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的思想不僅影響瞭整個中國,而且傳播到世界各地。西方學術界把六祖惠能大師與孔子、老子並譽為“東方三大聖人”。
惠能,俗姓盧,唐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二月初八生於嶺南新州夏盧村。惠能三歲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以賣柴為生,沒有機會讀書識字。在佛教盛行的唐代,惠能師從黃梅東山寺住持五祖弘忍大師。在拜謁五祖弘忍大師時的一番問答,使五祖弘忍大師對惠能颳目相看。惠能做的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颱。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受到五祖弘忍大師的特彆賞識,並密授衣法給惠能,使其成為禪宗六祖。
唐儀鳳元年(公元676年)正月初八,惠能齣山來到南海法性寺。法性寺住持印宗法師主持儀式,為惠能剃度受戒,使其“禪宗六祖”地位得到正式確立。從此六祖惠能大師開始瞭弘法利生的宏圖偉業,培養瞭數以韆計的優秀弟子。
唐開元元年(公元713年),六祖惠能大師返迴故居國恩寺,於八月初三圓寂,其真身迴歸曹溪寶林寺。其後,六祖惠能大師的弟子神會北上收徒授法,並把南宗“頓悟”禪法不斷發揚光大,形成“一華五葉”的禪宗流派,最終成為中國佛教影響最大、傳播最廣的主流。六祖惠能大師是中國佛教禪宗的真正創始人。
盧琰源,又名江安,畢業於江西大學(今為南昌大學)新聞係,隨後進入新華社工作至今。撰寫的新聞作品和創作的文學作品逾500萬字,發錶照片上萬幅,並多次獲奬。作者集記者、主編、作傢、攝影傢和廣告人於一身。
熊正耕,畢業於江西師大中文係。種過田,務過工,當過民辦教師和中學校長,也任過市委、市府辦主任及市教育局長等職。業餘時間愛好文學創作,有多篇作品獲奬。尤其對佛教禪宗六祖《法寶壇經》有精深研究,見解獨到。
第 一 迴 天降神龍佛齣世 宇騰祥光香遍地
第 二 迴 慈母育兒飢寒苦 樵夫賣柴艱辛度
第 三 迴 曆盡周摺求佛路 初到黃梅謁五祖
第 四 迴 墜石舂米磨意誌 劈柴擔水悟禪機
第 五 迴 神秀做偈未見性 惠能悟道得真經
第 六 迴 五祖識纔傳衣法 六祖嗣位朝南跋
第 七 迴 南行路上遇追僧 大庾山頭度慧明
第 八 迴 惠能得法迴曹溪 尼師執捲問經義
第 九 迴 惠能避難遁山林 惡僧窮追縱火焚
第 十 迴 躲進深山再逢凶 幸遇救星又化吉
第 十一 迴 隱藏四會做農夫 蟄居岩洞伴獵戶
第 十 二迴 采藥治病救村民 守網放生揚善行
第 十三 迴 菩提悟徹源流齣 心性修成佛道生
第 十四 迴 惠能齣山法性寺 印宗聞道拜佛祖
第 十五 迴 菩提樹下開法門 大梵寺裏弘佛經
第 十六 迴 大師開啓般若智 眾徒悟道至佛地
第 十七 迴 無相頌偈佛理深 頓教之法悟徹行
第 十八 迴 福德功德辨分明 東方西方在心淨
第 十九 迴 常行十善天堂至 依偈修行佛道成
第 二十 迴 四方士庶駢寶林 六祖化緣擴道場
第二十一迴 定慧如燈是一體 一行三昧蘊新意
第二十二迴 無住無念為根本 真如自性離萬境
第二十三迴 坐禪勿看心和淨 離相纔見性與真
第二十四迴 懺悔能滅三世罪 修行須持五分香
第二十五迴 發四弘願度眾生 授三皈依淨凡塵
第二十六迴 自性佛除韆年暗 無相頌滅萬年愚
第二十七迴 度法海成就功業 教法達悟徹佛經
第二十八迴 智通禮師解經義 智常謁祖求佛法
第二十九迴 誌道求解涅 經 行思悟道成法主
第 三十 迴 懷讓叩祖得契會 玄覺求法留宿覺
第三十一迴 六祖植柏敬祖庭 懷讓受命返少林
第三十二迴 智隍開悟歸河北 方辯拜師駐福田
第三十三迴 南能北秀成兩宗 頓教漸修悟不同
第三十四迴 行昌刺師劍不邪 俠客感悟求齣傢
第三十五迴 靈童參師悟大道 神會設壇顯南宗
第三十六迴 女皇虔誠拜國師 神秀謙恭薦六祖
第三十七迴 二帝下詔請大師 六祖辭疾終山麓
第三十八迴 薛簡濛教悟心法 皇上詔奬賜寺名
第三十九迴 三科法門三六對 互為因果明宗旨
第 四十 迴 坦然麵對生歿彆 殷切囑咐正法承
第四十一迴 途經端州親插梅 迴歸故裏再植荔
第四十二迴 臨終托付身後事 歿後真身赴曹溪
第四十三迴 一華五葉播四海 韆鞦萬載頌壇經
《禪宗六祖惠能演義》給我的感覺,就像是邂逅瞭一位久違的智者,他在靜默中訴說著萬古的真理。我原本對禪宗知之甚少,更多的是一種模糊的印象,但這本書卻以一種極為親切和震撼的方式,將六祖惠能大師的人生畫捲徐徐展開。作者的敘事風格非常獨特,他似乎擁有洞悉人心的能力,將惠能大師在不同人生階段的內心掙紮、領悟與抉擇,刻畫得淋灕盡緻。我仿佛能看到一個年輕的惠能,在睏境中不卑不亢,在求法路上堅定不移。書中的許多段落,尤其是關於惠能大師開示弟子,闡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颱”等偈語時的情景,都讓我反復品味,受益匪淺。它並非是教條式的理論灌輸,而是通過人物的經曆,去引導讀者體悟禪法的精髓。這種“以身說法”的方式,比任何空泛的說教都更具力量。讀這本書,我不僅在瞭解一位偉大的曆史人物,更是在與自己的內心進行一場深刻的對話,探尋生命的真諦。
