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希·鲁登道夫,二十世具破坏性的二三人之一,几百万杀戮的制造者,犹太人危害德国谣言的炮制者,希特勒上台合法性的确立者,二战的催生者。
两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将谴责的焦点集中于希特勒。但希特勒身上并不存在多少真正的日耳曼性格。德国人可以把他当作一个底层社会的疯子而摒弃,无须对他负责。鲁登道夫却无法用这样的方式被人们抛弃。他来自德国上层的权力阶层,是腓特烈大帝之后德国有权势的人。一段时期内,这个人就是德国。
威尔·布劳内尔博士,具有军队和学术界的双重经验。他曾经担任美国陆军和美国国务院的翻译员、口译员。他受教于埃克塞特大学、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马德里大学以及巴黎大学。身为欧洲军事史专家,他著有美国首位驻苏联大使威廉·布利特的传记《伟大近在咫尺》。他长居纽约。
德尼斯·布劳内尔,法学博士、公共卫生硕士,是一位技术专家、发明家和国际企业高管。她曾参与复杂、高端的多国及全球事务谈判。她学成于哥伦比亚大学、罗格斯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以及伊利诺伊大学。她居住在纽约。
亚历山大·罗福特博士对本书亦有贡献。
导 言 “大战中伟大的将军”之死
第一章 没有影子的人与施里芬计划
第二章 对俄作战
第三章 掌权之路与毁灭之路
第四章 “总体战”
第五章 五大行动
第六章 开往西伯利亚的火车
第七章 与俄国的谈判
第八章 西线攻势
第九章 “背后挨刀”传说的兴起
一战时间表
人物表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对俄作战
从俄国传来消息,德国著名的入侵计划遇到难题了。法军在西线惨败,感受到法国人恐慌的俄军决定放弃谨慎的策略提前进攻。虽然很多俄国士兵缺乏步枪,多数大炮也没有足够的炮弹,俄国政府依然运送了六十万士兵前往德俄边境接受亚历山大·萨姆索诺夫将军和保罗·冯·连内肯普将军的指挥。这些部队装备不全,很多士兵都未受训,非常没有组织纪律性。但是,他们让俄德士兵比提升到了10∶1。顶着“俄国蒸汽压路机”的名号,萨姆索诺夫和连内肯普的军队以排山倒海的士气横扫了东普鲁士。
东普鲁士是很多德国总参谋部军官家庭的故乡,也是德国皇帝的祖先发源地。因此,皇家开始面临保护这片地产的严峻压力。另外,关于俄国士兵强奸、抢掠的故事传遍了柏林。这些流言几乎都是杜撰的——实际上,基本上没有德国女人在侵略中被强奸——但是,它们给德军高司令部狠狠地敲了一记警钟。多年以后,历史学家从德国军事档案中找到证据,证明了德军承认“关于俄军残暴和摧毁国家的报道是不真实的。俄国部队在所到之处都对当地居民保持了端正的行为。如果有某些乡村被烧毁,这基本上总是战争中的炮击所致”。
俄军有些轻微的不端行为。他们每发现一个酒窖就破门而入,然后在市政广场大肆地庆祝胜利。让德国人恼怒的是,他们偷走了大量食物和牛群。而让德国妇女困扰的是,他们经常随地小便。
所以,就西线来说,比利时人的反抗从第一个月起就比德国人预想的要猛烈许多。东线方面,俄国人在德国人预测不可能的时间里提前开战。很明显,德国人大大低估了敌军,或者说,他们高估了自己部队的能力。但是在这个关键点,幸运降临在了德国人头上。仅仅在鲁登道夫取得“列日之战”胜利的一个星期后,他被德国皇帝任命为东部前线德国第八集团军的总参谋长。
对于传记作者来说,鲁登道夫令人退缩。著名历史学家芭芭拉·塔奇曼——她于1962年出版的关于一战起源的作品《八月炮火》被肯尼迪总统赠送给了每位国会议员——研究了鲁登道夫,然后发现他让人失望。她希望了解他的大脑如何运转、他的人格元素是什么等等,但却一无所获——甚至连奇闻轶事都没有。这个人仿佛一张白纸。
但是自塔奇曼的著作之后,历史学家对于鲁登道夫的了解大大增多了。现在人们知道他有洁癖。儿童时期的鲁登道夫如果在玩耍时弄脏了衣服,他就不玩了。一直必须如此。他很喜欢自己的选修科目,但并不喜欢授课老师。有些人说他做数学题时开心,数学是多么不受人牵制的科学啊。
