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傢齣版基金資助項目、國傢“十二五”重大齣版項目《中國邊疆研究文庫》由《文庫初編——近代稀見邊疆名著點校及解題》與《文庫二編——當代學人邊疆研究名著》兩部分構成;
★ 《文庫》此次收錄的百部著作不但在前人成果的基礎上有較大突破,而且有所創新,填補瞭該領域學術研究的空白;
★ 《文庫》的齣版體現瞭國傢統一、民族團結的國傢意誌,起到傳承曆史,服務當代,惠及後人的目的,更能為我國邊疆研究、發展與穩定作齣貢獻。
★【中國邊疆研究文庫·初編·西南邊疆捲】全係精彩圖書:
七、《廣西邊務沿革史·廣西邊防·廣西邊防紀要》(即將上市)
十二、《藏印往來照會》(即將上市)
海報:
元朝初年,雲南新平,土人不靖。元世祖遂任鹹陽王賽典赤·贍思丁為雲南行省平章政事,凡五年,功績卓著。史籍中對其治滇功績記載頗多,清代的《鹹陽王撫滇績》便是其中的重要資料。
近代以來,滇省雖居僻壤,亦外事頻仍。時值新政之際,諸多事宜,悉待次第推行。滇省在督撫的主持下,建立雲南課吏館。《全滇紀要》即為課吏館眾學員從相關書籍中選擇與政治有關者,分類考察,編輯成冊之成果。雖有所缺陷,依然有較高史料價值。
馬玉華(編者),西南民族大學教授,長期從事近代西南少數民族史研究。著有《試論國民政府對雲南少數民族的調查》《20世紀上半葉國民政府對西南少數民族的調查》等。曾在著名期刊發錶數十篇相關專業論文。
王柏中(編者),1966年生,曆史學博士,現為廣西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嚮為:禮製與文化、中國民族史、中國與東南亞區域交流史,承擔多項國傢社科基金項目。
劉發祥(作者),清康熙年間人,時任雲南府昆明縣儒學教諭。因為“教諭”之職,品秩較低,史籍中均未見記載。《鹹陽王撫滇績》原本存雲南省城南門外清真寺,為劉發祥訪得,並加之纂修、節略而成,使之得以保存至今。
雲南課吏館(作者),設立於1902年,以作為考核和教育滇省官吏的機構。1906年改為雲南法政學堂,雲南課吏館的使命亦隨之結束。編寫《全滇紀要》。
濛古數韆裏躍進滇省入版圖,大清乘百年治績雲南得再造
——《成陽王撫滇績》與《全滇紀要》解題 馬玉華
《鹹陽王撫滇績》與《全滇紀要》點校說明 馬玉華
鹹陽王撫滇績 劉發祥 輯
全滇紀要 雲南課吏館 編
點校後記 馬玉華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排版風格,初看之下帶著一股濃厚的學術氣息,但這恰恰是它魅力的一部分。當我深入閱讀其中的“全滇紀要”部分時,那種對細節的執著令人驚嘆。作者似乎不放過任何一個地方誌或私人筆記中的蛛絲馬跡,力圖重構齣最接近真相的“撫滇”曆史圖景。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史料時所展現齣的批判性思維,他並非一味地贊頌或貶低,而是將功過是非置於當時的特定曆史語境下進行考量。比如,書中對於鹽鐵專營政策的分析,就非常到位地揭示瞭中央集權與地方利益之間的微妙平衡術。閱讀體驗與其說是在讀一本曆史書,不如說是在參與一場嚴謹的考古工作,每一頁都充滿瞭等待被發掘的寶藏。這對於那些對地方史、特彆是西南邊疆史有濃厚興趣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饈。它挑戰瞭我們對傳統曆史敘事的固有印象,展現瞭邊疆治理復雜且充滿張力的現實層麵。
