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邊疆曆史與現狀綜閤研究項目·檔案文獻係列:<大南實錄>中國西南邊疆相關史料輯》在越南傳世的漢文文獻中捲帙最大,是研究越南後黎朝“中興”,阮主、鄭主與西山阮氏諸政權的相互關係,阮朝的建立與世襲統治的最重要史料。《西南邊疆曆史與現狀綜閤研究項目·檔案文獻係列:<大南實錄>中國西南邊疆相關史料輯》所輯重點是有關中國西南邊疆的史料,兼顧瞭中越兩國關係史料和越南的海陸邊疆及民族史料,特彆注重輯錄界臨中國陸地邊疆的越南北部省域的相關史料與居越華人、華僑的相關史料,以期能最大限度體現邊疆研究的宏觀視角。
王柏中,遼寜鐵嶺人,曆史學博士,廣西民族大學教授、中國史一級學科碩士點學科帶頭人、中國少數民族史博士生導師、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院長。承擔課程:《中國政治製度史》、《中國古代經濟史》、《中國曆史文獻學》與《越南漢文文獻導讀與研究》。學術研究領域:東亞漢文化圈區域曆史與文化,在古代國傢宗教禮製史、中國南方民族曆史文化、中國與東南亞區域交流史等方嚮有所心得和著述,學術理念:讀人的曆史,做人性解讀;不泥於古賢,無幸乎今貴。
前 言/1
第一冊/1
第二冊/22
第三冊/33
第四冊/59
第五冊/89
第六冊/101
第七冊/112
第八冊/135
第九冊/155
第十冊/200
第十一冊/221
第十二冊/239
第十三冊/260
第十四冊/277
第十五冊/288
第十六冊/335
第十七冊/367
第十八冊/440
第十九冊/505
第二十冊/529
附記/547
一 《大南實錄》簡介
《大南實錄》是越南阮朝(1802~1945)官修史書,全書由《前編》與《正編》兩部分組成,每一部分均有“帝紀”“列傳”兩種體裁的內容。
《前編》有“帝紀”十二捲,記述從阮朝太祖嘉裕皇帝(阮潢)到睿宗孝定皇帝(阮福淳),這些阮氏廣南國主——即阮朝追尊的曆代先帝史事,為按年代先後敘事的編年體,紹治四年(1844)修成付梓。有“列傳”六捲,分類記述廣南阮主當政時期的後妃、王子、公主、尊室(即宗室)、諸臣、循吏、文學、忠義、隱逸、高僧、酷吏及逆臣等各色人物,據張登桂等史臣奏錶,《大南列傳前編》從紹治元年(1841)奉旨承修,至嗣德五年(1853)書成付梓。
《正編》的“帝紀”記述的是世祖嘉隆皇帝(阮福映)以下曆位皇帝的編年體實錄史冊。從嗣德元年(1848)至維新三年(1909),相繼刊刻瞭《正編第一紀》(世祖實錄)、《正編第二紀》(聖祖實錄)直至《正編第六紀》(同慶帝實錄),共計441捲;另附《大南正編列傳》“初集”三十三捲及“二集”四十六捲。《列傳》“初集”共有後妃、皇子、公主、諸臣、行義、列女、僭竊、外國八目,專記阮朝統一全國及嘉隆一朝期間的人與事,從嗣德五年籌備起修,至成泰元年(1889)由阮仲閤等奏成;《列傳》“二集”有後妃、皇子、公主、諸臣、忠義、行義、列女、隱逸、高僧與逆臣等十目,記述從明命朝到同慶朝期間的人物史事,從成泰元年籌劃,七年(1895)下旨續修,至維新三年(1909)由高春育等奏上。
《大南實錄》原為阮朝宮廷典藏,隨著日本軍國主義興起,在打敗清、俄,吞並朝鮮後,進一步覬覦周邊亞洲國傢的領土,也把擴張矛頭指嚮瞭時為法屬殖民地的越南,不斷地派遣有著特殊背景的商人、學者及外交人員前往越南考察交流,正是在這一大的曆史背景之下,日本學者也注意到瞭對越南文獻的收集、整理和研究。1933年日本學者鬆本信廣赴越南調查旅行,在順化訪問瞭阮朝宮廷,嚮越南官員提齣瞭翻印《大南實錄》的要求,並在法國遠東學院的人員幫助下於1935年重印瞭《大南實錄》的主要部分,並將其分藏在日本的慶應義塾大學和東洋文庫等研究機構。1971~1981年,慶應義塾大學語言文化研究所將慶應義塾圖書館所藏《大南實錄》影印本分成二十冊公開刊齣。其所刊印的《大南實錄》截止到《正編第六紀》的《同慶帝實錄》,但阮朝《實錄》續修並沒止限於此,從成泰、維新至啓定帝的三朝《實錄》也後續修成。如北京大學的楊保筠先生提到,1983年他在法國遠東學院圖書館看到瞭《大南實錄正編第六紀附編》和《大南實錄正編第七紀》的寫本。《大南實錄正編第六紀附編》成於啓定七年(1922),由鬍得忠、高春育主編,其中有《成泰廢帝附編》十九捲,《維新廢帝附編》十捲,分訂成十三冊;《大南實錄正編第七紀》為《弘宗宣皇帝實錄》(啓定帝實錄)十捲,分訂為十冊;這兩編三部《實錄》記錄瞭從1889年初至1926年初整整37年間的越南曆史,內容非常豐富。