他有时也会感情用事。一次,年轻的他在柏林的暴雨中邂逅了一位可爱的女子玛格丽特·佩尔内特,他们同撑一把伞。当他得知玛格丽特生育了三个男孩,婚姻却并不如意时,鲁登道夫开始对她产生了感情。她喜欢他的热情,让他陪自己走回家。终,鲁登道夫连哄带骗地让她离了婚,与他结婚。他们共享着一个与子偕老的梦——等自己耋耄之年,儿子们成为了军官,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享受宁静。
自此之后,鲁登道夫开始一心扑在事业上。他没时间锻炼,渐渐变得肥胖,很快就长了双下巴。他的后脑勺有一个凸出部分,这一坨肥肉被美国作家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称之为“野兽之痕”。他戴一只单片眼镜,盯人的时候,犀利的目光透过镜片让人发冷。他的随从发誓称,他洗澡的时候都戴着眼镜。
他从不长时间地休息。即便是熬夜了,第二天仍然早起。不管天晴还是下雨,早上7点,他都会穿戴整齐去骑马。“每件事都是以分钟来安排的,”人们说,“不是按小时哦。”
当需要等待的时候,他会变得非常没有耐心。他一般回家吃午饭。这时,如果冒着热气的汤还没有端上桌,他就会呵斥:“没食物吃真是太糟糕了。”他对每个人都很粗鲁,甚至对皇帝也如此。
他只有寥寥数友。像他未来的朋友希特勒一样,鲁登道夫将失败怪罪于其他人。别人不仅仅是做错了,而且是犯了罪。别人不仅仅是愚蠢,而且是又蠢又背信弃义。事情都是非黑即白。他说:“我要么爱,要么恨。”有人觉得他更擅长恨。
他非常专注。他讨厌犹太人,然后是天主教徒,后是广义范围的基督徒。他鄙夷基督教,因为他认为这一宗教使人变得善良。他更喜欢德国旧时代的战神,像沃登、托尔、弗丽嘉——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就是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的。他也鄙视犹太教,因为他感觉犹太人太独立了,以至于不爱国。
鲁登道夫将军的确有一些优势。他的韧性非凡。他非常热爱德国。他希望德国富强。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他竭力主张人口富余的德国对竞争者发起战争。不同的时期,他希望德国与英国、法国、意大利、波兰、俄罗斯、土耳其甚至它的同盟奥匈帝国开战。他甚至还希望和梵蒂冈打仗。他从未将美国放在竞争者名单上,因为美国在他眼里就是杂种。他觉得美国人缺乏经验,他们永远都不会成为威胁。这是他一生的错误。
他从未试图减少他在德国内部的敌人。他从不觉得敌人能够被劝服成为朋友。历史学家们勉为其难也找不到任何可以和他称为朋友的人。
他讨厌权威。或许有人会以为他尊重作为大元帅的皇帝,但是他并不。他模糊地尊敬祖国,仅此而已。一段时期内,他可能是德国唯一敢威吓皇帝的人。归根到底,他与宣称“朕即国家”的那位法国皇帝非常相似。
他的工作方式起了一段时间的作用。在新的世界大战里,鲁登道夫从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成长为了一多半德军部队的将领。他迅速成了炙手可热的英雄。当鲁登道夫被派往俄国时,他知道,如果再夺胜利的话,连那些轻蔑他出身平民的精英们也会对他刮目相看。
火车带着鲁登道夫向东行驶。他口袋里揣着总司令让他领导第八集团军的任命书,司令敦促他尽力扭转德国在俄国的危机。所有人都认为当前局势是相当严重的,俄国很可能会赢。鲁登道夫仔细搜寻了相关战争报告,却并没有弄明白究竟发生了什么,他面临的又是一支怎样的部队。即便缺乏信息,鲁登道夫也许能认同美国新星上校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的主张:“你手里拿什么牌不是重点,重点是你怎样打出它们。”
终,鲁登道夫得知第八集团军在人数上远低于敌军。在德国撤军的同时,60万俄军正踏上了德国的土地,离他们越来越近。敌军的规模之大令人恐惧。但是鲁登道夫疑惑:这60万人是王牌军还是民兵?老兵还是新兵?是一支正规军还是一伙乌合之众?
