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翻译质量,对于理解这部晦涩的德文原著来说,简直是至关重要。我对比了一些其他译本的片段,深感这套“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的用心良苦。译者们在处理那些极具专业性和历史背景的术语时,明显下了大功夫,力求在忠实原文的严谨性与中文读者的可理解性之间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点。尤其是在阐述主体性如何从怀疑走向确定性的那一长串排比句式中,译者没有简单地直译,而是通过精妙的断句和用词,保持了原著那种气势磅礴的论证力量。读起来,虽然依旧需要高度集中精神,但至少不会因为语言的障碍而中途放弃。这本书是献给那些真正渴望挑战自我智力边界的求知者的,它要求你不仅要“读懂”文字,更要“进入”到那个思想的世界中去体验历史意识的演变。
评分坦率地说,阅读体验颇为曲折。我是在一个相对安静的假期里尝试攻克它的,原以为有了充分的时间就能一帆风顺,结果发现,这本书的“厚度”不仅仅体现在纸张上,更体现在思想的密度上。我常常需要一边读,一边在笔记本上画出大量的思维导图,试图捕捉作者逻辑跳转的关键节点。特别是涉及到“文化精神”和“宗教精神”的过渡部分,那种从具象的文化现象抽离出普遍规律的论述方式,既让人佩服其洞察力,又让人感到思维的巨大负荷。对我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部思想的“健身房”,它强迫你的大脑进行高强度的训练,让你习惯于处理高度抽象和复杂的概念系统。它不会给你现成的答案,而是提供一套方法论,教你如何去“认识”认识本身。每一次读完一个章节,我都感觉自己好像完成了一次深刻的自我反思,明白了自己以往很多思考的局限性。
评分当我拿起这本“下卷”时,我已经对上卷的理论框架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即便如此,开篇的几章依然让我感到措手不及。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独特,它不是线性的叙述,更像是一种螺旋上升的论证过程,每深入一层,都会让你对之前看似已解决的问题产生新的困惑,然后又在更深的层次上得到更圆满的解释。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论证自我意识如何从他者那里获得确认的那一段落,那种辩证的张力处理得极为精妙,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这种深度剖析个体经验如何融入普遍理性的过程,为我理解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老实说,我并不是哲学专业的科班出身,很多术语对我来说是陌生的,但我发现,只要沉下心来,跟着作者的思路走,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概念,最终都会在严谨的逻辑链条中显露出清晰的脉络。这本书无疑是一座高峰,攀登的过程虽然艰辛,但登顶后所见的风景,绝对值得一切努力。
评分初翻此书时,我曾对其中大量涉及历史和文化演进的描述感到有些迷惘,觉得与纯粹的认识论探讨似乎联系不够紧密。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特别是进入到对“理性精神”最终实现阶段的探讨时,我才恍然大悟。作者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没有将哲学视为孤立的思考活动,而是将其置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宏大背景之下。下卷精彩地展现了,理念是如何通过具体的、错综复杂的历史形态(如艺术、宗教、历史本身)来实现其自我显现的。这使得整部著作不再是冷冰冰的逻辑推演,而充满了生命力和历史的厚重感。我个人最大的收获,是学会用一种更具动态和辩证的眼光去看待我们所处的时代和我们自身的信念系统。这本书无疑是理解西方思想史绕不开的里程碑,它提供的视角深刻而独特,是值得反复阅读和沉思的宝藏。
评分这部经典巨著的下半部,真是让人百感交集,读完之后感觉自己的思维都被彻底重塑了一遍。我是在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这套丛书的,一开始只是抱着“了解一下”的心态翻开的,没想到竟然被里面的思想深度深深吸引住了。作者在探讨“绝对知识”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宏大叙事和严密逻辑,简直是令人叹为观止。他不像一般的哲学家那样只是停留在概念的思辨上,而是将整个历史、意识的发展过程,都纳入到一个统一的框架中去审视。尤其是在谈到“绝对精神”的自我实现阶段,那种从现象到本质的飞跃,让我这个业余读者都感到心潮澎湃。每次合上书本,都会花很长时间去消化那些晦涩的句子,感觉自己的理解力也在这种强迫性的思考中得到了极大的锻炼。这本书不是那种可以轻松阅读的书,它要求你全神贯注,甚至需要反复阅读才能把握其精髓,但这种挑战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智力享受。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人类意识、历史哲学和形而上学感兴趣的朋友,它绝对会是你书架上最厚重、最有价值的一本书。
评分趁着搞活动抓了来,可惜只抓来了下册。上册没货了
评分[1.阿谀2.表示分裂的语言 3.教化的虚假性]
评分外面有保护袋,物流给力,不过书好像不是很新,不知道是不是这种书没人买。总体上不错,赞一个
评分不知道看不看得懂,听说黑格尔的书很难读,也阻止不了去了解翻阅
评分(b)有生命的艺术品
评分然而在德国,情形复杂得多。现代性以及理性主义,似乎从来没有像在法国那样,以明确反教权和世俗化的方式被提出。泰勒在他的《黑格尔》一书中就特别强调虔敬派在德国启蒙运动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不仅康德受虔敬派的影响无可置疑,早期黑格尔的思想也明显带有虔敬派的痕迹。 19世纪,在德国人对现代新世界的憧憬中,宗教与哲学并非势不两立,而是必须以某种方式被调和在一起。
评分[Ⅲ.崇拜]
评分黑格尔首先认为,第二类教育方式,即父母和老师对儿童的教育,主要作用在于克服人类“欲望必须马上满足”的天性,并通过知识和思想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注:在论文中,对于短时和冲动欲望的英文词语是“immediacy”,即“马上满足”,是“延迟享受”的反义词。)关于“马上满足”和“延迟享受”,心理学的研究中有过一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实验对象是一群4-5岁的小朋友,他们均参加并通过了一项简单的测试,然后实验人员把小朋友带到一个房间里,桌子上放着一块棉花糖,然后小朋友们被告知棉花糖是他们通过测试的奖励,他们可以现在就吃这个棉花糖,但是,如果他们不现在吃而是坐在房间里等半个小时,半个小时后他们可以获得两个棉花糖。大部分小朋友在实验人员离开房间后,就忍不住诱惑,吃了那块棉花糖,而仅有一少部分小朋友克制住了马上吃糖的欲望,并等待了半个小时。试验后,实验人员对这些小朋友们进行了跟踪,并记录了他们人生成长路上的点点滴滴。实验人员惊讶的发现,那一组等待半个小时才吃糖的小朋友,他们拥有更好的自律性、更强的自信心、更广泛的交际圈,同时他们的高中学习成绩、SAT高考成绩、大学学校排名和毕业工作薪酬的平均值远远超高那些马上吃糖的那一组,再过若干年,发现这两组小朋友已经完全称为社会两个阶层的人。实验结论就是,人类学会克服天性、建立延迟享受的习惯是人在这个世界里成功的关键因素。在这一点上,黑格尔在几百年前就做出了精确的推断。
评分[1.信念的无规律性2.信念的语言 3.优美的灵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