帝王“實錄”是記述已故君主在位時編年大事的史書,唐代以前“實錄”尚少,唐代以後,先君過世即修“實錄”成為史官修史的慣例。阮朝設史館、修“實錄”的舉措是對中國曆代官修史書製度的沿襲,不過阮朝所修《大南實錄》卻有一定的體例創新。首先,《前編》與《正編》分列,是在明命十四年由皇帝所欽定,意在凸顯其父嘉隆帝阮福映(廟號“世祖”)一統南國的宏偉功業,在體例上反映瞭阮朝曆史發展的階段性特點。其次,《大南實錄》不僅是皇帝的編年史,“列傳”部分是阮朝各時期曆史人物(含屬藩與外國)的傳記,集編年與紀傳為一體,反映的曆史維度更為寬廣。在這一點上,不僅勝於中國明清兩朝皇帝的“實錄”,也較其本國的《大越史記全書》與《越史通鑒綱目》更為完善。
《大南實錄》在越南傳世的漢文文獻中捲帙最大,是研究越南後黎朝“中興”,阮主、鄭主與西山阮氏諸政權的相互關係,阮朝的建立與世襲統治的最重要史料。不僅如此,該書還對越南與中、老、柬、泰、緬甸等周邊鄰國的關係及法國在越南、英國在緬甸的殖民侵略均有具體反映,對於研究中國、法國及中南半島其他國傢的民族曆史也有重要參考價值。
二 本書輯錄立意
《大南實錄》除罕見的阮朝宮內刻本、寫本外,流布較廣的是日本慶應義塾大學語言文化研究所的影印本。《大南實錄》在中國大陸雖沒有齣版的整書版本,但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編輯《古代中越關係史資料選編》(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1982)、蕭德浩等主編的《中越邊界曆史資料選編》(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1993)均選編瞭《大南實錄》與中國相關的部分內容,和田正彥、楊保筠、陳荊和、劉誌強、劉玉珺等學者在相關文著中也對這一部史籍有不同程度的介紹,這些都使國內學界對《大南實錄》一書有瞭更大範圍的瞭解。特彆是颱灣學者許文堂、謝奇懿輯錄的《大南實錄清越關係史料匯編》(颱北“中央研究院”東南亞區域研究計劃,2000)齣版後,對《大南實錄》這部書的傳布有瞭更大的影響。
許文堂、謝奇懿兩先生的《大南實錄清越關係史料匯編》,是根據日本慶應義塾大學1961~1981年影印發行的《大南實錄》為底本輯錄而成的,慶應義塾大學影印版《大南實錄》的版式,為漢字繁體,無標點,竪版,每頁上下兩欄,每欄十七格,每格正文為大字一行、本注為小字雙行,中間一格有目錄、漢字捲次及本捲頁碼;頁眉有目錄、漢字捲次序數、阿拉伯數字標注的整套書頁碼和本冊頁碼,其中本冊頁碼外加“[]”括號。《大南實錄清越關係史料匯編》全書將近50萬字。該書所優之處在於編纂,對於所編史料,皆根據內容冠一小標題,並且在標題之下對應編排瞭原書捲數、帝王年號的紀年順序(列傳則為傳稱、人名或國名順序)、相應的公元紀年、本書頁碼諸項標識,檢索起來甚為方便。
不過,《大南實錄清越關係史料匯編》一書的不盡完善之處也很明顯:如該書係直接影印原書對版麵加以剪切拼對而成,因此原書的刊印質量便影響瞭本書的閱讀效果,由於底本的墨色淺浮,就造成此書存在相當多的文字漫漶之處,大字尚且不清晰,小字更是難以識讀。該書所輯錄為清越關係的史料,從邏輯上講,並不完全覆蓋有關中國西南邊疆史料內容;從實際上看,《大南實錄清越關係史料匯編》也的確在這方麵多有遺漏之處。正因為如此,纔有本書的重新編排與輯錄立意。
本書在體例上與《大南實錄清越關係史料匯編》最大的差異,是適應大陸讀者閱讀習慣,將輯錄的資料從原書的繁體漢字竪排版改成簡體漢字橫排版。在內容上,所輯重點是有關中國西南邊疆的史料,同時也兼顧瞭中越兩國關係史料和越南的海陸邊疆及民族史料,特彆注重輯錄界臨中國陸地邊疆的越南北部省域的相關史料與居越華人、華僑的相關史料,以期能最大限度體現邊疆研究的宏觀視角。
凡 例
本書的輯錄工作是以日本慶應義塾大學齣版的《大南實錄》(一至二十冊)為資料底本進行的,為瞭便於徵引,輯錄時對史料的文字格式及內容作如下處理:
(1)輯錄時變繁體字為簡體字,加標點,無簡化字者仍用繁體,酌情保留一些俗體字、異體字、通假字及個彆中文字書不見的越南漢字等;
(2)按通行的書籍格式橫版編排,正文用5號宋體,正文本注用5號楷體加黑,外加“【】”括注,本注內的雙行小字的注文部分,用“()”括注;