考虑到俄国军队的近代史,这些问题是很严肃的。1905年,规模庞大的俄军即兴应战,败给了日本。在充满迷云的满洲奉天之战中,俄军部队内部互相使绊子,不仅走错了地方,还朝自己人开枪。他们的将领下达了相互矛盾的命令,所有人都在烟雾中晕头转向,所获甚少。一些将军责怪部下在日俄战争这场重要的陆地战役中没有好好地相互援助。与此同时,俄国一万名水手在对马海峡附近的公海里伤亡。显然,1905年的俄军主力表现得太糟糕了。更可怕的是,这场战争差点让俄国陷入革命。在后方,敖德萨这一整座城市宣布起义。
而今在1914年,德国人对这60万俄军的战斗力实在表示怀疑。如果俄国部队只是移动迅速却毫无准备,那么德军倒是得到了一个机会。一个冷静从容的德国师也许就能创造奇迹。
鲁登道夫和兴登堡找士兵一一谈话,他们一定被自己与对方的相似之处震惊了。他们都是伟大的施里芬的门徒,施里芬的战略思想统治了那个时代。他们都梦想用一场歼灭战在短时间内赢得胜利。他们都是传统的德国军人,充分相信德意志种族的神秘能力。
信奉自我中心主义的德皇不喜欢兴登堡。在1908年的年度演习中,德国人依然希望完善有问题的施里芬计划,兴登堡却没有让德皇在任何一场交锋中占上风。异常耿直的兴登堡打趣道:“如果这是战争的话,你将会成为我的囚徒。”德皇威廉二世被羞辱了。他开始在朝堂上对兴登堡视而不见。
因此,两位将军都是热衷于寻找机会的局外人。两人的相似之处开了一个好头,他们的性格也互补。兴登堡是冷静、善于谋划的人,鲁登道夫则冲动、执行力强。兴登堡坚定、安静、城府深,鲁登道夫则激情充沛、有攻击性、专注。人们很快将他们的关系形容为一场“联盟”,甚至是一场“婚姻”。新闻界很快称他们为“二人组”。他们的婚姻是否持久是一个属于未来的问题。当下的问题是,他们二人能否拯救德国于水火。
行驶的列车上,他们被部队高昂的士气震惊了。所有的来复枪上都装点了鲜花,军士们唱着德国的古老歌谣《守卫莱茵河》,这首歌取材于1840年的一首诗歌:
……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准,仿佛作者是一位技艺精湛的电影导演,深谙如何在高潮迭起的情节中巧妙地植入历史的重量感。读完全书,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对一个特定历史人物的传记式梳理,更像是一场深入骨髓的心理探险。鲁登道夫这个形象,在作者的笔下,不再是教科书上那个扁平化的符号,而是一个充满矛盾、挣扎与最终被历史洪流裹挟的复杂个体。尤其是在描述他与德皇威廉二世之间的互动时,那种权力结构的微妙变化,那种英雄主义如何一步步异化为偏执和狂热,被描绘得入木三分。我几乎能嗅到一战失败后,德国社会弥漫的压抑、屈辱与对“救世主”的极度渴望。作者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将大量篇幅用于展示环境如何塑造个体,以及个体又如何反作用于历史的进程。这种细腻的观察力和对时代背景的深厚理解,使得全书读起来气势磅礴又不失人性深度,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仍久久不能平息内心的波澜。它成功地将“幕后推手”的形象立体化了,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看似偶然的历史节点,背后隐藏的复杂人力驱动。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展现出一种冷峻而克制的文风,这与它所描绘的主题形成了强烈的张力。作者没有采用煽情或道德审判的方式去处理鲁登道夫这个角色,而是以一种近乎人类学家般的疏离感去剖析他的行为逻辑和心理防御机制。这种非批判性的叙事策略,反而让历史的残酷性更加直观地冲击读者。书中对于德国精英阶层在战后恐慌期的集体失语和精神错位描写得尤为深刻,鲁登道夫正是在这个权力真空和道德低谷中找到了他播撒影响力的温床。读到他如何利用民众对秩序的渴望和对“敌人”的指认,一步步将自己的意志转化为一股不可抗拒的社会力量,我感到了一种深刻的无力感。它像一面冰冷的镜子,照出了人性的弱点——那种在混乱中宁愿选择一个强硬的暴君,也不愿面对不确定性的集体倾向。