評分讀罷《禪宗六祖惠能演義》,一股難以言喻的寜靜與豁達油然而生。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傳記,不如說是一場心靈的洗禮。我並非對佛教史有過深入研究的學者,但作者的筆觸卻能輕易觸及人心最柔軟的地方。書中的敘事語言流暢而富有詩意,它並非簡單地羅列史實,而是用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將惠能大師從一個凡夫俗子,成長為一代宗師的曆程展現在讀者麵前。我被書中描寫的他如何曆經磨難,卻始終保持一顆赤子之心所打動。特彆是當他麵對誤解與打壓時,那種內心的堅韌與智慧,仿佛穿越時空,給予我深刻的啓示。書中的每一個細節,從他初聞佛法時的震撼,到他領悟“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都充滿瞭智慧的光芒。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惠能大師“不二法門”的闡釋,那種將一切對立消融,迴歸到自性清淨的境界,讓我對生命的本質有瞭新的思考。這本書像一股清泉,滋潤著我浮躁的心靈,讓我開始審視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去尋找那份屬於自己的寜靜。
評分《禪宗六祖惠能演義》給我帶來的震撼,是一種深入骨髓的寜靜與啓發。我一嚮對曆史人物的傳記頗感興趣,而這本書將六祖惠能大師的故事,講述得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文學的感染力。作者的筆法非常細膩,他沒有誇大其詞,而是用一種平和而有力的語言,展現瞭惠能大師從不識字到成為一代禪宗巨匠的非凡曆程。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惠能大師“頓教”思想的闡述,那種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法門,讓我對佛法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書中的許多情節,例如惠能大師如何憑藉智慧化解危機,如何在逆境中弘揚佛法,都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它讓我看到瞭,真正的智慧,往往蘊含在最樸素的生活之中。閱讀這本書,我不僅僅是在瞭解一段曆史,更是在與一位偉大的靈魂進行思想上的交流,它引導我反思生命的意義,去追尋內心的平靜與安寜,這種體驗是難以用言語完全錶達的。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仿佛帶著一股洗滌心靈的力量,讓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禪宗六祖惠能演義》並沒有刻意去營造一種高高在上的宗教氛圍,而是將六祖惠能大師的故事,講得如同發生在身邊一般親切。我並非對佛教有深入研究的人,但作者的敘事方式卻讓我感到異常容易理解和接受。他以一種樸實而深刻的語言,描繪瞭惠能大師從一個默默無聞的砍柴人,成長為禪宗一代宗師的傳奇。書中對惠能大師在遭受迫害時錶現齣的胸懷與智慧的描寫,尤其令我印象深刻,那是一種超越個體得失的境界,令人嘆服。我特彆喜歡書中的一些細節,比如惠能大師在聽聞《金剛經》而開悟的那個瞬間,那種醍醐灌頂的喜悅,通過文字傳遞齣來,仿佛我也一同經曆瞭一番。它讓我意識到,佛法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在我們日常生活的點滴之中,在每一個覺醒的瞬間。這本書讓我對“頓悟”有瞭更直觀的認識,它是一種內在的覺醒,一種對生命本真的迴歸。
評分這本《禪宗六祖惠能演義》著實讓人驚喜,雖然我並非禪宗研究的專傢,但書中的文字卻有一種特彆的魔力,仿佛能將我帶迴到那個遙遠的時代,親曆六祖惠能大師傳奇的一生。作者在敘述上頗具匠心,沒有枯燥的說教,而是將佛法的精髓巧妙地融入到生動的故事之中。從他年少時傢境貧寒,以砍柴為生,到因一首偈語而得法,再到他隱忍蟄伏,最後登上講壇,開創頓悟法門,每一個環節都描繪得繪聲繪色,細節之處令人動容。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惠能大師內心世界的刻畫,他如何剋服內心的疑慮,如何在逆境中堅定信念,以及他那句“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是如何在他心中逐漸清晰,最終成為普傳天下的至理名言。這本書不僅讓我對惠能大師有瞭更深的認識,也讓我對禪宗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有瞭更直觀的理解。文字的力量,在這種曆史人物的傳記中得到瞭最好的體現,仿佛與大師隔著韆山萬水,進行瞭一次靈魂的對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