敬意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系统性地梳理明代心学发展脉络的书籍。陈献章,作为被誉为“明代心学的开篇者”,他的名字在我脑海中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节点,但具体关于他的思想内容和理论体系,我却了解得不多。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深入探究这位思想巨擘的希望。我尤其好奇,在那个以理学为主流的时代,陈献章是如何萌生并发展出“心学”的?他的“心”究竟指什么?是先天的良知,还是后天的体悟?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他的“白沙说”,以及“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用”等核心观点?这些观点在当时是多么的石破天惊!我期待着书中能够深入浅出地解读这些复杂的哲学概念,让我能够理解其精髓,并体会到他在思想史上的开创性意义。同时,我也想了解他与其他思想家的论辩,以及他的思想是如何被后世所接受或批评的。

评分

翻开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它深厚的学术底蕴。作为“明代心学的开篇者”,陈献章无疑是理解明代哲学转向的关键人物。我一直对那些在思想史的关键转折点上起到奠基作用的人物充满敬意,而陈献章正是其中一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陈列陈献章的生平事迹,更重要的是,它能深入地剖析陈献章的心学思想。具体来说,我想了解他的“心”是如何被界定的?他所提出的“学”又是什么样的学问?这本书是否会详细阐述他的“事功”思想,以及他如何将儒家思想与佛道思想进行融合?在那个时代的背景下,他的思想有哪些独特性和创新之处?我期待着作者能够通过严谨的考证和深入的分析,为我呈现一个真实而鲜活的陈献章,一个敢于挑战权威、开辟新思想道路的思想家。这本书能否让我真正理解“心学”的起源,以及它为何能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古朴的宣纸纹理,搭配上苍劲有力的隶书“明代心学的开篇者:陈献章”,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那个遥远的时代。我一直对明代思想史很感兴趣,特别是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虽然不那么耀眼,却默默奠定基石的先驱人物。陈献章这个名字,在提到明代心学的时候,总是会被提及,但具体的思想脉络和影响,我总觉得隔着一层薄雾。这本书的书名很直接地表明了它的主题,让我对了解这位“开篇者”充满了期待。不知道书中会如何描绘他的人生经历,他的求学之路,以及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他是如何突破前人的藩篱,开创出一条新的思想道路的。我尤其好奇,他作为“心学的开篇者”,他的“心学”究竟与后来王阳明的心学有何异同?这种“开篇”的意义又体现在哪里?是概念上的创新,还是方法上的突破?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能对陈献章的生平、思想及其历史地位有一个更为清晰和深刻的认识,不再仅仅是一个名字,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体系的大家。

评分

拿到这本书,第一感觉是它很厚重,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仿佛捧着的是一段沉甸甸的历史。我一直对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充满好奇,他们如何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通过阅读、思考、论辩来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陈献章,作为明代心学的“开篇者”,我想他的人生一定充满了探索与挣扎。书中会不会详细叙述他早年的生活,他的家庭背景,以及是什么样的机缘让他走上了探索“心学”的道路?我特别想了解他思想形成的过程,有没有某个关键的事件,或者某位对他影响深远的老师?要知道,在那个尊崇程朱理学的时代,提出“心学”这种全新的观念,无疑需要莫大的勇气和深厚的学养。我对书中会如何解读他提出的那些核心概念非常感兴趣,比如他的“静”、“敬”等理论,它们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又意味着什么?是仅仅停留在个人修养层面,还是对整个社会秩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影响?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能看到一个立体、鲜活的陈献章,一个不畏权威、勇于创新的思想巨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