这种对人性幽暗面的深刻洞察,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历史研究,具有了更深远的警示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布局堪称匠心独运,它巧妙地平衡了宏大历史叙事与微观个人命运的描写。与其说这是一部关于鲁登道夫的个人传记,不如说它是一幅描绘魏玛共和国早期政治生态的复杂画卷,而鲁登道夫是卷轴上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作者很懂得何时该拉远镜头,展示一战结束后欧洲的政治版图如何重塑,以及哪些社会思潮正在暗流涌动;何时又该聚焦特写,捕捉鲁登道夫在某次演讲、某次密谋中细微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所透露出的权力欲望的膨胀。这种叙事上的节奏切换,使得厚重的历史材料变得易于消化,同时也保证了学术上的严谨性。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中,鲁登道夫的意识形态是如何进行“迭代升级”的描述,清晰地展示了极端思想是如何适应并利用不断变化的政治气候,从而找到新的生存空间和影响力路径的。
评分我必须赞叹作者在史料挖掘上的不遗余力,这本书的深度远超一般意义上的传记文学。它不仅仅罗列了事件和时间线,更重要的是,它构建了一个清晰的因果链条,解释了为什么某些看似疯狂的决策最终得以实施,并且得到了当时社会精英阶层的默许甚至推崇。书中对于鲁登道夫后期政治理念演变部分的论述尤为精彩,那种从军事天才到极端民族主义精神导师的蜕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社会病理学意义上逐步传染和扩散的结果。每当读到关键性的转折点,比如他开始与那些边缘化的极端团体接触,我都能感受到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必然性。作者引用了大量未曾公开的私人信件和内部档案,使得论证的力量感倍增,让读者确信,眼前的叙述绝非臆测,而是建立在坚实的历史基石之上的。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一种智力上的挑战和满足感,每一次对历史细节的揭示,都像是在解开一个被时间尘封的谜团,其过程的严谨性,堪称典范。
评分初读此书时,我原本预期会读到一份详尽的军事人物简历,但很快发现,这本书的野心显然要大得多。它真正探讨的是“可能性”——一个在特定历史时刻,拥有特定才能和缺陷的人,是如何被历史进程选中,并成为催化剂的角色。作者对于“可能性”的探讨,集中体现在那些被历史略过但至关重要的细节上。比如,鲁登道夫如何利用他作为民族英雄的声望,巧妙地包装和推销那些原本在主流政坛上行不通的激进主张。他不是一个简单的追随者,而是一个高效的“赋能者”,一个将原本零散的、不成体系的仇恨和不满,系统化、口号化并最终“产品化”的工程师。读完后,我最大的感触是,历史的悲剧往往不是由单一的恶人造成的,而是由一群心怀不轨、却又被大众赋予了过度信任的“关键少数”共同推动的结果。这本书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详实的考据,成功地还原了这样一个关键人物的塑造过程,让人对“谁是真正的历史缔造者”这个问题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反思。
评分书很好!正品!!质量不错!!适合阅读!!
评分不错书。
评分京东活动价格格力,给京东点赞!
评分好书不错。
评分...................................
评分书很好,很有意思,发货也很快。。。
评分精装本塑封包装,设计美观。
评分不错不错,京东的速度非常快,书也齐全,这次买了不少慢慢看。
评分一本厚厚的史学材料,通过对纳粹的研究,会知道文化和政治之间的复杂关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