(3)每條史料,標注公元紀年或加注清朝紀年,外加“()”括注;
(4)徵引信息項為6號楷體字,並另起一行,前麵加“——”破摺號,後麵用漢字序數標注《大南實錄》編、紀(傳)捲數,本捲頁碼,用阿拉伯數字標注慶應義塾大學齣版本的本冊、全書頁碼,本冊頁碼外加“[]”括注;
(5)無法辨析的文字,用“□”標注;
(6)脫字,外加“【】”補足;錯字,外加“()”標注,並在其後以“【】”括注正字,皆以頁下注其校勘徵引文獻;
(7)本書在輯錄史料的同時,針對史料背景和文字校訂的具體情況,從有利於讀者正確閱讀的角度,做瞭少量的按語和簡要注釋;
(8)如有需要補充說明的,用6號宋體字,以頁下注方式標注。
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著實令人眼前一亮,那種厚重的曆史感撲麵而來,紙張的質感也相當考究,讓人有種翻閱珍貴古籍的錯覺。從目錄的設置就能看齣編纂者的用心良苦,脈絡清晰,層層遞進,雖然涉及的史料浩如煙海,但整體結構卻不顯雜亂。每一次翻閱,都像是一次與曆史的對話,那些泛黃的文獻仿佛被賦予瞭新的生命力,每一個細節都透露齣那個時代特有的風貌。尤其是一些原本散落在各處的檔案文獻,經過係統性的梳理和匯編,極大地便利瞭後學者的研究,這本身就是一項功德無量的工程。我個人非常欣賞這種對曆史原貌的尊重與呈現,沒有過多矯飾,直接將讀者帶入到曆史情境之中,讓人感受到史料本身的張力和厚度。
評分閱讀這套叢書的體驗,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曆史文本的敏感度和耐心。對於非專業研究者而言,初次接觸可能會覺得有些晦澀和門檻較高,畢竟它忠實地保留瞭大量原始文獻的風貌,語言風格和敘事方式與現代文本存在顯著差異。然而,一旦沉下心來,深入其中,那種逐字逐句挖掘曆史真相的成就感是無與倫比的。它提供的不僅僅是結論性的曆史敘事,更是一套完整的、可供檢驗和再解讀的基礎材料。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過程,要求讀者具備相當的專注力和對曆史語境的理解力,但迴報是豐厚的——你得以親手觸摸曆史的肌理,而非僅僅依賴二手解讀。這套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構建瞭一個堅實的史料基座。
評分從整體上看,這套資料的齣版,對於我們理解中國西南邊疆的復雜性具有裏程碑式的意義。邊疆史的研究,往往牽涉到民族、文化、政權更迭等多個維度,單一的官方史料往往難以勾勒齣全貌。這套匯編通過納入不同來源的檔案文獻,極大地豐富瞭研究的視角和材料的維度。它不再是單一視角的陳述,而是一個多聲部、多層次的曆史景觀的呈現。這種廣度和深度,使得任何試圖探討西南邊疆問題的學者,都無法繞開這套資料的價值。它提供的材料視野,遠超齣瞭傳統的地方誌範疇,具有宏大的曆史視野。
評分不得不提的是,這套叢書的編纂工作量之巨大,令人肅然起敬。我們看到的僅僅是整理好的最終成果,背後卻是無數次查閱、核對、考證的艱辛曆程。在西南邊疆這樣復雜多變的曆史區域,文獻的真僞辨彆、斷代的考量,乃至地理方位的確認,都是極具挑戰性的工作。編纂者展現齣的專業素養和學術嚴謹性,使得這套資料具有極高的可信度。這種“咬住青山不放鬆”的治學精神,在如今這個追求效率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它為後來的曆史學傢提供瞭一個可靠的“彈藥庫”,減少瞭基礎性文獻搜集的時間成本,讓研究者能更專注於深層次的分析和論證。
評分我體驗到的是一種知識的纍積與迭代過程。每一次打開這套書,都會有新的發現,仿佛是在一座巨大的曆史寶庫中探尋未被注意的角落。那些看似不起眼的邊角批注、冗長的官員往來信函,隱藏著關於邊地社會結構、經濟活動乃至民間信仰的生動細節。閱讀它,與其說是學習曆史知識,不如說是重塑曆史認知模型。它挑戰瞭許多既有的、被簡化瞭的邊疆敘事,迫使讀者去正視曆史的復雜性、矛盾性和流動性。對於任何嚴肅的曆史愛好者或研究者來說,它都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工具書,是通往更深層次曆史理解的必經之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