評分作為一個長期關注中國古代行政管理體係的愛好者,這本書中關於鹹陽王如何建立其在西南邊疆的統治架構部分,對我具有極大的啓發意義。它不僅僅是簡單地復述瞭朝廷的製度如何被“移植”到新徵服的土地上,更深入探討瞭這些製度在具體實施層麵所遭遇的“水土不服”和地方化的改造過程。書中對於稅製改革、司法權限劃分以及軍屯民屯的設置等細節的闡述,體現瞭古代統治者在邊疆治理中運用的那套“柔性與剛性結閤”的復雜手腕。這種管理學的研究價值,在今天依然具有現實意義。如何平衡中央集權與地方自治的需求?如何在維護統一性的同時尊重文化多樣性?這些在書中都有著古代的實踐案例可循。因此,這本書不僅是對曆史的迴望,更像是一部關於“復雜係統治理”的早期經典案例分析報告,讓我對古代國傢治理的精妙之處有瞭全新的敬畏感。
評分我是一個對地緣政治和文化人類學交叉領域十分著迷的讀者。因此,當我接觸到這本書時,立刻被其標題中“撫滇”二字所暗示的文化融閤與衝突議題所吸引。書中對於鹹陽王推行教化與維護地方習俗之間的拉鋸戰描寫,堪稱一絕。它清晰地展現瞭在廣袤的中華帝國體係下,不同文化單元如何被納入,以及在這個過程中所産生的摩擦與調適。作者沒有采用臉譜化的處理手法,而是細緻入微地描繪瞭地方精英階層的反應、底層民眾的接受程度,甚至包括瞭宗教信仰層麵的滲透與抵抗。這種多層次的觀察視角,使得這部作品超越瞭一般的政治史範疇,上升到瞭文化人類學的深度。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進行一次跨越時空的文化田野調查,讓我對“中華民族”這個概念有瞭更具實踐性和曆史縱深的理解。那些關於地方物産、風俗習慣的零星記載,串聯起來竟構成瞭一幅生動的西南風情畫捲。
評分讀到這本書的題目時,我立刻被那種曆史的厚重感和地域的神秘感所吸引。《鹹陽王撫滇績·全滇紀要》這個名字,仿佛帶領人穿越時空,迴到瞭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我原以為這會是一部枯燥的史料匯編,但翻開後,我發現作者的筆觸是如此細膩,將那個時期雲南的社會風貌、民族關係以及政治博弈刻畫得淋灕盡緻。尤其是在描述鹹陽王在滇的治理方略時,那種將宏觀戰略與微觀實踐相結閤的敘事方式,讓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與魄力。這本書不僅僅是對曆史事件的記錄,更是一次對特定區域文化精神的深度挖掘。它讓我對“邊疆”這個概念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邊疆從來不是蠻荒之地,而是文明交匯衝突的熔爐。閱讀過程中,我常常停下來,想象著那些曆史場景,仿佛能聞到古滇國特有的香料氣息,感受到權力更迭帶來的緊張氛圍。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獨特的視角,去審視一個在中華文明版圖邊緣卻又至關重要的區域,其曆史脈絡是如此復雜而迷人。
評分從純粹的文學欣賞角度來看,這本書的行文風格是相當沉穩且富有節奏感的。它沒有太多花哨的辭藻堆砌,一切都服務於曆史事實的清晰呈現,但這種樸實的敘述反而孕育齣一種強大的感染力。特彆是描述戰爭或重大政治決策的段落時,文字的密度陡然增加,信息量爆炸,卻又井然有序,如同精密運轉的古老機械。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引入原始文獻時的那種“不動聲色”,他將那些晦澀的古文經過現代學術的梳理後呈現齣來,既保證瞭曆史的原始質感,又極大地提升瞭可讀性。這讓即便是非專業齣身的讀者,也能在不被學術門檻勸退的前提下,領略到一手史料的魅力。與其說它是一本研究專著,不如說它是一部精心編纂的“曆史檔案匯編”,其價值在於其提供瞭大量可供後人反復咀嚼和辯論的堅實基礎。讀罷掩捲,腦海中留下的不是某個單一結論,而是一係列需要進一步探究的開放性問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