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国家“十二五”重大出版项目《中国边疆研究文库》由《文库初编——近代稀见边疆名著点校及解题》与《文库二编——当代学人边疆研究名著》两部分构成;
★ 《文库》此次收录的百部著作不但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有较大突破,而且有所创新,填补了该领域学术研究的空白;
★ 《文库》的出版体现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国家意志,起到传承历史,服务当代,惠及后人的目的,更能为我国边疆研究、发展与稳定作出贡献。
★【中国边疆研究文库·初编·西南边疆卷】全系精彩图书:
七、《广西边务沿革史·广西边防·广西边防纪要》(即将上市)
十二、《藏印往来照会》(即将上市)
海报:
元朝初年,云南新平,土人不靖。元世祖遂任咸阳王赛典赤·赡思丁为云南行省平章政事,凡五年,功绩卓著。史籍中对其治滇功绩记载颇多,清代的《咸阳王抚滇绩》便是其中的重要资料。
近代以来,滇省虽居僻壤,亦外事频仍。时值新政之际,诸多事宜,悉待次第推行。滇省在督抚的主持下,建立云南课吏馆。《全滇纪要》即为课吏馆众学员从相关书籍中选择与政治有关者,分类考察,编辑成册之成果。虽有所缺陷,依然有较高史料价值。
马玉华(编者),西南民族大学教授,长期从事近代西南少数民族史研究。著有《试论国民政府对云南少数民族的调查》《20世纪上半叶国民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的调查》等。曾在著名期刊发表数十篇相关专业论文。
王柏中(编者),1966年生,历史学博士,现为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礼制与文化、中国民族史、中国与东南亚区域交流史,承担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刘发祥(作者),清康熙年间人,时任云南府昆明县儒学教谕。因为“教谕”之职,品秩较低,史籍中均未见记载。《咸阳王抚滇绩》原本存云南省城南门外清真寺,为刘发祥访得,并加之纂修、节略而成,使之得以保存至今。
云南课吏馆(作者),设立于1902年,以作为考核和教育滇省官吏的机构。1906年改为云南法政学堂,云南课吏馆的使命亦随之结束。编写《全滇纪要》。
蒙古数千里跃进滇省入版图,大清乘百年治绩云南得再造
——《成阳王抚滇绩》与《全滇纪要》解题 马玉华
《咸阳王抚滇绩》与《全滇纪要》点校说明 马玉华
咸阳王抚滇绩 刘发祥 辑
全滇纪要 云南课吏馆 编
点校后记 马玉华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风格,初看之下带着一股浓厚的学术气息,但这恰恰是它魅力的一部分。当我深入阅读其中的“全滇纪要”部分时,那种对细节的执着令人惊叹。作者似乎不放过任何一个地方志或私人笔记中的蛛丝马迹,力图重构出最接近真相的“抚滇”历史图景。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史料时所展现出的批判性思维,他并非一味地赞颂或贬低,而是将功过是非置于当时的特定历史语境下进行考量。比如,书中对于盐铁专营政策的分析,就非常到位地揭示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利益之间的微妙平衡术。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读一本历史书,不如说是在参与一场严谨的考古工作,每一页都充满了等待被发掘的宝藏。这对于那些对地方史、特别是西南边疆史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馐。它挑战了我们对传统历史叙事的固有印象,展现了边疆治理复杂且充满张力的现实层面。
评分读到这本书的题目时,我立刻被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地域的神秘感所吸引。《咸阳王抚滇绩·全滇纪要》这个名字,仿佛带领人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我原以为这会是一部枯燥的史料汇编,但翻开后,我发现作者的笔触是如此细腻,将那个时期云南的社会风貌、民族关系以及政治博弈刻画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在描述咸阳王在滇的治理方略时,那种将宏观战略与微观实践相结合的叙事方式,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与魄力。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一次对特定区域文化精神的深度挖掘。它让我对“边疆”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边疆从来不是蛮荒之地,而是文明交汇冲突的熔炉。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想象着那些历史场景,仿佛能闻到古滇国特有的香料气息,感受到权力更迭带来的紧张氛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去审视一个在中华文明版图边缘却又至关重要的区域,其历史脉络是如此复杂而迷人。
评分从纯粹的文学欣赏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是相当沉稳且富有节奏感的。它没有太多花哨的辞藻堆砌,一切都服务于历史事实的清晰呈现,但这种朴实的叙述反而孕育出一种强大的感染力。特别是描述战争或重大政治决策的段落时,文字的密度陡然增加,信息量爆炸,却又井然有序,如同精密运转的古老机械。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入原始文献时的那种“不动声色”,他将那些晦涩的古文经过现代学术的梳理后呈现出来,既保证了历史的原始质感,又极大地提升了可读性。这让即便是非专业出身的读者,也能在不被学术门槛劝退的前提下,领略到一手史料的魅力。与其说它是一本研究专著,不如说它是一部精心编纂的“历史档案汇编”,其价值在于其提供了大量可供后人反复咀嚼和辩论的坚实基础。读罢掩卷,脑海中留下的不是某个单一结论,而是一系列需要进一步探究的开放性问题。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关注中国古代行政管理体系的爱好者,这本书中关于咸阳王如何建立其在西南边疆的统治架构部分,对我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复述了朝廷的制度如何被“移植”到新征服的土地上,更深入探讨了这些制度在具体实施层面所遭遇的“水土不服”和地方化的改造过程。书中对于税制改革、司法权限划分以及军屯民屯的设置等细节的阐述,体现了古代统治者在边疆治理中运用的那套“柔性与刚性结合”的复杂手腕。这种管理学的研究价值,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如何平衡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的需求?如何在维护统一性的同时尊重文化多样性?这些在书中都有着古代的实践案例可循。因此,这本书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像是一部关于“复杂系统治理”的早期经典案例分析报告,让我对古代国家治理的精妙之处有了全新的敬畏感。
评分我是一个对地缘政治和文化人类学交叉领域十分着迷的读者。因此,当我接触到这本书时,立刻被其标题中“抚滇”二字所暗示的文化融合与冲突议题所吸引。书中对于咸阳王推行教化与维护地方习俗之间的拉锯战描写,堪称一绝。它清晰地展现了在广袤的中华帝国体系下,不同文化单元如何被纳入,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摩擦与调适。作者没有采用脸谱化的处理手法,而是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地方精英阶层的反应、底层民众的接受程度,甚至包括了宗教信仰层面的渗透与抵抗。这种多层次的观察视角,使得这部作品超越了一般的政治史范畴,上升到了文化人类学的深度。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田野调查,让我对“中华民族”这个概念有了更具实践性和历史纵深的理解。那些关于地方物产、风俗习惯的零星记载,串联起来竟构成了一幅生动的西南风情画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